心肌缺血、损伤和梗死
- 格式:pdf
- 大小:6.62 MB
- 文档页数:28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塞区别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都是心脏疾病,但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心肌缺血是由于心脏供血量不足引起的心肌缺氧症状,而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脏供血中断引起的心肌急性坏死病变。
在治疗和预防上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1.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患者感到心悸、胸痛等症状。
心肌缺血通常由下列原因引起:1)冠状动脉狭窄或者断裂。
2)冠状动脉弹性降低。
3)心肌氧求增加,将导致心肌供氧不足。
4)冠状动脉反射性收缩。
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喝流质饮料或者咖啡,使用硝化剂减缓症状、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控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进行运动疗法和饮食控制。
如果病情严重,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旁路手术以改善供氧不足的问题。
注意事项:1)避免重度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3)控制好血脂水平,以防止冠心病的加重。
4)戒烟、戒酒,让生活更加健康。
2. 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严重狭窄或全部闭塞,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猝死。
心肌梗塞的原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方法:1)急救处理:立即进行急救处理,经胸腔心复苏术或心脏超声检查等手段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
2)口服药物:在急性期内,注意用药控制病人的疼痛,避免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可以使用β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等药物。
3)治疗根本:治疗根本是缺少有效的灌注技术。
可以使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段,使用支架等技术来扩张狭窄和闭塞的动脉。
注意事项:1)戒烟、戒酒,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2)避免剧烈活动,纷纷避免重物提拉等会加重心脏负荷的行为。
3)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血糖等指标。
综上所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是一种心脏疾病,它们的区别在于病理生理特性、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这些不仅可以防止患病,更能够及早诊断和治疗,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同时,为了保持健康,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适当进行体育运动等活动,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
心肌梗死与心肌缺血心电图(一)心肌梗死基本图形 1.缺血型T波改变一般称为“冠状T波”,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
2.损伤型S-T段移位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S-T段抬高,明显抬高时呈弓背向上甚至可形成单向曲线。
3.坏死型Q波改变坏死型的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对梗死区的导联上Q波异常加深增宽(宽度≥0.04s,深度≥R/4),R波振幅降低,甚至R波消失而呈QS型。
(二)心肌缺血 1.心绞痛(1)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O.1mV,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2)变异型心绞痛心电图特点为:S-T 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应导联则表现为S-T段压低。
2.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S-T段压低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的S-T段压低。
(2)T波改变主要表现为低平、双向或倒置。
心内膜部分心肌缺血可出现高大T波;心外膜部分心肌缺血时出现对称性倒置T波,呈现“冠状T波”特点时诊断较有把握。
心肌梗塞好心肌梗死的区别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其实是同一个疾病,都是指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损伤甚至坏死。
下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区别、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的区别虽然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经常混用,但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它们是有区别的。
心肌梗塞是指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但仍存在少量的残余心肌功能。
示为心电图ST段抬高,而高危区域仍存在供血灌流不良的可能。
此时通过尽早的通畅冠状动脉来维持残余的心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心肌梗死则是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此时大量的心肌细胞已经坏死,残余心肌功能极其有限,心肌重构进程已经停滞,心肌无法恢复。
此时有必要保持心肌稳定,控制后续心功能退化的发生。
故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二、心肌梗塞/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1. 好转期治疗当患者出现心肌梗塞时,首先需要紧急进行血栓溶解治疗、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手术,以消除冠状动脉的爆发栓塞,恢复冠状动脉的正常血供,尽早挽救残余心肌。
如果患者处于心肌梗塞后的好转期,即坏死程度不到30%,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方法来预防再发和进一步损伤。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凝、抗血小板、降压药等。
此外,改善生活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控制体重、戒烟、大量饮水等。
2. 恢复期和稳定期治疗如果患者已经进入恢复期或稳定期,即坏死程度在30%以上,那么治疗方法就应该有所不同。
首先需要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在这一阶段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日常检查至关重要,如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
药物治疗方面,除了前文所提到的降压、抗凝、抗血小板等药物外,还可以使用ACEI、ARB等药物来控制高血压和硬化,抑制肾毒性。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自身症状变化和身体反应,及时调整和改变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年轻人可以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中老年人则以适量的步行或缓慢跑为宜。
左室整体长轴应变减低的原因
1. 心肌缺血或梗死
心肌缺血或梗死会导致心肌损伤,影响心肌收缩功能,从而降低心肌应变能力。
2. 心肌纤维化
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纤维化会增加心肌刚性,降低心肌舒缩能力,使得长轴应变减低。
3. 心室重构
心肌梗死后,心室会发生重构,心室几何形态发生变化,影响心室壁运动,导致长轴应变减低。
4. 压力或体积过载
高血压、瓣膜病等导致的压力或体积过载,会增加心肌负荷,使心肌收缩受限,长轴应变降低。
5. 心肌病
一些原发性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会直接损害心肌功能,引起长轴应变减低。
6. 心律失常
部分心律失常会影响心室协调收缩,降低泵血效率,从而导致长轴应变减小。
任何影响心肌收缩功能或改变心室几何形态的病理状态,都可能导致左室整体长轴应变减低。
检测长轴应变有助于评估心肌功能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