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泪珠与珍珠》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
3、背诵课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
【重点和难点】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一、课前预习1、走进作者——琦君,水面一叶飘萍,风中的一片落叶原名潘希真,191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
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
1949年到台湾,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晚年定居美国新泽西州。
其文学创作主要在小说、散文两类。
她的散文风格以温润素雅著称,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美;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被人称为“在不大的题材领域开掘出了一口深井”。
她的代表作:小说《橘子红了》,散文集《翡翠的心》《桂花雨》《红沙灯》等。
她多次获台湾文学奖项,与台湾同代女作家林海音为台湾当代女作家双璧。
2、注音牡蛎()郁()结自诩()田园荒芜()虔()诚罪孽()祈祷()分泌()琦()君冥()顽不灵耶稣()芸芸()众生颔()首颤()抖鬓()如霜3【补充材料】(1)“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红炉火,炎气徒相逼。
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
”——红丝线是穿珍珠的,但是即使颜色再好,如何去穿自己的泪珠;火炉是给人温暖的,但是即使再炎热,如何将我如雪的双鬓烤化?(2)“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似乎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仿佛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人教版高二第三册《泪珠与珍珠》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麻城市第一中学李静萍(此教案及公开课分获黄冈地区高中青年教师优秀教案、优质课一等奖)[文本解读]《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的怀乡之作。
本文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的表现了那时的天真和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诗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感悟,进而结合具体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契合交融。
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滴血”,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另外文章巧妙引用古文增加表达效果的技巧也应细细揣摩。
[教学设想及其依据]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解惑,在诵读中领悟,在美读中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鉴赏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背诵课文中引用的名言、诗句;揣摩文句透出的细腻率真的情感,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
2、情感态度: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间真情,努力编制一个“爱”的世界。
3、过程方法:采用诵读法阅读鉴赏文本,具体过程是:朗读感受→研读揣摩→美读欣赏→创读交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一篇自读课文,即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所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泪珠与珍珠》(课件1:板书课题)2、明确目标:鉴赏这一单元的散文,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课件2)同学们可以这样自读:①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用横线划出细细品味;②筛选出重要信息,找出关键词句、线索句、中心句;③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点评。
2、互动交流,师生点评。
泪珠与珍珠教案泪珠与珍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泪珠与珍珠》,掌握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阅读策略,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因素。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阅读策略,进一步理解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课文分析和分享生活经历,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比喻,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时,能够积极面对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分享和交流个人生活经历和感悟。
2.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够动态调整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
三、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导入(10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话题:“你曾经有过为了某个目标而付出努力的经历吗?”2.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经历,教师积极倾听,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
环节二:分组朗读(15分钟)1. 学生自由组队,每组6人。
2. 学生分角色,角色包括主讲人、总结员、记录员等。
3. 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朗读课文,主讲人负责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环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表达手法以及情感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情感,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环节四:共同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总结员,进行小组内总结和交流。
2. 总结员将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全班进行分享,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对比。
环节五:课堂展示(15分钟)1. 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呈现给其他同学。
2. 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诗歌朗诵、绘画等形式进行展示。
环节六:课后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一步思考和感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泪珠”和“珍珠”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泪珠与珍珠》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泪珠”和“珍珠”的象征意义。
3. 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泪珠”和“珍珠”的象征意义。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6.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泪珠”和“珍珠”的象征意义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问题驱动法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利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泪珠与珍珠”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泪珠与珍珠》的原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辅导资料和解读文章。
3. 文学作品推荐列表,包括作者、作品名称和简介。
八、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完成,每课时45分钟。
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泪珠与珍珠[课件1:题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琦君及其散文特点。
2.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所引诗文的含意。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情感,欣赏清丽优美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
教学难点品味泪水中的丰富情感。
教学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你们也都曾有流泪的经历,但我敢说你们大多也只是“一抹了之”吧。
然而文人骚客却不止于此,他们不仅给泪水贯以“珍珠泪”“相思泪”的美名,而且能透过晶莹的泪水悟得人间贵有真情的真谛,更能探询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佳作,即台湾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课件2, 展示学习目标]。
二、[课件3、课件4作家介绍]琦君(1918——),本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就读于之江大学,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 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晚年移居美国新泽西州。
她与林海音合称台湾当代女作家双璧。
琦君的创作以散文和儿童文学为主,散文多写温馨的回忆题材,多为亲情人伦之美。
风格上“既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可谓典雅含蓄、清丽简洁又平易近人。
代表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烟愁》等。
多次获台湾文学奖项。
她的作品被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读者同样喜爱着。
琦君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
三、合作探究咨询解惑[课件5]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前五段,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个同学负责解答一个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6]:1.本文前5段四个引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这几个引文间的层次关系如何?2.“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文章的第6-10段中,作者又写了在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什么样的“泪水”?又悟到了什么?是一根什么样的线把这些泪和心“串成项链”?3.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本文有哪些艺术上的特点?分别再次展示以上四个问题,点拨归纳(1)[课件7]本文前5段四个引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这几个引文间的层次关系如何?点拨归纳[课件8]文中引用诗文语句的含义:马区夫人语: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泪珠与珍珠》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能力目标:透过清丽优美的语言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
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二、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1、学习重点是体味眼泪蕴涵的情感。
2、学习难点是品味寄寓的人生感悟。
三、学习准备熟读课文并完成学案中的尝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学习过程(一)课前尝试1、了解有关作者生平资料、代表作。
2、读课文三遍,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为经典流泪瞬间写解说词。
(二)尝试练习(1)作者在第②段中引用冰心的文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并说当时只“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其实,这句话在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上更有妙处。
针对此作简要的说明。
(不超过 30个字)答:(2)第⑤段中说“探亲文学中”“有那么多的泪水”,这反映出人们怎样的感情?作者借此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第一问,填写的文字不超过35个字;第二问,摘录原文语句作答)答:(3)下列对文章所作的评点,哪两项是不恰当的?()()A.体味忧患与苦痛的价值,探询亲情与人生的真谛。
B.七十老妪仍具少女情怀,足见泪珠可以使人永葆青春。
C.珍珠是牡蛎的泪珠----动人的联想,升华了文章的情。
D.宕开一笔写观音流泪、耶稣滴血,旨在增添文章神秘感。
E.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三)课堂探究1、琦君写了哪些眼泪?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2、每一滴泪珠深处都有一颗心,分别加以概括。
假如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么多颗心,你觉得最恰当的是什么?3、讨论: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么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句的,说说看。
4、课本中的眼泪,它们都是什么泪呢?5、赏析经典流泪瞬间,评析解说词。
6、你可有流泪的经历? 都流过哪些泪?人生感受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在口头作文互相借鉴,开拓思路的基础上,以“一次流泪的体验”(何时、何地、为何)写一篇二百或四百字左右的小散文。
泪珠与珍珠教案实用7篇泪珠与珍珠教案 1教学目的: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感受作者的情怀。
2、作品写作上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对本文主旨句的理解理解作者为何以泪珠与珍珠为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二、导入:旧小说中的描写:“眼泪就像断线珍珠般的滚落下来。
"引出本文中白居易和__诗人编的故事关于泪珠和珍珠的描写。
引入本课。
三、介绍珍珠形成的过程,强调艰苦。
一粒粒的珍珠比做一滴滴的眼泪。
引出感悟。
四、感悟:生命的历程是悲苦的却也是如此的壮美。
牡蛎努力排沙的过程越艰苦,珍珠的形成越圆润晶莹;人们阅历越多经历越丰厚对人生的体验越深刻,人生就越有价值。
从这点看,人生的体验就好比珍珠一样珍贵,眼泪正是这个悲苦美丽过程的载体。
即,眼泪本来不珍贵,珍贵的是"为何而泣"的"何"!五、本文写的是"何"?分解若干问题:1、作者写了几种泪珠?能否颠倒来写?2、主旨句的分析,是否是重复的写?落实:1、书中的泪:少女情怀,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天真(真情、激情、深情)现实的泪:亲情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这四种泪因何而落泪:亲情泪__为故乡为亲人而落泪;奋斗泪__战胜艰苦的的艰辛之泪;慈悲泪__为芸芸众生的苦痛和罪孽而落泪;感恩泪__感激他人而最最纯洁真挚的涕泪交流。
由为一己而流的泪到为仁爱、为大众、为真诚而流的泪,像珍珠一样的宝贵。
慈悲泪、感恩泪是作者感悟到并追求的人生最高的崇高境界。
2、内容上的层层深入;结构上注意,"读到""难怪""这也就是"。
六、作品在写作上启示。
1、主旨句的贯穿,即散文的神。
2、课文第二段关于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在本文的写作上的确是给作者"多了一层领悟",给我们写作上也应该有启示。
作者把抽象的人生体验具体为泪珠,而泪珠又具体为珍珠,泪珠本身并不珍贵,珍贵的是深刻的人生体验,泪珠是人生体验大喜大悲的代言,由这个中间载体把人生体验和珍珠就很好的联系起来了,也使读者加深了对"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深刻内涵。
《泪珠与珍珠》课案一节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明白“人生靠奋斗”的道理;2、阅读相关诗文;3、熟读背诵古诗、名言;4、训练快速作短文。
二、教学重点:人生靠奋斗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阅读。
四、教学方法:图示法;相关资料阅读法;提问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具:1、“珍珠”的彩图;2、小黑板;3、课外阅读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一篇叙事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一篇抒情散文《故都的秋》,一篇议论散文《道士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理散文《泪珠与珍珠》。
(板书课题)(二)破题:泪珠很常见,珍珠呢?见过没?(出示彩图)看看,看看,珍珠有什么特点?(珠)圆(玉)润,晶莹透亮。
泪珠有没有这个特点?(有)这是它们的相似点。
所以作者把两个词语用“与”连起来作题。
从结构上看这个题目是个什么短语?(并列)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一个“珍珠与蚌”或者“珍珠与牡蛎”的故事。
哪个同学站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下面我们看一篇关于这个故事的文章。
(三)了解“珍珠与蚌(或牡蛎)”的故事。
教师发资料,学生快速阅读2分钟,思考:“从一粒沙到一颗珍珠的过程”是个什么过程?明确:奋斗的过程。
蚌之泪或者说牡蛎之泪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奋斗之泪。
人生只有奋斗才会有收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撷取人生的珍珠,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
下面具体看课文。
(四)理解泪珠与珍珠及其关系,体会人生靠奋斗的道理。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泪珠和珍珠?提问明确:(诗文中)书中之泪(骨肉)分离之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对救世救人者的)感恩之泪2、体会文章的主旨:①学生找主旨句:“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②提问明确:A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3次)B 、各在什么位置出现?各有什么作用?开头:点题。
这句话出现在开头时后面还有一句“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这两句句式是否相同?(是)那大家像高考仿造句式那样,以“人生”开头,试着再加一句:(人生因不断奋斗而愈益辉煌)中间:过渡作用。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大全【导语】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使用教案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式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泪珠中蕴涵的真、善、美,懂得要爱和感恩这个世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感悟。
2、品味泪水中包蕴的真、善、美。
【教学构想】以标题为切入点,以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为主线。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在成长历程中,你的喜怒哀乐一定曾幻化成晶莹的泪珠。
那是在什么时候?假如让你把它流泻于笔端,你会怎么写?生活中,我们或感动或忧伤,或喜悦或悲痛,留下了滴滴泪珠,我们捡起泪珠,串成生活的收获,感恩生活的赐予,让我们的人生因丰厚而沉甸。
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高尚的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生活,欣赏她的散文《泪珠与珍珠》。
2、介绍作者:(多媒体投影)二、整体感知课文:1、古人云:“题者,额也。
”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能从标题中读出许多信息,比如线索、对象、范围、题材、体裁等等。
请看本文的标题“泪珠与珍珠”是什么关系?2、从文章的题目看,这篇文章写了不少关于泪珠的故事,请跟着老师的范读,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都写了哪些“泪珠”?【解说】有书中写到的眼泪、骨肉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书中泪、分离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三、自主探究:1、有人认为本文的主旨是思乡怀人,开头写“书中泪”似乎与此关系不大,你认为呢?【解说】开头写“书中泪”巧妙的引出了“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这个过渡句,为下文写“生活泪”作铺垫。
《泪珠与珍珠》的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泪珠与珍珠》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泪珠和珍珠的奇幻之旅,向读者传达珍惜眼前人、关爱他人的道理。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泪珠与珍珠》童话故事文本。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关键词汇的掌握。
2.2.2 教学难点:故事主题思想的领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泪珠与珍珠》这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文本,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
3.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关键词汇的掌握情况。
4.2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4.3 角色扮演教师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泪珠与珍珠》童话故事打印文本。
5.2 教学多媒体与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5.3 教学道具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道具,用于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故事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故事接龙,每组成员共同创作一个新的故事,要求故事内容与《泪珠与珍珠》的主题相关。
6.2 故事漫画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绘制故事漫画,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意。
第七章:家庭作业7.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泪珠与珍珠》的情节,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讨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