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一书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45.79 KB
- 文档页数: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最近读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1月5日,当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林彪等人对时局存在悲观的思想。
而毛泽东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就像那点点星火,终能形成燎原之势。
文中有很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比如,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一味悲观,而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深刻了解和研究。
他看到了中国广大农民的力量,看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我去那里进行社会实践。
村子不大,交通也不便利,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初到那里,我心里满是失落,觉得这里太过贫穷和落后,似乎看不到什么希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村里有一位老党员,他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
他每天都会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上课,教他们认字、算数。
他说:“知识能改变命运,咱们村虽然穷,但孩子们不能没文化。
”还有一位大姐,她带头在村里搞起了养殖。
一开始,只有她一家在干,困难重重,资金不足,技术也不成熟。
但她没有放弃,一点点摸索,慢慢地,她家的养殖场有了起色。
其他村民看到了,也纷纷跟着效仿。
还有村里的几位大爷,他们主动承担起了修路的任务。
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就靠着锄头和铁锹,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
他们说:“路好了,村子才有出路。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让我看到了一种力量。
就像那星星之火,虽然微弱,但充满了希望。
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点点地改变着村子的面貌。
再回来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的观点。
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正是靠着无数这样的“星星之火”吗?从井冈山的革命根据地,到全国各地的红色政权,一点点发展壮大,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感在没看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前,我一直只知道它比喻起始微小的事物,在后来也会造成巨大的变化,这一表面解释。
在看了文章的原文内容时,才知道这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只有认清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就会明白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才会认识的中国只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也正是由于中国社会当时的特殊形式,才会出现游击战这一特殊武装斗争力量,这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再无另一个国家所有的武装斗争。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强调我们不能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
并且从这一点主要谈了四个方面。
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二、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三、对反革命力量也要从本质上去估量。
切不可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或悲观主义。
四、不可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
强调我们看实物不要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深入问题内部,全方面考虑问题。
正是由于毛泽东全面认识了这个问题,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方针,并坚持毫不动摇的走下去,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才使中国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中脱离出来,使中华民族共和国站立起来,并屹立在东方之巅。
在看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我便深刻的认识到,我们对待一个问题,千万不要忽视它微弱的力量,也许在你全方位的考虑这件事物的时候,你或许会发现,这些微小的力量只要获得充分的利用,它就可能成为事物逆转的伟大的、坚实的、不朽的力量。
毛泽东正是由于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认识,中国从混乱的半殖民地过渡到拥有主权完整的共和国。
那我们就应该学习前人的丰富经验,开拓自我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开阔自己的眼界,并且将这些经验用于实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500字示例文章篇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哇,读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呀,我心里就像燃起了一团小火苗呢!在这篇文章里,我好像看到了当时那些革命者们充满希望又坚定的眼神。
那时候的情况可难啦,就像在一片黑乎乎的大森林里,到处都是危险和迷茫。
敌人看起来那么强大,就像大怪兽一样,横在革命者的面前。
可是呢,毛主席他老人家就不一样,他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领航员。
我想啊,那些革命者中肯定有人会想:“这情况这么糟糕,咱们能行吗?”但是毛主席告诉大家,别看咱们现在就像星星点点的小火苗,可这小火苗呀,能烧成大火呢!这就好比一颗小种子,刚种下去的时候,就那么一点点大,感觉弱不禁风的,可是只要给它时间,给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雨水,它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咱们革命者的力量虽然开始的时候比较小,但是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就一定能发展壮大起来。
我想象着当时那些战士们围坐在一起,听毛主席讲这些话的情景。
一个年轻的战士挠挠头说:“毛主席啊,敌人的枪炮那么厉害,我们人又少,真的能像您说的那样吗?”毛主席肯定是微笑着,眼神里透着无比的自信,他说:“小伙子,你可别小瞧了咱们的力量。
咱们的力量就像那地下的泉水,虽然开始的时候只是涓涓细流,但是不断汇聚,最后就能变成滔滔大河。
”大家听了,心里肯定就像点亮了一盏灯。
这篇文章也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觉得自己不行了。
就像爬山的时候,爬到一半累得气喘吁吁,看着高高的山顶,觉得永远也爬不上去了。
可是现在我明白了,我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呀。
我就像那星星之火,只要我有信念,不断努力,也能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再看看那些革命者们,他们面临的可是生死考验呢。
他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充满希望地去战斗。
我们现在生活得这么好,有宽敞的教室,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还有疼爱我们的老师和家长。
要是我们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放弃,那可太不应该了。
在阅读毛主席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前,我已经在课堂大概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0年1月5日,当时,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不少的共产党人都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和中国红军的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他们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党内弥漫着悲观的气氛。
毛主席写下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是写给林彪的回信,信中解答了林彪对“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革命形势一度陷入低潮,而毛泽东用“星星之火”来比喻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表明了他相信革命高潮到来的必然性,而且这种革命胜利的到来在他看来将会是势如破竹的,从中足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心。
从这封回信中可以看出,由于对于革命的悲观情绪,不少党内人士只赞成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而不愿意去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他们的眼光只局限于在游击中做好群众工作,等到这种工作做好了,或做到了某个地步,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促成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
而毛泽东却说,他们之所以有这种理论,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没有认清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也是他们对革命抱着悲观情绪的原因。
在信中,毛泽东把认清中国政治形势的关键总结为四点:(一),要认清中国国内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也相对薄弱;(二),大革命失败剩下的革命力量有迅速发展壮大的必然性;(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不可只看它的现象,更要去看它的实质;(四),要从实质出发,将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
通过对以上四点的认识,毛泽东又分析了帝国主义与其殖民地,以及本国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指出了中国内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会日益尖锐明显。
他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通过对最本质的矛盾的认识,才能知道共产主义革命的高潮为什么是必然的,而且是迅速的。
当时,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暴动,证实了这个“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得(通用8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得篇1在《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将革命的力量比喻为星星之火,”那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能够燎原。
’这就是,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那如今中国那些反动力量算不算”星星之火“呢?我认为要从多种情景去看待。
星火要成为燎原的大火需要充分的燃料,.....这把大火燃烧了62年依旧兴盛不衰,因为.....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支持。
反动分子哪怕只剩下一个火星都能死灰复燃,是因为有追随他们的崇拜者的支持。
看待一股力量是否为星星之火,是看它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一股新的政治力量,若其只是一部分偏激分子的所作所为,那么其终究不得民心,也将会被扑灭。
若其能够取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那么这股力量无论当时多么弱小,都有可能成为燎原的大火。
而中国的那些反动势力是否获得了群众的支持呢?每一个政治力量都代表了一个阶级的利益。
.....代表的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能够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中国如今的反动势力代表的都是少数人的利益,所作作为都是侵害人民利益的事。
比如2022年7月5日,境内外分裂势力制造的新疆乌鲁木齐市”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截至2022年7月17日,造成197人死亡、1700多人受伤,331个店铺和1325辆汽车被砸烧,众多市政公共设施被损毁。
对于以牺牲人民利益来谋取利益的行为,绝对得不到人民的拥护。
”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我们认识事物,要从本质入手。
自1927年革命失败,党的力量被大大削弱,可是毛主席仍相信”此刻虽仅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可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因为.....本质上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贴合人民群众利益的。
此刻中国的那些反动势力则正好相反。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
仅有认清现实情景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的产生,发展都与当时的环境有关。
最近我读了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本书其实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了消除党内大多数人对中国革命未来的担忧与焦虑。
我了解到那个时候,有些共产党员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盲目地看大了反革命的力量,反而看小了革命力量。
我的看法,应该是多数人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诸多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蛋糕。
所以毛泽东的这封信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反驳了党内党员对共产革命的前途的错误认知,而且最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当时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以及根据地斗争的经验的总体概括,背景是当时党内正盛行将马克思主义一成不变地执行和将苏联精神神圣化。
可以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特殊国情下发展变化了马克思主义,是领导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的代表之作。
在书中,毛泽东阐明了共产革命一定要坚持创建自己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必须要用红军还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基本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道路。
书中有着这样一段话:“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正义的事业是一定能够由小到大取得胜利的,正所谓“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封信阐述了毛泽东在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创建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的雏形的形成。
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安定了许许多多的党内的共产党人,让他们看到了共产革命胜利的曙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燃烧了整个神州大地,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并且指明了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
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走过了19,20世纪以来的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伟大胜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第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给林彪的通信,回答了“红旗可以飘多久”的疑问,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而写的,同时提出中国革命和武装道路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因为远离文章所写的时代背景,第一次读罢全文,无法切身体会其精义,只有大概了解的印象,随后反复细读几遍,才觉得有酣畅淋漓,醍醐灌顶之感!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首先论述关于中国革命的两种不同道路:其一是“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其二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有计划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即“根据地式”的理论。
提倡第一种道路的同志当时赞成流动游击而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概念,也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观念。
读到此处,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明末清初的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一路攻城略地,杀到北京,灭亡明朝!然而最后却被清军入关杀得节节败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攻下城池后却不留下兵马驻守,而继续去攻城略地,其结果导致失败时无路可退,只能逃跑!所以第一种道路没有及时巩固红色政权显然是会失败的。
与之相对应的根据地式的道路,它是经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其基本原因在于深刻明白“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是需要积累的。
俄国的十月革命虽然如暴风骤雨般地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是它也是有量变的积累,俄国的资本主义比中国要发达,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雄厚的多,基于此,俄国的十月革命才有城市包围农村,并迅速取得胜利!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用下里巴人地语言阐述的!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认清形势,通过现象看本质!那些“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反革命力量”或者是“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的盲动主义的同志,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观察表面现象而不观察实质!因而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容易产生悲观分析!毛泽东撰文指出:“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导向,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心得体会(通用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一句我们常常听到的警句。
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句警句的深层含义。
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我渐渐体会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信念和行动的力量。
首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会了我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困难。
无论是工作上的压力、学业上的困惑,还是人际关系的纷争,都可能让我们产生动摇和疑惑。
而面对这些困难,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和成长。
只有星星之火般的信念,才能在我们心中燃起希望的光芒,让我们勇往直前,不被困难所迷惑。
其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我明白了团结合作的力量。
星星之火虽小,但是如果能够汇聚成大火,就能焚烧一切障碍。
同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和他人携手合作,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团队合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甚至超越自我。
当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时,星星之火就会燎原。
而在团队内部,我们也要学会坦诚相待、协调合作,共同创造出一片和谐的劳动环境,让星星之火在团队中传递,不断燃烧。
星星之火也教会了我付出和奉献的重要性。
星星之火燎原,需要我们每个人燃起内心的火焰,并将这份热情投入到事业中。
只有主动付出、积极奉献,才能汇聚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奉献精神为核心,努力为公司和团队创造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为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不断付出和奉献,星星之火才能燎原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深层次的含义是通过积极主动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星星,但只有在行动中,我们才能将自己的光芒传递给他人,点亮他人的心灵。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变和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成为星星之火的一部分。
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星星之火的传播者,那么这份火焰就能迅速蔓延开来,燎原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精选范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精选范文精选3篇(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本非常震撼人心的书籍,通过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发了我对革命和英雄主义的思考。
书中主要讲述了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子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挺身而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改变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信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念,相信只要一人一火,就能点燃整个社会,带来改变。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撼,那些年轻人面对极端的条件下,仍然敢于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的权益奋斗。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揭露社会的黑暗,追求公平正义。
他们的行动鼓舞了无数人,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力量。
这本书也给我启发很大,它教会了我追求梦想的重要性和价值。
即使环境再恶劣,我们也不能放弃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同时,我们也要做到身体力行,通过行动去影响社会,让星星之火真正可以燎原。
这本书也提醒了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只要我们敢于发声,勇于行动,我们就能改变世界。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星星之火,照亮前行的路并点燃周围的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本令人敬佩和鼓舞人心的书,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了革命的伟大和英雄主义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同时也更加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追求,星星之火就会在我们的道路上点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精选范文精选3篇(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本关于勇敢追求自由、坚持不懈的书籍。
通过讲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以及一位普通人的成长经历,作者生动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书中主人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予我很大的鼓舞。
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自由的追求和意志的坚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明白了只要心怀梦想,勇敢追求,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都能够有所成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通用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后感1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星星之火读后感。
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毛爷爷对中国国情的清晰认识,对中国国情的准确分析说小了是影响林彪一个人对中国前途的看法,说大了是影响了那时的一批人,纠正了他们的消极情绪,改变了他们的观念,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看到了祖国的美好未来。
就像在大海中迷失了的水手看到了前方的灯塔,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们的前辈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艰苦的奋斗着。
在这样史无前例的反抗斗争中,他们遇到了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了太多太多的险阻……在这种情况下我敢说很难有像毛爷爷这样心态乐观,头脑清晰,目标准确的人。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怎样去做……他---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崇拜!不仅如此,毛爷爷还看到了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不管是下级的右倾思想,还是上级的消极情绪,他都能给予准确的定位。
他就像站在高处俯视下方一样,对一切都看得那么透彻,那么清晰。
熟话说“当局者迷”,然而我们这位伟大的领导人却一点都“不迷”!只有准确的领导,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最后我们不得不佩服毛爷爷的文采,在这篇文章中他思路清晰明了,让人读过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平时却不失华丽的文风、通俗却不庸俗的语言让我叹为观止!尤其最后的排比句最佳,不仅增强语势,更使得语意清晰易懂,加深印象!这是一篇改变了一个人思想的文章,这是一篇改变了一批人思想的文章,这更是一篇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文章!这不愧是一篇让人传诵的佳作!读过此文之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学毛泽东光辉思想,用他的思想辩别是非,在现实与理想探索出一条开启理想的大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一书有感
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在那个时期有哪些志士仁人在谋求中国的出路?在建党前中国经历了哪些思想运动?共产国际在建党过程发挥了怎样作用?这些疑问都能从《建党1921,他们改变了中国》找到答案,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中国国产党是这样建立的。
1921年前,当袁世凯皇帝梦成为了黄粱一梦后,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皖争斗,一幕幕内乱大戏不断上演。
孙中山东奔西走宣传“三民主义”,在既无力把握实权又无法发动底层人民的情况下,未对动荡的国内形势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中国更验证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从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开始,中国经受了英法火烧圆明园的悲剧,八国联军的扫荡,中日甲午海战的溃败,接受了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大量赔款,而且土地被大片侵占。
正如慈禧《罪己诏》所写“举中华之物力,结余国之欢心”。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能力还不足以改天换地,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民的反抗就像被压着的弹簧一样集聚着力量。
面对动荡、黑暗的社会,陈独秀、李大钊通过《新青年》来传播新思想,毛泽东在湖南领导驱逐贪官张敬尧运动,张国焘热衷于发动学生力量,还有为寻求救国之道踏上欧洲勤工俭学的青年,他们是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等。
当中国作为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居然根据《二十一条》要将青岛从战败国德国手里转交到日本手里时,在北大校园引发了地震。
在五月四日,以北大学生为主的大学学生发起了抵抗游行,并烧毁了亲日派曹汝霖的房子,有学生惨遭政府关押。
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从学生罢课,到工人罢工,商人罢商,从北京,到上海,引发了激烈的全国
性反抗运动。
政府迫于压力,只能释放了学生,并按照要求逮捕了亲日派。
仁人志士为救国的理想,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五四运动”的胜利,正是他们不畏强权,争取国家利益的胜利。
《新青年》宣传“民主、自由”的思想,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份子开启改变“三纲五常”的运动,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鲁迅的《狂人日记》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真正结合在了一起,在北京大学当校长的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
李大钊、李达等进步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股马克思主义风潮。
十月革命像春雷划过长空,俄国苏维埃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
苏俄的革命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没有获得一个稳固的根基。
苏俄迫切需要打破外交孤立,因此废除在华特权,取消庚子赔款,归还中东铁路,安排代表鼓励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传授斗争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蒲石路博文女院,第一次中共一大正式召开。
当时参会代表人数只有13人,会议后因被人监视,而改在嘉兴的游船上进行。
无论过程多么曲折,随着中共一大的第一次召开标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回看历史这就是大事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中国国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迈过了站起来的坎坷,历经富起来的历程,如今正阔步奔在强起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