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因素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气息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对美声演唱技巧的影响演唱是一种极具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而美声演唱则更是要求歌手在表达情感的保持高水平的技术表现。
在美声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歌手表演的核心技巧。
本文将从气息的运用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来探讨其对美声演唱技巧的影响。
气息是美声演唱中至关重要的技术要素之一。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将空气通过声带推动,使之产生声音。
而气息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声音的稳定和持久性。
一个合理的气息管理可以有效地延长音符的持续时间,使音色更加丰富和饱满。
气息的运用也是美声演唱技巧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适当的气息控制可以帮助歌手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如连续音的演唱、音域的拓展等。
气息的运用与情感表达在美声演唱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演唱时,歌手需要将气息推向声带,使之产生声音,而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情感状态也会对气息的运用产生影响。
在演唱悲伤的歌曲时,歌手需要通过控制气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与伤感。
而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歌手则需要通过更轻松的气息控制来表达愉悦与活力。
气息的运用与情感表达是紧密相连的,二者共同构成了美声演唱技巧的重要内容。
情感的表达对美声演唱技巧也有着重要影响。
情感的表达是演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歌手对歌曲内在含义的理解和诠释。
情感的表达需要歌手通过声音、肢体语言、表情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良好的声乐技巧来支撑和表现。
在演唱悲伤的情歌时,歌手需要通过声音的颤抖、音色的变化等手法来表达内心的忧伤与伤感。
这就需要歌手具备良好的气息控制和咬字清晰等技巧,才能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情感的表达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技巧基础上,而技巧的表现也需要与情感相互融合,共同呈现出一首歌曲的完美演绎。
在实际的演唱中,歌手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加强气息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首先是关于气息的训练。
歌手可以通过各种呼吸训练来提高肺活量和气息控制能力。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摘要: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
在歌唱过程中,技术的娴熟、感情的充沛是歌唱二度创作的必备条件。
但是歌唱过程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应随时调整各个器官、各个部位的动作,而核心问题是心理控制的能力,即歌唱对自己的心理调节与控制。
本文旨在分析声音教学中歌唱心理的作用以及歌唱中产生心理失控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几点提高心理调控能力的方法,供同行共勉。
关键词:歌唱心理心理调控声乐教学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00-01声乐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具有思想情感的人利用各种声学技能和技巧而获得的。
一首歌曲的好听与否,不单在于技术的处理和生理的条件,更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
因为声乐的乐器存在于人体之内,人的气质、个性、心情、文化修养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它音质的好坏。
歌唱实践表明,要想充分展现自己的歌唱水平,既要掌握过硬的技术,又要很好的调控心理。
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既是歌唱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的环节。
所以学生的歌唱心理调控能力要靠我们平时的培养,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1 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活动。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心理活动以不同是形式地反映着客观世界,它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各种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这种心理活动反映的是人脑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这种心理体验在声乐教学中主要起到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动力功能。
指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第二,调节功能。
指情绪和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唤起者与组织者,情绪和情感的适应能调节和组织其他心理活动,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情绪和情感的不适应则会干扰与破坏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心理异常;第三,信号功能。
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歌唱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
歌唱艺术包括了发声技巧与多种表现手段的运用两大要素。
韵味则是这两大要素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体现,是歌唱中所有感人的和美好的东西的集中表现。
在民族声乐中,韵味更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
本文试图从韵味的概念。
韵味的形成,以及为何把握和运用韵味提高演唱效果等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韵味一词,原本是用来评论诗词声韵魅力的词语,后来被广泛地引用到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中。
用于声乐艺术,指的是歌唱中最动人、最感人至深的,美妙谐和动听的声音和滋味。
歌唱艺术的韵味,很难用语言确切地表达清楚。
它是歌唱者通过歌声把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传达给听众,激起他们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成的一种心灵感应。
这种感应往往只能神领而不易言传。
韵味不同于风格。
风格指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是事物内在精神和外在面貌特征相统一的体现。
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韵味,不同韵味的作品又对不同风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歌唱艺术中,演唱者内在气质特点和演唱特色构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
在不同的演唱风格中,又蕴含着不同的演唱韵味。
这种韵味,由于演唱者的气质和技巧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是对演唱者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要求。
是对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一个民族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修养,对韵味的要求会有很大不同,对韵味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别。
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韵味的感受和要求也有很大区别。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所有人都需要通过歌声这个桥梁,把自己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想象和联想抒发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这种抒发和表达,正是歌唱魅力的所在。
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给观众和听众留下美好和深刻的印象,必须具备很高的艺术造诣,尤其在演唱技巧等方面要有深厚的文艺功底、艺术修养以及对音符、音准和节拍、节奏把握的精准度。
但大家常常忽略了一点,就是心理因素在声乐演唱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情绪、性格等方面对于演唱的影响可以说不容小视。
因此,本文共分两部分,一部分就心理因素会对声乐演唱造成哪些干扰进行分析,一部分就人们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演唱中易出现的心理困惑,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歌唱心理情绪性格意识自信心意志力1 第一部分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学习声乐演唱的人都知道,歌唱是受人的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听觉系统等多系统支配的一项运动,这些多系统生成的动作组合,都受大脑支配,除了嗓音及演唱技巧,还有智力因素和情感等心理因素的辅助,因此,一首歌曲是否演绎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的好坏,也从某种程度上,检验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1)情感和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一种是负面的情绪、情感。
当演唱者的情绪出现异常时,很容易让人从歌声中,体会到他内心的情感纠葛,一个人如果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他的歌声也常常带给人一种向上的感染力,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同一首歌曲,由心理状态不同的同一人演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而音乐的魅力在于抒发情感,使听者引起共鸣或引发美好的陶醉之感。
歌唱者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歌唱者对歌曲的处理,比如,在后台刚刚听到一个坏消息的演唱者,登上舞台后,是不会淋漓尽致地把歌曲演绎到最佳状态的,也许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走调、颤音不稳、甚至高音上不去的状况,就更谈不上美感了。
还有的演唱者由于休息欠佳、精神萎靡不振,唱出的歌曲,一听就是慵懒的,没有朝气的。
由此可见,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音乐也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心理因素,比如,心情不好时,哼唱几首歌曲,情绪会有所好转。
浅谈声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调控[摘要]声乐心理学与声乐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以及个性特征等心理因素,在演唱和教学中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始终支配和影响着歌唱的全过程。
因此,对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功能的探讨,是声乐教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调控情感心理素质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通过人的思想情感,利用声乐上的各种技能、技巧而获得的。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教师作为先导主体的授业心态,又有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学习思考;既有师生间教与学的交流,又有通过歌唱艺术实践的审美活动。
而心理活动在歌唱发声的各种因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歌唱的生理结构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组成的。
好的歌唱之所以能够使这些器官彼此精密的配合,完全依赖于人的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
声乐教学的心理调控功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双方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心理因素的协同活动,共同达到调节和控制歌唱行为的作用效果的过程。
一、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功能1.感知觉的调控功能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声乐技术训练中的感觉,一方面包含有丰富的知觉特征,另一方面着重是指感知系统与运动系统的综合作用感。
运用多种感觉机能的互相作用及各种感觉的互相影响,对于提高技术训练效率有着特殊的意义。
音乐感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歌唱者和教师都要善于利用其他的感觉能力为音乐服务。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就声音谈声音往往很难说清楚,这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充分利用联觉的作用,采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信息交换和感觉移置,将抽象的音乐信息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不但能深入浅出,使课堂内容晓畅易懂,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情绪和兴奋感,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记忆的调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气质因素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作者:唐好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20期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主要论述了气质类型因素和声乐演唱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出认清每个人不同气质类型对于声乐学习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包括气质类型对每个人表演风格特性的影响;如何通过认识自身气质类型来突破自己,提高学习水平等。
关键词气质气质类型声乐演唱声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0 绪论
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怎样才能找到最有效提高专业的方法?是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的演唱技巧、表演技巧?还是通过一系列诸如:乐理、视唱、音乐史、曲式等的基础训练来进行辅助?其实俗话说得好,治标先治本,声乐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主体是单位的人,如果能从心理学的角度着手,把每一位声乐学习者的特性分析清楚,做到有目的性的学习,这对声乐的学习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1 气质一词的由来及分类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拉特就提出了四种体液的气质学说。
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来自拉丁语——nguis)、粘液(来自希腊语——phlegma)、黄胆汁(来自希腊语——chole)和黑胆汁(来自希腊语——melanoschole)。
四种体液协调,人就健康,四种体液失调,人就会生病。
几世纪以后,罗马医生盖伦用拉丁语temperament一词来表示这个概念,这就是“气质”概念的来源。
到二十世纪,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从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研究中,对你人体的反应程度、均衡与灵活度的不同,将气质分为强而不均灵活型、强而均灵活型、强而均不灵活型、弱而不均不灵活型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恰恰与希波拉特的四类型一一对应,综合他们的研究,人们一般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下面先分别简单介绍。
胆汁质:比较强烈,冲动、莽撞、易怒而难以自制,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平静下来,有很高的灵活性,比较热情、有魄力,此种类型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容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多血质:比较敏感,情绪容易外露,思维、反应比较灵活,对一切都充满热情。
遇事热情很高,但是不能持久,容易适应新事物、新环境。
此种气质类型以动作敏捷、朝气蓬勃、粗枝大叶、情绪不稳定为特点。
粘液质:性格偏向安静,兴奋性比较微弱,心情平稳、变化缓慢。
往往心平气和,很难出现情绪波动状态,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好好规划,有计划地从容完成工作,此类气质类型以稳定为主,踏实、沉着冷静,但是灵活性不够,有时候稍嫌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感、害羞,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自责心理比较强,对事物观察很细致,能体会到生活中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东西。
害怕表现自己,不太喜欢抛头露面的活动,不善于与人交往,给人造成一种冷漠感,此类型以敏锐、体验深刻、外表怯弱、害羞、孤独、行动缓慢为基本特征。
2 气质类型对演唱的影响
通过对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了解,可以推断出不同的心理指标在表演者身上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歌唱者的演唱都会具有个人独特色彩的原因,气质特点不以其个人参加的声乐活动内容而转移,而是表现出稳定性和天赋性。
胆汁质气质的歌唱者最大的特点是很高的兴奋性和较弱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热情、豪迈、精力旺盛,有种狂热的歌唱气质,这就使得他们善于表现大气、粗犷、热情奔放的声乐作品,但同时处理作品就比较粗糙,对细节部分不在意,在作品表现中自我控制力弱,对于作品表现不够深刻。
比如歌剧女王卡拉斯,她就具有明显的胆汁质气质,书评里记载她争强好胜,不甘心屈居别人之下,自己和别人的交往基础就是自己要高出别人一头,这也成为她以后工作生活的原则,所以她敢于演唱别人不敢涉及的曲目,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舞台上,她的表演能感染台下任何一位听众,但她的这种不甘屈居人下的性格也给自己带来了太大压力,最终因演唱过度、减肥、社交频繁等原因,导致嗓音早衰,不得不过早地结束声乐演唱生涯。
多血质的歌唱者活泼、热情、反应快、容易适应环境,容易接受新事物,这一类型特点的人从事歌唱事业的最多,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就属于这一气质类型,很适合演绎正义、热心、比较淳朴的角色,他自己也说:“我喜欢《爱的甘醇》是因为我认同剧中男高音角色尼莫里诺,他和我一样是单纯的乡村孩子,举止非常天真。
”他的这种淳朴使得他极具舞台亲和力,大大拉近了歌剧与观众的距离,他本身独特的气质类型给予的种种以及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造就了他富有金属光泽、极有表现张力,使人心旷神怡的嗓音,经过他演唱的很多意大利民歌,后人几乎无人能超越,像他演唱过的《我的太阳》,每次都能让人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每当他带着白色手帕憨态可掬的走上舞台,我们明白整个世界都将被他征服。
粘液质的歌唱者一般都属于理智的表演者,他们大都有着沉着、冷静的意志品质,意大利歌唱家卡尔诺·贝尔贡齐就是最为典型的粘液质气质的歌唱家。
他演唱时都严格按照曲谱的标示来走,分寸感极强,不温不火,在生活作风上也表现出那种不愿争风头的倾向,在如今演唱商业化趋势下,依旧保持古典歌唱家的严谨作风和品质,被评论为“传统歌唱艺术的最后一位代表。
”
而说到抑郁质类型的演唱家就非凯雷拉斯莫属了,他的表演风格稳重、体验深刻、感情真挚动人,带着孩童般的羞涩气质,他的音色秀美、句法准确,给人感觉内敛、忧郁的感受。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这四类气质类型的划分被许多心理学者接受并沿袭到现在,但从实际上来看,人得气质类型都是带有多面性的,往往会在一个人的身上找到几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大多数人都是混合了几种气质类型的,做这样的划分也仅仅是一种典型的划分。
所以针对不同的人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剖析每个声乐学习者的内在气质。
3 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在演唱中扬长避短
如果属于胆汁质偏多类型的学习者,就发挥好热情、积极这一类的气质优势,使自己的音乐极具舞台感染力,能打动听众的心,这样塑造的形象必然深动、传情,这一类型演唱者对大线条、大手笔的声乐作品表现得得心应手,他们缺乏的是细致处理作品的耐心,对于抒情悠扬的作品往往领悟不到其中的意境,表现不够深刻,基于这些问题,可以经常联系一些节奏缓慢的、变化音、装饰音偏多的、抒情较强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帮助抑制急躁、火爆的性子,让人逐渐平静下来,器乐作品中肖邦的《夜曲》系列,声乐作品中各种《摇篮曲》都会对调节这一类型气质弱点起到弥补的作用。
多血质的学习者具有灵活、反应敏捷、开朗、容易接受新事物等一些特点,在声乐学习中会怀着满腔热情,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对于声乐教师在上课教授的内容也能较快地接收,面对各种各样的声乐作品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这一类学习者的弱点就是脾气品行跟毛猴相似,有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投机取巧的心理会严重一些,觉得自己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就能收获到跟别人一样的学习效果,在艺术道路上不肯踏踏实实下功夫,没有足够的毅力,应对具有一定难度、需要花功夫去琢磨的作品浅尝辄止,以至于使得表现作品时稍嫌肤浅,没有深度。
这一气质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中一定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的恒心毅力,用心去诠释音乐所要传达的内容,完全投入到音乐中,这样塑造的音乐形象才会真正打动人心。
粘液质的声乐演唱者具有沉着冷静的意志品质,这样在学习中就会很有自觉性,自我控制力较强,常会自我反省,对自己进行规划;但也正是由于这几点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太过一本正经,缺少演唱激情,在表现激烈、具争议、活泼题材的音乐作品时,总让人感觉欠一把火候,这类人性格也往往比较固执,容易产生挫败感,久久走不出心理上的阴影,针对这些,建议这类演唱者尝试改变一下自认为的冷静,对周围事物表现得热情一些,怀着一颗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这个世界,到时你将发现自有一片开阔的天地等着你。
抑郁质类型的演唱者对事物的感受性会比较强,非常敏感,这一型的人都很害羞,性格柔弱孤僻,不太善于与人交往,基于这些因素在演唱歌曲是往往太过平静,缺乏高潮部分需要的爆发力,没有征服观众的感染力,缺乏表现,在练习时,应该多辅助一些热情奔放、风格明朗、节奏明快的作品,在心理上也要积极暗示自己自信,敢于表现一些,防止朝向怯弱、孤僻的方向发展。
无论哪一类办法,我们都要明确一个观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不同气质类型的声乐演唱者全面挖掘出自身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同时削弱气质中的消极因素,做到扬长避短,更好地为我们的歌唱事业服务。
4 结束语
声乐作为一门集文学、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要求演唱者既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又要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修养,而作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气质因素,他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要知道一切声乐技巧与技能都是靠自己的意识来统治发声器官,按照意识预定要求进行动作的结果,作为一名声乐学习者,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气质类型特点后,才能知道自己缺什么需要什么,发挥气质特点中的积极因素,避免气质特点中的消极因素,更有效地提高声乐演唱质量,使歌唱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地改变现状,不断地趋于科学性,本文通过对一些著名歌唱家的气质对照得出:先天的气质因素会给每一类人的声乐演唱蒙上不同的个性色彩,正是由于这些气质类型的不同和后天教育、环境等因素才造就了每个演唱家不同的表演风格,我们要找出天性中所赋予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针对每一类型对症下药,找到适合每一型演唱者的学习办法,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指导自己的演唱,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演唱风格。
参考文献
[1]叶亦乾等.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