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绍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731.53 KB
- 文档页数:9
绍-江“盆地”——萎缩的古大洋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水涛从空中俯视浙江的山川江河,自绍兴至江山,由一连串宽展河谷低丘构成的盆地,在本省境内绵亘达二百八十余公里,这是我省通向西北、西南诸地的走廊。
在地质工作者的专用图上,这一带是晚近地质时代形成的山间盆地和河湖相沉积区。
以此为界,划分出浙西北与浙东南,两者的自然地理及地质构造景观绝然迥异。
这是地壳层上的一个分划性界面。
这一现象早在五十年代就引起了地学家的关注。
以后的研究证明,这正是地壳中一个巨大破裂带,向下深切达九十公里,在地质史上间隙地拉张并时有地幔物质涌出。
近年来,地质学家们对此断裂带内部结构构造和岩石学开展研究又获得了重要进展并由此进一步提出:绍兴至江山一线并非是一般的地壳深大断裂,而是由南部“华夏古陆”和北侧“江南古陆”发生会聚碰撞,因其间的大洋盆地萎缩关闭,而留下了缝合遗迹。
这可是中国南方地质百年研究史上的一项划时代发现,其证据又是什么呢?地质工作者在野外进行考察新华社记者徐邦摄绍江“断裂带”大部已为八、九亿年前岩浆体充填,最近找到了其间残存的顶盖岩石。
这些岩石都是在九亿年前的大洋环境中生成的,比如诸暨璜山等地的一种所谓科马提岩,其形如同扁圆状的“.球体”,这是海底喷出的超镁铁熔岩突然冷凝收缩所造成。
球体长径十至十五厘米,经切割磨制后黝黑铮亮,并镶嵌着墨绿色半透明同心环带,核心由光亮可鉴的角闪石聚晶构成。
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外部包裹着一层“淬火”边缘,用电子探针测试证实,最初形成的是球体冷凝外壳,而后矿物晶体逐渐向中心生长。
此外,还曾发现垂直层圈排列的针柱状辉石晶体,或呈束状、放射状,形同玫瑰花一般,这在岩石学上称为显微巤刺结构,因形似非洲一种带刺的花而得名。
这是鉴别古玄武科马提岩的典型标志。
诸暨科马提岩的镧系元素富集系数非常接近大西洋底海脊喷出的玄武岩类;据镧、钐与稀土元素总量计算,也证明应属大洋底或裂谷带的产物。
在诸暨科马提岩层上还发现一种绿色的岩石,据野外调研、镜下鉴别以及稀有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可以确认是属海底镁铁质火山熔岩,十分接近世界上古洋底产出的“细碧岩”。
中国部分断裂带简介1.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或称班公错-东巧-怒江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大型断层带。
它在中国境内西起班公错,向东经改则、东巧(属安多,今名强玛),到丁青后转向东南,沿怒江进入缅甸境内,在中国境内长约2,500千米。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是在四川期的白垩纪末期到古近纪早期形成的。
在这一时期,冈底斯地块向北不断移动,与其北部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羌塘地块逐渐发生碰撞,于是形成了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冈底斯地块完全拼合到羌塘地块之上后,这条碰撞带便转变为逆掩断层带。
班公错-怒江断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东西横贯羌塘高原的低地,班公错和安多-狮泉河公路均位于这条低地内。
这条断层带的东南部分则形成怒江河谷2. 定日-洛扎断层带定日-洛扎断层带是青藏高原上的一条断层带,它的别名较多,如吉隆-错那断层带、喜马拉雅主北断层带等。
该断层带西起普兰之东,向东经吉隆、定日、岗巴、洛扎至错那以东一带,近东西走向,长约800千米。
定日-洛扎断层带是在新近纪至早更新世的喜马拉雅构造期间形成的。
由于印度板块在此时向北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喜马拉雅地块相碰撞,不仅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也使喜马拉雅地块内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定日-洛扎断层带就是这一系列逆掩断层中最北的一条。
在地貌上,定日-洛扎断层带表现为喜马拉雅山北麓近东西向的一条低地,朋曲和叶如藏布谷地即发育于这条低地内。
3.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或称噶尔-措迈断层带、革吉-念青唐古拉断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上的一条断层带。
它西起革吉邦巴(旧属噶尔),向东经亚热、隆格尔、扎日南木错南、措迈(属昂仁县)至纳木错以东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麓而止。
噶尔-纳木错断层带是冈底斯地块的块内断裂,在喜马拉雅地块开始与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冈底斯地块碰撞的华北构造期间开始发育。
早期表现为由北向南的逆冲断层,中期呈现斜冲-韧性剪切性运动,晚期则表现为左行走滑特征。
江西省主要断裂带概况(一)北北东向石城——寻乌断裂带该断裂带是邵武——河源断裂带的中段,展布于南武夷山脉西缘的石城、瑞金、会昌、寻乌一线。
北至福建邵武,可能延入浙江境内;南达广东龙川、河源、博罗,可能延至东莞、中山、新会、台山以南,并在上、下川岛之间进入南海,全长1000公里以上,宽约30公里。
在江西境内长160余公里;总体走向北北东,局部为北东;北段倾向北西,中段倾向南东,南段倾向北西;断裂破碎带一般宽几十到200多米,力学性质为压扭性;东南盘相对向北东方向推移。
它严格控制了白垩系——早第三纪石城、瑞金、会昌、寻乌断陷盆地的发育。
这些盆地第四纪以来仍继续发育,沉积了厚度20米左右的第四系。
在兰田坝西侧,会昌、周田、寻乌、珊贝、澄江、河田等地,见有晚第三纪玄武岩或橄榄玄武岩呈北东向展布,说明该断裂切穿地壳。
该断裂在瑞金地表上断续出现,位于瑞金北部的称日东大断裂,南部的是右水——谢坊大断裂。
前者控制了瑞金白垩系——早第三纪红色盆地的东部边界,规模巨大,硅化破碎带宽800余米,岩层遭受强烈挤压,形成大量糜棱岩。
右水——谢坊大断裂在武阳附近中断,并且断裂走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断裂北西盘第四纪以来强烈上升,发育了比高近300米的断层陡崖,形成了众多的瀑布和重力堆积物、断层三角面、峡谷、冲洪积扇。
石城——寻乌主干断裂向南通过周田盆地西侧和寻乌东边,在周田附近呈“S”型急剧拐弯,并在倾向上有明显的转变,寻乌东边倾向北西,会昌周田盆地西侧转向南东。
在瑞金、长汀、武平、寻乌、会昌一带有环状构造展布。
在瑞金沙洲坝,大埠——超田、信丰——会昌东西向构造与上述环状构造复合。
石城——寻乌白垩系——早第三纪断陷带由几个北北东或北东向延伸的断陷盆地所组成,面积较大的有瑞金和会昌两个断陷盆地,面积分别为670和640平方公里,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岩层,如会昌周田一带,白垩系红色岩层厚达3700米。
断裂西侧为中、低山,东侧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南武夷山,而且南武夷山断块掀斜方向在寻乌澄江珊贝附近发生明显的置换现象,北东向鹅湖——三标断裂和周田盆地东侧断裂有喜山期玄武岩分布,在一些地方还有温泉出露。
38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谈小江断裂带内矿产围岩蚀变特征及成矿条件——以会泽县五星铅锌矿为例段必飞,张 晨(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六队,云南 昆明 650217)摘 要:小江断裂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杨子地块边界,其北起金沙江,沿金沙江及小江河谷展布,带内有多条次级断裂。
小江断裂为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成矿带之一,文章仅以会泽县五星铅锌矿为例进行简单描述,希望对该地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小江断裂;成矿条件;铅锌矿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11-0038-2收稿日期:2019-11作者简介:段必飞,男,生于1987年,云南腾冲人,本科,地质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矿床成因。
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陆块区(Ⅵ),上扬子古陆块(Ⅵ-2),滇东被动陆源(Ⅵ-2-4.Pz),印道陆棚(Ⅵ-2-4-1.Pz)。
晋宁期小江断裂沿隆起凹陷交界发生断陷形成南北向的古海槽雏形,在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基础上,形成了滇东凹陷带,为古陆包围的海湾状沉积盆地,形成相对闭塞的环境,为铅锌矿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量繁殖的生物遗体,海水携带的铅锌质及古陆风化物提供的物质在这一特定环境下不断堆积形成铅锌矿层[1]。
研究区位于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系内;以新华夏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为主,为川滇经向构造体系西段的一部分。
北东向构造遍布全区,与近南北向构造共同组成本区的主导构造,基本上控制了区内的铅锌、铅锌矿矿床的展布方向。
区域次级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向的较发育并多与上述三背斜相伴,合称背斜断裂构造带[2]。
2 区域物化探特征(1)地球物理特征。
研究区处于滇东北地区,滇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为从西往东重力值逐渐增高,重力值从-255×10-5m/s 2增高至-130×10-5m/s 2,且重力梯度从西向东也逐渐增大。
作者简介:张朝坤(1993-),男,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研究。
1区域地质概况研究区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漫长地质发展历史,保留下扬子陆块西缘形成发展的地质记录。
扬子陆块由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中-晚元古代褶皱基底双层褶皱的基底岩系及沉积盖层组成。
但研究区仅出露有沉积盖层,未见有基底,盖层基本完整而稳定,厚愈万米。
新生代以来,受来自西侧印度板块俯冲产生的南东向构造脱逸,研究区西部外分别产生木里、盐源自北西向南东推覆,形成锦屏山前陆逆冲带,在研究区的中东部产生南北向断裂组[1],自西而东依次黑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甘洛-汉源断裂,且自西而东,断裂密度、规模变小、连续性变差,其间仍有北西向(则木河断裂)和北东向(莲峰断裂)交织,形成条块状构造格局[2],见图1。
区域上小江深大断裂带北起石棉安顺场,往南经普雄、布拖和交际河,延入云南境内,南北纵贯全区,区域上四川境内长超过250km ,为区内构造与地层分区断裂带。
研究区位于小江断裂带中南段,出露寒武纪以来形成的各类地质体,褶皱及断裂发育。
2宏观特征断裂带在研究区内总体呈中部撒开、两端收敛状,次级断层发育,主体由13条总体西倾、局部东倾的逆断层组成,构造带宽11km~16km ,单条断层破碎四川布拖地区小江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张朝坤,韩倩,何龙(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小江断裂带为川滇地块、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是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
小江断裂带呈南北向纵贯研究区,由一组总体西倾、局部东倾的逆断层组成。
该断裂带地质构造发展与演化史较为复杂,自古元古代至全新世经历了多期次的活动,对不同时期的地质事件均发挥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小江断裂带;构造特征;演化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志码: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n Butuo Area ,SichuanProvinceZHANG Chaokun,HAN Qian,HE Long(College of Earth Science,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Abstract: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as the boundary fault is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between the Sichuan —Yunnan and South China block.The Xiaojiang Fault Zone is a north —south longitudinal study area,consisting of a group of reverse faults with a total westward dip and partial eastward dip.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this fault zone is rather complicated.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geological events in different periods.Key words:Xiaojiang fault zone;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evolution第2期四川布拖地区小江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带宽8m~150m 。
江绍断裂带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江绍断裂带位于华南板块边缘地带,是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交界处的一条断裂带,其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是江绍断裂带最具代表性的地质特征之一。
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是指在弧后盆地中形成的酸性火山岩,其岩石类型多为流纹岩、杂岩和英安岩等。
这些岩石形成于地球大陆板块的边缘,一般是由于板块的裂解和挤压等地质作用造成的。
江绍断裂带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特征突出,主要表现在岩石类型、地球化学性质和区域分布等方面。
该岩石类型多为流纹岩,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呈现出层状结构,其质地坚硬,有一定的耐磨性。
地球化学性质方面,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具有高硅(SiO2)含量、低TiO2和P2O5含量等特征,以及相对较高的K2O、Al2O3和Na2O含量等卓越的性质,这与板块边缘的特殊环境有关,也是该火山岩的地质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江绍断裂带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在区域分布上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主要分布在断裂带的北侧和南侧两个区域,并且呈明显的拉张构造。
最重要的地质意义在于,江绍断裂带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是研究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破裂带的重要成因机制之一。
其形成过程与板块的构造运动以及地球化学作用等有关。
同时,该火山岩的出现也证明了晚侏罗世华南地区的破裂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为研究华南地区的地质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江绍断裂带晚侏罗世S型酸性火山岩的特征突出,除了在岩石类型、地球化学性质、区域分布等方面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成因机制的研究,对江绍断裂带及其所处的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构造演化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江绍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初探1黄世伟1,张廷山1,叶舟2,陈艳3,郑华平2,姜照勇1,王明磊11.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中国石油浙江勘探分公司,浙江杭州(310013)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六厂四矿,黑龙江大庆(163453)E-mail:dingjing2008@摘要:作为扬子、华夏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东南部地质、地球物理上的明显分界带,同时表现为明显的控盆构造带。
不同的演化阶段,江绍断裂带在构造属性上表现不同,但主要为扬子板块和华夏陆块的碰撞-剪切带:经历了晋宁期初次碰撞挤压-造山、加里东期走滑平移、海西-印支期相对稳定、早燕山期再次碰撞挤压-造山及晚燕山期伸展阶段。
江绍断裂带自晋宁期华夏陆块与扬子板块发生近南北向碰撞造山催生以来,长期处于挤压-剪切背景,其间两侧发育的沉积盆地亦挠曲盆地和拉分盆地为主;早、中侏罗世区域构造体制转变之后,进入了拉张-伸展活动阶段,沿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
在演化过程中,江绍断裂带明显的控制了两侧地质发展,控制着不同时期盆地发育的类型和规模,亦影响着沉积和矿产的分布。
关键词:活动,扬子板块,华夏陆块,江绍断裂带赣杭构造带位于华南一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北侧称扬子板块,南侧称华夏陆块(图1),横跨江南元古宙岛弧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地处我国东部大陆边缘活动带内,属东南沿海火山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浙江绍兴,西至江西永丰,总体呈北东向展布,长大于600km,宽一般为50~70km,有的地段更宽[1~7]。
该构造带主要受江山-绍兴断裂带(简称江绍断裂带)控制,由永丰-诸暨坳陷带、赣杭构造火山活动带和赣杭红盆断陷带组成[6]。
江绍断裂带,相当于邓家瑞等(1999)[8]、余心起等(2005)[6]所称赣杭断裂带,是由绍兴-江山深断裂发展演化而来,它主要由绍兴-江山、广丰-东乡和抚州-永丰三条深大断裂构成,系许多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的地表断裂带,断层面倾向南东或西北,以倾向北西的居多;断裂形迹十分明显,沿着断裂带岩层破碎、挤压牵引频频见及,受其影响发生的岩石构造变形带(糜棱岩带)在地表出露的地段宽0.6~5.5km;同时,沿断裂带尚有超基性、酸性的侵入岩分布。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长期控制着两侧地质构造发展,使其两侧构造事件、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9~13]。
江绍断裂带无疑是一条分隔性断裂带,南北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1)在地质上,是前寒武纪不同构造单元岩系分划线,西北侧分布着新元古代早期未变质-低变质的双溪坞群火山-沉积岩系,东南侧是平面上呈多边形岩片状分布的元古代绿片岩-角闪岩相陈蔡群区域变质岩,可见断裂带两侧地质体的岩石类型截然不同;2)在地球物理上,断裂带东南侧,磁异常近东西走向,而西北侧则以北东走向为特征,由布格异常反演所得的地壳厚度可知,断裂带为一莫霍面凸起带,地壳显著变薄,与两侧地壳厚度相差4~5km[14~25]。
1本课题得到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编号: SZD0414)的资助。
图1 江绍断裂带构造位置及盆地发育图(据余心起等,2005;修改)1-江绍断裂带;2-赣杭构造带;3-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4-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红层盆地;5-扬子板块;6-华夏陆块;Ⅰ-抚(州)崇(仁)盆地;Ⅱ-弋阳盆地;Ⅲ-金(华)衢(州)盆地关于江绍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前人认识尚不统一:早期多认为它是一条深大断裂[20];王鸿桢(1986)、郭令智等(1990)和Lu H F等(1994)称其为新元古代板块聚敛带;水涛等(1986,1988)则称其为江南与华南两大古陆对接带;周新民等(1993)、胡开明(2001)认为是华夏陆块朝北与江南古岛孤碰撞的缝合带[15~18];许靖华等(1990)则认为江绍断裂带是板溪洋在寒武纪向南俯冲的位置,同时又是华南与扬子两大构造单元在中生代的碰撞带,导至华南地块朝北逆冲推覆于扬子板块之上。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对江绍断裂带活动性的重新考证,笔者认为该断裂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构造属性,但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与华夏陆块的碰撞-剪切带。
1. 盆地发育概况沿江绍断裂带,发育一连串中生代火山-红色碎屑沉积盆地,西起东经115°15′、北纬27°10′,东至东经120°15′、北纬30°00′,总体作北东走向分布,基本上首尾相连,自西而东主要有抚(州)崇(仁)盆地、弋阳盆地、金(华)衢(州)盆地和诸暨盆地(图1)。
在这4个盆地中,以前3者为主要,面积较大,其基本特征见表1。
它们的形成主要受江绍断裂带两侧曾发生过的两次断陷作用控制,第一次发生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为火山杂色断陷盆地;第二次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以后,对应于中国东南部强烈的伸展作用,为一系列陆相红色断陷盆地[8],朱夏(1983)称其为西太平洋在K-E时向亚洲大陆俯冲产生的安第斯山型克拉通内断陷盆地。
表1 江绍断裂带主要红盆基本概况一览表(据张星蒲,1999;修改)盆地名称面积(长、宽)基本特征抚崇盆地3018km2(长约200km,宽10-30km)呈北东-南西走向,南西段较窄,北东段较开阔。
盆内地层由南东向北西依次分布上侏罗统和上白垩统,总体反映为一单斜断陷盆地,沉积中心由南东往北西迁移。
岩层向北西倾斜,倾角一般为10°—20°。
弋阳盆地约3500km2(长约180km,宽10-40km)走向近东西或北东东,南东开阔,北西较窄。
主要由上三叠统和白垩系组成。
轴部分布南雄组,两侧依次分布赣州组、火把山群、林山组及安源组。
后者主要在盆地边缘断续出露。
安源组、林山组分布基本对称。
白垩系沉积期间略有变化,弋阳附近形成一次级隆起,将此向斜盆地一分为二,西段沉积中心向北西迁移;东段沉积中心向北迁移。
岩层倾角一般为10°—20°,盆地边缘由于断裂影响,可达25°—35°,个别达45°。
金衢盆地约3500km2(长约150km,宽20-30km)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略呈“S”形。
金华、兰溪段开阔,两端收缩变窄。
绍兴-江山断裂将其分为两区,西区基底为前震旦系—上古生界;东区则为上侏罗统。
主要发育上白垩统金华组,边缘局部有下白垩统方岩组出露。
2. 活动性探讨江绍断裂带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构造带,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对两侧的地质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宽度则由数公里~数十公里之间变化。
舒良树等[19]认为江绍断裂带的活动史可分三个不同时期:1)新元古代中晚期,发生华南武夷山元古代变质地体与江南新元古代岛孤带的碰撞增生作用,形成一系列从北西→南东的大型逆冲推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推覆中伴有褶皱起伏;2)早古生代末(400Ma~420Ma),发生第二次区域韧性变形,以从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和在断裂带中心沿北东-北东东方向的陡立面理面左旋走滑韧剪变形为特征;3)中生代,主要发生陆内变形,以北西向左旋走滑脆性断裂滑移为主,伴有南东向右旋平移剪切,使岩层再次变形,以宽缓褶皱为特征,此时期发生的区域性拉伸导致了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和碱性岩体的形成。
竺国强等[21]则认为其演化阶段包括:1)扬子板块与华夏陆块在中元古代末神功运动中沿江绍断裂带近南北向斜向碰撞造山,至晋宁运动两陆块进一步斜向碰撞挤压(最终形成统一的陆壳),同时还具有左行走滑特征;2)从震旦纪开始(加里东期),断裂带表现为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岩石组成的平移型韧性剪切带;3)加里东期后-印支运动,断裂带长期表现为两侧不同沉积环境的界线;4)印支运动使断裂带北侧浙西前陆盆地及其上叠的浙西拗陷盆地中沉积物遭受强烈的挤压,并表现出明显的由南东向北西的推覆特征;5)燕山期的断块活动异常强烈,在江绍断裂带沿线形成不同期次与不同类型的断陷盆地。
胡开明[16]认为作为江绍断裂在显生宙经历的多次构造变动演化,提出碰撞拼接实现于距今8亿年前后,加里东、印支,特别是燕山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岩浆变动,至晚近期尚有活动。
结合前人的成果,根据运动学、控盆及控岩特征的变化,笔者拟将江绍断裂带的发育史划分为5个阶段,兹简述如下。
2.1 初生阶段(中-新元古代)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Pt2-Pt3),主要相当于晋宁期(即江西地矿局所划的晋宁构造旋回,浙江地矿局所划的晋宁旋回,任纪舜等所划的武陵旋回、扬子旋回和兴凯旋回,刘宝珺等所划的四堡期和晋宁期),扬子板块与华夏陆块发生碰撞对接,江绍断裂带经历了初生阶段。
研究表明原始的扬子板块和华夏陆块最早在约1.7Ga已经形成[16,22],二者之间为古华南洋所隔。
岩石学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15,16,22~25],江绍断裂带以北的扬子板块出露中新元古代的蛇绿岩套、岛弧火山-沉积岩系、碰撞型花岗岩和前陆盆地磨拉石与双峰式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在1.1Ga至0.8Ga之间,而断裂带以南的华夏陆块区,尚未发现发育蛇绿岩套的可靠证据(说明华夏陆块北侧不发育岛弧体系),邻近断裂带疑为碰撞运动诱发的上部变质结晶基底的变质峰值年龄为1.0~0.7Ga;岛弧蛇绿岩套和最早的岛弧火山岩同位隶年龄值1.1~1.0Ga可作为造山运动的开始,蛇绿岩套构造侵位时和冲褶造山时糜棱岩化过程产生的新生矿物青铝闪石、白云母形成的同位素年龄值768Ma和799Ma(即0.8Ga年左右)作为造山运动结束时的近似年限。
可见,江绍断裂带是在1.1~0.8Ga的晋宁期由扬子板块东南的江南古岛弧与华夏陆块的碰撞对接催生的大陆缝合带。
另据研究[16,20,22],在弋阳-江山一带以西,此时尚未发生两大陆块的缝合,其间为残留的古华南洋所隔;据此尚可推断它们的碰撞接触是自东向西、由点到面逐渐推进的。
其间,断裂带两侧盆地-沉积发育的特征为:早期主要受碰撞挤压的影响,在北东侧形成了北东东向的浙西前陆盆地,主要沉积了一套前陆磨拉石建造,夹火山岩建造,南西侧的残留的古华南洋则只发育深海浊流复理石建造;晚期断裂带发生强烈左行碰撞走滑,残留的古华南洋转化为华南转换拉张型洋盆,而浙西前陆盆地则转化为拉分型的坳陷盆地。
2.2 平移阶段(震旦纪-志留纪)震旦纪-志留纪(Z-S),相当于加里东期,江绍断裂带表现为糜棱岩和糜棱岩化岩石组成的平移型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中各类指向性构造如S-C面理构造、旋转碎斑系、压力影、云母鱼等非常发育,并可区分出两期活动形迹:早期华南洋盆拉张沉积阶段为左行张扭走滑(始于震旦纪),晚期华南洋盆近东西向挤压造山时转变为右行压扭性走滑(始于奥陶纪)。
古华南洋盆区域沉积作用所恢复的构造格架清楚地反映其受左行走滑作用控制:北东-北北东向地垒与地堑盆地沿绍兴-江山-萍乡一线呈左行雁行排列;发生于700Ma左右的强烈区域性海平面上升与同位素年龄峰值指示的左行走滑强烈活动周期相一致,晚震旦世硅质岩相与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页岩相,磷块岩相组合特征标志着盆地拉张达到最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