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嗯,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哎,谁知道今天星期几啊?(今天星期二)这句话如果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看,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有多丰富啊!而像这样丰富的还有我们如宝库般绚烂的古诗词文化呢!那呆会儿,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好吗好,上课――一、知诗人,解诗题.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板书:唐王维)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二、晓诗音,明诗意.1.自由读诗.下面请你自由的把诗读两遍,注意,读第一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全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2.指名读. 顺势解多音字.(朝,舍)3.再指名读。
(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4.齐读. 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5.配乐朗读(点击). 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识记和理解“渭、浥、轻尘”等词,自己写“舍、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通过与前一首诗比较阅读,感受送别诗的特点,理解诗的意思,了解古诗中“柳”、故人、阳关”等意象并适度拓展和积累有关描写“柳”、“阳关”、安西环境的诗句。
3.通过“渭城”“阳关”“安西”三个不同的地点,体会诗人王维送别自己的朋友元二时淡淡的忧伤之情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壹复习导入,方法迁移1. 复习回顾。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节奏、有韵味、有情感。
2. 自读正音。
用朗读前一首诗的方法练习朗读《送元二使安西》,师正音、点评。
贰整体感知,落实字词1. 字词教学。
生讨论交流难读、难写的字词,师指导。
(1)渭:难写的地方?(胃下半部分的“竖”)与什么有关?(渭水、渭河)在哪个神话故事中读到过?(《夸父逐日》)(2)客舍shè:“舍”正音,与“宿舍”对比分析,“客舍”指旅店,这里指王维送别元二时居住的地方。
(3)浥:生在书本上写一遍,讨论如何记忆。
左半边“氵”,右半边为“邑”,“湿润”的意思。
(4)强调“轻”的意思,轻尘:微尘。
轻,微小。
2. 再读古诗,加深理解。
叁比较阅读,研读诗句1. 对读比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诗的共同点(至少三点以上)。
学生交流共同点:送别诗、唐代诗人、都有“故人”二字、都是七言诗、都是从哪里送到哪里……2. 理解诗意。
抓住学生提到的送别诗,说说两首诗都是谁送谁?(1)李白送孟浩然、王维送元二,讲解“渭城”“阳关”“安西”三个地点。
(2)解释题目《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重点理解“使”是出使的意思。
)(3)呈现前两句诗,并说说与题目中的“送”有什么关系?(“送”的地点、场景、人物、时间、感情)。
生尝试用上面提到的五要素进行两句诗的解释并表达。
西》导学案
西》导学案
(3)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情景剧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
3、多诵读,悟诗情
(1) 复习诵读古诗的方法
学完古诗后,应该做什么? 方法(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诵、唱诵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这是一首 (思乡送别)诗,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展示一
有感情地吟诵
展示二
如果你是作者,和同伴一起表演这首诗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交流展示】交流其他描写送别的诗句
五、【自我测试】
A、我会这课生字,再背诵这首古诗
Guǎng líng gào cí kè shè jūn zǐ B、我能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客舍:故人: C、我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写下来 D、依据古诗完成填空
当你的亲人或朋友即将离家远行,你心里,你最想说,你会把“ ,。
”这句诗送给他。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语文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景象,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人生感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人送别的方式和情感。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是如何表达送别之情的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王维:王维(701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2、背景介绍: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提问,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讲解。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的细雨打湿了路边的尘土,客舍周围的柳树显得格外清新。
重点理解“浥”(湿润)的意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朋友啊,请你再饮完这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引导学生体会“更尽”所蕴含的深情。
(五)诗歌赏析1、赏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清新、明朗的氛围,为送别奠定了情感基调。
《送元二使安西》学案设计
一、读一读,记一记
1、王维:字摩诘.(jié),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还精通音乐。
王维精通佛学, 很钦佩维摩诘菩萨,所以自己取名叫“维”,字“摩诘”。
王维是山水田园派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中过进士(即状元),做过朝廷中的大乐丞等官。
2、安西:位于现在的新疆地区,安西都护府是朝廷为了统领西域各国而设立的,是朝廷设在西域的最高管理机构,都护是那儿级别最高的官。
二、多音字组词
朝:zhāo ( ) 舍: shě ( )
cháo ( ) shè ( )
更:gēng ( ) 尽:jǐn ( )
gèng ( ) jìn ( )
三、认真读古诗,读准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四、设问导学
1、这首诗写了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
()()()()
2、这场雨大吗? 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 ( )
3、“柳色新”是指柳树刚长出新的叶子,还是柳树的颜色新?
4、诗人是用什么方式送别的?他们喝了几杯酒,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
五、课堂练笔
这是一杯什么样的酒啊?
这是一杯酒,盛满了,
这是一杯酒,了离别的,
这还是一杯酒,。
六:拓展延伸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思考:同样是送别诗,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考试常见题型及答案 (5)一、学习目标我们要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不舍。
我们要品味诗中的语言艺术,学习诗人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情而又不失典雅的氛围。
我们要通过学习这首诗,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感,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不仅是为了掌握一首优秀的古诗,更是为了感受其中的情感和美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诗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元二”是诗人的朋友。
2. 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交代了送别的环境,其中“浥”字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在早晨,而“柳”则象征着离别的不舍。
二、选择题1. 下列对《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的“渭城”指的是送别的地方。
B. “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后的孤独担忧。
C.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古代边塞状况的反思。
D. 诗中的“柳”寓意着离别之情。
答案:C(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友人的离别之情,而非对古代边塞状况的反思)2. 下列词语中,最适合描述《送元二使安西》情感色彩的是()A. 欢快B. 惆怅C. 愤怒D. 惊奇答案:B(这首诗表达的是离别之情,充满了惆怅和不舍)三、简答题1. 请简述《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的主要情感。
答:《送元二使安西》中,诗人的主要情感是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通过描绘清晨雨后的渭城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远行的担忧和惆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慨。
2. 你认为《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答:《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离别的无奈。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内容。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意与情感,并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3.掌握《送元二使安西》的诗词语言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李白的生平及《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出身贵族家庭,曾经历过辗转流浪、游历天下的生活,以豪放的诗风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
《送元二使安西》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唐代宰相元二出使安西的离别场景。
二、《送元二使安西》的内容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长短句的诗歌作品,描绘了元二出使安西时,李白在离别时的情感和壮志。
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和祝福之情,展现了诗人豪迈悲壮的气魄和浪漫主义情感。
三、《送元二使安西》的艺术特点与意义1.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诗歌情感真挚,博大深沉,富有浪漫主义的情调,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情感。
3.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排比、比喻等,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四、诗词鉴赏与表达1.请同学们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与意义。
3.请同学们以《送元二使安西》为题,自行创作一首四行诗,表达对友情或壮志的情感。
导学案结束语:通过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李白这位伟大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情感,感受他那浪漫主义气息和诗意情怀。
希望同学们在诗词鉴赏中感悟诗歌之美,激发文学创作的灵感,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愿我们能像李白一样,写下不朽的诗篇,留下千古传世的思想与情感。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及其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掌握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简析:
这首古诗是送别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并使得这次送别成为千古佳话。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咀嚼和体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与意象,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内容,想画入情是重点。
2、如何让学生“想画入情”是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师:找寻古代关于送别诗的相关内容、关于送别的词语、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古诗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预学
1、课前诵读:全班齐诵送别类的古诗: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杜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别离》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高适
2、情境导入: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
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
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
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
3、前置性学习:
①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自主识记生字。
②初步感知诗意。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③想象诗的画面,或者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画下来自己配上文字。
④搜集本首古诗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二、互学
(一)小组交流
1、对学完成前置性学习1和4的内容,相互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2、群学完成前置性学习2和3的内容,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交流,相互补充完善。
(二)展示点拨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小组上台重点展示: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或者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画下来自己配上文字。
教师适时点拨。
预设: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老师点拨: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2、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
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3、学生齐读一二句。
老师过渡: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
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预设: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老师引导了解安西的荒凉。
出示唐朝疆域图。
体会路途艰险。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
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
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5、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然后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预设: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6、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7、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
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
来,我们再饮一杯。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
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三、品学(欣赏《阳关三叠》。
)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
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
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3、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你积累了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四、布置作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完成。
1、背一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写一写:将本诗改编成一篇文章。
3、唱一唱:唱《送别》歌曲,感受依依惜别的深情。
4、画一画:将本诗中的场景画下来,体会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景
劝君更尽一杯酒,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