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一
- 格式:ppt
- 大小:63.28 MB
- 文档页数:80
一、中国建筑史部分〈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部分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5、工官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司空自周至汉,国家最高工官称作“司空”7、将作汉代以后,“掌握作宗庙、路陵、宫室、陵园土木之工”称做“将作”8、将作少府秦至西汉,将作的称谓。
9、将作大匠东汉以后,将作的称谓。
大匠的副手称为“少匠”。
10、将作监唐宋时期,将作的称谓。
监的副手称为“少监”。
11、工部隋朝开始设置的,用以掌管全国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各项工务的机构,其职务范围比将作大很多。
12、营缮司(营造司)明清时期,在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朝廷的各项工程的营建。
清康熙以后,改为在内务府设营造司,负责宫殿和园囿的营造。
13、都料唐朝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次为生。
●时间轴:国●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的文化特征●文字,中医药,中国功夫,政治制度,宗法伦理,宗教观●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组合见长●传统木构建筑的单体存在一定的共同性●杰出的结构体系成就了杰出的建筑形象●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一,土筑二,砖石结构三,木结构(p3)井干式:墙承重(eg:商代木椁)构架式:柱承重抬梁式(叠梁式)穿斗式(立贴式)混合结构(山面置穿斗,中跨施抬梁)井干式的缺点:大量木楼、开间进梁、开设门窗受限宋式殿堂(地盘划分=柱网)●平面类型:1.金箱斗底槽“两层柱网”2.双槽3.分心斗底槽4.单槽●开间和进梁:●间的含义:1.两竖列之间(柱网)2.四根柱围成的空间●开间:当心间——附阶(宋)副阶明间——周围廊(清)一般以奇数为开始(汉唐之后形成)开间距离依次递减●进深:明清又称“架”斗拱:是一组木构件组成的托架1.斗拱的出现:①是由井干式的转角连椽形式演变而来②是由穿斗式演变而来2.组成:①斗,升:是斗形木垫块②坐斗(栌斗):最下端,与柱式枋相连③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衡:建筑尺度的标准,以斗口为模型②栱:是方形的短木③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放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花架。
●斗拱的种类:1)柱头科(清)又柱头铺作(宋)放在柱头上,前后出挑,用料大2)平身科(清)又补间铺作(宋)放在枋上,前后出挑,用料小3)转角科(清)又转角铺作(宋)放在角柱上,斜向出挑●斗拱的作用:1.向内支撑天花藻井,向左向右减少枋的跨度2.装饰作用:层顶与层身的过渡3.建筑标准的尺度:材栔(qi)制,斗口制4.等基制度的象征:使用在高等级的官式建筑中第二节: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下为下分——喻皓《木经》●从视觉和技术上来分●一。
台基的构成1.台明和月台1)型制和等级:①平台式砖砌台明/座(p248)清式/宋式2)台明和月台一步高差:月台是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展,可祭祀2.栏杆1)组成:望柱、柱板、地栿(梁)、抱鼓石寻杖栏杆2)抱鼓石石栏杆的竖向构图转为横向的过渡。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一)建筑1. 仰韶文化:干阑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有榫卯)木骨泥墙:西安半坡村、陕西临潼姜寨(大房子,母系)2.龙山文化: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父系),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
3.辽宁建平县女神像——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二)其他·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祭坛,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
二、奴隶社会时期(前21世纪~前476年)(夏、商、西周、春秋)(一)夏(前2070~前1600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夏都之一;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未见瓦,“茅茨土阶”。
(二)商(前1600~前104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 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3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已发掘两座庭院式建筑4 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商晚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十几米,四出羡道,多殉葬人物·已大量使用“青铜器”,青铜工艺达到纯熟的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载(三)西周(前1046~前771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岐山凤雏村中国第一四合院(即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二进院寺庙建筑2 湖北岐春出土一处建筑遗址干阑式建筑·《周礼考工记》·瓦的发明,以上建筑使用瓦、脱离了“茅茨土阶”;陶水管的使用;三合土抹面·有宗教分封,不能僭越(公侯伯子男,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四)春秋(前770~前476年)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居中为太庙,左右为昭、穆二庙祭祀坑,识别祭祀性建筑的标志。
庙后方亭式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整。
·“高台榭,美宫室”,防刺客、防洪水、供帝王登临之乐·人物:公输班-鲁班·开始修筑长城·瓦大量使用·有建筑装饰:“山节藻棁”,“丹楹刻桷”(shān jié zǎo zhuō)(dān yíng kè jué)三、封建社会初期(前475~公元581)(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战国(前475~前221)序号名称图片记忆介绍1 陕西咸阳市秦咸阳一号宫殿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木构架环绕的台榭式建筑,有采暖、排水、冷藏、洗浴一层夯土、绕以回廊;二层中为二层主体建筑,西二室、东南一室、东北转角敞厅;绕以回廊·各国国都都很大,齐国为例,南北5公里、东西4公里,有高16m 的夯土台,居民7万户 ·“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木工技术:棺椁有多样的榫卯(木工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铜板错银“兆域图”(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二)秦(前221~前206)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 1 阿房宫2秦始皇陵墓-骊山陵(未开挖)边长350m ,残高43m 以上;墓东侧兵马俑·秦都、宫殿不遵周礼(跨渭水南北广阔地区,弥山跨谷建) ·秦重要建筑:修驰道、筑长城(三)汉(前206~公元220)序号名称 图片 记忆 介绍1 长安城第七大城 “斗城”,未按周礼;建于西汉渭水南岸;S=36平方公里,城门12座,5座宫殿,八街九陌,168闾里 2 汉长安南邻出土11座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遗址,仍属土台核心的木构建筑3四川雅安高颐墓阙汉代地面以上遗存的建筑有墓前的石阙、墓表、石亨堂、石象生等,另外就是崖墓、砖石墓等中的明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等间接地建筑形象资料。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概述•内容提要:介绍了中国建筑史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特点等方面,涵盖了建筑史的基本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框架,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 历史沿革•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等各个发展阶段的建筑风格特征。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2. 建筑类型•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类型,包括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城墙建筑、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构造特点,了解其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
3. 策划设计•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策划设计过程,包括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
•重点笔记:理解策划设计对于建筑结构和形式的影响,掌握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三、现代建筑1. 建筑风格特征•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风格的特征,包括抽象、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艺术手法、建筑形式,理解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与转化。
2. 建筑技术革新•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技术革新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结构设计等方面。
•重点笔记:理解现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建筑技术革新对建筑形式和结构设计的影响。
四、中国建筑文化1. 建筑文化内涵•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包括道教、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与建筑艺术之间的联系。
2.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括历史演变、现状与未来发展。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建筑艺术与社会发展1. 建筑艺术与经济•内容提要:介绍建筑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筑产业、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多个方面。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中国建筑史——元明清与民居答案
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代,但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发展和民居特点。
元代建筑:
元代建筑继承了宋代建筑的传统,但也受到了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代的宫殿建筑以大型木结构建筑为主,如北京的元大都城和内蒙古的哈拉和林宫。
元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即寺庙建筑,如著名的北京大观园。
明代建筑:
明代建筑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发展,注重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
明代的宫殿建筑以北京的紫禁城为代表,它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明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即园林建筑,如苏州的拙政园和北京的颐和园。
清代建筑:
清代建筑继承了明代建筑的传统,但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清代的宫殿建筑以北京的圆明园和颐和园为代表,它们融合了汉族和满族建筑风格。
清代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即民居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土楼。
民居建筑特点:
元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一般来说,这些民居建筑都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砖石结构,以适应中国的气候条件和地震环境。
它们通常是以四合院的形式建造,即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
成的庭院。
四合院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利用和通风的设计。
此外,这些民居建筑还注重装饰和细节,如雕花、彩绘和
瓦片等,以展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总的来说,元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它不仅继承了古代建筑的传统,还创造了许多新的建
筑风格和形式。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