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辅助化疗病例二
- 格式:ppt
- 大小:651.50 KB
- 文档页数:6
新辅助化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术前给予环磷酰胺等药物能预防残存细胞的增殖、抑制肿瘤生长和延长存活。
1982年Frei提出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应对手术后病人尽早辅助化疗,在肿瘤诊断明确后给予化疗,即术前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新辅助化疗是各种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进展,1989 年sKarin等报道了初步的临床治疗效果,认为某些癌症患者在手术之前先给予化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
近年来,随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介入,新辅助化疗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各种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辅助化疗被看作是肿瘤细胞减量治疗,即通过术前化疗减小肿瘤负荷,从而提高肿瘤的手术完全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一、定义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or primary chemotherapy,NC或PcT)是指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或放疗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在局部治疗前先以全身化疗为第一步治疗,局部治疗(手术或加放疗)后继之完成全程化疗而言。
二、发展用途新辅助化疗最初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手术切除困难者,其目的是通过化疗后肿瘤缩小使手术易于切除,尤其对一些不可切除的患者,经化疗后变为可切除。
其显著效果可以临床无远处转移的炎性乳腺癌(IBC)的疗效为例。
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和研究的深入,新辅助化疗的用途也有了更多的内涵,如对肿块较大的可手术乳腺癌,通过化疗肿瘤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保乳治疗的机会;人们也欲采用新辅助化疗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远期疗效。
这样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提高治愈率。
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很多年来已有人开展,尤其是骨肉瘤、睾丸肿瘤和卵巢癌几乎已经成为常规方法。
骨肉瘤尽管可以通过截肢局部切除,但多数学者均主张先做术前化疗,以后再手术,可使治愈率明显提高。
不能手术,甚至已有转移的睾丸和卵巢肿瘤在化疗和(或)放疗后手术业已证明可以提高治愈率。
2024胃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意义及治疗策略(全文)摘要新辅助治疗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已被各大指南所推荐。
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在经过新辅助治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但局部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是否都能转化成生存获益仍存争议;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是否等同于治愈、后续是否需要辅助治疗,这些均尚未明确。
因此,如何预测新辅助治疗后能够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患者以及甄别出真正治愈的患者是未来探索的方向。
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尽管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和充分的淋巴结清扫,但其预后仍不尽如人意。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新辅助化疗可以降低肿瘤分期、提高R0切除率、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生存[l-2]o因此,虽然在适应人群上有所差别,但新辅助化疗作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已被各大指南所推荐;甚至有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在经过新辅助化疗后,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从而获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但局部病理学上的完全缓解是否都能转化成生存获益,以及获得PCR的患者后续是否可以豁免辅助治疗,仍然存在争议。
本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及相关研究进展着手,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 的影响因素、预后价值及综合治疗策略,以期为新辅助治疗后获得PCR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胃癌新辅助治疗后PCR的现状及影响因素PCR是指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胃癌切除标本中,大体观察未见明显肿瘤残留,且在原发肿瘤区域广泛取材,镜下未见肿瘤细胞残留。
对于pCR 的评判标准,有研究认为,原发灶完全缓解即可判断为pCR[3-4];也有研究认为,原发灶和淋巴结均完全缓解才能判断为pCR[5-6]o既往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治疗人群不同、治疗模式不同、治疗方案和周期不同,pCR 率差异较大(2.2%~26.8%)[7-14]o一项收集2004—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ational Cancer Database,NCDB)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PCR率只有2.2%[7]O 在FLOT4-AIO研究中,采用FLOT方案(氟尿嚅嚏+亚叶酸钙+奥沙利钳+多西他赛)的pCR率为16%,采用ECF(表柔比星+顺钳+氟尿嚅嚏)/ECX(表柔比星+顺钳+卡培他滨)方案的pCR率为6%[8]O在NeoFLOT 研究中,采用PLOT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pCR率为20%[9]o 在AIO研究中,采用DCX方案(多西他赛+顺钳+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方案的pCR率为13.7%[10]。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与预后的关系崔玉环,魏玉磊,刘腾飞,韩媛媛,袁伟,王宇琛,郑茂东,董跃华,张振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目的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降期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选择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例,先行2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再行手术治疗、化疗。
术后根据病理结果确定病理T分期和N分期,观察肿瘤是否降期,比较是否降期ⅢA-N2期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与ⅢA-N2期NSCLC患者2年PFS、OS的关系。
采用COX多因素分析ⅢA-N2期NSCLC患者PFS和OS。
结果57例术后随访3~57个月,术后1、2、3年PFS率分别为63%、50%、21%,中位PFS为24.0个月;术后1、2、3年OS率分别为86%、67%、45%,中位OS为35.0个月。
T、N降期者均较不降期者PFS和OS长(P均<0.01)。
T、N降期者2年PFS和OS比例均高于不降期者(P均<0.05)。
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降期是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FS (HR=3.314,95%CI:1.427~7.697,P=0.005)、OS(HR=6.963,95%CI:2.226~22.915,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N降期预示更好的预后。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肿瘤降期;新辅助化疗;预后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16.017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16-0073-04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单纯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因此多数研究者认为应对其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1],如化疗联合手术、化疗联合放疗或三种治疗方式的联合等。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一、背景尽管外科手术一直以来都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但单纯的手术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直肠癌的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基础上辅以放化疗,特别是随着新辅助疗法的引入,直肠癌治疗在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提高保肛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步.早在十余年前,就有大量研究证实,手术后联合应用放疗及以氟尿嘧啶(5- FU)为基础的化疗可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及总生存时间[1- 2].这一疗法一度成为国际公认的UICC— II 及III 期直肠癌的标准疗法.但治疗存在较强的毒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差.近年来,术前的辅助放化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直肠癌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疗效,这种治疗模式即所谓的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
二、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apy)已有多项研究显示,与术后放疗相比,术前放疗可更有效地降低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具有诸多优点:①可实现术前的肿瘤“降期”、“降体积",部分肿瘤可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从而提高根治性切除率[3]。
②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这也是术前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一项重要优势。
研究显示,新辅助放疗后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可由40%左右提高到约60%[4].目前普遍的认识是,结合新辅助放疗,直肠癌在男性距肛缘5~6 cm,女性距肛缘4~5 cm的情况下,可安全行保肛手术。
③减少术后原发肿瘤的局部复发率.肿瘤细胞在放疗后出现坏死、纤维化等改变,可降低手术中因牵拉、挤压而导致肿瘤细胞脱落的机会;同时,放疗可降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减少脱落肿瘤细胞种植、存活的机会;新辅助放疗后,肿瘤的切缘阳性率亦明显下降。
上述因素均使局部复发率得到有效控制。
1997 年的瑞典直癌研究显示,术前短程放疗后肿瘤的5 年局部复发率由27%降至11%[5]。
TX和TC新辅助化疗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孔震;曾健;何留生;罗铭;李富;袁慧明【摘要】目的:比较多西他赛十卡培他滨(TX)和多西他赛十卡铂(TC)新辅助化疗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47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X组20例接受TX方案和TC组27例接受TC方案化疗,21 d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完成了4个周期的化疗,观察和比较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两组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TX组和T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5.0%(11/20)和66.7%(18/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0).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贫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脱发、恶心及呕吐、肝功能异常和疲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组患者出现手—足综合征、皮肤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炎和指甲变黑或脱落,在TC组并未出现.结论:TC与TX的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相当,不良反应相似,但TX方案手—足综合征和全身色素沉着常见.【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3)002【总页数】3页(P283-285)【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作者】孔震;曾健;何留生;罗铭;李富;袁慧明【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肝胆胃肠外科南宁530000;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随着新辅助化疗(neoadjuant chemothempy,NAC)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NAC已经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并且近期已被采用作为可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