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思品——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情分析此节教学内容为八年级思品第九课第二框内容。
学生为初二。
针对学生平时在人际交往中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实设计此课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过程与方法: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收集与人为善、理解和宽容他人的事例,为开展课堂教学做准备。
课堂上,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活动情境,如表演小品、讲述故事、开展小组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体验中感受理解他人,善待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处世之道,并且把这种感受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教学课时:一课时《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思路:1、阅读故事:梁楚瓜秧情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下面介绍一个个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并给这个故事取一个标题。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过渡: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大到国家、单位,小到家庭、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这样。
下面介绍一个个人之间交往的典型案例。
3、出示故事:“管鲍之交”阅读后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否希望拥有象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人总难免犯错误,这是总希望得到朋友的谅解。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与他人产生冲突与纠纷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还是工作场所。
而解决这些纠纷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能否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指的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以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进而促使我们采取更为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去处理纠纷。
人为善则是指主动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及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温暖而和谐的社会。
本文将从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意义以及如何实践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意义不言而喻。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背景,所以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
而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力去推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外,换位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
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进而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和关爱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而人为善则是积极行动的体现。
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人为善的行为不仅可以给他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而且,人为善的行为会得到他人的回报与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通过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建立起和谐和美满的社会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换位思考和人为善呢?首先,换位思考需要我们学会倾听和思辨。
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学会暂时性地放下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是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对方的立场。
而思辨则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想象自己是对方,猜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