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 学看地形图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正确理解地形、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②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及区别,并能在地形图上准确识别。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地形图的成图过程。
②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绘制方法;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球的表面不平坦,起伏不断,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准确地表示在平面地图上呢?教授新课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利用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等高线的概念)。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值2、等高线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教师讲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等高距相等;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
然后,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和山地模型,说出缓坡与陡坡等高线形态上的区别(等高线稀疏是缓坡,等高线密集是陡坡)。
3、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所以分层设色地形图诞生了。
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带,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然后让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对照高程表,从图上找出五种地形类型。
总结着色规律: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山地、白色表示冰雪,褐色表示高山。
4、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部位让学生读等高线地形图,也观察山地模型,由学生从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出各种地形部位的名称,并说出其等高线特征,师生互动,最后得出结果。
山顶:等高线中高周低,呈很小的闭合曲线。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位。
陡崖:等高线重叠。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评一致性导学案一、教材概况1.教材来源:本节课来源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2.教材分析:“学看地形图”是本章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要求的“区分地形类型”、“估算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判断坡度的陡缓”及“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这四个学习内容都在本节教学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首先通过一幅陆地地形示意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地形形态。
4.学业质量要求:学习后,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形的基本状况,以及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够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选择适当的实例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这里指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1.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及视频讲解,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综合思维)2.通过制作山地地形模型及临摹等高线,初步学会制作地形模型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地理实践力)3.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学会区分各类地形的特征及应用(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1.学习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其应用。
2.学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四、学习达标评估活动1.完成导学案中的“保卫平型关——初识等高线”,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描述地势特征及坡度陡缓。
七上地理2.3(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准确判读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判读等高线地图,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形态特征,增强绘图、用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所学等高线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思考地形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通过读图指导来探求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举例研讨合作探究等高线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播放电影《红河谷》片段,由当地人们不了解等高线知识引发后来灭顶之灾,凸显学习等高线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学习1、等高线定义:地图上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电脑演示]“等高线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学生观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过渡]:有了等高线我们就可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1)、同一等高线上海拔有何特点?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
[电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电脑视频演示和教师解说,使学生明白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熟悉等高线地形图。
(2)、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
[解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说出图中等高距。
(3)、闭合等值线极值判断规律:。
[教师精讲]等高线闭合弯曲出现的两种情况,分别讲解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判断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层层递进]深入讲解山顶的判断方法是大于大的并且小于附近图上最大值加上本图的等高距。
(4)、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陡缓有什么联系?等高线密集坡,等高线稀疏坡。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和“学看地形图”3部分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和“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陆地地形”是本节的重点之一,对应“标准”中“海拔与相对高度”“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内容的概念部分,为在地形图中“估算”“识别”打好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活动”让学生探究性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基本概念,图2-38直观地表示了这两个概念,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要求学生在剖面图上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也为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打基础。
然后教材通过四幅图配合简洁的正文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做出了对比,直观形象、简明扼要。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幅地形景观图,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图文结合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了加深理解,教材重点介绍了陆地上分布最有规律且为其他地形“骨架”的脉带,这种介绍也是为以后理解“板块运动与世界著名山系的关系”做准备。
按照“标准求,学生不必掌握全球陆地各种地形类型的分布状况,需要的时候要会查地图,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海底地形”利用示意图,直观的介绍了海底地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以及大洋中脊。
“学看地形图”本节难点也是本节重点。
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之中。
教材首先通过一副陆地地形示意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的说明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以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突破了难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概念。
教案:世界的地形【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3-P39,主要包含“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等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1.2.学会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底地形图。
1.3.了解五种基本陆地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及其特征。
1.4.了解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等)及其分布规律。
2.技能目标:2.1.能够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2.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3.能够阅读和绘制海底地形剖面示意简图。
3.过程与方法目标:3.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来学习地形知识的能力。
3.2.增强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内容1.陆地地形1.1.介绍五种基本陆地地形类型及其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1.2.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类地形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海底地形2.1.介绍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等。
2.2.利用多媒体展示海底地形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学看地形图3.1.教授如何阅读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包括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图的优势和不足。
3.2.练习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和地形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2.创设情境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如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地形知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展示不同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有什么样的地形?”。
2.讲解新知2.1.详细讲解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四川省西昌市礼州中学☆朱晓华教学内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表的基本形态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能力目标:1.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2.学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识别各种陆地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情感目标:1.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自己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平时在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具: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七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地球的表面并不平坦,有起伏的高山,也有低平的平地,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又是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准确地表示在平面的地图上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将要探讨的问题……【新课讲授】『板书课题』学看地形图〖课件演示〗展示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提问]如图: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教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它们的高度单位都是→米)[学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时计算为1500米,这是海拨。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时计算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说明]鼠标指到甲地相对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得出:甲地相对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甲的海拔高度。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4、学会看地形图,能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重点]: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3、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脊、`山谷等地形,分析地势变化。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海拔与相对高度、五种陆地地形的异同点,可采用比较法,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要鉴别地理事物的异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们放在一块比较。
突破等高线地形图一定要利用好等高线上的海拔高度,可引导学生想象等高线海拔高度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外高内低的为盆地,两个山顶之间为鞍部,山脊和山谷学生最易混淆,不妨还用比较法,这次比较可利用现场画山脊山谷等高线的方法,直观二者区别,因为笼统的告诉学生,等高线向高处突出的是山谷,向低处突出的是山脊,此时学生并未真正理解,通过比较可加深他们的印象。
[课型]:新授课[教具]:陆地、海底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导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真奇妙,在地球表面,有高出海平面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低于海平面11034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有地势低平面积500多万平方千米的亚马孙平原,有四周高山中间低平的盆地,还有……地表形态多姿多彩。
在大陆上,同样平坦的地表,为什么有的被称为高原,有的被称为平原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新授〕:一、海拔与相对高度:读课本简图,学生归纳: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也叫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或低于)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点之间的高度差。
〔训练〕A地比海平面高1500米,B地比海平面高出500米,C地比海平面低出500米,A地海拔是()米,A地相对于C地的相对高度是()米,C地的海拔是()米,C地相对于B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5.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动画认识等高线的相关特点及海拔高度。
2.观看视频了解等高线的制作原理及坡度陡缓。
3.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来表示五种山体地形部位与等高线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并能够通过地图加强对地形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开拓地理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性,善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但还未建立起清晰的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较为抽象,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因听不懂而焦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创新,吸引学生注意力,设置简单动手小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五种陆地基本地形。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观察出等高线的疏密陡缓程度。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等五种山体部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PPT演示【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八百里狮驼岭遇到太白金星化身报凶,悟空为知虚实探山,路遇巡山小妖小钻风,他口中念叨:大王叫我来巡山~今天我们就来跟随小钻风一起巡山,看看山中是什么样子。
[新课教学]课件展示两幅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语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在本节内容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地图中分析得出结论,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地图。
观察同一座山的不同表现方式,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找出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等信息,结合上节所学知识比较海拔地势的差异并总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有大面积的平坦部分;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边缘陡峭;山地较高,500米以上,坡陡沟深;丘陵较低,崎岖不平;盆地四周高中部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
☆四川省西昌市礼州中学☆朱晓华教学内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地表的基本形态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能力目标:1.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2.学生能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识别各种陆地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情感目标:1.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自己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平时在生
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教具: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七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地球的表面并不平坦,有起伏的高山,也有低平的平地,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又是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准确地表示在平面的地图
上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将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讲授】『板书课题』学看地形图
〖课件演示〗展示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
[提问]如图:
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教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它们的高度单位都是→米)
[学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时计算为1500米,这是海拨。
甲点以乙点为标准时计算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说明]鼠标指到甲地相对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得出:甲地相对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甲的海拔高度。
接着看另一个数值高度。
〖课件演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提问]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后回答)
[说明]甲地相对于乙地的垂直距离为1000米,这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讨论]比较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异同点,教师和学生共同得出答案,然后演示课件。
〖课件演示〗海拔: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地面高度的计算
相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知识运用]电脑展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到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但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却说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米高。
你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吗?[学生]其中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4000米是珠穆朗玛峰的相对高度。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便可以测出地面各点的高度,然后把它们标在图上,就可以绘制地形图了!
『板书』等高线地形图
〖课件演示〗首先出现的是有两个山峰的山地地形(明显的一边坡陡,一边坡缓),鼠标点击,接着出现一张呈水平状态的巨大的纸,再点击,一个水平截面与山地海拔为100米的
地方相切,接着在相切处出现一条红色的截线,并有海拔100米的字样,点击,被
截山体的上部分便运动到纸上形成一个“印章”(山体在纸上留下了一个轮廓线,海
拔为100米)并在轮廓线上标注海拔高度100米,继续点击,便会依次出现不同颜
色的海拔为200米、300米、400米的封闭曲线。
这样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说明]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这时头脑中已经有了地形实物和所绘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对等高线的定义也不难理解了。
『板书』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
[讲解]其中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的高度差叫等高距,同一幅地图上的等高距是相等的。
(在此引入等深线,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课件演示〗此时,出现两个小孩分别从陡坡和缓坡上爬到山顶的具体情况。
[提问]哪个小孩爬到山顶最容易、最省力?
[学生]小女孩她在缓坡上行走比小男孩爬到山顶容易和省力、省时。
〖课件演示〗展示“刚才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坡度陡的一面,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一面,等高线稀疏。
〖课件演示〗
等高线(等深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等高线(等深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课堂活动】完成教材的第31页活动的第1题
〖课件演示〗出现两幅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这两幅图各代表什么地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正确答案,A图表示的是山
地,B图表示的是盆地)。
<过渡>不同的地形,它的等高线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这种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能知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那么,其它地形又是怎样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的呢?
〖课件演示〗展示山地、山脊、山谷等的等高线地形图,利用地形实体和各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让学生更易理解。
[讲解]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绘制成的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小结】〖课件演示〗
海拔
1.地面高度的计算
相对高度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2.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4.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
【课堂练习】
1.填出各字母代表的地形A:B:C:D:E:F:
2.山峰A比山峰B大约高出______米。
3.沿着虚线从C到A容易,还是从D到A容易?为什么?
4.F在B的______方向。
【课后作业】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参看教材的第31页的活动的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