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舞剧初期发展及作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现代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时期: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被视为中国新歌剧的开端。
这部作品突出了自然的美丽和动物的可爱,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话剧加唱”的尝试时期:1934年,聂耳和田汉合作推出了《扬子江暴风雨》。
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成为了中国歌剧的一种结构形式。
3. 延安时期:在延安的秩歌运动基础上,产生了秩歌剧《兄妹开荒》和《夫妻识字》。
这些作品以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为特点。
4. 新歌剧探索时期:大型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它以继承传统为根本,借鉴欧洲歌剧的先进经验,达到了深刻的历史内容和大型音乐戏剧形式的统一,时代精神与民族风格的统一,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洋的统一。
这部歌剧在中国新歌剧史上第一次较为完美地达到了这些要求。
5. 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样化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歌剧创作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有继承传统戏剧的《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有话剧加唱的《星光啊星光》,有以民间歌舞剧为参照的《刘三姐》,有以继承传统并借鉴民族歌剧经验创作的《草原之夜》《望夫云》《阿依古丽》等。
6. “雅”与“俗”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国歌剧创作思路仍旧沿着“雅”与“俗”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原野》的出现掀起了中国歌剧创作的第三次高潮,并标志着中国歌剧开始走向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歌剧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风格。
这些作品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大歌剧传统,同时也吸收中国戏曲板腔手法以及话剧加唱手法的创作,使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歌剧风格逐渐形成。
这些作品将中国新歌剧的综合美感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审美层次上。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中国芭蕾舞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将西方芭蕾舞的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芭蕾舞在中国逐渐发展,并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起步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芭蕾舞的起步阶段可追溯到1950年代。
当时,由于中国内外形势的特殊背景,外来文化受到限制,芭蕾舞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
然而,中国政府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于是在国内成立了一些专业的芭蕾舞团体,并引进了一些外国的芭蕾舞教师和演员。
在起步阶段,中国芭蕾舞受到了苏联芭蕾舞的深刻影响。
许多中国芭蕾舞团体的演出以苏联经典舞剧为主,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
这些舞剧的演出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推动了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发展。
二、探索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芭蕾舞艺术进入了探索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芭蕾舞团体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并且注重开发本土的芭蕾舞作品。
在这个阶段,中国芭蕾舞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如《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之恋》等。
这些作品不仅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还传达了奋斗和希望的主题。
同时,中国也开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如郝增旗、袁艺等,他们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声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
三、崛起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中国芭蕾舞进入了崛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芭蕾舞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其作品和演员都逐渐受到国际舞台的认可。
中国芭蕾舞的作品创作逐渐多元化,不仅在主题上更加多样化,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注重了现代舞蹈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的舞蹈风格和技巧。
同时,中国的芭蕾舞演员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一些中国芭蕾舞团体和演员多次获得国际舞蹈大赛的奖项。
总结:中国芭蕾舞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崛起三个重要阶段。
从起步阶段受到苏联芭蕾舞的影响到探索阶段开始探索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再到崛起阶段中国芭蕾舞作品的多元化和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功,中国芭蕾舞正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近年来,中国当代舞剧创作蓬勃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貌。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舞剧创作进行综合分析,从创作背景、创作主题、创作手法和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作背景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推动文化艺术改革开放,为舞剧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以及西方现代舞的引入,也为当代舞剧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作素材。
二、创作主题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主题多种多样,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以民族题材为背景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粉墨》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魅力和精神风貌。
同时,一些舞剧作品也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如《天路》、《亲爱的,我是马布里》等,通过舞蹈的语言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关怀。
三、创作手法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在手法上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传统的舞蹈技巧与现代舞的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
舞蹈编排中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灵动性,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情感和思想。
同时,舞台设计、音乐和灯光等元素的运用也为舞剧创作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和感染力。
此外,舞剧创作还借鉴了戏剧、文学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跨界创作的趋势。
四、影响力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国内观众对舞剧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舞剧演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中国当代舞剧也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走出国门,赢得了国际舞台的认可。
一些优秀的舞剧作品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奖,为中国舞剧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创作背景的丰富和多元化、创作主题的多样性、创作手法的创新和影响力的提升,都为中国当代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当代舞剧创作将继续追求艺术的卓越和人文的关怀,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舞台表演。
中国舞剧发展的历程
中国舞剧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起初,中国舞蹈
受到西方舞蹈的影响,表演形式主要采用舞台剧的形式。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舞蹈开始追求自主发展,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当时,中国的舞蹈家们开始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并将其融入到舞剧创作中。
这些作品大多以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舞蹈表演来展示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舞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
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舞蹈教育,并成立了专门的舞蹈团体。
这些团体不仅进行舞蹈创作,还参与国内外的演出交流活动。
20世纪70年代,中国舞剧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些优秀的舞剧
作品相继问世,取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新的舞蹈技术和舞台技术的引进,也为中国舞剧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舞剧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越来越多的中国舞蹈团体参加国际舞蹈比赛和演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国舞剧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赢得了声誉,并对世界舞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中国舞剧不仅继续推陈出新,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舞剧编导和舞者。
舞剧作品的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多样,创新的舞蹈形式和技巧不断涌现。
同时,舞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日益紧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舞剧的表现方式。
未来,中国舞剧将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不断发展与壮大。
它将继续通过舞蹈表演来展示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为世界舞蹈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新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状况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舞台艺术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舞台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传统民间舞蹈到现代舞蹈,从京剧到话剧,舞台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且逐渐成熟的面貌。
本文将全面探讨新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状况与成果。
一、传统舞蹈的鲜活呈现传统舞蹈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之一,而且也是全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传统舞蹈的艺术创作和表演。
从大型民间舞蹈剧《河南坠子》、《长江之歌》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群众舞蹈,舞蹈剧目不断涌现,既保留了传统节日和宗教意义的舞蹈,如《泰山太阳舞》、《龙舞》、《扇子舞》等,也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舞剧,如《给孩子买汽水》、《振兴中华》等。
这些作品不仅把美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在人民面前,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舞台。
二、中国戏曲的艺术转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其舞台艺术表现也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群体,不断有创新与革新的戏曲剧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现实题材的话剧《雷雨》、《茶馆》、《白毛女》等在舞台上得到了成功上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而且,一些新兴的戏曲剧目在类型上也更加丰富,如评弹、川剧、闽南歌仔戏、黄梅戏等。
此外,现代戏曲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传播,如近年来五篇经典戏曲的改编剧目(《白蛇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水浒传》)的上演,为戏曲艺术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创作机遇。
三、现代舞蹈的发展与挑战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代舞蹈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舞蹈形式,也在中国的舞台上得到了广泛关注。
现代舞蹈形式多样,有自由舞、爵士舞、肚皮舞等。
中国的现代舞蹈创作独具特色,既保留了中西合并的特点,又不断创新。
在现代舞蹈作品上,表现既鲜明又多样。
例如,去年2月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巡演的作品《对啊对啊对啊糖果?》、8月在纽约林肯中心表演的作品《霸王别姬》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现代舞蹈的新气象。
关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解析与思考中国民族歌剧起步发展仅百年时间,从早期儿童歌舞剧至成熟期的《白毛女》,最后走向世界舞台。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成功地将本土文化内涵与西方歌剧创作艺术有机融合,使得百年间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
为此,对于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的探究思考就显得尤有必要了。
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程(一)萌芽期。
明清时期,西方文化艺术逐步传人中国,歌剧艺术便是其中一种。
但当时的主流舞台表演形式仍旧以传统戏曲为主导。
至乾隆时期,意大利幕间插剧曾在宫廷内表演,影响力却不大。
19世纪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念下也使得歌剧和美声唱法在中国正式传播开来。
到1919年五四运动中倡导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艺术家们在歌剧创作中便立足本土戏曲的创作经验,积极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手法,有机融合中国民族文学、曲艺等艺术形式,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新格局,如《神仙妹妹》、《麻雀与小孩》等作品问世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二)成型期。
30-40年代,中日交战激烈彻底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情绪,歌剧中抗日题材屡见不鲜。
如40年代的四幕歌剧《木兰从军》塑造了“立志赴战场”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唤起人民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又如1935年聂耳和田汉首创的“话剧加唱”形式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反映遭受迫害的工人们思想觉醒并转变为反抗帝国主义的力量。
这些创作使得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艺术形式逐渐接轨。
1945年《白毛女》问世,该歌剧整体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手法,并融合了我国戏曲中的板腔体、甩腔等元素、地方民歌中的河北梆子元素等,可谓是我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伟大巨作,是我国新歌剧正式成型的标志。
(三)解放后发展期。
1949新中国成立,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开始朝着歌颂英雄人物、反映革命斗争方向发展,时代感和民族性极为强烈。
歌剧创作表现手法主要以道白加唱、吟诵相结合为主,并逐步挖掘民族民间中优秀的音乐素材,以促使民族歌剧更被大众所接受。
中国舞蹈历史知识总汇新中国第一部舞剧《和平鸽》追溯中国的舞蹈史,在可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之中,尚未见有关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舞剧于上世纪30年代初才见端倪。
但是这门新兴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由戏剧家、舞蹈家、音乐家、舞台美术设计家通力合作推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舞剧《和平鸽》。
这部舞剧是响应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的发布,为表达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念而创作的。
剧情中“和平鸽”是有象征性意义的和平使者,她飞到哪里,就给那里的人民带去福音。
但是,她却遭到战争贩子的残害,最后在工人的救助之下飞到了北京,受到全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中国的民间舞蹈有哪些艺术特征中国的民族舞蹈有这样几个艺术特征:一、载歌载舞。
中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如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花灯”,满族的“莽式”,维吾尔族的“麦西来普”,藏族的“弦子”等,都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
二、利用道具歌而舞之。
这些道具有手绢、扇子、花绸、头上戴的帽子、面具、腰里绑的腰鼓、腰铃、脚踏的高跷,以及其他各种道具,如伞、灯、刀、剑、棍等。
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
中国的民族舞蹈一般都以一个故事为依据,舞蹈刻划的人物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四、自娱与表演的统一。
在中国的民间舞蹈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征:表演者同时也是一个自娱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看到高兴时,自己也可以上去跳一阵,舞一下。
中国民间舞蹈表现的主要内容中国民间舞蹈表现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种是反映各种劳动生产和生活类的舞蹈。
这类舞蹈有汉族的《秧歌》、《采茶》、《推小车》、《跳春牛》,壮族的《扁担舞》、黎族的《打柴舞》、蒙古族的《牧马舞》、布依族的《织布舞》、赫哲族的《捕鱼舞》等等,都是反映生产的舞蹈。
在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的爱情生活是舞蹈的重头戏,反映爱情生活的舞蹈不胜枚举,象回族的《花儿》、壮族的《抛绣球》等。
还有一些是强身健体的舞蹈,比如《剑舞》、《刀舞》、《棍舞》都属于这一类。
舞剧的起源及作品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舞剧的起源及作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舞剧的起源及作品舞剧的起源
舞剧开端:“新舞蹈艺术”的奠基人吴晓邦于1939 年创作的三幕舞剧《ying 粟花》,叩开了中国舞剧的大门。
中国的舞蹈史在可以提供查证的史书典籍中,还尚未见到有舞剧艺术起源的记载。
但是,本身具有戏剧因素的乐舞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 世纪左右的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著名的《大舞》(中国第一部大型情节性的歌舞。
)就是综合了舞、乐、诗等艺术形式,表现武王灭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情节的大型歌舞。
此后,又出现了《九歌》(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的祭神乐歌),具有更强烈的舞剧因素,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所共知的严
格意义上的舞剧。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舞剧需要有较高的经济投入,要有相对稳定的庞大的专业演员队伍和现代化装置的剧场。
此外,舞剧艺术是舞蹈发展到相当高度的产物,而在那动荡的年代里,直到20 世纪初叶,中国的舞蹈也还未成熟到足以产生综合性的舞剧艺术。
中国舞剧在20 世纪30 年代才初见端倪。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舞剧也可以说是“外来艺术”的引进。
舞剧的作品
中文名称: 木兰飘香
英文名称: The Fagrance of Lily Magnolia
类别: 传统舞剧。
中国舞剧发展的历程中国舞剧是中国传统舞蹈与剧场表演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舞剧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演变,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方式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瑰宝之一。
中国舞剧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戏曲表演,尤其是京剧和昆曲等传统剧种。
这些传统剧种既有精湛娴熟的表演技巧,又有严谨的编排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它们经常通过面谱、服饰、化妆和舞台道具等元素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气质。
这些传统元素为中国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舞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舞剧作品相继问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
这些作品通过舞蹈和剧场表演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人民斗争的真实和感人之处。
舞剧《红色娘子军》通过武侠式的动作和情节,表达了中国革命时期妇女的英勇和坚韧。
而舞剧《白毛女》则揭示了中国农民妇女的苦难和坚韧,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舞剧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艺术和舞蹈技巧,使其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
例如,舞剧《千手观音》将中国传统舞蹈与现代舞的元素相融合,展现了中国舞剧在视觉效果和舞者技巧上的突破。
这一时期的中国舞剧充满了创新和挑战,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近年来,中国舞剧在舞蹈技巧、舞台设计和剧本创作等方面继续推陈出新。
例如,舞剧《孔雀》以中国古代的传说为基础,通过现代舞蹈和戏剧表演的方式,讲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美丽之处。
同时,舞剧《梅兰芳》则以中国京剧界的传奇人物为主题,通过舞蹈和音乐的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影响力。
中国舞剧的发展历程表明,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舞蹈艺术的一部分。
中国舞剧通过传统艺术和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内涵。
同时,它也在不断创新中寻找自己的独特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舞剧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它会继续走向国际舞台,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惊喜和震撼。
新中国舞剧初期发展及作品分析
作者:张思凡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舞剧”的诞生,包括吴晓邦和梁伦的创作背景及其主要作品分析,然后通过代表作品《乘风破浪解放海南》介绍了战士舞剧的发展,舞剧是按戏剧形式展开的舞蹈。
本文主要介绍了新中国舞剧的初期发展及在此时期的主要作品分析,展示了新舞剧的发展历程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新中国舞剧初期发展作品研究
一、新舞剧奠基人吴晓邦及其创作
吴晓邦是“五四”以来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者。
使吴晓邦对舞蹈艺术产生兴趣、并使他立志献身舞蹈事业的动因,是吴晓邦留学日本时所见早稻田大学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舞蹈《群鬼》。
这一舞蹈用种种人格化的“鬼”来影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使吴晓邦认识到“新舞蹈”所具有的“组织群众和鼓舞群众的作用”。
这一认识几乎影响了吴晓邦的所有创作,使得他的创作一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二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三是具有流畅的动态叙述风格。
吴晓邦舞蹈作品的社会批判意识、现实主义色彩和动态叙述风格,使其必然走向“新舞剧”的创作。
吴晓邦的“新舞剧”创作,主要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创作了《罂粟花》、《春的消息》、《虎爷》等作品,用象征或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他的代表作,应当是1942年至1943年期间创作的《宝塔与牌坊》。
在“创作兴旺、艺术成熟、形成风格”的背景下,吴晓邦创作了三幕舞剧《宝塔与牌坊》。
剧中一对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最终由于封建势力的阻挠与破坏,导致少女朱云惨死的悲剧。
作为我国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新舞剧,《宝塔与牌坊》具有较为严谨的戏剧结构,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矛盾冲突;具有较为严谨的舞蹈布局,其中独舞、双人舞、群舞的编排都用语精当,叙事清晰;具有较为严谨的音乐构思,音乐形象的主题鲜明,音乐叙述的旋律性强,使舞剧的戏剧结构和舞蹈布局水乳交融;最后《宝塔与牌坊》对“新舞剧”的中国特色有自觉的追求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二、民族化、大众化特点与梁伦的创作
梁伦就读于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时,新舞剧奠基人吴晓邦是他的舞蹈老师,吴晓邦及其新舞剧的主张和创作对梁伦的新舞剧之路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强调“大众化”并关注“民族形式”的问题,是梁伦“新舞剧”创作的重要取向。
文艺的“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是上一世纪30年代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对“五四”运动所进
行的文化革命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弱点,即“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
梁伦汲取了吴晓邦及戴爱莲的舞剧风格,深入民间采撷民众生活中的舞蹈并以此作为反映民众生活的舞蹈语言。
梁伦的“新舞剧”创作填补了1945年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新舞剧”创作的空白,创作了《五里亭》、《驼子回门》、《花轿临门》和《天快亮了》四部舞剧。
这四部舞剧坚持“大众化”的取向,或是反讽喜剧,或是塑造喜剧性人物,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突出地体现在独幕舞剧《天快亮了》之中。
他通过采风而创作的彝族舞蹈《阿细跳月》是“新舞蹈”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创作“新舞劇”用“花灯调”作为舞剧音乐,也是基于“民族形式”的考虑而深入民间采风的结果,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化的特点。
除以上提及的舞剧创作外,由他担任总导演及编舞的“大型”或“多幕”舞剧还有大型广场舞剧《保卫世界和平》(1950年)、四幕神话舞剧《牛郎织女》(1960年)、大型革命历史舞剧《燎原火炬》(1979年)、多幕神话舞剧《珍珠》和大型历史舞剧《南越王》(1989年)等,时间跨度之广并且经久不衰,在中国整个舞蹈史中也是屈指可数。
三、梁伦与《乘风破浪解放海南》
梁伦创作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主旨是讴歌正义的力量,“表现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海南的作战中,英勇、机智、艰苦奋斗去克服各种困难并胜利完成任务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舞剧中的舞蹈,虽然也有作为场景描述的黎族舞蹈,但更多的是从解放军渡海作战的动作中提炼而来。
“海上练兵”、“渡海作战”等舞段在表现新的生活形象的同时,创新了“新舞剧”的舞蹈形象;并且,到舞剧所表现的生活中去提炼动态形象而不是从某种既有的动作训练体系或文化沉积出发,成为“新舞剧”创作中舞蹈语汇的重要来源。
梁伦舞剧创作从《天快亮了》到《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的转变,就创作视角而言是从“揭露黑暗”到“讴歌光明”的转变,就创作方法而言是从“自然的”现实主义到“本质的”现实主义的转变—“自然的”现实主义往往只注意生活的现象,“本质的”现实主义因为革命理想的观照而具有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
四、总结
新中国舞剧的发展仅仅走过六十多年的历史,比起西方芭蕾的起始与发展进程差上近百年。
但是中国舞剧的发展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渐强正经过一个艰难崛起的令人瞩目的历史进程。
在经过了萌芽、奠基、发展、转折、繁荣的经历,构成了一个波涛滚滚汹涌向前的历史长河。
参考文献
[1] 于平. 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 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3]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编委.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 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 1989.
[4] 资华筠. 舞艺·舞理[M].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8.
[5] 黄伟宗.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论[M].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8.
[6] 王克芬,刘恩伯,徐尓充等. 中国舞蹈大辞典[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7] 仝妍. 胡果刚及其部队舞蹈艺术思想研究[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3):85-88.
[8] 郑达. 演剧队海外播种记——忆中国歌舞剧艺社在南洋的巡回演出[J]. 新文学史料,1979(4):257-274.
[9] 于平. 李承祥大型舞剧创作及其论析感思[J]. 艺术百家, 2014(4):11-18.
[10] 王震亚. 反殖民主义的颂歌——舞剧《刚果河在怒吼》观后[J]. 人民音乐, 1965(4):15-17.
[11] 刘敏. 军旅舞蹈创作的“新古典主义”走向[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8(3):26-29.
[12] 刘敏. "新古典舞"之我见[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0(4):21-23.
作者简介:张思凡(1995.10—),女,河南新乡,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舞蹈教
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