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平叛噶尔丹叛乱的时间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三战噶尔丹的故事康熙帝刚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国北部与东北部的边疆后,又遇到西部蒙古族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反叛的挑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古代战争故事-三战噶尔丹的故事。
三战噶尔丹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部分:漠南蒙古,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早就归顺清朝;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居住在今蒙古国一带;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也就是明代蒙古族的瓦剌部落,生活在天山以北地区。
这两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归顺清朝。
但在漠西蒙古中有个准噶尔部落,在今新疆伊犁草原地区。
噶尔丹是准噶尔部落的首领,非常强悍。
他取得准噶尔部落的大权后,受到沙皇俄国的唆使,就开始向外扩张、掠夺。
漠西蒙古先被他征服,接着他又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打不过噶尔丹,几十万百姓南下,躲到漠南蒙古,请求清朝保护。
康熙帝一面安抚、救济逃难的灾民,一面派人前往噶尔丹军营,要求他立即退兵,并将所侵占的漠北蒙古的土地、牛羊,统统归还主人。
噶尔丹野心极大,本来就想打到北京,哪听得进康熙帝的劝阻,便策动大军向东杀来。
康熙帝决心严厉惩罚噶尔丹。
公元1690年,他亲率大军西征。
左路清军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统领,出古北口,右路清军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
左路军先与噶尔丹交手,吃了败仗,不得不后撤。
噶尔丹因此更加轻视清军,向南猛攻,一直打到乌兰布通(在今内蒙古昭乌达盟),离北京只有七百里。
他狂妄地叫嚷,要打到北京去。
康熙帝下令右路军停止后撤,迅速会合左路军,在乌兰布通迎战噶尔丹。
噶尔丹将他的大军布阵在一座大山下,一边有河流,一边有树林。
他将一万多匹骆驼,围成圆阵,捆住四脚躺下,不能移动。
驼背上绑着木箱,蒙上湿毛毡,士兵们则躲在驼阵后发炮射箭,称为驼城。
清军先用大炮向驼城中段轰击。
猛烈的炮火,将骆驼炸得血肉横飞,驼阵撕开很大的口子,正面的清军步骑兵随后发起勇猛的冲锋,另一支清军则从驼城背后夹攻。
噶尔丹的叛军,被打得丢盔卸甲,尸横遍野,狼狈逃窜。
康熙皇帝亲自带兵出征,平定叛乱葛尔丹,轻松获得胜利康熙执政期间,我国北部蒙古噶尔部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特别是当葛尔丹上台后,他个性张扬,不断打其他部落。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部落竟然敢如此猖狂呢?还不是后面的大山依靠,蒙古和沙皇俄国相接壤,所以俄国告诉葛尔丹,你尽管放心去做,有什么事我替你担着,需要什么尽管给我说就行了。
葛尔丹有了这样的后台支持,也是天不怕地不怕了。
所以他前前后后打败了蒙古地区的各个部落,他还不满意,准备南下和清朝政府抗衡。
1688年,喀尔喀部落被葛尔丹打的落荒而逃,没办法,他们只能求助于清朝政府给他们做主,清朝政府也不能眼睁睁看自己的下属被欺负呀。
最开始,康熙只是给葛尔丹发出警告声,让他立马停止对喀尔喀和其他部落的侵略,但是正在势头上的葛尔丹哪会听他的话,一路征战直逼清朝政府的领地。
康熙发怒了,既然给你警告你不听,那就不要怪我了,你要打,那就来嘛,难道我一个泱泱大国还怕你一个小小的部落不成。
于是,康熙亲自上阵,兵分两路挥师北上准备夹击葛尔丹。
刚开始的时候,右路军出师不利,被葛尔丹打败,葛尔丹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就趁着这个势头一路南下,准备一路征战到底。
带领左军的康熙收到消息后,立马挥师南下去和右路军汇合合力攻打葛尔丹。
清朝的两路军队在马兰布地区汇合,隔着河道排兵布阵,葛尔丹军队排了一个驼阵,意思就是军队像骆驼一样蜿蜒曲折,有利于进攻。
康熙在河的对面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命令火铳手用火攻,先打乱他们的阵角,等到驼阵断成两截的时候,再派大部队渡河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葛尔丹部落仓皇而逃。
葛尔丹战败后仍然不死心,他想召集残余队伍再一次东山再起,看样子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此时的康熙,知道葛尔丹的性格,怕他再一次来犯,于是加强边疆的防守,又命令人大量训练火铳手,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后来,清朝政府召集葛尔丹开会,商讨两军之间的协议,但是葛尔丹是铁了心要和清朝政府作对,所以他抗命不遵,冥顽不灵。
继续发兵攻打喀尔喀,喀尔喀的首领又再次求助于清廷,康熙事先做好打算,准备诱惑葛尔丹部落南下之后将他们一举歼灭。
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一、汉代西域1、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结果:他以汉使身份与西域各国交往,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目的:劝乌孙东归故地,与汉夹击匈奴结果:未达到目的,但却进一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并导致后来乌孙与汉的联姻。
2、乌孙与汉联姻联姻:昆莫猎骄靡聘娶汉朝细君公主为妻;昆莫军须靡又聘娶汉朝解忧公主为妻作用:这种联姻对密切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促进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来汉朝统一西域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公元前60年建立:汉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南北二道各地,都护府设在乌垒台(今轮台东北)性质: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意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国家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4、班超在西域公元73年,东汉政府进军天山东部,并派班超出使西域;74年,东汉政府重设西域都护府,恢复对西域的统治;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这是我国同欧洲国家第一次友好往来。
5、汉朝治理西域的措施⑴派遣官吏,设置统治机构;⑵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⑶屯田;⑷修筑城垒和烽燧台。
6、经济与文化的交流⑴农业方面:西域→中原:①农作物品种的苜蓿、胡麻、胡豆(蚕豆)、大蒜、葱、芫荽、石榴、核桃等,丰富了内地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②西域的良种马,成为军事、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既壮大了汉朝的军事力量,又促进了内地经济特别是养马事业的发展。
中原→西域:先进的农具和耕作、开渠、凿井等技术,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⑵手工业方面:西域→中原:毛纺织业发达,毡、毯等毛织品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中原→西域:先进的冶炼、铸造等手工业技术,促进西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⑶文化方面:西域→中原:①乐器如竖箜篌、琵琶、唢呐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②西汉末年,印度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中原→西域:汉朝的礼仪、制度、服装、建筑等,对西域有很大影响各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往⑷“丝绸之路”的形成:汉朝统一西域后,我国同西方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平定准噶尔简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在清代文献中通称为平定准噶尔。
这次战争,迭经三朝,历时70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平定准噶尔简介,希望你喜欢。
平定准噶尔分析中文名称:平定准噶尔参战部队:清朝、准噶尔贵族战争结果:清朝最终胜利,平定西北。
时间:1690年—1757年地点:中国西北人物:康熙雍正乾隆平定准噶尔详情康熙时期到噶尔丹执政时,在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
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
此时,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为达到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罪恶目的,对噶尔丹进行拉拢利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
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
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
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
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
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
雍正时期康熙逝世后,雍正继续坚持平定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的斗争。
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在沙俄支持下,继续进行叛乱活动。
从雍正六年以后,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
光显寺之战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后,遣部将大、小策零敦多布率兵2.6万东攻喀尔喀蒙古。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本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西藏、新疆的管辖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今天祖国的伟大基业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清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
了解清初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和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2、认清清初民族政策刚柔并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识读并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结合课文内容,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2、通过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清初以及之前历代王朝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辖的史实,感受我们祖先开拓边疆地区的艰难历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团结和统一。
【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教学难点】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所涉及的区域广,空间跨度大,初一学生相应的地理知识准备不足,学生按照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比较难。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导入新课】复习巩固:1、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2、中国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个朝代?---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如果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你会采取怎样的统治方式呢?【进入新课】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广义上是指1644年清军入关后镇压农民军、消灭南明诸政权等汉族反抗武装的一系列由北至南的统一中国的战争。
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始。
清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进人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什么是平定准噶尔?平定准噶尔的起因是什么?本文导读:1635年10月卫拉特蒙古(新疆)的盟主固始汗遣使归顺后金(清朝前身),他去青藏高原发展时把和硕特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位子交予大侄子鄂齐尔图汗,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派兵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把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变为准噶尔控制的政权而建立准噶尔汗国,四处征讨,并攻打归附了清朝的喀尔喀蒙古(现外蒙古),导致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
噶尔丹死在外蒙古附近的北方,其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取得准噶尔部的政权,并且与清朝对抗。
阿睦尔撒纳开始归附清朝,后来又反复,最终被消灭。
背景蒙古族诸支明末清初,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三大支:在今内蒙古地区的是漠南蒙古,在原外蒙古一带的是漠北喀尔喀蒙古,游牧于天山以北一带的是漠西厄鲁特蒙古。
厄鲁特在明朝史籍里称卫拉特,两个概念不同:厄鲁特是进入西域的卫拉特,而卫拉特在不同时期的地域不同。
卫拉特诸部厄鲁特蒙古主要是五大部,土尔扈特部离开后是四大部。
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17世纪30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
留下的四大部:杜尔伯特部牧于额尔齐斯河中游右岸至伊希姆河上游;和硕特部以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为中心,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至巴尔喀什湖,南至乌鲁木齐、天山,西至吹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后来一部分随固始汗去青藏高原发展);准噶尔部(绰罗斯部)位于和硕特部之东,以和布克沙里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东至阿尔泰,南至准噶尔盆地;辉特部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
卫拉特联盟清朝后期的西域卫拉特有松散的联盟,卫拉特是成吉思汗时期北方民族归附于蒙古族的(《蒙古-卫拉特法典》里条文也就是并列蒙古与卫拉特两个概念的),和硕特首领氏族(固始汗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代,因此地位较高,担任卫拉特盟主。
由于准噶尔部赶跑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对准噶尔部长期是警惕的。
关于三征噶尔丹的上下五千年故事三征噶尔丹是指清朝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五年清军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历史事件,是平定准噶尔噶尔丹的叛乱之战。
具体的事件是怎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征噶尔丹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又唆使准噶尔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
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
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
漠北蒙古抵抗一陈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康熙帝派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
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
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
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
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开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
噶尔丹得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
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
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
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
驼城被打开了缺口。
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
福全一面停止追击,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
噶尔丹控制了西北康熙帝何三次亲征噶尔丹噶尔丹何时完全控制了西北噶尔丹的一生叱咤风云,在中国西北掀起一阵狂潮,噶尔丹让准噶尔汗国走上了最辉煌的阶段。
噶尔丹一生征战多年,也打下过无数土地,准噶尔汗国甚至拥有过大清帝国近一半的土地,那么噶尔丹是何时完全控制了西北呢?噶尔丹何时完全控制了西北还要从他刚刚回到部落说起,那时候他很快就击败了政敌,凭借活佛转世的名头和果断的决策力很快抢回了准噶尔部落的控制权。
野心勃勃的噶尔丹的企图绝不止步于此,制订了近击计的战略,并且一步一步拿下了天山南北的一大片回疆地域,并且一点一点将西进战略推伸,占领费尔干纳,将政治中心进一步转移到伊犁河谷。
终于在1685年,噶尔丹率领军队攻占了安吉廷,收服了吉尔吉斯,这时候噶尔丹已经完成了军事战争的生涯第一步,同时这也是近击计战略取得的重大胜利。
在噶尔丹踏实了中国西北这一块踏脚石之后,他又紧接着开始了东进政策,在1687年正式出兵攻打土谢图汗步,把战线从西北转向东方。
所以在历史上,噶尔丹第一步的军事部署就是将准噶尔汗国的领地在西北地区占据绝对的领导权,所以噶尔丹在历史上完全控制西北是在1865年,在此之后他又开始向东发展。
噶尔丹是十七世纪最突出的蒙古族部落统领之一,他执政期间,将准噶尔汗国推到了顶峰,也成就了自己骁勇的一生。
噶尔丹叛乱噶尔丹在兄长被杀死之后很快就夺得了政权,作为准噶尔地区的领导人他一直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经过多次战争之后在西域地区几乎达到了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地步。
这时候他开始通过攻打乌兰布通地区威胁北京,这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噶尔丹叛乱事件,那么噶尔丹叛乱具体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噶尔丹叛乱是在康熙统治时期发生的事情,在掌握了西域大部分政权之后,他的行动已经威胁到了清朝的领土,于是清朝政府先后发起三次征讨噶尔丹的战争。
当时俄国一直暗中怂恿噶尔丹不断的侵略,在这种情况下噶尔丹凭借着优势进入了内蒙古地区,并且和清朝政府发动了直接的武装冲突。
康熙三征噶尔丹: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之战序言康熙三征噶尔丹是指1690年至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三次征伐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的历史事件。
据史料记载,战况十分凶险惨烈,从大炮火枪互轰到贴身肉搏,最终清军凭借实力优势击败准噶尔,噶尔丹落得众叛亲离,绝望而死的下场。
而清朝成功阻止准噶尔东进,沉重打击蒙古游牧集团割据势力,捍卫国家统一。
战争背景:准噶尔的崛起准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的分支,兴起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一带。
清朝建立后,准噶尔部向其称臣纳贡,多年来一直相安无事,直到1670年噶尔丹继承准噶尔大汗,情况发生变化。
噶尔丹出生于1644年,也就是清军入关的当年,比康熙年长十岁,是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
他从小在西藏学习佛法,史料记载:噶尔丹自幼喜奉释氏,有大志,好立奇功。
1670年其父在部落斗争中被杀,噶尔丹凭借狠辣迅猛的政治手腕击败政敌,成功继位,并积极对外扩张,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哈萨克、叶尔羌汗国等周边邻国。
经过十余年的兼并,1683年准噶尔的统辖地域北达鄂木河,阿尔泰山,西抵巴尔喀什湖以南,东到鄂毕河,几乎称霸整个中亚和西域。
在此期间,噶尔丹向清廷请求得到五世达赖喇嘛授予的“博硕克图汗”称号。
然而从册封传统上看,噶尔丹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无资格使用可汗称号,因此遭到康熙拒绝,准噶尔部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出现裂痕。
不过导致清朝与准噶尔交恶的最终原因还是噶尔丹对漠北喀尔喀部落的觊觎。
清初游牧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三大部落:札萨克图汗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三部均臣属于清朝。
1687年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因人口和资源问题发生内讧,直接导致喀尔喀陷入内战。
早就对漠北虎视眈眈的噶尔丹趁此机会,于1688年率领三万骑兵挥师东进,向喀尔喀各部发动进攻。
缓过神来的土谢图汗率军抵抗,可根本不是噶尔丹的对手,经过三天激战,全军溃散,喀尔喀各部仓惶南逃入内蒙古境内,内附清朝。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