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三征噶尔丹的相关评价 有力地打击沙俄的野心
- 格式:docx
- 大小:4.94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十大王朝之康熙亲征噶尔丹康熙统治时期,曾三次御驾亲征叛乱的噶尔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噶尔丹是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康熙十年,即公元1670年,准噶尔内部出现权力斗争,噶尔丹趁机杀死侄儿,囚禁其叔,消灭竞争对手,夺取了该部领导权。
噶尔丹极富扩张野心,在夺取权力后,先后占有了青海大部,征服了天山南部的回部,并向西部的哈萨克、布鲁特发动进攻。
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噶尔丹乘喀尔喀蒙古内部动乱之际,向喀尔喀大举进攻,经过数次激战,喀尔喀蒙古全面溃败,向南寻求清廷的保护。
喀尔喀蒙古归附清廷后,康熙帝仍然希望能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欲使厄鲁特、喀尔喀释前怨,仍前协和,各守地方,休兵罢战。
但是噶尔丹的野心却在继续膨胀,1690年初以追击喀尔喀部众为借口,组织力量东征,深入到内蒙古的乌珠穆沁境内,并在乌尔会河打败了清军骑兵。
噶尔丹对清廷造成了巨大威胁,迫使康熙帝全力对付,这年七月,康熙帝亲率大军出古北口,后因患感冒,只得取消亲征噶尔丹的计划,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展开决战,取得重大胜利,噶尔丹退回科布多,精锐几乎损失殆尽。
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清廷在蒙古诸部的威望,为了进一步巩固北部边防,加强对喀尔喀各部的控制,1691年,康熙帝出塞来到内蒙古多伦,接受喀尔喀诸汗的朝拜,举行阅兵会盟仪式,裁决各个汗部的争端,划分牧区,授予各贵族封号,史称多伦会盟。
由此清政府就掌握了喀尔喀蒙古王公的,领地、爵位和特权的批准或解除的权力,从此,喀尔喀蒙古与清王朝,正式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外蒙古也正式并入清朝版图。
康熙帝此举,对于团结蒙古,加强北部边防,防御沙俄,都有重大意义。
在第一次对清作战失败后,噶尔丹在准噶尔部的统治地位也受到了挑战,为了摆脱在内部权力斗争中的困境,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噶尔丹再度发动了对喀尔喀的进攻。
1696年春,康熙帝第二次亲征,所率中路军直捣克鲁伦河,噶尔丹在得知康熙帝率主力征讨后,自知实力相差悬殊,于是迅速撤退,避敌锋芒,准备在地形有利的山区以逸待劳,重创清军,但他的部队一旦轻装奔逃,很难重新整合起来。
康熙为什么要亲征葛尔丹?是为了打击葛尔丹的后台—沙俄政府?本文导读:漠西厄鲁特蒙古部在明朝初期也称“瓦剌”,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称为“厄鲁特”,他们盘踞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
厄鲁特蒙古部又分为四大部分,游牧在伊犁河流域的称为准噶尔部,游牧在乌鲁木齐附近的被称为和硕特部,游牧在额尔齐斯河沿岸的称为杜尔伯特部,游牧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的称为土尔扈特部。
17世纪的时候,漠西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
在崇祯年间,吐尔扈特部因为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他们离开了塔尔巴哈台牧区,向西一直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的地区游牧。
后来,和硕特部也和准噶尔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不得不离开了自己的牧场,向东南青海一带转移。
只有杜尔伯特部能够和准噶尔部和平相处,他们共同居住在阿尔泰地区。
康熙刚即位的时候,准噶尔部的葛尔丹狂妄的自立为准噶尔汗,并且在沙俄政府的唆使下,于康熙二十七年,对漠北的喀尔喀蒙古部落发动了突然袭击,沙俄侵略者同时要求喀尔喀蒙古蒙古投降沙俄,喀尔喀蒙古部落的首领拒绝了沙俄的诱降,并且毅然地带领手下数十万部众向内地转移,向清朝表示臣服。
康熙把喀尔喀蒙古部落安置在了科尔沁蒙古草原地区,并且强烈葛尔丹的侵略行径,要求他们归还喀尔喀草原,但葛尔丹仗着有沙俄给他撑腰,肆无忌惮地带领2万多蒙古骑兵,打着追击喀尔喀部落的名义,深入到了内蒙地区,当时距离北京仅仅450公里,这大大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葛尔丹的丧心病狂和变本加厉只因背后有后台大老板在撑腰,那就是——沙俄政府!(沙俄一再侵略,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尼布楚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形势万分紧急,康熙决定御驾亲征,不但是为了维持蒙古地区的稳定,更重要的是打击沙俄侵略势力的嚣张气焰!沙俄政府一直对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虎视眈眈!1690年,清军分两路出击进攻葛尔丹,战争持僵持状态,清军和葛尔丹胜负参半。
1696年,清军终于在乌兰巴托击败了葛尔丹的主力,葛尔丹战败并且连夜逃跑,1697年,康熙又亲自率领大军,到达宁夏,将葛尔丹残部团团包围,葛尔丹终于走投无路四面楚歌,无颜再见葛尔丹部的父老,无奈之中终于服毒自杀!康熙平定了葛尔丹布的叛乱之后,喀尔喀蒙古的各个部落又回到了自己曾经放牧的牧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平定准噶尔的意义平定准噶尔的评价是什么
导语:平定准噶尔的意义是巨大的,从领土的完整上来看,既避免了领土的分裂,又遏制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入侵。
从民族稳定来看,维护了蒙古
平定准噶尔的意义是巨大的,从领土的完整上来看,既避免了领土的分裂,又遏制了外国势力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入侵。
从民族稳定来看,维护了蒙古族的安稳,为蒙古族建立了安宁的发展环境。
从国家统一来看,平定准噶尔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内部分裂势力的发展壮大。
首先,准噶尔叛乱是当时部族的领导者噶尔丹发起的,这场战争是在沙俄的鼓励下展开的,沙俄的目的是分裂清朝的领土,彻底的坐拥西北的土地,扩张自己的领土。
准噶尔叛乱被平定,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维护了领土的完整,防止沙俄实力插足中国,煽动更多的部族发动叛乱,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其它民族一种警告,防止沙俄煽动其它民族发动叛乱。
在准噶尔战争期间,准噶尔部族人们的生活十分困苦,大部分的民众由于战争丧失了自己的家园,不得不颠沛流离。
但是在叛乱被平定之后,人们的生活变得安定,更多的人生活重心转向了发展地区经济上,平定准噶尔有利于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这场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遏制了内部分裂势力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得民族统一于一体,总体上来讲,平定准噶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上三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维护祖国的统一、领土的完整。
平定准噶尔的评价是什么
生活常识分享。
康熙三征准格尔,葛尔丹命丧阿察阿穆塔台,蒙古诸部落得以安定这说起康熙皇帝,一生的历史功绩,大家一般都记得的有三个,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平定准噶尔。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蒙古各部落,那是乱的一锅粥一样,蒙古部落就相当于清王朝北方的屏障,家门口都那么乱,他怎么能够安定的生养生心?还有一个叫做葛尔丹的,他在蒙古各部落里面搅混水,搞到那是乌烟瘴气,还和北方的沙俄政府有密切的往来,康熙皇帝肯定不愿意了,肯定要搞他了,所以就有了平定准噶尔,三征葛尔丹的历史。
说起这个三征葛尔丹的事,咱俩从多伦会盟开始,因为当时清王朝入主中原以后,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治理中原当中,我国的蒙古族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主要分为三个大部落,外藩蒙古,喀尔喀蒙古,额鲁特蒙古,其中喀尔喀蒙古和额鲁特蒙古,都和清王朝建立的臣属关系。
从康熙皇帝登基开始,蒙古各部就已经开始自相残杀,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准噶尔部落是额鲁特蒙古的一部分,游牧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康熙九年,准噶尔部发生权力争夺的内战,首领被杀,首领的弟弟葛尔丹闻讯赶回,他发誓要为哥哥报仇,他消灭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控制了准噶尔部。
从康熙十七年开始,葛丹开始大肆的侵略土地,还有其他部落的事务指手画脚,葛尔丹的势力和野心的增长,对清王朝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他把蒙古各部落角的是鸡犬不宁,康熙皇帝也从多方调节,最后建议双方会盟。
在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召开了多伦会盟,但是格尔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蓄意破坏会盟,他不但趁机攻击其他的蒙古部落,还和北方的沙俄政府勾结,沙俄军队也顺利的开进了蒙古草原,这简直就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出卖祖宗,出卖国家。
被攻打的蒙古亲王,只好向康熙皇帝求救,所以康熙皇帝就组织了第一次征讨葛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清军与葛尔丹的部队,在乌兰布通展开激战,葛尔丹败逃,清军取得辉煌胜利,失败后的戈尔丹实力大为削弱,于是他向清廷进表请罪,并发誓不来进攻蒙古各部,8月18日,康熙帝派人告诉葛尔丹,再次申明了蒙古各部与清王朝的臣属关系,让葛尔丹无机可乘。
准噶尔汗国经过康熙雍正乾陵三帝努力方灭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六十一年中,亲征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是最让他自豪的功绩之一。
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到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先后三次亲率大军,征讨准噶尔汗国,最终在康熙三十五年的昭莫多之战中,彻底将其击败。
前后历时七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准噶尔汗国在康熙打击下连连败退,其大汗噶尔丹也在兵败次年后身亡。
看上去,似乎康熙在征讨噶尔丹的过程中,赢得十分轻松。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康熙的三征噶尔丹,一次比一次艰难,能获胜是因为有多种意外因素存在,而在康熙去世后,准噶尔汗国依旧存在,以至于耗费了雍正和乾隆两代帝王的精力,才最终彻底将其平定。
之所以噶尔丹这么顽固难打,主要是其实力一点都不比清朝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强一些。
噶尔丹的崛起,源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的一次暗中行刺事件。
康熙九年,噶尔丹的哥哥,也就是蒙古准噶尔部的僧格台吉(台吉是旧时蒙古王公的爵位名号)被对立派的车臣台吉派人暗中杀害。
这次行刺,给准噶尔部带来的巨大的混乱,一时间,部落中人人惶恐不已。
关键时刻,僧格台吉的弟弟噶尔丹挺身而出,召集僧格的残部,由其亲自率领,前往阿尔泰征讨车臣台吉。
据史料记载,噶尔丹“独当先,越马挺枪,最深入,斩杀百十骑,溃其军”,最终将车臣台吉击败。
而车臣台吉本人,也在混战中被杀,其部落人口等,均落入了噶尔丹的手中。
在此之后,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带领下,开始走上了强势崛起的道路。
之所以噶尔丹能够崛起,这与他在主政部落之初,所采用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据记载,当时噶尔丹一改旧习,并对外主张“招徕归附,礼谋臣”,对内则是“课耕牧,修明法令,信赏罚”。
同时,不断发展战争器械,如此一来,让准噶尔部迅速开始强大。
而准噶尔部的逐渐强大,也吸引了周边不少部落前来投靠,如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和硕特部的丹津洪台吉就率众归靠,类似于他的这种主动投靠,在当时比比皆是。
对此,噶尔丹秉承来者不拒的原则,毕竟自幼生长在草原的他深刻知道,人口的多寡,决定着实力的高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康熙皇帝是怎样三征准格尔的?准格尔有多厉害
导语:准噶尔部妄图一统蒙古当年索额图奉命率领边界谈判代表团赴俄谈判,刚出长城不久,因道路受阻,不得不中途折回,其原因就是喀尔喀蒙古和厄
准噶尔部妄图一统蒙古当年索额图奉命率领边界谈判代表团赴俄谈判,刚出长城不久,因道路受阻,不得不中途折回,其原因就是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两部开战。
那时蒙古分作三大部:长城以北,大漠以南的称漠南蒙古,也叫内蒙古,共有二十四个小部落,归附清朝后划为四十九旗;大漠以北的土谢图、扎萨克图、车臣是外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西称为厄鲁特蒙古,有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个部落。
如今打仗的就是喀尔喀和厄鲁特。
他们同清朝本来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
厄鲁特蒙古的四个部落中,以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带的准噶尔部最强盛,首领叫噶尔丹,康熙十年(1671)自立为汗,对邻近部族攻伐兼并,控制了青海和西藏,征服了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哈萨克族,如今又想一统蒙古高原。
严历警告噶尔丹康熙帝知道噶尔丹的野心,只是当时用兵的地方多,腾不出手来,加之这家伙表面上装得相当恭顺,纳贡称臣,一再表白与清廷“一道同轨,不敢妄行”,一时抓不住把柄收拾他。
如今他里通外国搞分裂的行径越来越明显,甚至配合罗刹国扰乱我喀尔喀蒙古各部的抗俄斗争,康熙帝这才觉得不能掉以轻心了。
不久,康熙帝又接到喀尔喀蒙古三部数十万众被噶尔丹打败,逃到内蒙古请求保护的报告,他一面派理藩院尚书阿尔尼带着人前去慰问,开仓赈济,妥善安置;一面派使者谕令噶尔丹,不得无故兴兵,从速退回自己地域。
此时的噶尔丹已十分嚣张,哪里还肯俯首听命?他已计
生活常识分享。
三征葛尔丹历史故事分享《三征葛尔丹》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领导的三次北伐战争,最终攻克元朝的一段历史。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葛尔丹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成为了明军的主要敌人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这个历史故事。
一、三征葛尔丹的背景在明朝初年,东北地区一直都是辽金政权的势力范围,直到元朝的出现,东北才被纳入元朝版图之下。
在元末明初之间,正是北方草原民族崛起的时期。
葛尔丹是当时的部落统领,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在草原上扩张领土,威胁到了明朝的安全。
朱元璋十分重视北方安全,他多次下令派遣将领北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北伐是在洪武十年(1377年),由斡难领兵,最终失败;第二次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由常遇春领兵,也以失败告终。
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朱元璋下令派出大军,由徐达、张汝舟、常遇春等将领率领,以征讨葛尔丹为目的,进行第三次北伐。
这一次,明朝终于取得成功,击败葛尔丹,杀死了他的长子,迫使他下跪投降,这次北伐也被称为“三征葛尔丹”。
二、三征葛尔丹的过程第一次北伐由斡难领兵,从山海关进攻,但未能攻克鸭子河和箭洲关(今天的辽宁营口),最终败退。
第二次北伐由常遇春领军,再次从山海关进攻,但也是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北伐则是由徐达、张汝舟、常遇春等几位将领共同领兵,经由固原、雄州、赤峰等地,最终进入葛尔丹的势力范围。
葛尔丹在封陵之战中被明军击败,长子被杀,开始逃亡,但最终被明军追上。
入秋时分,徐达在绕道抵达葛尔丹的家乡广昌,通过激战终于夺取了最后的胜利,葛尔丹向明朝皇帝朱元璋投降。
三、三征葛尔丹的意义三征葛尔丹,标志着明朝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三征葛尔丹打击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威胁,使得明朝的边疆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这为明朝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三征葛尔丹增强了明朝士气,提高了国家的威望,为明朝统一全国,确立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
第三,三征葛尔丹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少数少民族问题提供了启发。
清朝的历史故事-三征噶尔丹中国取得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但是为了这个胜利却丢失了领土,这是为什么?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雅克萨的胜利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我国东北的呢?原来在明朝末年,清朝正忙着进关,把北方边境的防备放松了。
沙皇俄国趁机向我国黑龙江地区进犯。
他们在我国掠夺财物,杀害人民,遭到我国各族居民的反抗。
清朝进关后,派兵打击沙俄侵略军,收复了被俄国占领的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在今黑龙江呼玛西北,漠河以东的黑龙江北岸)。
当康熙帝为了平定三藩,把大批兵力调到西南去的时候,有个俄国逃犯带了八十四名匪徒窜到我国雅克萨,在那里筑起堡垒,四出抢掠。
他们把抢来的貂皮献给沙皇。
沙皇不但赦免了逃犯的罪,还派他当了雅克萨长官,想永远霸占我国土地。
康熙帝刚刚平定了三藩之乱,听到东北边境遭到侵犯,怎么不气愤?为了弄清敌情,他亲自到盛京,一面派将军彭春、郎谈借打猎为名到边境侦察;一面要当地官员修造战船,建立城堡,准备征讨敌人。
康熙帝作好一切准备之后,派人送信给雅克萨的俄军头目,命令他趁早退出雅克萨,沙俄军不但不肯退出,反而向雅克萨增兵,跟清朝对抗。
眼看和平解决已经不可能了,康熙帝就发布进军的命令。
公元1685年,康熙帝派彭春为都统,率领陆军水军一万五千人,浩浩荡荡开到雅克萨城下,把雅克萨围了起来。
沙俄军队经过几年的准备,把城堡修得十分牢固。
彭春观察了地形之后,在城南筑起土山,让兵士站在土山上往城里放弩箭。
城里的俄军以为清兵要在城南进攻,就把兵力拉到城南。
哪儿知道清军却在城北隐蔽地方放了火炮,乘城北敌人防守空虚,突然轰起炮来。
炮弹在城头呼啸着飞向城里,敌人的城楼被炮弹击中了,熊熊燃烧起来。
天色渐渐发白,清军又在城下堆起柴草,准备放火烧城。
俄军头目这才吓慌了神,在城头上扯起白旗投降。
按照康熙帝的事前嘱咐,彭春把投降的俄军全部释放,勒令他们撤回本土。
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哭丧着脸,带着残兵败将走了。
噶尔丹有多厉害?康熙为他御驾亲征三次!本文导读:中国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康熙帝算是少有的明君,细数他的战绩,执政期间拿下鳌拜,后来又平定三藩之乱,收回台湾。
可是就是如此有一人却让他花了30年才将其打败,他就是噶尔丹,那么他有多厉害呢?噶尔丹是西北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的儿子,青少年时期在西藏五世达赖喇嘛门下修行,达赖喇嘛认定他是一位活佛转世。
他的父亲死后,哥哥僧格继承为首领,不久,发生内乱,僧格被杀死,24岁的噶尔丹被贵族会议推举为首领。
噶尔丹性情豪迈奔放,富有激情,特别具有煽动性,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就是特别能忽悠,而且也不乏军事才能。
而且此人没有菩萨心肠,内心只有权力和欲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长期席卷草原大漠的军事生涯。
此人有点狡猾,为了壮大自己,他一开始并没有和康熙作对,而是和康熙也就是清朝维持着朝贡关系。
尽量不要惹康熙,而康熙当时也正忙着对付三藩之乱,无暇顾及噶尔丹,结果噶尔丹就捡了个便宜。
趁着清朝无暇顾及的机会,大肆向周边扩张。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噶尔丹一路打败哈萨克等部落,终于把整个西域都收拢囊中了。
而此时,康熙皇帝正在组织喀尔喀蒙古各部联合抗击沙俄。
谁知,噶尔丹这厮在沙俄谈判代表的支持下,竟然出动三万骑兵,与沙俄军队相互呼应,杀向大清,这让沙俄在边界谈判中处于特别有利的地位,结果令中国丧失了贝加尔湖以东原属喀尔喀蒙古的大片土地。
所以说,贝加尔湖丢失,完全是噶尔丹此人趁机的作用,不然我们也不会失去这么广大的领地。
因此,康熙皇帝对噶尔丹十分痛恨,在解决了沙俄问题后,立马把枪头对准了噶尔丹,这个他最大的麻烦。
不过出兵要有理由,就在康熙苦恼借口的时候,噶尔丹又攻击喀尔喀草原,土谢图汗部落被打得落花流水,无奈之下便向清朝求救。
康熙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带着大部队出发了。
但出师很不利,为什么呢?因为清军的前方部队为了抢功劳,认为噶尔丹不足为据,结果遭遇噶尔丹凶猛反击,清军伤亡惨重,主将侥幸突出重围。
三征噶尔丹引言三征噶尔丹是中国明朝时期对蒙古族鞑靼部的三次征讨。
这一系列的征讨不仅是为了解决边疆安全问题,更是为了确立明朝政权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
本文将对三征噶尔丹的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历史背景1. 蒙古人的势力扩张自元朝灭亡以来,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势力逐渐分化为各个部落。
其中,鞑靼部作为蒙古人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部落之一,一直对中国北方边境地区构成威胁。
鞑靼部以其军事实力和对抗中国军队的经验著称,盘踞在蒙古地区,并频繁袭扰中国边境。
2. 明朝的边疆安全问题明朝初期,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朝廷。
尤其是蒙古地区的鞑靼部常常趁机侵犯汉族居民,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明初的朝廷意识到,只有解决蒙古地区的战乱问题,才能确保边疆地区的安全。
二、三征噶尔丹的经过1. 第一次征讨明成祖宣德元年(1426年),明朝首次发起了对鞑靼部的大规模征讨。
在明成祖的亲自指挥下,明军越过长城进入蒙古地区,对鞑靼部展开攻势。
经过一段激烈的战斗,明军成功击败了鞑靼部,并迫使其割地赔款,答应不再侵犯明朝领土。
2. 第二次征讨明仁宗景泰六年(1465年),鞑靼部再度对明朝北方边境发动袭击,残害无数汉族居民。
明朝朝廷决定再次出兵征讨鞑靼部。
这次的战争规模更大,也更加激烈。
经过多次激战,明军终于击败了鞑靼部,迫使其向明朝朝廷臣服,并同意签订了边境和约。
3. 第三次征讨明孝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鞑靼部再次背约,侵犯明朝的边境地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的不安。
于是,明朝再次对鞑靼部发动了征讨。
这次的战争异常激烈,明军经历了多次艰苦的战斗,最终击败了鞑靼部。
鞑靼部首领噶尔丹被俘,明朝控制住了蒙古地区。
三、三征噶尔丹的影响1. 边境地区的安定通过三次征讨,明朝成功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安全问题,使边境地区的居民重新享受到了和平。
明朝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确立了自己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并维持了边界的稳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征噶尔丹的相关评价有力地打击沙俄的野心
导语:对清朝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战争的胜利,不仅维护、巩固了西北边陲,消灭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而且也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
对清朝
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战争的胜利,不仅维护、巩固了西北边陲,消灭了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而且也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尔的野心,对于以后挫败帝国主义勾结利用民族败类分裂祖国的阴谋,捍卫西北边疆的斗争,产生了良好影响。
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清军进行的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准部贵族分裂叛乱的正义战争,因而得到各族人民也包括准噶尔人民的支持。
其次,清廷剿抚并用的策略运用的比较成功。
第三,清廷此时内部稳定,国力强盛,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较强。
第四,在战争指导上,能依据客观情况,制定出切合时宜的作战方针;康熙帝强调战前必须有周密的谋划和充分的准备,以期于必克;作战时,要因情用兵,相机而行。
为此,提出了"虚己以视机宜"的主张。
"虚己",就是因情应变而不固执己见。
在战争中,他总是给予前线将领相机处理兵事的权力,反对凡事请旨而行。
康熙帝针对作战地区地理条件的特点,认真作好战争准备,注意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的能力和发挥火器部队的作用。
对准噶尔
噶尔丹彻底地失败,这固然与噶尔丹在政治上树敌过多,军事上孤军深入等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以及他与之争斗的对手康熙皇帝和清王朝过于强大有关。
最可悲的是噶尔丹与俄国交往的政治、外交实践的失败。
噶尔丹本想借俄国力量达到自己与清王朝抗争的目的,但却被俄国利用,反成了俄国与清朝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