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检查中复合静脉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95.35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全身麻醉的临床注意事项及优缺点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全凭静脉麻醉也称作全静脉麻醉是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静脉麻醉辅助药的麻醉方法。
[1]1.诱导期的注意事项静脉麻醉的过程中由于麻醉药物、病人的生理病理状况以及麻醉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病人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道梗阻。
呕吐物反流误吸、气管内插管困难、高血压、甚至心脏骤停等。
静脉麻醉的诱导过程时间短、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如处理不当易引起严重后果。
因此,必须谨慎行事,尽力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
[2]应注意以下事项:1.1.做好麻醉前的访视和评估。
这是预防并发症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做好麻醉前病人耐受能力的评估。
1.2.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
1.3.静脉麻醉诱导过程中按操作程序进行。
1.4.静脉麻醉诱导用药应强调个体化用药,按需给药。
药量应以达到诱导需要为标准,根据病人的耐受能力调整全麻用药的种类、药量和给药速度。
对循环影响大的药物,应分次给药,注药过程中观察病人的反应。
1.5.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
全麻诱导期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应采用托下颌、口咽或鼻咽通气管、喉罩或气管内插管等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用辅助或控制呼吸维持有效通气。
2.静脉全麻的维持及注意事项连续输注(包括连续静滴或泵入)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靶控输注(TCI)可以快速建立所需的稳定的血药浓度,而麻醉医生也可据此估计药物对病人产生的效果,尤见于t1/2 keo较小的药物;而且可控性好,操作简单,逐渐应用于临床。
全麻维持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麻醉医生所具有的设备条件和手术时间长短。
全麻维持是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维持满足手术需要的麻醉水平,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及时处理术中各种情况。
[3]应注意以下事项:2.1.确保麻醉过程平稳:应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病人的反应等)选择合适的靶浓度,使全麻深度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维持在满足手术需要的水平。
咪达唑仑及枸橼酸舒芬太尼静脉基础麻醉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临床研究1.引言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是一种通过气道内窥镜检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技术,对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检查过程需要插入支气管镜,患者往往会感到不适和焦虑,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
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术中不良反应以及提高检查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咪达唑仑及枸橼酸舒芬太尼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药物,可以提供良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适用于各种小型手术及内镜检查。
目前对于咪达唑仑及枸橼酸舒芬太尼静脉基础麻醉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还比较缺乏。
本研究旨在探讨咪达唑仑及枸橼酸舒芬太尼静脉基础麻醉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材料和方法2.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100例,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43岁。
按照不同麻醉方法的使用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咪达唑仑组50例,枸橼酸舒芬太尼组50例。
2.2 麻醉方法咪达唑仑组:患者于检查前30分钟口服咪达唑仑片0.3mg/kg,术中按照需要进行辅助镇静。
枸橼酸舒芬太尼组:患者于检查前30分钟静脉滴注枸橼酸舒芬太尼0.5μg/kg,术中按照需要进行辅助镇静。
2.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在检查前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术中镇静药物使用量及镇静程度、术后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等)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麻醉方法满意度等指标。
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检查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基本生理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
术中镇静药物使用量及镇静程度方面,枸橼酸舒芬太尼组明显优于咪达唑仑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咪达唑仑组明显高于枸橼酸舒芬太尼组(P<0.05)。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麻醉的作用传统常规的支气管镜检查会使受检者出现剧烈的呛咳、憋气、缺氧等诸多不良反应,部分受检者由于不耐受而躁动异常,甚至会由于缺氧而导致检查无法正常完成。
老年群体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群体,其不仅合并基础疾病多,而且对缺氧、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的耐受程度更低,因此传统的支气管镜检查对于老年受检者更加不友好,受检者及家属对检查都比较排斥。
随着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很多受检者更易接受这种无痛检查。
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受检者处于镇静状态,可最大程度上避免受检者情绪紧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风险。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实就是对受检者进行麻醉后再进行检查,纤维支气管镜具有良好的弯曲度及亮度,可视范围大、管腔细,操作简单且安全,可直接在病灶部位活检,但是如果检查过程中麻醉效果不理想,同样会出现剧烈咳嗽等不良反应,加重受检者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检查过程的痛苦感受会影响受检者的配合度,严重者可能会发生心脑血管意义,因此麻醉是保证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咪达唑仑进行麻醉、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等。
利多卡因应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的无痛麻醉,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采用喉罩通气、静脉麻醉可以减少受检者的痛苦及恐惧心理,但是喉罩属声门上通气工具,置入过程中、充气后均会对会厌、舌根、咽喉壁感受器产生刺激作用,引起受检者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受检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后咽喉不适感;且纤维支气管镜进入支气管后,支气管及黏膜内的交感神经也会受到支气管镜的刺激作用,术后短时间内受检者会由于创伤刺激而引起剧烈的咳嗽反射,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受检部位出血。
利多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其具有起效快、穿透性强、弥散广、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局部应用利多卡因可降低咽喉部与气管内机械感受器的敏感性,明显抑制喉罩引起的各种不适反应,降低气管、支气管及黏膜内感受器对检查行为及活检等伤害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了活检部位出血及咽喉痉挛的风险,大大提高受检者的舒适度。
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诊疗规范静脉吸入复合全麻是复合应用吸入性全麻药、静脉全麻药、麻醉镇痛药或结合肌松药对病人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简称静吸复合全麻。
其利用药物各自优点取长补短,降低药物间的个体差异,减少各种麻醉药用量及不良反应,使麻醉易于调控和更加平稳。
静吸复合全麻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较单纯的静脉全麻或吸入全麻具有更多的优点,适应证相对扩大,今已成为国内临床广泛采用的全麻方法。
1、麻醉原则:(1)静吸复合麻醉系静脉药物和吸入药物合用,对每种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必须有深刻的了解,才能灵活掌握,以避免不必要的药效相加或相减。
(2)药物的选配应以能满足手术基本要求,即镇痫、睡眠遗忘和肌肉松弛为原则,并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需要确定麻醉药的配伍方案和用量,尽可能以最小量的麻醉药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并将各种麻醉药的毒副作用减少到最小。
药物选配要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更不能凭主观愿望任意加用。
(3)静吸复合麻醉期间要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除短小、不需肌松的手术外,均应在气管插管下施行。
(4)严格监测术中麻醉深度,遵循药物的个体化原则, 适当增加或减少不同麻醉药的用量,合理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度和吸入麻醉药的吸入浓度。
(5)肌松药可以提供满意的肌肉松弛,并减少麻醉用药量,但本身无麻醉作用,不能代替麻醉药。
因此应用肌松药必须要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以避免术中知晓和痛苦。
2、麻醉实施: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 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最常用的是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1)麻醉诱导: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麻醉药物和给药方式,可以用单次静脉全麻药来实现,也可用TCI技术来完成,但常需辅以麻醉镇痫药和肌松药。
小儿可用单纯吸入挥发性麻醉药(七氟瞇)来完成麻醉诱导。
整个诱导过程应力求平稳迅速,对循环功能影响小,并尽可能降低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麻醉药物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和达克罗宁应用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价值。
方法:对2018.3-2019.3时间内我院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88例进行观察,基于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人员数量相同。
对常规组进行利多可因药物处理,对实验组进行利多卡因与达克罗宁药物处理,对比麻醉药物使用价值。
结果:在吸氧之前、麻醉之后、支气管镜插入时与支气管镜退出时等阶段,实验组患者数值均优于常规组数值,p<0.05;实验组恶心2例患者、耳鸣1例患者,总产生率6.8%(3),常规组耳鸣3例患者、3例恶心患者、1例呕吐患者,总产生率15.9%(7),实验组不良反应产生率小,p<0.05。
结论:利多卡因和达克罗宁联合作用在支气管镜检查中,取得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可提高患者麻醉水平,值得使用。
【关键词】利多卡因达克罗宁支气管镜检查价值临床医学上,支气管镜检查为呼吸疾病检验的首要方式,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之下,支气管镜检查无痛的标准被逐步严格化。
利多卡因作用时间比较长,不需要皮肤试验,成为经常使用的麻醉药物【1】。
达克罗宁是一种新型麻醉药物,具备一定黏膜穿透能力与长久的麻醉作用,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内镜检查和气管插管等范围,可两者结合使用的报道却少之又少。
为此对临床支气管镜检查的88例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探索麻醉药物作用在检查中的价值,得到的信息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88例患者进行医学观察,包含常规组与实验组。
前者包含女性20例和男性24例,年龄在25-63岁之间,均值(36.77±11.69)岁,身高在158-178厘米之间,均值(165.14±9.58)厘米。
后者包含女性26例和男性18例,年龄在28-65岁之间,均值(38.69±10.59)岁,身高在160-175厘米之间,均值(163.86±8.77)厘米.排除存在心肺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和不愿意参与医学研究的患者,经过比较两组人员基础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可比性较强,签署知情书,(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