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6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并加深对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变特点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取代。
与此同时,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不过,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的多。
2、人力车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就有数万辆之多。
3、自行车的演进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4、电车和汽车的演进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1924年,北京则是1935年。
5、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6、现代中国交通的特点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题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迁的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机械牵引B、民国时期,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C、电车和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D、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思路与技巧: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仍然依赖于原始的人力与畜力。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
”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解析:选A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三项错误。
2.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电车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3.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
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解析:选D材料说明不同的车辆有着不同的行驶规定,属于近代交通文明,故材料主旨意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1.下列交通工具是19世纪中后期从外国传入中国的是( )解析:1906年,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20世纪初,汽车才开始出现在上海;黄包车是在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基础上改进的;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因此答案为D项。
答案:D2.“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念的一句童谣。
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
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解析:“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童谣说得是自行车,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1905年,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2010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若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百姓前往上海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 ( )A.乘坐蒸汽轮船B.乘坐火车机车C.乘坐民航客机D.乘坐马车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2010年前的100年是1910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百姓乘坐民航客机是不可能的,故选C项。
答案:C4.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迁,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不包括”,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不是“减缓”,故选D项。
答案:D5.大龙邮票是中国第一套邮票,始发行于1878年7月24日,其面值以海关的记账单位关平银表示,近十年其价格一路飙升。
下列关于其发行部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大清邮政发行②当时邮政并未脱离海关③还处于邮政试办阶段④邮政与电信合一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解析:由“1878年”发行大龙邮票,以“海关的记账单位”表示面值,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正确。
动力(总趋势):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发展不平衡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多层次(并行运用)
种类:海陆空。
影响: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外因: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内因:1、经济发展推动;2、政府提倡;3、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4、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
影响:
正面影响:
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密切世界联系,促进信息的交流、传递③开阔视野,改变思想观念④加快生活节奏、提高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1)原因: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推广;铁路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
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竞争和侵略。
认识:①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②民族独立是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③近代列强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④铁路建设要服务于国计民生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又称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自行车成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称为)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2006年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
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发展特征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种类:海陆空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1)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
烽火台、飞鸽传书、驿站、民信局
(2)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
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答案提示: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到自身的统治。
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
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
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
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