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重点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522.84 KB
- 文档页数:29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重点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序论哲学一、定义1.本质: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也是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2.功能:哲学与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
二、基本问题 1.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个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何者第一性\\有无同一性两个方面: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亦即谁决定谁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精神(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论据:不能回避\\ 前提基础\\斗争焦点\\实践问题四条论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问题;②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③思维和丰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各派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三、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基本派别)⑴定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区分哲学基本派别唯一的科学的标准。
依据哲学家们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思(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思、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⑵形态:首先,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或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5、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b、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
c、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6、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具有下列特点:a、客观性。
这是规律最根本的特点。
b、稳定性。
C、普遍性7、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8、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A、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C、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9、发展的实质正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原因: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B、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C、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D、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2、实践的基本特点: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13、实践队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具体表现: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4、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A、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三个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
系统的特征如下:①整体性。
②结构性。
③层次性。
④开放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则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1)矛盾及其根本属性: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它们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双方的本质属性,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成其为矛盾。
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另一方面,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考试主耍内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部分:时事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总论)物质和意识(唯物论)实践和认识(认识论)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三、 事物第•:•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要求:•:・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木概念,•:・2、理解唯物丄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4、理解马克思卞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2. 哲学的基本问题3、哲学的主要派别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注意把握哲学与世界观关系•:•哲学是世界观,但世界观不一样是哲学,只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把握哲学与方法论关系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总识的关系问题。
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依据:•:・A、这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冋避的问题•:・B、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C、这一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乡D、这一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存的根源(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 (思维)第二柱,杨质族:定意识、意识是杨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2014年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2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5%)——时事政治(7%)选择题2×40=80分辨析题2×10=20分简答题3×10=30分论述题1×20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⒈哲学是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方法论:运用世界观来分析具体事物,就是方法论。
②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③哲学是以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
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
另一方面,任何具体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
所以,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
△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哲学上的党性原则)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历史上的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这是哲学上的党性原则。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大派别。
其中,第一方面是最基本的方面,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西方近代哲学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不可知论者:休谟认为“我们关于原因的知识只是心理习惯的联想”;康德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在一切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贯彻唯物主义哲学路线,从实际出发。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三种唯物主义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金,木,水,火,土。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缺陷:朴素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原子。
如把原子当作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从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b.唯物主义物质观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而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能被认识的,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相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 d.从实践中理解物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性。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它们互相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201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论述题(二)1.试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讲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 世界是唯一的B.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C.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2. 有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这是一种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A.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B. 否认物质运动的规律性C. 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 否认世界的可知性4. 下列选项中,包含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A.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A. 实践的观点B. 反映论的观点C. 可知论的观点D. 一元论的观点6.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认识—实践B. 实践—认识C. 知觉—表象D. 判断—推理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生产方式D. 风俗习惯8. 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A.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B. 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C. 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D.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与人类的客观内容9. 下列选项中,属于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的是A. 自然科学B. 教育C. 劳动资料D. 经营管理1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政权属于A.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 社会生产力系统C. 社会经济基础D. 社会上层建筑11. 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据是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生产关系的性质C. 国家政权的性质D. 社会道德的状况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A. 毛泽东思想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邓小平理论13.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A. 开始萌芽B. 基本形成C. 走向成熟D. 继续发展14.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是A. 没收B. 赎买C. 限制D. 保护15. 新民族主义社会经济成分中,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度的形式是A.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B. 合作社经济C.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 国营经济16.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谈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题一.概念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5.意识:它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6.运动: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7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
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
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而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9.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0.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1.量变和质变含义及区分标准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
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12.肯定和否定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考试内容结构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记忆口诀▲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关键词组▲世界观、方法论答题要点A.世界观是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
B.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记忆口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关键词组▲思维、存在答题要点A.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B.(1)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为世界本原(2)思维、精神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和物质。
3.哲学的基本派别记忆口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键词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答题要点A.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B.主张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记忆口诀▲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关键词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前提、思想理论来源答题要点A.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德国法国)B.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记忆口诀▲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关键词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答题要点A.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马哲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2)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要以马哲为指导。
B.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2)马哲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
C.马哲的三个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D.马中、中马、二飞、一毛二邓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记忆口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关键词组▲世界观、人生观答题要点A.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B.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辩证的方法二、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记忆口诀▲唯心唯物,物质意识谁先谁后关键词组▲辩证唯物主义答题要点A.唯心主义二大分支(主观,客观)B.唯物主义三大分支,又叫三个阶段(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记忆口诀▲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关键词组▲物质、运动、静止答题要点A.物质与运动不可分B.绝对运动相对静止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3.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记忆口诀▲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时空绝对相对关键词组▲时间(一维性和不可逆)、空间(三维和可颠倒性)答题要点A.时间是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伸张性、广延性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C.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客观性、无限性和相对性(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记忆口诀▲先物质后意识关键词组▲意识答题要点A.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即第二性的。
B.意识是自然、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记忆口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关键词组▲意识本质答题要点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记忆口诀▲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关键词组▲意识的能动作用答题要点A.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尊重客观规律B.正确认识与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思想付诸实施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4.意识与人工智能记忆口诀▲电脑思维模拟与人意识间的本质区别关键词组▲人工智能意识区别答题要点人工智能是在信息论、控制论指导下,在人脑科学和电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用机器模拟人脑思维的信息处理和变换过程,实现人类思维和智能的物化。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必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记忆口诀▲物质世界是无限多样的统一关键词组▲统一性原理答题要点A.无限多样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无限多样B.统一到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点)应用记忆口诀▲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目的)关键词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答题要点A.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B.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联系的永恒的发展的)1.世界的普遍联系记忆口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关键词组▲联系(事物的因果联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答题要点A.联系的两层含义。
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系统特点。
C,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世界的永恒发展记忆口诀▲新旧并非时间先后关键词组▲发展及其实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景的东西)答题要点A.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规律及其特点记忆口诀▲违背规律必受处罚关键词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答题要点规律具有客观性和强制性2.对立统一规律记忆口诀▲矛盾每年必考关键词组▲矛盾:同一与斗争;普遍与特殊答题要点A.矛盾及其根本属性(1)矛盾、对立统一(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a.相互区别b.相互依存c.相互转化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⑴实质与核心(三个知识点)(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2、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关键,3、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a.矛盾普遍性两个基本含义:(时时处处有矛盾,同类有共性)b.矛盾特殊性三种具体表现:(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三点)(1、相互区别2、相互渗透3、区别是相对的)(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a.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b.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重点)(坚持马列主义指导,中国特色是矛盾特殊性)3.质量互变规律记忆口诀▲量变质变前提结果关键词组▲质、量、度答题要点A.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质与量的结合就是度。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界限。
B.量变、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
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关系:1、两边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引起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应用——(埋头苦干,敢于抓住机遇,毛)4.否定之否定规律(重点)记忆口诀▲扬弃克服保留关键词组▲辩证否定前进性和曲折性答题要点A.辩证否定观:扬弃;克服保留B.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螺旋式的上升运动)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应用)(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与本质记忆口诀▲现象本质感性理性. 关键词组▲现象和本质答题要点A.现象和本质的含义B.现象有真相和假象的区别。
真相是以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而假象则是客观存在的。
C.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对立与统一的表现D.根据现象和把握本质2.形式与内容记忆口诀▲形式主义与必要形式是两回事关键词组▲内容和形式答题要点A.内容和形式的含义B.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3.原因与结果(09年考过)记忆口诀▲先因后果关键词组▲原因结果答题要点A.原因: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一定现象引起的现象。
B.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
C.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因果联系4.必然性与偶然性记忆口诀▲必中偶;偶中必关键词组▲必然性和偶然性答题要点A.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B.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5.可能性与现实性记忆口诀▲可能现实;理想现实关键词组▲可能性和现实性答题要点A.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B.从可能性到现实性要艰苦奋斗四、实践和认识(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记忆口诀▲马义认识论:能动、革命、反映。
关键词组▲认识论答题要点(1)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2)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3)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记忆口诀▲基本特点、形式关键词组▲实践答题要点A.三个特点(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B.三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社会活动、科学实验)C.实践性是马哲最根本的特征,是马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重点)记忆口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关键词组▲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答题要点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二)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1.认识及其本质记忆口诀▲主体客体本质关键词组▲认识关系本质答题要点A.认识的主体(人)与客体(自然、社会和精神)及其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B.认识本质: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揭示认识过程的本质。
2.认识的辩证运动记忆口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关键词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答题要点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a.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特点(直接形象)b.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特点(间接和抽象)(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统一(统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意义(指导实践和得到检验)、条件与途径(理论和实际结合,制定目的和计划,群从掌握,实验)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记忆口诀▲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关键词组▲规律答题要点人类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和无限深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