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7.35 KB
- 文档页数:18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教案教学设计1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教育教学的课程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课程的改革、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等,都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就以《呐喊》自序为例,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呐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痛与哀愁,揭示了社会、人性的丑陋面。
这篇小说对于当前学生的启迪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阶段我们将介绍老舍的创作背景和小说的历史地位;第二阶段我们将介绍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呐喊》的历史地位和老舍的创作背景;2.掌握《呐喊》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3.发现《呐喊》中的主题和社会问题;4.能够有效地用当代视角审视《呐喊》。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首先,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前置知识的铺垫,向学生介绍老舍对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以及《呐喊》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影响等。
而对于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则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呈现。
如,游历北京城的小贩王胡子、为了生计不得不换来“爱情”的吴妈、不想接受恋爱束缚的小聪等等。
这些都是《呐喊》中的主要人物,通过将这些人物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主题。
其次,学生将会分组讨论,分别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社会问题,讨论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信仰问题、权力问题等等。
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中自由地思考、总结,并自主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建议和看法。
最后,我们将从当代视角出发对《呐喊》进行阐释和解读。
本教学环节将涉及到生命意义、个人命运以及社会活动等问题,学生将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当代的社会视角出发,发掘小说所蕴藏着的深刻思想和灵魂寄托。
四、教学评估针对本次教学的目标与方法,我们将借助教学评估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是否已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呐喊〉自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一方面,第四单元是序言单元,《〈呐喊〉自序》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这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对其余四篇序言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鲁迅作品中蕴涵着极强的“立人”思想,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述能力。
(二)重点难点: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因时代差异,学生对于社会背景的不了解必然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从教材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思想上的剖析就应该更加透彻、有力,把握其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理清思路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确定: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难点:明确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关键:抓住点睛的议论性的语句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1)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过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是所学不甚深入,加之其思想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也尚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剖析问题的深度上还是在理解问题的程度上都难以达到深刻。
(2)从学习方式来看,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仍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为此,本堂课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评价观、认识观。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活动的规律,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过程和方法:请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通过学生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进而把握作者思想变化的脉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呐喊>自序》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呐喊〉自序》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一方面,第四单元是序言单元,《〈呐喊〉自序》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这篇文章的理解研究对其余四篇序言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鲁迅作品中蕴涵着极强的“立人”思想,中学阶段鲁迅作品的教学就是通过对鲁迅思想的深入开掘,给学生提供一种思想资源,一种精神营养。
此外,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表述能力。
(二)重点难点: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因时代差异,学生对于社会背景的不了解必然造成其理解上的困难。
其次,从教材角度来看,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因此对他思想上的剖析就应该更加透彻、有力,把握其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理清思路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此确定:重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历程难点:明确作者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关键:抓住点睛的议论性的语句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1)高一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过一些鲁迅的作品,但是所学不甚深入,加之其思想认识水平仍需提高,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也尚处在发展的阶段,因此他们无论是在剖析问题的深度上还是在理解问题的程度上都难以达到深刻。
(2)从学习方式来看,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还没有完全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仍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为此,本堂课努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并形成自己的评价观、认识观。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活动的规律,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关于序言的文体知识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鲁迅思想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过程和方法:请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通过学生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进而把握作者思想变化的脉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文本细读、比较阅读等方法,解读文本中的象征和寓意;(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2)认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分析:(1)概述《呐喊》的创作背景和意义;(2)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4)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2.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感悟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2. 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2)阐述《呐喊》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呐喊》自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文本内容,分享阅读心得;(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组织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4. 文本解析:(1)分析《呐喊》自序的结构特点;(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探讨鲁迅在自序中所表达的文学理念和民族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2)强调鲁迅的文学追求和民族使命感。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理念的理解;3. 推荐一篇关于《呐喊》的评论文章,并进行简要分析。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文学观,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
(2)分析鲁迅在自序中的观点和态度。
(3)品味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复杂思想。
(2)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引导学生关注自序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序,注意理解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问,梳理文本脉络。
5.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文学观和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文学观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在自序中表达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4. 学生对鲁迅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5. 学生对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树立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探讨鲁迅在自序中表现出的文学理念和创作动机。
(3)了解《呐喊》小说集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2. 通过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
3. 引导学生理解《呐喊》自序中表达的思想内涵,感悟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
4.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过程。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理解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2. 分析法: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4.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呐喊》自序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介绍。
3. 投影仪:用于展示作品内容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呐喊》自序。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背景、成书过程和艺术特色。
3. 作品分析:分析《呐喊》自序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讨论交流:让学生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引导讨论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鲁迅先生的社会责任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的阅读,如《彷徨》、《故事新编》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
3. 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呐喊》自序的发表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呐喊》自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2. 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新课内容: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阅读感悟:让学生阅读《呐喊》自序,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了解他们对《呐喊》自序的理解程度。
2. 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对《呐喊》自序的阅读感悟,检查他们的理解深度和思考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简答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彷徨》、《野草》等,以便他们能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
2. 比较研究:让学生选取其他代作家的作品与《呐喊》自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文学贡献。
八、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呐喊》自序的原文文本,鲁迅的其他作品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
2. 媒体资源:纪录片、电影改编、网络文章等,用以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背景和鲁迅的思想。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背景介绍《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由于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不仅需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这个时期文化背景,还需要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深刻掌握人物形象与社会形态的关系。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鲁迅先生的《呐喊》的自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思想。
正文《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作品的序言,从这篇序言中我们可以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想象力和艺术特征,也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与本书创作相关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鲁迅先生在这个自序中,首先谈到了他的创作背景。
他的创作背景与时代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更与鲁迅先生的生命历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在这里写道:“几经波折,随遇而安,事实上是闲居。
”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作家在文学创作之外,更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更好地感受生命的意义。
其次,鲁迅先生也给读者们提出了本书的主题。
他在这里指出:“我们的主题,都是关于这百年奇葩溃落之因,和因而不能不干涉的民族命运的关系。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写作是要深入探究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规律,通过小说的创作,直面社会的残酷现实,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变革进程。
在本书的关键思想上,作者鲁迅先生跳脱了当时文人的残破懈怠、洋泼鬼神的陷阱,力求把国民的危难表现得更加生动而具体。
他不仅要关注中国民族的命运,更要关注个体在这个时代的意义。
他通过小说的创作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结论通过对《呐喊》自序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的文化思想和人生观,并通过这部作品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涵。
10、《呐喊》自序说课教案《呐喊》自序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1、地位及教学目的:它是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中第三篇,虽属课内自读课文,但列在会考必考篇目中,地位超过〈〈崇高的理想〉〉,并驾于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就必须从掌握剖析议论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入手,训练“观全文”的能力,再结合本文特色,定教学目的为:1、理解序言文体特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历程;2、体会比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2、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教材本身特点,结合高一学生读写议论文实际培养技能点,订重点为:1、把握思想发展线,理解“呐喊”含义;2、比喻说理含义及运用。
难点为:1、寓意深广的词、句、段。
二、说教法: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预习、定向、自读、作业、讨论、答疑、自结、迁移)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自学,突出学生主体,举一反三,养练能力。
教法:突出原文语境,瞻前顾后,讨论点拨,引其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故教法为:1、定向自读法明目标;2、提问法引导深入;3、讨论法参与、激活思维;4、练习迁移法;动手、巩固提高。
三、说学法:高一学生初有读的知识和浅近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为化难为易,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应早读预习,做自读提纲,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理清思路,破重点,化难点,养练读写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课前检查作业,口头作文。
1. 导课:学生齐诵鲁迅诗《无题》,“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呐喊”,请打开课本,读自读提示,找重要信息点序言,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旧课中导新课,抓提示,明学法,启思考。
2. 复习巩固:问:九课中心论点?十课中心论点?(学生齐诵)那本课中心论点?从序言看写作目的?回扣单元教学要求。
3. 理思想发展线:(边提问,边板书,边讨论,查原文,语境订正)问:(1)写了几件事?地点?何事?每件归纳概括为四五个字(教师导引)。
《《呐喊》自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呐喊》自序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使学生掌握《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3. 培养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二、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 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矛盾尖锐,民众疾苦,鲁迅以文学为武器,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呼唤民众觉醒。
3.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阐述创作《呐喊》的动机、经过和目的,表达了对民众觉醒的渴望和对社会改革的追求。
4. 重点句子解析:a. “我在这里要说的,只是在我写作《呐喊》的时期内,我所见到的一些事情。
”b. “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木偶人,被一种力量牵着走,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说话。
”c. “我既然觉得群众是伟大的,我就不能不为了他们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呐喊》自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文学追求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重点句子。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3. 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讲解《呐喊》自序的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
3. 分析《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4. 解析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组织学生讨论,探讨《呐喊》自序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后作业:1. 阅读《呐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体会鲁迅的文学风格。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鲁迅作品的了解程度,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鲁迅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提高思想觉悟。
《呐喊》自序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呐喊》自序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 《呐喊》自序的主要内容和精神。
3. 《呐喊》自序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呐喊》自序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呐喊》自序中的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其内涵。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 讲解自序:详细讲解《呐喊》自序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序的内涵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自序中的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其内涵。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扩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对比分析《呐喊》自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认识。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呐喊》改编的电影或短片,引导学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作品,并与原著进行对比。
七、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呐喊》自序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作品场景,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主题演讲:组织学生就《呐喊》自序中的某一主题进行演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八、作业布置九、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2.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和作文,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写作能力。
十、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呐喊》自序教学设计[推荐]《呐喊》自序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开展过崐程,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
2.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学习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究救国救民道崐路的____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抓住作者介绍《呐喊》这条线索,理清脉胳。
2.难点: 通过作者的历程表现他的思想开展过程。
[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预习考虑题:1.本文在表达中述说了几个时期的事,这些事与《呐喊》的写作有什么联络?2.作者有没有发议论? 假如有,哪些是议论?3.鲁迅创作小说并结集命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词语注释:*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
⑵生计或境遇困难窘迫。
P148注⑥*奚落:用尖刻的话挖苦、嘲笑,使人难堪。
P149注③小康: 指家庭经济比拟宽裕。
P148注⑤随喜: 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
P150注②久违: 好久没见。
P150注③不名一钱: 没有一文钱。
名: 占有。
P151注③曲笔: 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P154注③愤懑: 气愤;抑郁不平。
解题: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土》、《一件小事》、崐《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崐集在《彷徨》)外,都搜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搜集鲁迅小说14•篇。
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崐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顶峰,经历了对中国长崐期深入观察和考虑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崐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崐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崐心的光芒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____的实绩,并使作者崐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
《呐喊》自序教案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呐喊》是考纲里明确的内容,且是鲁迅创作的一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集,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文章较为难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因此老师给学生以精心的指导。
2.本章主要内容及课时要求:课题:《呐喊》篇目简介;《阿Q正传》;《呐喊人物形象及艺术风格探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理解句子2.过程与方法点拨法、阅读法、练习巩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了解鲁迅的生平(3).了解《呐喊》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4).把握人物具有的独特个性及所反映的中国劳动人民愚弱的国民性。
二、教材分析能分析人物形象,把握重要情节,掌握呐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了解呐喊的深刻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一、导语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没有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现状,写出了反映这个时代的小说《孔已己》、《故乡》、《阿Q正传》等。
二、关于《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
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
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
10、《呐喊》自序说课教案《呐喊》自序是高中语文一册第四单元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1、地位及教学目的:它是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中第三篇,虽属课内自读课文,但列在会考必考篇目中,地位超过〈〈崇高的理想〉〉,并驾于第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单元教学要求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就必须从掌握剖析议论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入手,训练“观全文”的能力,再结合本文特色,定教学目的为:1、理解序言文体特点,把握作者思想发展历程;2、体会比喻说理的艺术特色。
2、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教材本身特点,结合高一学生读写议论文实际培养技能点,订重点为:1、把握思想发展线,理解“呐喊”含义;2、比喻说理含义及运用。
难点为:1、寓意深广的词、句、段。
二、说教法: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预习、定向、自读、作业、讨论、答疑、自结、迁移)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自学,突出学生主体,举一反三,养练能力。
教法:突出原文语境,瞻前顾后,讨论点拨,引其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故教法为:1、定向自读法明目标;2、提问法引导深入;3、讨论法参与、激活思维;4、练习迁移法;动手、巩固提高。
三、说学法:高一学生初有读的知识和浅近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为化难为易,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应早读预习,做自读提纲,课堂上再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理清思路,破重点,化难点,养练读写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课前检查作业,口头作文。
1. 导课:学生齐诵鲁迅诗《无题》,“躲进小楼成一统”,教师问:“真躲,不管外界了吗?”导入“要呐喊”,请打开课本,读自读提示,找重要信息点序言,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旧课中导新课,抓提示,明学法,启思考。
2. 复习巩固:问:九课中心论点?十课中心论点?(学生齐诵)那本课中心论点?从序言看写作目的?回扣单元教学要求。
3. 理思想发展线:(边提问,边板书,边讨论,查原文,语境订正)问:(1)写了几件事?地点?何事?每件归纳概括为四五个字(教师导引)。
《呐喊》自序教案【教学目标】1、弄清鲁迅为什么要创作《呐喊》和为什么而呐喊2、把握鲁迅生活经历、思想变化和《呐喊》成因三者的关系。
3、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2、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代文坛的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巨匠,《呐喊》是他1918到1922年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幻灯展示《呐喊》篇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就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
二、抓住“梦”,梳理文章内容本篇序言题为《<呐喊>自序》,很明显,是鲁迅先生自己为其第一部小说集写的序,自然我们就很希望从作者这里知道,他这第一部小说集是因何产生的?又为何取名为“呐喊”?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地点——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1层:总写(第1自然段);2层: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1层: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2层: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3、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缘由是什么?关于这一点,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我们有所提示,请同学们找一找。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不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而且交待了作者一段重要的心路历程——弃医从文,之前之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还有哪些重要阶段?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自序》,对鲁迅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呐喊〉自序》是作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二、明确学习重点1、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入手,梳理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
三、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1、序言中交代了作者人生经历和思想发展的那些重要阶段?2、理解呐喊的缘由和目的要抓住那些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浏览是快速阅读,择其精要,要求大家读完全文用时不超过5分钟)四、梳理脉络1、明确作者人生经历的四个阶段:(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选择学医——弃医从文——寂寞苦闷——振作呐喊2、抓住重点句子,明确作者选择学医和弃医从文的目的。
3、教师简要概括作者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摸索与探求——反思与抉择——反省与酝酿——超越与升华4、衔接过渡教师提问:作者呐喊的缘由和目的是什么?过渡到下一环节。
五、重点研读1、学生找出重点段落,抓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自主研读。
2、研读第一段:在朗读的基础上,扣住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能全忘却”的“梦”的含义。
(步骤:读—找—交流)点拨:鲁迅的“不能全忘却”的“梦”指他救国救民的理想和愿望。
3、研读第七、八两段:朗读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寂寞”的含义。
步骤:朗读—讨论—引导—交流—小结引导:寂寞不是鲁迅的专利,古来文人多寂寞。
爱国诗人屈原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寂寞;诗圣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重点]1、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2、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参看注释1)二、解题《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
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
1922年12月3日,《呐喊》集结成书前,•作者写了这篇《自序》。
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崐《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在艺术上,《〈呐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法。
娓娓而谈,侃侃有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
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投影这段文字)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1、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是什么的“一部分”?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3、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4、为何理想叫做“梦”呢?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5、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
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四、课文简析: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层(1自然段)总括全文,点明创作《呐喊》的缘由。
《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
“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即全文的“文眼”。
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
回首往事,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
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
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并凝结成为革命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呐喊》的缘由。
第二层(2─10自然段)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着重叙述弃医从文的经过,具体说明“梦”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
应该根据地点的变换,来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从中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选用典型事例)1.绍兴父亲患病:反映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医的种子。
(选用典型事例)2.南京求学:反映了作者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他选择学医,以医学治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
(•选用《全体新论》《化学崐卫生论》等课程)3.仙台学医:表现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民的精神,决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
(突出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4.东京治文:表现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崐轻视民众的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需要团结很多的人。
(选用《新生》杂志流产一事) 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梦”: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
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的镜头──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正崐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崐弃医从文──第一个“梦”破灭了,第二个“梦”产生了。
弃医从文这一行动,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决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
按照鲁迅当时的认识,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最大,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动。
然而,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少数,在一般知识分子中,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
因此,周围的空气是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响应。
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筹办《新生》杂志,杂志的命名正表明鲁迅催促“新的生命”的诞生的希望。
结果,《新生》杂志流产了,他的美好的“梦”又一崐次遭到破灭,使鲁迅感到寂寞痛苦。
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
痛苦的经验,促使他严格地解剖自己,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救国救民的大业,要团结很多人,决不是一个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知识分子单凭热情的弱点。
作者为什么具体叙述他当时那种寂寞悲哀的心情?因为他当时的心情,与后来《呐喊》的创作密切有关。
后来《呐喊》所反映的许多重大问题:旧社会的积弊、国民性的弱点、辛亥革命的教训等,几乎都在这种“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这是好“梦”破灭与勇猛战斗之间的过渡,是爆发前蓄积力量的沉默,正是《呐喊》创作的重要酝酿准备。
着重记叙当时的心情,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呐喊》产生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完成《考之韵》1--10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词语注释: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
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
久违:好久没见。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
名,占有。
曲笔: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二、课文分析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点、创作态度。
第一层(11─17自然段)创作小说的动机。
5.北京S会馆抄古碑: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寂寞、•苦闷但不悲观的心境,这是冷静分析、深刻思索的时期。
6.北京朋友索稿:详写寓意深刻的关于“铁屋子”的对话,生动反映了十月革命给鲁迅以“新世纪的曙光”,认识到唤起民众,就能毁坏铁屋子,从此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这就是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
从以上鲁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大致经过:抉择学医,治病救人;弃医从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挂上阵,呐喊战斗四个阶段,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美“梦”,唤醒沉睡的大众,正是《呐喊》的由来。
第二层(18─20自然段)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对小说能成集的心情和小说集《呐喊》的命名。
创作是为慰藉猛士而发出呐喊,当然须听将令,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指导思想。
先交代一下从寂寞到呐喊的变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说,年青时候经历了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已处于寂寞之中。
在寂寞之中开始动笔,为什么“仍不免呐喊几声”?就因为“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和悲哀”。
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有前躯”。
(不畏惧向前冲锋)“听将令”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释,是指“那时革命的前躯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