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23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的诗意与解释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鉴赏: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原文翻译及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
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
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惠崇春江晓景》读后感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通过对画面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早春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描绘了江边的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的场景。
桃花的开放和鸭子的嬉戏,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话,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心观察,也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句诗描绘了江边的蒌蒿已经长满了地面,芦苇的新芽也已经抽出来了,而河豚也正要逆流而上回到江河之中。
这句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江南早春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诗人一样,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也要像鸭子一样,勇于探索和尝试,不断前进,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及翻译赏析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
《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一幅是飞雁***。
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
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创作背景赏析这首诗题“鸭戏***”,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
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
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
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
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
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
“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
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
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
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
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
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惠崇《春江晓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场上销售。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
写作背景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赏析一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
惠崇春江晓景古诗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洒豚欲上时。
【译文及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
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
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
芦芽:芦笋。
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
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赏析】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1/ 1。
苏轼的五首诗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
苏轼〔宋代〕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琴诗》
苏轼〔宋代〕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第5课《古诗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古诗二首惠崇春江晓景》。
教材内容包括两首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名篇,通过形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3. 学会通过古诗描绘景色,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难点:学会通过古诗描绘景色,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春天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古诗: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春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4. 随堂练习:教师出题,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描绘出春天的景色。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将课堂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家长,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欢喜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七、作业设计1. 请将《惠崇春江晓景》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背诵给家长。
2. 用自己的话描述《惠崇春江晓景》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描绘的景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大意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在随堂练习中,部分学生对古诗描绘景色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下节课分享给大家,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描绘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