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5篇央视一套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节目中的每一位英雄都应该被我们铭记于心,感激致敬!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一中安街道中心幼儿园全体教职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微信、微博、电视及分别转发各自的朋友圈等多形式收看中宣部“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发布会。
开启向朱有勇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了朱有勇同志先进事迹。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以科教报国为理念,用满腔热血书写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农民教授”成为他最喜爱的称号。
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自己所深爱的大地,为我们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精神风范和时代。
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朱有勇院士爱岗敬业、潜心科研、长年根植土地,为云南当地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学习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后,中安街道中心幼儿园全体教职工深刻感受到朱有勇同志是一名人民教师,他爱岗敬业、明道信道、筑梦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满腔热血演绎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师者仁心和奉献精神。
一名党员干部,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
学后教职工纷纷表示,朱有勇院士是我们身边最鲜活的榜样,时刻提醒着我们作为幼儿园的一分子,应该严于律己、积极向上、履职尽责,以昂扬的斗志和精神状态,投身到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中。
2020时代楷模发布厅观后感二节目生动讲述了六个六旬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抗争的故事,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吃的饭里都是风刮进碗里和锅里的沙子和土。
胸中有团火 照亮信念路——农民院士朱有勇事迹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农民院士朱有勇的光荣事迹,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展开,表现了朱院士的高尚的品格。从联过渡到作为一个普通的职教老师虽然没有朱院士那么高的成就,但是以立德树人、至诚至善、严谨治学的职业素养是共通的。
关键词:朱有勇 脱贫 德能勤绩 研学 引言 寒冷的冬天里,在餐桌上能吃上一盘当季采摘的、新鲜的青椒土豆丝,那时怎样的一种传统地道的舌尖上的味道!中国著名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就是用他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冬天广泛推广马铃薯(土豆或洋芋)种植,使得白雪皑皑的北国也能吃得上夏季才能盛产的马铃薯。同时也改变了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贫困落后的经济状况。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
一、德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云南农业大学校长。2016年初,朱有勇主动申请到深度贫困区云南省澜沧县蒿枝坝村承担起扶贫任务。他第一次来到了,进村之后,目之所及,每家除了几口缸存储玉米和杂粮之外,就连居住的篱笆房屋都是漏风漏雨。这里是一块肥沃的土地荒废着,当时他的心就仿佛有团火,热血沸腾,下定决心,要用一颗博大的爱民心,照亮当地老百姓的致富之路。他无偿地把核心技术传授给老百姓,为当地培养出一千五百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曾有企业家花十亿巨资购买他的一项专利遭拒,然而竟然将其无偿地献给了当地老百姓。他的无私奉献使得这里的荒山变成金山银山,使得老百姓利用科技力量真正实现了脱贫。他高尚的品格,无私奉献,都彰显着他心有大爱、至诚为民的人生价值观。是“三农”战线上的一座精神丰碑。[1]
二、能 俗话说得好“宁带一个军,不带一个村”,更何况这里是“民族直过区”。老百姓识字很少,不仅是经济贫困,而且整个精神面貌和内生动力都不足,是典型的素质性贫困,再加上当地说的是拉祜语,沟通都是一个障碍,干出一番事业那是难上加难。朱院士陷入了沉思,深刻地认识到不仅仅是科技上攻克难关,更难的是给老百姓扶志,解决老百姓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才是扶贫的良药。
仅供参考欢迎下载
初冬,走进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山林里,拉祜族村民们在热火朝天地挖土齐垄;田野上,村民们在兴致勃勃地种植冬季马铃薯。
红色的马铃薯地里一排排长长的土垄,翠绿的思茅松下的一条条整齐的水沟。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以及成千上万追随他们的澜沧乡村各族群众,便是五线谱上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奏着边疆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的美丽乐章。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4日10版)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同志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是群众尊敬的“农民院士”,更是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的农民的“老师”,广大困难群众已经把朱有勇同志当成了亲人,一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
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如何能让自己的所学为脱贫贡献力量,他思考了很久、实践了很久,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不满足于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而是把自己的主战场搬到了贫瘠的山村,实现了困难群众的大幅增收。
朱有勇同志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带领他的扶贫团队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埋头苦干,他与困难群众打成一片,没有架子、没有高姿态,细心的为群众解答农作物生长的一系列问题,用知识改变苦难群众的命运,帮助他们实现长效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朱有勇同志把自己当成了“主人翁”,不忘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承担扶贫任务,主动挑起大梁,足迹遍布村村寨寨,就是为了找到最适宜的种植项目,他的无私付出取得了群众的认可,崇高精神令人赞扬。
中宣部近日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协主席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人民日报)
会种庄稼的时代楷模朱有勇同志,他出生在红河州个旧市的平凡农民家庭中,出生平凡,一生并不平凡,他喜欢科研,会种庄稼,种出了超重的冬季马铃薯、千亩林下三七,创造了奇迹。
攻坚克难的朱有勇同志曾说:“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迎难而上的他突破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系列重大课题。
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他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在他的努力下,世界性难题“大宗中药材品种三七连作障碍”也迎刃而解。
朱有勇同志1994年进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两年后他回国,回到云南,投身在科研的路上。
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中,与老百姓同吃、同住。
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口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脱贫攻坚,他亦然长年扎根在澜沧县工作,带领团队完成了研制,为我国产业脱贫攻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有勇先进事迹材料篇1从20__年入选航天员到现在的成功圆梦“飞天”,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杨洪波历时11年多,这足以看出“飞天”考核之严格。
那么,在中国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航天员?实现“飞天”,航天员需要完成哪些锻炼? “航天”先“航空”成为空军飞行员,是成为真正的航天员的第一步。
专职的航天员一般都是从空军飞行员中进行选拔,因为空军飞行员平时的工作状态最为接近航天器的状态,当战斗机飞行员在驾驶战机做某些动作的时候,其身体承受的载荷与航天器中的载荷相接近。
而且,空军飞行员本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就比较好,十分适合航天工作的要求。
成为预备航天员正式“飞天”前,先要成为预备航天员。
我国预备航天员的基本条件是:具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160 -172厘米;体重55-70公斤,年龄25-35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600小时以上,大专以上水平,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3年体检均为甲类。
严格的综合训练通过第一阶段选拔的预备航天员,只有通过第二阶段的选拔才能成为执行飞行任务的真正航天员。
整个选拔过程宛如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淘汰,最终能够成为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只能是最优秀的十几个人。
航天员训练课程包括了理论知识、体质锻炼、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训练、野外生存训练、人船地合练、人船箭地合练等内容。
体质训练方面,航天员接受的体质训练都是按照运动员标准来进行,包括了田径、球类、体操、肌力、游泳等内容,训练量非常大,而且尤其强调航天员的耐力。
此外,为适应太空环境,他们需要经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极限训练,如:三维滚环训练、超重训练、幽闭空间训练等等,每一种训练都是挑战航天员的生理极限的。
心理训练也是航天员的必修课。
在密闭无人的太空舱中,人容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心理训练来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航天员的心理训练包括了心理学基础和心理健康教育、放松训练等内容。
撰文 / 王江山 绘图 / 骆玫202076JUL.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植物病理学专家。
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带领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机理和推广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被誉为“农民院士”。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农民院士”——朱有勇漂洋过海只为祖国农业发展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个旧市卡房镇的一个农民家庭。
1974年,他到个旧市生产队当知青。
那里的农民起早贪黑地干活,还是不够吃、不够穿,为了能让庄稼长得更好一些,收成更多一些,朱有勇就用学过的技术帮助当地农民生产增收,而这也促使他走上了农业科研之路。
三年后,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并于1994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分子生物学。
尽管生活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朱有勇为了农业而奋斗的初心并没有改变。
1996年完成研究工作后,他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和优渥薪水,回到了他的故乡云南。
他说:“宾馆再好也不是家,国外条件再优越,我做得再多再好,也是在别人的土地上为别人做事。
一个人的事业只有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勇破世界级难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农业科学界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大面积种植77单一品种容易造成病害流行,只能靠各种农药控制,而打农药又导致农药滥用的情况非常严重。
如何不用农药就能控制病虫害?朱有勇向这个难题发起挑战。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发现了一种奇特现象,那就是当杂交稻和糯稻一起种在田里的时候,糯稻就不会得稻瘟病。
他意识到其中必定隐藏着某种科学道理。
他先种了一块试验田,从早到晚地记录、观察、研究,而后,为了搞清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他不惜远渡重洋,赴澳大利亚进修。
回到祖国后,他继续和团队在控制病虫害领域深耕,从遗传多样性、协同作用、病害防火带、稀释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科学试验,他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效果竟达到了85%以上,攻克了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易造成病害流行这一世界级难题,大大推动了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点亮理想灯塔,实现人生价值
——开展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在大多数人眼中,我们的朱校长是一位教育家,一位科研工作者。
但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个平易近人的长辈,一个关心学生的老师。
因为本人长得比较strong,所以同学有什么体力活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我。
去年夏天的某个中午,我接到电话说我们班的一女生生病了,要赶快送去校医院。
于是我马上跑到14栋背起那个女生朝校医院跑去。
农大的人都知道,上天桥的台阶普通人冲上去已经是气喘吁吁了,更何况身上背着个人。
上了天桥我直接快缺氧了。
走到老校区大门口实在走不动于是就想拦辆车,刚好就拦到了中午开车回家的朱校长。
他帮我把女生扶进车后马上调转车头开往校医院。
一到那里他就叮嘱医生“赶紧好好的给这个女生看看是怎么了。
”事后医生还悄悄地问我“你们是朱校长的什么亲戚啊?”我还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们只是普通学生而已。
”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小事和我们的朱院士取得的丰功伟绩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
但我觉得越是这样平凡的小事,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所以我们的朱校长是无愧于“农民科学家”这一称号的,平凡中透露着伟大。
由此我也越发觉得开展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很有必要。
既然要学习朱有勇院士精神,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学习他的精
神的内容是什么。
在《中共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组织部文件》中,有这么几句话总结的很好“学习朱有勇院士潜心研究,不断积累,求真务实的执着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实践、躬耕疆域、献身三农的奉献精神。
学习他谦虚、踏实、朴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生活作风。
”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精神,一个作风”。
我们不仅要知道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内容,还应该明白学习朱院士精神的目的。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点亮理想灯塔,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谁的人生价值?是实现我们朱校长的人生价值吗?当然不是,我们的朱校长人生价值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我们需要实现的是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每一位农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这也是我们朱校长捐赠200万元设立有勇奖学基金会的目的,为了奖励那些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献身科学的人。
身为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应该记住朱有勇院士的精神,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作为引导自己的导航灯塔。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今天,我们农大以朱校长为荣。
希望明天,朱校长能以风华正茂的我们为骄傲!
2010级烟草
二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