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第6讲.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9.01 MB
- 文档页数:87
第6课从隋唐繁荣年代到五代十国教案本教案旨在介绍隋唐繁荣年代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文化特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繁荣年代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时间线;- 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掌握隋唐文化的特点,并能对比五代十国的文化变化;- 分析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1. 隋唐繁荣年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唐朝的兴盛和开放政策2. 隋唐繁荣年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 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兴起- 士族与豪强的地位和影响3. 隋唐文化的特点- 文学艺术的繁荣和风靡- 科技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推动- 儒学和的兼容并蓄4.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制度- 唐朝的衰落和分裂- 北方和南方政权的兴起- 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5. 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国力衰败和经济动荡- 士族与契丹人的相互影响- 社会动乱和民族融合6.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特点- 诗词和绘画的转型变化- 儒学和的复兴- 文化多元和地方特色的形成教学方法:- 讲述与解读:介绍相关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 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隋唐繁荣年代和五代十国的异同点,并与全班分享;- 观摩欣赏:观赏隋唐文学艺术作品和五代十国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卓越成就;-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 小组展示:学生根据研究内容和资料,编排小组展示,展示所掌握的知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 小测验: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情况,评价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如文献阅读报告或小组展示,评定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 教科书:相关历史教科书和资料;- 音频视频:相关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图书馆资源: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借阅服务;- 互联网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和在线学术资料。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内容提要】经过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乱以及种族和信仰的冲击融合,引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中国于589年再次南北统一,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代。
这个时代往往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
开启这一黄金时代的是隋朝的建立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李唐兴起后,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激烈的挑战。
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敌环伺,唐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况。
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时期。
【时空坐标】【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隋唐的统一(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1.隋朝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南北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1)原因:魏晋南北朝后期,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经济基础;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1.广设仓库:在中央和地方广设仓库。
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兴建两都:隋文帝令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隋炀帝令建筑师宇文恺主持营建东京洛阳城。
3.开通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1)时间:公元605年至610年(2)概况:全长2000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3)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隋末起义与李唐代隋1.隋末起义:(1)时间: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能够利用时间轴描述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情况和重要史事。
2、(家国情怀)掌握唐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的方式、意义,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3、(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以及隋唐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认识到国家统一对多民族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唐朝繁荣的表现、原因。
难点:唐朝繁荣、民族交融、繁荣盛世的启示三知识梳理一、隋朝兴亡:(581—618年)都城长安、隋文帝、隋炀帝。
修筑大运河、修筑仓库、暴政民变,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国家出现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民族关系民族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突厥贞观初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回纥唐高宗时期,回纥出兵助唐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9世纪种“长庆会盟”靺鞨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3.唐朝衰亡: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趋于腐败。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严重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
唐末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907年,藩镇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
此后五十多年中国出现了若干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四自我提升1.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了日本僧人圆仁在长安的见闻:“(唐文宗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
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并且出现了“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这样的现象。
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A.社会风气开放B.民族交融发展C.民众生活富足D.中外交流频繁2.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
知识点一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中央机构1.三省六部制(1)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的三省: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2)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3)三省六部制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5)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中书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都必须听命于皇帝,只能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二)地方行政机构1.隋朝郡县制,唐朝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
2.唐朝设置节度使带来的影响唐玄宗统治后期,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最终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此后持续一百多年的藩镇割据的分裂混战局面,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科举制(1)产生:隋炀帝始设进士科(2)标准:考试成绩(3)评价:进步性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②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局限性①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②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③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薄弱。
知识点二 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江南进一步开发:①水稻产量提高,圩(wei)田;②烧山、围湖造田—破坏生态;③江淮、江南产粮区;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水利发展和农具改进:①隋大运河;②唐水利专职官员;大兴水利;③筒车,曲辕犁(3)农产品商品化:①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②唐中期开征茶税。
(4)土地制度:均田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北魏到唐前期含义: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而不触及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而地主无此负担。
第6讲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文化1.传统文化的发展——“三教合流”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遵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2.范缜的《神灭论》有力地斥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宗教佛学思想,有助于人们反对愚昧的迷信思潮。
3.诗歌的繁荣——时代变迁的折射:唐朝开放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同时,唐朝的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自觉的艺术——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5.佛教文化的宝库——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6.农耕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7.开放的时代——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1)条件(原因):政治上——隋唐时期,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经济上——唐朝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条件;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交流;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
(2)表现:唐首都长安是当时国际大都市;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西亚商人在南方港口城市定居;伊斯兰教传入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隋唐的政治制度
1、隋唐的政治制度:隋唐在中央实行的制度为三省六部制。
2、三省分别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政令。
门下省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政令进行审核,如果审核不过关,门下省就不签署,政令需要返回去重新拟定。
而尚书省下辖六部,分别为吏礼户工兵刑六部。
尚书省只负责政令的实行,一般不参与政令的起草与讨论。
3、在地方实行的制度为州县制度。
其中州的最高长官为刺史。
县是比州更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其长官为县令。
但是在州长官刺史之上,为了维护中央的通知,又特派了节度使,节制一州的行政与军事。
就相当于是在名义的州的最高长官之上,又加派了一个临时驻扎的长官。
但是后来演变成了常驻职位,成为一州实际上的最高长官。
隋唐政治制度隋唐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隋朝和唐朝两个王朝的政治制度。
隋唐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集权制和科举制的建立。
隋朝的政治制度是由隋文帝杨坚所创立的,他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隋朝的国家机构分为三省六部和盐铁等十个司,其中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是吏部、礼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兵部,这些机构都由吏部尚书负责管理。
隋朝采取了徭役制和均田制,严格控制地方豪强,实行统一的税收和军事制度,保证了中央政权的强大。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集权制度,但在政治制度上做了一些改革。
唐朝的政权是由皇帝掌控,皇帝拥有最高权力,下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和殿中省等机构,由宰相统领。
唐朝还设立了六部制和三省制,其中六部仍然是吏部、礼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兵部。
而三省则改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唐朝还设立了地方政权机构如道府州县,地方官员由朝廷选拔,以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除了集权制度以外,隋唐政治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科举制度的建立。
隋朝实行了科举制的先导,隋炀帝杨广于隋文帝建立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正式实行了乡试、会试和殿试,并设立了进士、举人、进士及第和监察御史等官职。
唐朝则在科举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设立了三省九品制度,提倡文治,以举人、进士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渠道。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总的来说,隋唐政治制度是以集权制和科举制为核心的。
集权制度保证了中央政权的强大,科举制度则实现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这两个制度的建立使得隋朝和唐朝的政权稳定和繁荣,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唐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年级隋唐时期知识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那么在七年级学习隋唐时期的知识点有哪些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第一,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的农业国家政治制度。
在隋朝时期,奠定了唐代中央集权的基础,唐代的中央集权更加完善,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唐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宰相为首的中央行政机关,设有吏、户、礼、兵、工五部,各部处理国家的行政、财政、司法、军事等各种事务。
第二,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隋唐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开始有了粮食的过剩产量。
此外,手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纺织、造纸、瓷器等,成为中国历史上手工业高峰时期之一。
在商业方面,大量的物品从海上、陆路运输中流通,唐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商业与文化中心。
第三,隋唐时期的文化隋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包括了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隋唐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如杜甫、白居易、王维、岳飞等人。
在艺术方面,唐代的诗歌、绘画、音乐等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
第四,隋唐时期的外交与战争隋唐时期的外交与战争也十分活跃。
唐朝曾经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发生过多次战争,并在这些战争中得到了胜利。
唐代曾经实行文成公主嫁娶、进贡、修好等政策,推动了唐朝与中亚、西域的交流,也曾与日本、朝鲜、吐蕃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总之,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通过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以及外交与战争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素养达成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认识隋朝、唐朝前期的繁盛局面的主要表现和影响;认识唐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及影响。
[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国家观念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大国、强国意识。
知识点一隋朝兴亡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建设(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设立仓库,供应朝廷、赈济民间。
(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以及沿岸城市发展灭亡(1)原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
(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轻巧识记隋朝的大运河(1)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2)四段:从北到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五河: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视角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材料隋朝南北统一,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人力物力的控制。
隋炀帝即位后,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
一方面,开运河是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达江淮,从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
另一方面,江南地区“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优,覆衣天下”。
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须转运南方的物资。
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5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根据材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