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公共管理学-天津大学 王世彤)
- 格式:ppt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33
第一章导论一、选择题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A.竞争性B.排他性C.自然垄断性D.顾客导向性答案:C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A.公共性B.历史性C.政策引导性D.管理参与性答案:A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A.管理的一般职能B.管理的性质C.管理的使命D.责任的性质答案:A4.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
其中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公共危机管理B.传统行政管理方法C.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D.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答案:C5.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
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B.管理途径C.政治途径D.法律途径答案:A6.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A.案例分析法B.实体分析法C.系统分析法D.实践抽象法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20世纪70年代出现并成为了公共行政学中主流学派的是()A.新公共行政学B.行为科学C.政策科学D.公共政策分析答案:CD2.公共产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划分。
按照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AB)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C.有形的公共产品 D.无形的公共产品3.威尔逊(Woodrow Wilson)作为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
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他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spheres)即()A.政治B.行政C.治理 D.公共服务答案:AB4.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A.管理途径B.政治途径C.法律途径D.组织命令途径答案:ABC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实践抽象法B.实体分析法C.实验法D.系统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答案:ABCD6.罗伯特·B·登哈特(Robert·B·Denhardt)把公共行政学理论概括为()A.政治与行政B.官僚机构与民主政治C.组织与管理D.理论与实践E.公共组织理论答案:ABCDE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A.威尔逊B.韦伯C.泰勒D.西蒙答案:A2.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的组织是()A.神秘化组织B.传统组织C.合理—合法化组织D.商业组织答案:A3.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A.古利克B.厄威克C.福莱特D.伦纳德·D·怀特答案:D4.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A.帕金森定律B.公共选择理论C.瓦格纳的理论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答案:A5.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A.新公共管理理论B.新公共服务理论C.公共治理理论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答案:C6.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B.新公共管理理论C.公共治理理论D.新公共服务理论答案:B7.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A.公共经济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C.公共服务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D.公共责任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答案:B8.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A.产权理论、演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B.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C.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答案:D9.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A.政府和社会的需要B.政府和财政的需要C.社会和经济的需要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答案:D10.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的改革对象主要是()A.政府内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B.公共部门私有化C.公共服务代理化D.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答案:A11.“新公共管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欧洲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行政改革实践中的()A.政治途径B.法律途径C.管理主义D.宪政主义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新公共管理蕴涵的两大管理基本理念是()A.管理的自由化B.管理的市场化C.管理的多元化D.管理的政府垄断化答案:AB2.随着政府职能与支出的不断扩张,公共选择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包括()A.组织类型的理性选择B.市场机制与个人选择C.分权化政府D.自由化答案:ABCD3.下列学者中,没有提及公共治理理论的学者是()A.詹姆斯·N·罗泽瑙B.R.罗茨C.H.西蒙D.格里·斯托克答案:BCD4.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包括()A.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B.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C.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D.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答案:ABCD5.公共治理关于多元公共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A.权力依赖关系B.互动的伙伴关系C.互相的监督关系D.权力的层级关系答案:AB6.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理论建构包括()A.怀特的系统化行政理论B.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学化行政管理原则C.福莱特的动态化行政管理理论D.公共选择理论答案:ABC第三章公共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D)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2.被称为“军队型组织”,又是最常被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是(A)A.直线制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矩阵制3.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B)A.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准政府组织D.事业单位4.下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A.国务院B.妇联C.红十字会D.共青团答案:C5.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A.泰勒B.韦伯C.梅奥D.法约尔答案:B6.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A.民间性B.志愿性C.非分配性约束D.公共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A.目标B.人员C.经费D.物资设备答案:BCD2.公共组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A.直线制B.职能制C.直线职能制D.矩阵制答案:ABCD3.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A.非政府性B.组织性C.非营利性D.自治性答案:ABCD4.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中的准政府组织的是()A.居委会B.工会C.福利院D.中国气象局答案:AB5.在我国,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政治性B.非经济性C.营利性D.政府主办并主管答案:ABD6.科层制方法的主要内容有()A.组织标准化B.公、私分明化C.工作秩序化D.管理规范化答案:ACD第四章公共领导一、单项选择题1.领导连续流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A.施米特B.利克特C.布莱克D.罗伯特答案:A2.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领导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因素之间的互动的领导理论是()A.特质理论B.行为理论C.权变理论D.变革型理论答案:C3.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以将行政组织体制划分为(A)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B.层级制与职能制C.集权制与分权制D.完整制与分离制4.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省政府设各厅、局等,这种领导体制属于()A.层级制B.职能制C.分权制D.首长制答案:B5.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D)A.集权型领导方式B.民主型领导方式C.参与型领导方式D.放任型领导方式6.公共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A.领导能力B.领导沟通C.领导激励D.领导协调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导向、统领的作用B.影响、表率的作用C.协调、沟通的作用D.迎接挑战、引发变革的作用答案:ABCD2.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西方经典领导理论主要有()A.领导魅力理论B.权变理论C.行为理论D.特质理论答案:BCD3.领导协调需要遵循的原则有()A.以人为本B.求同存异C.互惠双赢D.灵活机动答案:ABCD4.在《身在高层——世界上最卓越的领导者》中提出:“领导=建立关系=沟通”这个公式的美国学者是(BD)A.弗雷德·菲德勒B.戴维·平卡斯C.马克斯·韦伯D.尼克·得波尼斯5.下面属于有效的沟通形式的有(ABCD)A.口头形式B.书面形式C.非语言形式D.电子媒介形式6.与领导的执政能力相关的因素包括(ABD)A.政府所具有的强制力B.政府存在的合法性C.领导方式D.民众的支持第五章公共政策一、单项选择题1.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A.选择性B.动态性C.时效性D.静态性答案:D2.在下列选项中,既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的是()A.政策议程B.政策沟通C.政策执行D.政策评估答案:C3.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D.输入—输出环境答案:B4.公共政策发展对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是(D)A.公共政策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规制和调节B.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C.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又贯穿于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D.实现公共管理价值导向与建构公共管理运作平台5.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C)A.行为引导功能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C.行为限制功能D.调控和规制功能6.选择政策工具的基础原则是(A)A.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B.以个人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C.以团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D.以群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二、多项选择题1.依据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可区分为(ABD)A.自愿性工具B.混合性工具C.服务性工具D.强制性工具2.霍莱特和拉米什构建政策工具选择模型的变量包括(BC)A.国家财富B.国家能力C.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D.政策子系统的抽象程度3.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又是现代政策分析的中心环节的是()A.公共政策问题的出现B.公共政策问题的建C.公共政策问题的确立D.公共政策问题的解决答案:BC4.科布提出的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包括(ABC)A.外在创始型B.政治动员型C.内在创始型D.合力推进型5.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流程包括的环节有(ABD)A.发现问题B.确立目标C.方案拟订、评估与抉择D.政策合法化6.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可体现为(AD)A.形式上的合法性B.内容上的合法性C.执行上的合法性D.实质上的合法性第六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是(D)A.再生性B.社会性C.生物性D.能动性2.通过霍桑实验,形成人际关系学派,奠定行为主义理论基础的学者是()A.梅奥B.马斯洛C.弗鲁姆D.麦格雷戈答案:A3.20世纪80年代,起因于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B)A.科学管理理论B.企业文化理论C.现代管理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4.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方式来全面评价员工绩效的评估方法是(B)A.目标管理评估法B.360度评估法C.行为对照表法D.行为锚定评价法5.中国开始探索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C)年 A.1988 B.1992 C.1993 D.19786.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始于19世纪中叶的()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科学管理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巴纳德2.绩效评估的功能包括()A.控制功能B.激励功能C.开发功能D.沟通功能答案:ABCD3.影响薪酬制定的内在因素有()A.职员的工作性质和劳动量B.年龄和工龄C.组织的经营和财务状况D.工作的时间性和危险性答案:ABCD4.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有(ABD)A.政治中立B.政务类与业务类公务员分类管理C.党管干部D.公开考试择优录用5.在我国,国家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形式包括()A.调任B.轮换C.转任D.挂职锻炼答案:ACD6.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价值因素()A.政治回应B.组织效率C.个人权利D.社会公平答案:ABCD第七章公共预算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的预算年度为()A.6个月B.12个月C.3个月D.9个月答案:B2.在中国,公共预算的审计作为预算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的承担者是()A.人大预算监督/工作委员会B.财政部门C.发展改革委员会D.审计部门答案:D3.省级预算执行的组织领导机关是()A.审计厅B.中央人民政府C.财政厅D.省人民政府答案:D4.对政府决算进行审查和批准的部门是()A.司法部门B.行政部门C.立法部门D.监督部门答案:C5.政府决算审查的具体形式不包括()A.自审B.联审互查C.上级部门审查D.公审答案:D6.以下不属于基层单位决算报告按数字内容进行划分的是()A.决算数字B.预算数字C.会计数字D.基本数字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阿伦·希克把政府预算的职能划分为()A.计划B.管理C.控制D.协调答案:AB2.阿伦·希克认为公共预算包括的要素有()A.资源发现B.资源申请C.资源分配D.资源保护答案:BCD3.中国的一个完整的预算周期所包括的阶段有()A.预算编制B.批准C.执行D.审计和评估答案:ABCD4.政府预算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人员支出B.公用支出C.项目支出D.资源支出答案:ABC5.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包括()A.税收部门B.海关C.中国人民银行D.各专业银行答案:ABCD6.地方政府收入预算的执行部门主要是()A.税务部门B.财政部门C.审计部门D.海关答案:ABD第八章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中,不在中国目前划分的范围之内的是()A.国际标准B.国家标准C.行业标准D.地方标准答案:A2.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的是(D)A.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B.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C.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合理D.向社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政务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方法的是()A.简化法B.统一法C.排列法D.组合法答案:C4.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管理过程的学科理论是()A.管理哲学说B.系统方法说C.管理过程说D.管理活动说答案:C5.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方国家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是(A)A.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利用资源B.推行市场化的政策取向C.重点建设数据库资源,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D.完善政务信息政策法规6.主要工作是汇集信息,将提取的政务信息进行汇合、集中,这属于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A.准备阶段B.综合整理阶段C.实施阶段D.评估阶段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政务信息公开的原则包括(ABCD)A.合法性原则B.及时性原则C.真实性原则D.利益平衡原则和不收费原则2.信息资源管理具体业务工作等活动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主要包括()A.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B.信息技术专业人才C.信息管理专业人才D.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答案:BC3.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渠道包括()A.行文渠道B.媒体渠道C.机构性渠道D.制度性渠道答案:ABD4.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框架包括()A.机制框架B.经济框架C.建设工程框架D.建设内容框架答案:ABCD5.政务信息采集的基本方法是()A.调查法B.实验法C.检索法D.与会法答案:ACD6.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制建设的内容框架包括()A.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法律制度B.政务信息机构组织管理法律制度C.政务信息安全、保密法律制度D.国际信息合作与交流法律制度ABCD第九章公共危机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突发事件可以按照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进行分类。
公共管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管理学英文名称:Public Management课程总学时:40学时课程总学分:2.5学分适用专业:行政管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为行政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现代社会存在着大量的公共事务,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活动及过程,对这种活动和过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公共管理学的基本任务。
公共管理学就是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更加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具体来说,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估等)。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公共管理学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形成解决一般公共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且能够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分析当今社会的公共管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公共组织的过程和行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政府失败论;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西方第三部门的发展及其作用;公共责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等活动;凡是课堂讲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第一章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第一节什么是公共管理掌握 2.0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0.5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0.5案例:深圳试水政府购买服务第一节新公共管理理论掌握 2.0第二节新公共服务理论了解0.5第三节治理理论掌握 2.0第四节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了解0.5案例:参与式治理的中国实践: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第三章公共组织第一节公共组织的内涵及特征掌握0.5第二节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划分掌握 1.5第三节公共组织的结构掌握 1.5第四节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了解0.5案例:乡镇兽医站该不该进行“撤并改革”第四章政府治理第一节政府治理模式掌握 1.5第二节政府失灵及治理了解 1.5第三节服务型政府掌握 1.0案例:中国政府首次向民间组织提供财政资金用于农村扶贫第五章非政府公共组织第一节非政府公共组织概述掌握0.5第二节非政府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依据掌握 1.5第三节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历史与现状了解0.5第四节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类型掌握 1.5案例:NGO汶川行动遇发展瓶颈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第一节公共政策概述掌握0.5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制定掌握 1.5第三节公共政策的执行掌握 1.5第四节公共政策的评估了解0.5案例:广东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第一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与发展了解0.5第二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内涵掌握 1.5第三节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与方法掌握 1.5第四节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实践了解0.5案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我国政府的发展战略第八章公共部门财政管理第一节公共财政掌握 1.0第二节公共财政管理掌握 1.5第三节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掌握 1.5案例:广州9间机关幼儿园年财政补贴达6000万第九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了解0.5第二节国家公务员制度掌握 1.5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考核掌握 1.5第四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掌握 1.5案例:李处长的任与调第十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第一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掌握 1.5第二节绩效管理流程掌握 1.5第三节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掌握 1.5第四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问题与对策了解0.5案例:青岛市应用绩效管理的做法及经验六、考核办法成绩评定比例(%)1.平时成绩50%2.期末考试50%七、教材与参考资料(一)教材:史传林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二)参考资料: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地方政府及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原则分析王世彤,毛华斌,窦艳芬(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关键词:地方政府及组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原则摘要:突发公共事件危害到社会根本利益,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为有效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近日发布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此对应,各级地方政府和组织也须建立一套以应急预案为支撑的应急体系。
本文参照“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的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原则,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处置流程中的相关环节,对地方政府和组织应急预案制定原则进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6)03-0142-04收稿日期:2006-03-15作者简介:王世彤(195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组织管理;危机管理;毛华斌(1977-),湖北人,天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窦艳芬(1980-),女,天津人,天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06年5月(第3期,总第119期)May,2006(No.3,GeneralNo.119)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是“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问题的瓶颈约束最严重的阶段”,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1]。
目前,如何应对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是各级政府正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由此,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性、非程序决策等几个基本特征。
[3]鉴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这些特征,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组织完全预见与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为应对各种形式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好准备,即必须建立一套以应急预案为支撑的应急体系。
第一章1.西瓦之争中,西蒙主张在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中,要做到( )答案:价值中立2.公共管理学的诞生,实现了管理主义的行政管理学和()的行政管理学的有机统一。
答案:宪政主义3.价值工程理论告诉我们,价值作为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者的工资。
当价值V>1时,表明组织管理中()答案:组织机构臃肿,必须精简裁员;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四大优势,其中最大的优势是()答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基层治理中,确定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新格局,其中,政府负责的具体表现形式有()答案:属地原则 ;行政吸纳社会;兜底治理第二章1.主张通过专制主义的“利维坦”来建立代表普遍正义至上的政治合理性的思想家是()答案:尼采2.卢梭提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中枷锁的含义()答案:人总是处于原则与事实的矛盾之中3.当代中国国家公务员规模的基本状况是()答案:总量性不足,结构性过剩;4.传统政治学的价值判断和价值中立并不存在着矛盾——它们既是独立于主观价值之外的客观事实,又存在于人类思维的“形式世界”之中。
可以通过()答案:演绎逻辑加以证明5.世界范围内,衡量公务员规模的一般性指标,包括()答案:公共财政支出;;GDP增长总量;;城市化速度;;NGO发展水平; ;官民比100:1;第三章1.美国思想家艾耶尔在著作《语言、真理、逻辑》中认为,行政学要使自己成为一门科学,就必须把自己的研究范围限制在()之中。
答案:经验事实2.伊斯顿的系统实证分析方法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其系统过程是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
其中利益综合的含义是()答案:权衡各类群体利益,构建恰当的平衡机制;3.阿尔蒙德认为,政治角色指的是一种规则化的政治行为模式,它是根据自己和他人的期望和行动而建立起来的()答案:重复性行为规律;4.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是()答案:决策;5.经典行政学将所有的知识分为()答案:分析性知识;规范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第四章1.()表明自然界并不存在完全独立于观察和操作的客观事实答案:电子测不准定律2.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革命,充分说明()是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答案:价值陈述3.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哲学命题的学者是()答案:古希腊普罗泰哥拉4.认为行政管理者都必须是行政哲学家,其理论假设是()答案:所有的行政管理着都是公共利益人5.被誉为“行政学家解读当代公共管理标准的精神食粮”的学术著作是()答案:《正义论》第五章1.认为概念就是对事物本质的陈述,这是()主张答案:经验论2.将“民族魂”概念界定为:地缘或血缘共同体所认定的确证本团体(族群)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准则。
MPA教育:哈佛大学的实践及启示
陈通;齐二石;田红坡;王世彤
【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4)002
【摘要】简要介绍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管理硕士教学体系,重点阐述了肯尼迪政府学院以"三维能力空间"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结合我国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借鉴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办学经验,提出了开展我国MPA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具体措施.
【总页数】4页(P184-187)
【作者】陈通;齐二石;田红坡;王世彤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G649
【相关文献】
1.培养公共领域时代精英的摇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教育 [J], 季明明
2.立足实践坚持创新构筑有中国特色的MPA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 [J], 董克用;许光建;王春
3.美国教育领域专业博士学位制度设计及其启示——以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项目为例 [J], 魏玉梅
4.美国教育领域专业博士学位制度设计及其启示——以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专业学位项目为例 [J], 魏玉梅;
5.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从美国哈佛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J], 康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服务标准化顶层设计的战略思考卓越张世阳兰丽娟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战略研究”(编号:12JZD024);“厦门大学…985工程‟及…211工程‟公共管理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标准化创新机制研究”(编号:10AZD005)作者:卓越,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361005;张世阳,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系博士生厦门361005;兰丽娟,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师重庆400060[摘要]国外经验显示,建立整体性管理框架是政府管理创新进入顶层设计的一种重要模式,顶层设计指导未来发展、把握整体方向,公共服务标准化进入顶层设计阶段,一定要在把握服务业标准化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储存性以及不确定性等一般特征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个性特征。
为了解决目前公共服务标准化界点勘探的困惑,必须在理念上解决导向上与过程中的公共性问题,解决政府主导性问题,并在规范上考虑因此而引发的经济影响因素、内在动力、协调成本等诸多操作性问题。
[关键词]公共服务标准化;顶层设计;公共性;政府主导[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4)02-0034-05公共服务标准化在标准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的合力推进下大步走来。
目前,公共服务标准化即将进入顶层设计的新阶段,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把握和推进。
一、公共服务标准化即将进入顶层设计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标准化实践在我国已有4-5年的时间,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需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判断,以便为下一步发展进行路径设计。
2010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发布了《公共服务标准化指南》(征求意见稿),内容包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范围、类型、制定、实施以及评价和改进等。
这份文献可以看成是在国家层面上为构建公共服务标准化整体性的通用框架做热身准备。
公共管理著作《公共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相关著作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组织与行政管理等内容。
下面就公共管理相关著作进行一份2000字的介绍。
1.《公共组织与治理》《公共组织与治理》一书由公共管理领域著名学者钱国梁教授撰写。
该书全面阐述了公共组织的治理结构、组织机制、决策过程以及公共领域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钱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公共组织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与挑战,为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公共政策分析:概念、方法与实践》该著作由林军教授主编,系统地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分析方法以及实践应用。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的具体操作模式,对提高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政策效果评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公共管理逻辑》该著作是由米歇尔·伊丽莎白(Michel Eltschinger)撰写,系统分析了公共管理的逻辑与方法。
通过对公共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对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探讨了公共管理发展的逻辑与趋势。
该著作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构建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新公共管理:经验与批判》该著作由廖青生教授撰写,系统介绍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中心概念及其经验与批判。
作者深入剖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局限,提出了批判性思考和建议,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深化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参考。
5.《公共行政学》该著作是由吴宝良教授撰写,全面介绍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作者系统地剖析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深入阐述了公共行政学在实际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一些关于公共管理著作的简要介绍,这些著作都对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有着重要的贡献,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习礼仪知识心得体会五篇学习礼仪知识心得体会范文一中国素以“礼貌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学礼、用礼呢?实践求真知,5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工会组织的文明礼仪培训会,在学习基本礼仪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很多在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技巧及细节。
现浅谈一些自已的体会。
一、“礼”在自律作为管理所的一名综合管理员,无论是在日常接待还是沟通协调方面,礼仪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学习礼仪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交往艺术,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强化自己的自律意识,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将礼仪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细节之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应对什么难题,都能大方得体的处理。
二、“礼”在尊重什么是礼仪呢?它看似抽象,其实包含在我们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仪表特点的和谐之美、综合之美、完善之美,更代表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
善于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友好,为他人所理解,展示自己的气质修养,赢得尊重,便是自己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因此,保持一颗尊重他人的心,时刻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仪容仪表,以乐观用心的形象去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三、“礼”在细节良好的文明礼仪不仅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形象和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标尺。
从理念上来说:文明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它的内涵却是体现于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里。
在办公室工作中,老师讲到的怎样介绍他人与自我介绍,推门礼仪、站姿礼仪、坐姿礼仪、谈话礼仪、电话礼仪等很多我们平时经常接触。
但并不在意的细节问题,还有在和领导就餐或召开会议时怎样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为客人安排主、次、座位等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认识到正是这些细节性问题才能决定自己履职的能力。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
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
天津大学管概(管理概论)要点总结(2018年6月)作者:孙逊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第一节管理者与组织组织:组织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的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的特征:1 每个主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2 每个组织都是有人组成的,这意味着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
3 每个组织都建立了一种系统性结构,可以规范和限制组织成员的行为。
第二节管理和管理的职能管理: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组织:是对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目的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是指一种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的结构的实体。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能力。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即与特定的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第二章管理发展史第一节历史背景亚当斯密——英国古典经济学——《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经纪人”“劳动分工”工业革命:它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
在工业革命中,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
机械力的引入加上劳动分工,使得在大型工厂中采用动力驱动的设备进行高效率的生产成为可能。
第二节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古典管理理论1。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书中提出科学管理四原则。
科学管理:是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以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对公认的工作和任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用此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四原则:1 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的方法,用以代表经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