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道治理
- 格式:doc
- 大小:281.50 KB
- 文档页数:16
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自古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角色。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黄河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黄河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一些可能的治理措施。
一、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困扰黄河流域的主要问题之一。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过度的农业开垦和不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导致了大量的土壤被侵蚀和冲走,进而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治理措施:1. 实施生态修复计划:加强对流域内的森林资源保护,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合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以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2. 推广可持续耕作方式:引导农民采用轮作、休耕和有机耕作等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持水分。
二、水资源短缺问题尽管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之一,但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黄河的水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在过去几十年里减少了近50%。
治理措施:1. 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节水措施,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减少农业和工业用水的浪费。
2. 引调水工程建设:通过引水、调水工程将其他水源输送到黄河流域,保持流域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三、河道淤积问题长期以来,黄河河道淤积问题一直困扰着河道交通和防洪能力。
大量的泥沙不仅使得河道逐渐变浅,还导致了河道的弯曲和移位,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了严重的灾害风险。
治理措施:1. 河道清淤和疏浚工程: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和疏浚,保持河道的畅通。
2. 增加水库枢纽和泄洪渠道:建设水库,合理调节水流,减少泥沙淤积和河道移位的风险。
四、洪水灾害问题黄河流域是中国最容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之一。
每年夏季的暴雨和降水过多引发的洪水经常给沿岸居民和农田带来巨大的破坏。
治理措施:1. 增加洪水预警系统: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前警示沿岸人民,降低洪水灾害的损失。
2. 健全防洪体系: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改善河道和堤坝的抗洪能力。
五、环境污染问题黄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市化产生的废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黄河水质造成了破坏。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黄河上、中、下游三个主要段的治理措施进行介绍。
2. 黄河上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上游段的治理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份。
针对该段的治理需求和特点,制定了以下措施:•生态修复:加强草地保护和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改良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修建梯田、沟坎以及防风带,采用保持土壤水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配,改善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状况,保证河水的持续供应。
•防洪措施:在上游建设大型水库和堤防,提高防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的风险。
3. 黄河中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中游段涉及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区。
根据该段的治理需求,制定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清理淤泥,加深河床,拓宽河道,提高黄河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淤积问题。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管理,推行河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洪灾防治:在河道两岸修建高强度堤防,增加抗洪能力,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水生态修复: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黄河下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下游段主要涉及山东和河北等地区。
为了解决该段的治理难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清理和疏浚工作,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保证水质和水流的畅通。
•生态修复: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水资源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合理分配水量。
•防潮措施:加强防潮堤和防潮闸的修建工作,提高对潮汐和海洋入侵的防御能力。
5. 结论通过对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的介绍,可以看出,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
治理黄河的措施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1. 中游退田还湖:黄河中游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湖泊萎缩、水质恶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通过退田还湖,可以恢复湖泊的生态功能,改善水质,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 中游水土保持: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减少河流泥沙淤积,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
3. 上游加固大堤:黄河上游地区的大堤是保护下游地区的重要屏障,通过加固大堤可以增强防洪能力,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
4. 下游开挖新的入海河道:如果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海水倒灌、河床抬高等问题,可以开挖新的入海河道,以缓解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总之,治理黄河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退田还湖、加固大堤、开挖新的入海河道等方法,同时也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实现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黄河的治理目录•黄河基本情况介绍•黄河治理历程与成就回顾•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中游地区河道整治与水沙调控技术应用•下游地区防洪减灾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跨区域协调机制构建与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未来展望与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黄河基本情况介绍01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流经多个省份和自治区。
黄河流域范围广泛,包括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重要地理单元。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地理位置及流域范围黄河水资源总量相对有限,且时空分布不均。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黄河水质状况总体较差,受到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威胁。
黄河水资源现状及特点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断流频发水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黄河生态环境问题与挑战01020304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导致河道淤积和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黄河水质不断恶化。
黄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黄河治理历程与成就回顾02古代黄河治理思想与实践古代黄河治理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重视堤防建设和水患预防。
古代黄河治理实践历代政府均重视黄河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堤防修筑、河道疏浚等工作,如汉武帝时期的瓠子堵口、明代的潘季驯治河等。
近现代黄河治理策略及效果评估近现代黄河治理策略从单纯的工程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注重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效果评估近现代黄河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生态环境等。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等。
当代黄河保护与发展战略部署黄河保护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黄河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发展战略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推进沿黄城市群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黄河的治理措施引言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出现了水土流失、水位下降以及洪水灾害等严重问题。
为了保护和治理黄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黄河的治理措施,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措施。
河道治理为了改善黄河的水位、洪水灾害和水质问题,中国政府通过河道治理来保护黄河的生态系统和水资源。
河道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1.清淤和疏浚:由于河道堆积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道的容积减小,导致水位下降和洪水灾害的发生。
因此,清淤和疏浚工作成为河道治理的重要一环。
2.建设堤坝:为了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中国政府在黄河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控制洪水的流量,保护附近居民和农田的安全。
3.河道修复:由于多年地下水开采等因素,黄河流域出现了地面下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河道修复的措施,包括加固河床和进行河道再造等。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保护黄河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关键。
中国政府通过多项措施来实施水土保持工作,包括:1.植树造林: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问题,中国政府在黄河流域推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固定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精细耕作:中国政府提倡农民采取科学耕作方式,如定植深耕、保种、轮作等,减少农田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3.建设防护林带:在黄河流域的脆弱地区,中国政府建设了一系列的防护林带,用于减弱风速,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
水资源管理黄河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供应源,因此,合理管理和利用黄河水资源对于保证供水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水资源调度:中国政府制定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调度方案,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不同地区的供水问题。
这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黄河流域河道整治实施方案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长河,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
然而,多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河道出现了严重的泥沙淤积、水位下降和堤防破损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沿岸居民和农田的安全。
因此,黄河流域河道整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下面提出了一份黄河流域河道整治实施方案。
一、整治目标1.解决黄河河道泥沙淤积问题,恢复正常的泥沙输运能力。
2.提高黄河河道的水位,保障沿岸居民和农田的安全。
3.修复并加固黄河的堤防,防止洪水泛滥。
4.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二、整治措施1.清淤疏浚:(1)建立健全黄河疏浚工程体系,加大对主要支流和河口的清淤力度。
(2)推行“多河段、分批次、重点突破”的清淤工作方式,先集中力量清淤重要河段,逐步向其他河段推进。
(3)采用先进的清淤设备和技术,提高清淤效率和质量。
2.恢复正常水位:(1)加大对黄河中下游的水源补充,通过引水和水库调节来增加黄河水位。
(2)加强对黄河上游的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浪费。
(3)推动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确保黄河河道有足够的水量。
3.修复与加固堤防:(1)制定严格的堤防管理制度,加强对堤防的巡查和维护。
(2)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对堤防进行修复和加固。
(3)加强与河流治理相关部门的合作,实施堤防巩固与河床清淤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4.生态环境保护:(1)建立健全黄河生态保护区,划定禁牧区和禁耕区,保护河岸带的植被。
(2)加强对黄河支流湿地的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推广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等,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三、实施步骤1.整治前期准备:(1)成立黄河河道整治领导小组,负责方案的制定和指导工作。
(2)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勘察和评估,制定详细的整治方案。
(3)筹集资金和技术力量,为整治工作提供支持。
2.整治工程实施:(1)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阶段实施清淤、水位调整和堤防修复工作。
黄河治理措施简介黄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由于山川起伏、水势险恶等地理原因,黄河在历史上频繁发生洪水,给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为了减轻洪水灾害,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黄河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
黄河治理措施河道整治1.大堤加固:黄河上游地势险峻,河道弯曲,洪水泛滥时容易冲毁堤坝造成严重灾害。
为了防止洪水冲毁堤坝,治理工程采取了加固大堤的措施,包括在堤坝上加装石块、混凝土等防护措施。
2.河床清淤:由于河水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床上导致河道狭窄,流速变慢,易导致水势积聚,引发洪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河治理工程进行了河床清淤,将河床上的淤泥清理干净,恢复了河道的通畅程度。
3.护岸加固:黄河河床多沙、易崩塌,为了保护岸边的建筑和防止冲毁,治理工程采取了加固护岸的措施,包括加装石块、建设防护墙等。
水库调节1.上游水库建设:黄河上游地区地势险峻,水位波动大,容易形成洪水。
为了调节上游水位,黄河治理工程建设了一系列水库。
这些水库可以在洪水来临时储存水量,减轻下游洪水的冲击。
2.下游水库建设: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缓,易受洪水冲击。
为了减轻下游的洪水压力,治理工程还建设了下游的水库。
这些水库可以储存来自上游的洪水,在合适的时候释放出来,减轻洪水的冲击力。
生态保护1.河岸绿化:黄河上游地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较差。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治理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河岸绿化工作,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草地,提高了河岸的植被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
2.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设立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限制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了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物种。
河道监测为了及时了解黄河水情,掌握河道变化情况,黄河治理工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工程在河道上安装了大量的监测设备,包括水位计、水质监测仪等,可以实时监测黄河水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潜在的灾害。
黄河综合治理的措施1. 简介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和人类活动,黄河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河道淤积等问题。
为了维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开展黄河综合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2. 建立水资源保护体系为了保护黄河的水资源,建立水资源保护体系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这需要从源头上治理,划定保护区域,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此外,还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供水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
3. 防治黄河污染黄河的水质问题日益严重,主要集中在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
为了防治黄河的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建立健全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
其次,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还需要加大农药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监管。
4. 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黄河的河道淤积问题十分严重,不仅影响水流畅通,还会导致洪水灾害。
为了解决河道淤积问题,黄河综合治理需要进行河道治理和生态修复。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河道的清淤力度,改善水流条件,增加洪水容量,预防洪水灾害发生。
同时,还需要保护和修复河岸带生态系统,重建湿地和湿地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
5. 水资源利用和调度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和调度是影响黄河综合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有效的水资源利用和调度,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包括制定水资源利用和调度的规划,健全水权交易市场,加强水资源配置的监督和评估。
此外,还需要加大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力度,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6. 加强管理和监督黄河综合治理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对黄河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同时,还需要强化督查和考核,及时解决问题和处理各类矛盾。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黄河综合治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治理黄河的具体措施一、加强流域管理1. 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2. 制定流域综合规划,科学合理安排水资源利用,保障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分区、分配和调度,合理保护和利用河流水资源。
4. 加强对黄河流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规划农业、工业和城镇发展,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二、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1. 加大黄河河道治理力度,清淤疏浚,保持河道通畅,防止河床淤积和河道变浅,提高河流输沙能力。
2. 加强堤防建设和维护,修筑坚固的防洪堤防,防止洪水泛滥,保护沿岸农田和城市安全。
3. 落实河岸带管理制度,加强河岸生态修复,保护河岸带的生态功能,减少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
三、推进生态环境保护1. 加强黄河源头的生态保护,严禁乱砍滥伐,保护植被覆盖,防止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2. 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湿地的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3. 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加强水污染治理,保持黄河水质清洁。
四、加强水资源调度和利用1. 建设黄河流域水资源调度中心,实施水资源调度,合理供水,满足流域内各地的用水需求。
2.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施,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合理利用水资源。
3.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水库、引黄灌区等,提高水资源的储备和利用效率。
五、加强科学研究与监测1.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黄河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变化规律,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的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文、水质和水生态状况,及时掌握黄河流域的变化情况。
六、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1. 加强黄河流域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黄河的污染和破坏。
2. 加强公众对黄河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黄河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黄河的良好氛围。
治理黄河需要综合施策,从流域管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调度和利用、科学研究与监测以及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黄河治理工作,实现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管理标准(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保持工程完整,改善工程面貌,提高工程抗洪强度,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其考核标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黄委管辖的黄河干流、沁河、大清河、东平湖、北金堤及渭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
第三条险工、控导工程分为主体工程(丁坝、垛、护岸和联坝)、附属设施(工程观测设施、标志标牌和管护庭院等)及护坝地。
第四条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管理,除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技术标准。
第二章工程管理第五条坝顶。
坝顶高程、宽度保持原设计标准。
坝面平整、碾压密实,沿横断面方向每10m长度凸凹不超过5cm。
以栽植葛笆草为主,生长旺盛,草坪修剪高度不超过10cm,草皮覆盖率98%以上。
坝面无凸凹、陷坑、洞穴、水沟、浪窝、乱石、杂物及杂草。
第六条沿子石。
沿子石顶宽1.0m,厚度不小于15cm,采用现浇混凝土或浆砌块石;采用现浇混凝土的每1m设伸缩缝1条。
沿子石外沿轮廓线要线直弧圆,平整一致。
沿子石与土坝基结合部,紧贴沿子石埋设混凝土块(80cm ×15cm×30cm),埋设混凝土块采用40cm×50cm的三七灰土填筑,三七灰土上部盖10cm厚的黏土。
混凝土块与坝顶面平,高出沿子石3cm。
沿子石无凸凹、墩蛰、塌陷、空洞、残缺、活石;沿子石与土坝基结合部无集中渗流。
第七条备防石。
备防石存放要考虑工程管理和防汛抢险需要,存放位置合理,做到整齐美观、整体划一。
每垛高1~1.2m,长宽尺寸要尽量一致,垛间距1m,距迎水面坝肩不少于3m,背水面坝肩2m。
每垛50m3,以10的倍数为准,坝垛号和方量标注清晰。
备防石采用水泥沙浆抹边、抹角,边、角抹面宽度0.15~0.20m。
经常靠河工程的备防石可不抹面。
备防石标志尺寸:主垛长0.6m,宽0.4m;一般垛长0.5m,宽0.3m。
黄河河道整治实施方案
黄河是我国母亲河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命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黄河河道出现了诸多问题,急需进行整治和改善。
为了有效实施黄河河道整治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河道治理。
1. 对黄河河道进行全面清淤,清理河道淤泥和垃圾,保持河道畅通。
2. 加强对河道岸线的加固和修复工作,防止河岸塌陷和决口发生。
二、改善水质环境。
1.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2.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三、保护生态环境。
1. 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恢复湿地和植被。
2. 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1. 完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加强对堤防的加固和修复工作。
2. 提高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确保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推动河流整治长效机制。
1. 建立健全黄河河道整治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果能够持续稳定。
2.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河道再次出现问题。
在实施黄河河道整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确保整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黄河河道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们才能够保护好黄河这条母亲河,让她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
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引言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河道泥沙淤积、水污染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治理黄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和问题。
水资源调控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是治理黄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水资源优先分配:政府强调保障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
2.提高供水能力: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修建水库、引淮入冀工程等,提高供水能力,解决供水不足的问题。
3.节水措施:通过实施节水技术和政策,减少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中的水浪费。
经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分配不均衡、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黄河的河道淤积是治理黄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合理疏浚:定期清理黄河河道的淤积物,确保河道的通畅,减少水灾的发生。
2.生态修复: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黄河的淤积问题,但由于河道的特殊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河道治理工作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水污染治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治理水污染,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污水处理: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厂,加强对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广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3.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水污染治理的监管,严格执法,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治理水污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速度快、工业污染物排放多等原因,水污染问题仍然严峻。
综合治理与协同作战为了有效治理黄河,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综合治理和协同作战的方式,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黄河的治理与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不合理开发和管理,黄河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灾害以及水资源的枯竭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与措施。
治理措施1. 水土保持工程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修建河堤、河床整治、截流堤和水道疏浚等工程,有效减少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
2. 水库调控为了解决黄河洪水问题,中国政府在黄河上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库,例如龙羊峡水库、三峡水库等。
这些水库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控,减少洪峰流量,保护下游地区的安全。
3. 生态补偿机制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
该机制通过给予流域内的农民和居民生态补偿来鼓励他们保护水源地、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推动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 河道治理为了提高黄河的水运能力,中国政府进行了长期的河道治理。
这包括拓宽河道、清除淤泥、加强河床护岸等工程措施,使黄河能够顺利通航,提高经济效益。
5. 节约用水水资源的枯竭是黄河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节约用水政策,例如改善农业灌溉技术、推广水资源回收利用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和开发。
治理成效通过多年的治理与措施,黄河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的问题。
水库调控和河道治理改善了黄河的洪水灾害情况,保护了下游地区的安全。
生态补偿机制激励了流域内农民和居民的参与,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黄河水资源的枯竭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节约用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同时,治理成本较高,需要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结论黄河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居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努力。
水土保持工程、水库调控、生态补偿机制、河道治理和节约用水等措施的实施为黄河的治理提供了重要借鉴和经验。
治理黄河的工程措施为了治理黄河,可以采取以下工程措施:1. 建设防洪工程:修建堤坝、挖掘渠道,增加河道的容水量,降低洪水对河道周边地区的影响。
2. 疏浚河道:定期对黄河进行疏浚作业,清理淤泥和河床,维持河道的通畅状态,保证河水平稳地流入海洋。
3. 河道修整:加固河岸,修建护岸,防止黄河岸边发生塌陷和滑坡,保护沿岸农田和居民安全。
4. 河道分流:在黄河沿线适当位置修建分流渠道,将部分水流引到旁边的渠道中,减轻黄河的水流压力,防止洪水灾害发生。
5. 河道固堤:修建河床固结闸、分流闸等,控制黄河水流的分配和流速,保持河道的稳定性。
6. 水库建设:在黄河流域修建水库,调节水量,减缓洪峰流量的冲击,避免洪水灾害发生,并且可以进行多功能利用,如发电、供水等。
7. 生态修复:采取生态治理措施,大力发展河道两岸的植被,防止河岸侵蚀和水土流失,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8. 国际合作:与黄河上游国家进行合作,共同治理黄河,实施联合水资源管理,共同应对黄河的挑战和问题。
这些工程措施可以综合运用,全面治理黄河,减少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为沿岸地区的农业、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9. 水土保持工程:在黄河流域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梯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提高水质。
10. 水资源调配:在黄河上下游地区实施水资源调配工程,合理分配水资源,平衡上下游地区的需水和供水,避免水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11. 河道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的河道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黄河的水位、流量和水质,及时预警洪水和水质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12. 河流管理: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的河道管理机构,加强对河道的巡查和监管,及时处理河道问题,确保河道的畅通和安全。
13. 土地整治:对沿岸农田进行整治,加强耕地保护,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现象,保护农田生产能力。
14. 水土保持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水土保持法规和政策,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推动各地区落实水土保持工作,落实责任和义务。
黄河治理保证措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作为我国第二长河流,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洪水灾害频发,黄河治理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黄河治理的保证措施。
一、自然保护措施1. 河道整治:对于黄河来说,河道整治是保证黄河治理成功的关键环节。
在河道整治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黄河水量的波动,既需要扩大河道的输沙能力,又要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避免出现退水、内淤等问题。
2. 滩涂保护:黄河流域的滩涂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和水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要加强滩涂保护,限制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护滩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生态修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手段,提高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保护。
二、水利工程措施1. 水库调节:在黄河的上游地区,建设一系列水库是保证黄河治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节蓄水和泄洪,可以减小洪峰流量,降低洪水灾害的风险,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供给。
2. 提高堤防安全性:黄河的堤防是抵御洪水侵袭的最后防线,因此要加大对堤防的巡查和维修力度,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新型的防洪堤防材料,增强堤防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三、水资源管理措施1. 水资源合理分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分配,优化黄河流域各地的水资源利用结构,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2. 加强污染治理:黄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的污染,需要加强污染治理工作。
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惩违法排污行为,提高水质治理效果。
3. 水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推动居民和企业节水意识的培养,降低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四、综合治理和跨区域合作1. 跨区域合作:黄河流域涉及多个省份和自治区,要加强各地之间的协调合作,建立跨区域的黄河治理机构,共同推进治理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互补。
治理黄河的建议书-建议书治理黄河的建议书引言概述: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黄河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洪水频发,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污染严重,已经成为中国的“悲情河”。
为了保护黄河,改善生态环境,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水资源管理1.1 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掌握黄河水情,做好防洪减灾工作。
1.3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补水工程,增加生态用水量,保护黄河生态环境。
二、改善河道治理2.1 实施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清淤疏浚,加强河道维护,保持河道畅通。
2.2 加强河岸防护工程建设,防止河岸塌陷和水土流失。
2.3 推进黄河生态修复工程,恢复黄河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三、加强水质治理3.1 加强黄河水质监测和评估,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质变化。
3.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化肥农药对水质的污染。
3.3 推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黄河水质的影响。
四、推进流域生态保护4.1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编制,明确生态保护重点和措施。
4.2 推进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态环境稳定性。
4.3 加强植被恢复和重建工作,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保持能力。
五、加强政策法规支持5.1 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水资源管理的法制保障。
5.2 加强政府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健全黄河流域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流域治理的协同发展。
5.3 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共同参与黄河治理工作。
结语:治理黄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黄河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愿我们的建议能够为黄河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黄河河道治理生态水利学2班2008101139 曲更龙摘要: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复杂的河流。
为给河道整治提供依据,本文对黄河游荡性河段、弯曲性河段以及由游荡向弯曲转变的过渡性河段半个世纪的河势演变进行总结、研究,提出黄河河势演变的特性及河势演变的基本类型。
针对黄河下游治理难度大、河情十分特殊的实际,提出了黄河下游治理的主要对策。
以及黄河河道整治工程,他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伴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的运用,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论黄河河道整治的技巧及对策。
1.河道概况1.1 河道分段黄河中游尾段的河南孟津白鹤镇至河口河道长878km,按照河道特性可分为4个不同特性的河段。
①孟津白鹤镇至山东东明高村,河道长299km,堤距宽一般5~10km,最宽达20km,河道比降0.265‰~0.172‰,弯曲系数1.15。
河道淤积严重,为典型的游荡性河型。
②高村至阳谷陶城铺,河道长165km,堤距宽1.4~8.5km,大部分在5km以上,河道平均比降0.115‰,弯曲系数1.33,属由游荡性向弯曲性转变的过渡性河段。
③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河道长322km,堤距宽0.4~5km,一般1~2km,河道平均比降0.1‰,弯曲系数仅为1.21,属弯曲性河型。
④宁海至入海口,河道长92km,属河口段,处于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循环变化中。
1.2 河道横断面黄河下游河道为复式断面,由主槽和滩地组成。
兰考东坝头以下有二级滩地,以上有三级滩地。
一级滩地和枯水河槽合称为主槽。
主槽是水流的主要通道,二级滩地在大洪水及部分中等洪水时才漫滩过流。
1.3 滩区滩区具有耕种条件,总面积3953.45km2,现有耕地374.13万亩,人口170余万人。
1.4 河道淤积黄河以泥沙量大、含沙量高闻名于世。
由于泥沙淤积,河道不断抬高,现在临河滩面一般高于背河地面3~6m,黄河下游成为“悬河”。
2.河势演变特性河势是指河道水流的平面形式及发展趋势。
包括河道水流动力轴线的位置、走向以及河弯、岸线和沙洲、心滩等分布与变化的趋势。
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黄河河势演变的一般特性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2.1 河势变化向下游传递在一股河或主股过溜※占2/3 以上的河段,河势演变的纵向影响十分显著,甚至一处河势的明显变化会波及较长的河段,“一弯变、多弯变”正是河势演变向下游传递的写照。
河势演变的传递是逐弯下移的,演变传递的速度除与来水来沙情况有关外,还明显制约于水流边界条件。
如濮阳青庄至菏泽刘庄有4处险工,边界稳定,传递速度慢,一年时间内上弯的变化向下只能影响1~2个弯道;而图1示出的李桥至王子圩河段,在1961年汛末至1962年汛前的一个非汛期内,由于大罗庄弯道的深化,至使以下三个弯道发生弯顶左右易位的变化。
2.2 河势演变过程中存在基本流路河势演变有一定的随机性。
在几乎布满两堤之间的主溜线中,某个河段内总可以归纳出2~3条基本流路。
在河道整治之前,郑州花园口至来潼寨河段,北岸为高滩,河势主溜在南岸大堤至北岸高岸之间宽约5km的范围内变化,把多年的主溜线套汇在一起看出,主溜线基本布满这5km宽的范围,但却存在2条基本流路,1954年前是一条基本流路,1954年至1957年为另一条基本流路,两条基本流路的弯顶成左右相对分布。
2.3 河势变化存在重复性在河势演变的过程中,年年都在发生变化,只是变化的幅度及形式不同而已。
对于有明显变化的河段,若干年后常会重复已有的流路。
在一个弯道的发生、发展、裁弯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重复着已有的演变过程。
如陶城铺上游的石桥河段[1],1952年至1967年先后两次形成“S”形弯道和自然裁弯(图2)。
图2 石桥河段裁弯前后主溜线2.4 流量变化影响河势演变流量是影响河势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即使在较短的时间内,流量的变化也会造成河势变化。
在黄河下游广为流传的“小水坐弯、大水趋中”,“小水上提、大水下挫”,“涨水下挫、落水上提”等都是反映流量变化对河势变化的直接影响。
小流量时水流动量小,在河床边界的约束作用下,易于改变流向,水流的弯曲系数大;流量增大后,水流的惯性力加大,边界对水流的作用能力相对减弱,不易改变流向,主溜较小水时趋中,水流的弯曲系数变小。
2.5 游荡性河段主溜摆动强度大主流的变化大体上可反映河势的变化情况。
主流线的位置与线的位置是基本一致的,暂以一次洪峰过程中在24小时内的平均摆动距离来描述主流的摆动强度。
从黄河下游1959年前各个水文站断面的主槽摆动强度看出[2],除刚出峡谷的孟津断面摆动范围小外,在游荡性河段,一次洪峰中线摆动幅度一般平均每天大体为80~130m,速度惊人;在高村至陶城铺的过渡性河段平均每天为50~60m;进入弯曲性河段后主溜的摆动强度减少,一般仅为每天10~30m,接近入海口的前左断面近40m。
主溜线的年际间变化也是游荡性河段远大于其他河段。
主溜线的变化基本上代表了河势的变化。
1960年前,三门峡水库尚未建成,除弯曲性河段外,河道未进行整治。
在游荡性河段,主溜的摆动范围一般为2~4km,大者达6km;摆动强度每年1km左右,大者达3km以上。
在过渡性河段摆动范围一般1~2km,大者5km以上,摆动强度一般每年0.4~0.7km,大者1.27km。
游荡性河段主溜的摆动不论是每天的摆动强度,还是每年的摆动幅度都是很大的。
其主要原因为[3]:①主支汊交替,游荡性河段多为数股并行,由于河槽的淤积,主汊河底抬升,当流量增大后,原支汊过流能力加大变成主溜。
②洪水期低滩拉槽成为主河槽,对于主流线曲度大的河段遇漫滩洪水时,沿滩地拉出一条流程短的串沟,沟面扩宽、冲深发展为主河道。
③滩地易冲塌,游荡性河段的泥沙颗粒粗,含粘量小,抗冲能力低,坍塌速度快。
④上段河势多变,造成来溜方向改变频繁,引起本河段主溜摆动幅度加大。
2.6 上下游弯道演变具有对应关系2.6.1 上下游弯道靠溜部位同向变化上弯靠溜部位上提,下弯也上提;上弯靠溜部位下挫,下弯也下挫。
大部分上下游弯道的河势演变服从这一规律,一般比较和顺的弯道都如此。
如青庄、高村、南小堤弯道,青庄上提,高村随着上提,南小堤也要上提;青庄下挫,高村随着下挫,南小堤也相应下挫。
2.6.2 上下游弯道靠溜部位反向变化上弯靠溜部位上提,下弯下挫;上弯靠溜部位下挫,下弯上提。
反向变化仅在特殊河段出现:①一处工程由多个不连续的弯段组成,且后一个弯道曲率明显偏大。
如范县彭楼与鄄城老宅庄之间的靠溜关系,彭楼1~12坝顺直,13坝以下弯道后退,出口段的28~33坝弯道半径小,改变流向快。
当彭楼上段靠溜时,一般在老宅庄的中下段靠大溜;当彭楼下段靠大溜时,老宅庄溜势明显上提至梅庄一带。
②上下弯成“S”形弯道,这种河弯的弯道陡,中心角大,两弯间的顺直河段短,上下弯道演变的关系灵敏,对于“S”形弯道,弯道下端的出流方向比弯道上段的出溜方向更偏向下弯的上段,因此在上弯的靠溜部位下挫后,下弯的河势反而上提。
对于河道边界条件易变的河段,往往溜分数股,沙洲、潜滩比比皆是。
在这种河段往往横向变化明显,上弯河势的变化对以下的势的影响多不明显。
2.7 长期枯水会出现连续畸形河弯中水是造床作用最强的流量。
一年内,洪水的能量虽然最大,但其作用时间短,有时来不及改变流路,洪水期即已过去。
小水期行流时间最长,由于水流能量小,造床作用弱,一般不会造成河势的巨变。
在洪水、中水、枯水交替出现的过程中,中水流路往往适应能力最强;发生漫滩洪水时,随着流量的减小,水流归槽后,基本还沿中水流路行河;枯水期,在弯道段流线弯曲率加大,在较长的直河段内往往出现微弯,但在汛期中水流量过程中,又会调整流路,使弯道的曲度减小,较长直河段的一些微弯段又变成直河段。
当出现数年枯水时段时,小水形成的过分弯曲的小弯道得不到调整,直河段因水流能量小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在没有河道整治工程控制、且河床土质含粘量低的河段,就会形成连续畸形河弯。
如开封黑岗口至柳园口河段,仅右岸有整治工程,左岸为易冲易淤的滩地,经过较长的枯水期后,就形成了连续畸形河弯(图3)。
在连续枯水期间,一些未经河道整治的河段,还会出现急弯、陡弯。
水流陡折蛇行,进而不前。
如开封王庵至府君寺河段就曾多次出现主溜三次穿过同一河道横断面的情况。
3 河势演变的基本类型河势演变主要是指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从横断面看,依照水流的集中情况可分为单股或多股。
在多股河段河势演变主要表现为主股的发生、发展、消亡和主股、支股的交替变化;在单股河段河势演变主要表现为弯道的变化和直河段位置的变更。
由于水流条件、泥沙条件、工程边界、河床组成等千变万化,不同的河段、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河势,其演变形式也不同,但大体可归纳为5种基本类型。
3.1 弯道演变“水性行曲”是河道水流运行的基本特点之一。
在来水来沙条件及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下,河道水流总是以弯段、直段相间的形式向下游流动。
在多股并行的河段,其中的某一股水流在一定的流程内也是以弯段、直段交替的形式运行。
在演变的过程中,弯道的变化决定直河段的变化,直河段的溜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弯道的变化,因此在河势演变的过程中,弯道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演变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3.1.1 弯顶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弯道进口入流条件在一个时段内较为稳定,河弯段的河床为沙质土壤,出口有工程或有抗冲性强的胶泥嘴分布时,弯道的弯顶易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图4)。
3.1.2 弯顶逐年下移在一定的工程和河床边界条件下,一岸弯道的靠溜部位逐年下移,有的长达数公里。
如台前孙口至梁集河段(图5)。
3.1.3 弯道左右易位一个河段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弯道左右易位是经常发生的。
这里是指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例如一年内发生的左右易位现象,即在滩地低且不稳定的河段,一个非汛期内发生弯道左右易位,凸岸变凹岸、凹岸变凸岸的演变形式。
如鄄城大罗庄至范县王子圩1961年汛末至1962年汛前的河势(图1),一个非汛期内连续数道河弯发生了左右易位的变化。
3.1.4 弯道相对稳定弯道上游来溜方向较为稳定,弯道处为耐冲的胶泥嘴或整治工程,且弯道下游出溜平顺,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弯道。
如营房河弯,尽管上弯为河势变化频繁的密城湾,但其出溜却能稳定在范屯至马张庄一带,营房受溜较为稳定,营房湾本身修有险工,且营房以下出溜平顺,因此,营房弯道相对稳定,河势变化表现为上提下挫。
3.1.5 弯道多变在无工程控制且河床抗冲性差的河段,河势变化频繁,且无明显规律,河势演变呈弯道多变的形式。
如范县邢庙至郓城苏阁河段,长14km,中间无工程也无抗冲性强的胶呢嘴,1948~1964年主溜位置多变,一年一个样子,且变化的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