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下游河道节点整治
- 格式:pdf
- 大小:249.54 KB
- 文档页数:2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支撑。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长期面临水土流失、洪水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下游的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江苏和天津等省市,在该地区存在一些主要问题:1.1 水土流失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黄河下游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贫瘠和农田减产,还引发了河道淤积和堤坝破坏的风险。
1.2 水资源短缺黄河下游地区还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随着工业和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用水。
1.3 洪水灾害由于黄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黄河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洪水灾害。
洪水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问题,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黄河下游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2.1 水土保持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
其中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植被恢复和防风固沙工程等。
通过植被覆盖和人工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2.2 水资源管理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该地区实施了水资源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调配和建设水库等。
通过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提高用水效率。
2.3 洪水调控措施为了减少洪水灾害的影响,黄河下游地区实施了洪水调控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河道治理、改善堤防条件和建设洪水调节区等。
通过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和建设洪水调节设施,可以减少洪水灾害的风险。
2.4 生态修复措施为了保护和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浅谈河道整治工程出险的原因及抢护措施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是通过在凹岸修建护岸工程,控制弯道向不利方向开展,一弯送一弯的将洪水注入脖海。
工程修建后,随着水位、流量的变化,也引起河势变化,而导致工程出险,危及防洪平安。
一、工程出险原因河道工程修建后,随着水位、流量的不断变化,河势也不断发生变化,当来溜方向与护岸工程坝垛轴线交角变化较大时,大溜直冲工程坝垛,造成工程出险,危及工程平安。
坝垛出险是水流和坝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水流是一种贯性流体,在河道内水流遇坝受阻后,一般便一分为三,一股水流沿坝前下泄,称为“螺旋流”,也称“顺坝流”;一股水流沿坝体逆流而上,移为“回溜”,也称“倒溜”;另一股水流沿坝体垂直下切,称为“搜根溜”。
其中后二者相遇后便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牵引力的环流,导致横向输沙的不平衡。
当环流与河床土质不能维持均衡时,河床即遭受破坏而变形,形成不规那么的冲刷坑,冲刷坑的深度与流速成正比,流速越大,冲刷坑就越深,当冲刷坑的深度超过工程根石的埋置深度时,坝体即下蛰而坍塌出险,这就是河道整治工程出险的原因。
二、抢护措施当工程坝岸出险时,应及时进展抢护,做到抢早抢小。
在抢护时应根据冲失程度,选择抢护方法,及时抛填料物进展抢修加固。
抢险也是对坝岸根基的加固,坝岸的根基只有到达8~12米时,工程才能处于根本稳定。
河道整治工程抢险一般有抛块石、石笼、柳石枕和柳石搂厢等方法。
对不同的险情采取不同的抢护措施。
1、抛块石适应范围当坝垛根石被急溜冲刷走失,坡脚被淘空,引起部分蛰动坍塌,在未露出土胎的情况下,可抛块石抢护,以稳固坝基,恢复坝坦。
2、抛铅丝笼适应范围当防护工程遭受大溜顶冲,抛块石有被冲走的可能时,应抛铅丝笼抢护,以压护水下根石坡面,防止急溜冲揭走失。
3、抛柳石枕适应范围当坝垛受大溜顶冲,坍塌严重,土胎以外露,可抛柳石枕进展抢护,外抛块石恢复坝坦。
4、柳石搂厢适应范围当坝垛受大溜顶冲,坍塌破坏严重,或正在继续坍塌后退,需要紧急抢护的情况。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最泥沙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河南、山东两省,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经济区和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威胁。
为了保护下游地区的人民财产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治理措施。
1. 河道疏浚河道疏浚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黄河经过长期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断流、水势变浅,进而增加了洪水的冲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河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定期疏浚。
疏浚工作包括清理河道底泥和水生植被,保持河道畅通,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2. 建造防洪堤坝为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黄河下游地区大量建设了防洪堤坝。
这些堤坝可以有效地阻止洪水侵袭下游地区,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防洪堤坝的建设包括加固现有堤坝、新建堤坝和减少河道侵蚀等措施。
通过不断加强堤坝的防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大大提高。
3. 构建洪水调控工程为了进一步提高黄河下游地区的抗洪能力,黄河下游地区积极构建洪水调控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水库、闸门、泄洪道等。
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可以调节黄河的水量,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同时,这些工程也可以利用洪水资源,提供水源供给和灌溉用水。
4. 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为了及时掌握黄河下游地区的江河水情,提前预警洪水灾害,黄河下游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该体系包括水文站、气象站、监测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黄河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等信息。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下游地区人民做好防洪准备,减少洪水灾害的损失。
5. 加强防洪意识教育为了增强人民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黄河下游地区加强了防洪意识教育。
通过开展防洪演练、宣传防洪知识等活动,提高人民的防洪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加强防洪宣传教育,普及防洪知识,提高人民对防洪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结论黄河下游地区的防洪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河道疏浚、建造防洪堤坝、构建洪水调控工程、强化监测和预警体系以及加强防洪意识教育。
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下:一、上游问题:荒漠化、凌汛。
解决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区,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爆破、飞机轰炸排凌汛。
二、中游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解决措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三、下游问题:泥沙淤积、地上河、凌汛、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
解决措施:建立水库调水调沙,加固堤坝,冬春工程排凌汛,加大水量供给,合理分配水量。
以下是更具体的解决措施:四、上游荒漠化问题:建立生态保护区,包括草原、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系统,采取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推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将人类活动较少的土地逐步恢复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针对凌汛问题,可以采用爆破、飞机轰炸等方式,将冰凌破开,降低水位,避免洪水造成的灾害。
五、中游水土流失问题: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实施土地整理、梯田建设等工程,改善农田灌溉和排水条件,减少土壤流失。
加强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种植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湿地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土流失。
六、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建立水库调水调沙,通过水库的调节作用,将洪水期的多余水量储存起来,避免洪峰流量过大,减少泥沙的淤积。
加固堤坝,加强河道治理和堤防建设,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期对堤坝的冲击和损坏。
冬春工程排凌汛,在冬春季节加强河道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冰凌堆积的问题,避免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七、下游冬春水量不足、经常断流问题:加大水量供给,在枯水期增加水资源的供给量,通过调水工程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调配到枯水期使用,保证下游地区的水量需求。
合理分配水量,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合理分配水量,确保各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得到满足。
除了以上提到的具体措施,以下是一些额外的建议和措施,以帮助解决黄河上中下游存在的问题:八、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在黄河沿岸地区推广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例如推广节水农业、提高工业和居民用水的利用效率等,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
而黄河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河道整治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安全性,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水土保持,提高土地质量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河道整治不仅可以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保护农田土壤,提高土地质量。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包括清淤、堤防修筑、堤坝加固等项目,这些工程有效地减轻了河流淤积对农田的侵蚀,防止了低洼地带的泥沙积累,从而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力和土地价值。
二、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黄河下游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通过清理河道、疏浚水道等措施,不仅增加了用水量,更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良好的灌溉环境。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有助于调节农业生产的节奏和季节性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防洪保安全,保障农业生产黄河下游地区常年受洪水威胁,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有助于防洪保安全,有效地保障了农田和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加强堤防修筑、河道疏浚以及加固工程,降低了洪灾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减少了农田受灾面积,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稳定发展。
四、推动农业现代化,打造现代农业园区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不仅仅是一项基础工程,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抓手。
通过修筑高标准农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推动了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黄河下游地区的农田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推动了经济发展、农村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抬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黄河下游河床抬高的原因,分析了河床抬高的危害性,提出了“河床不抬高”的六项措施:首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将黄河泥沙变害为利。
关键词:河床抬高;黄河泥沙;治理措施“河床不抬高”是治黄工作者长期以来的愿望,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首先将其作为治黄的目标明确提出来,黄委李国英主任更将其作为黄河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
“河床不抬高”应是指主河槽不抬高,至于滩地的适当淤积抬高则有利于主槽的稳定,即“滩高槽稳”,是有益的。
1.河床抬高的原因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导致黄河下游河床严重淤积,逐年抬高的,主要原因有三:①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②河口淤积延伸,河道增长;③下游河道尤其是东坝头至高村游荡型河段和高村至陶城铺“驼峰”河段输沙不畅。
其中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最根本的原因,河口的淤积延伸和下游的游荡河型都是由中游长期的严重水土流失所造成的。
2.河床抬高的危害由于来水来沙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黄河下游河床的抬高加剧是从三门峡水库修建后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
截止目前,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床抬高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最为严重的河段为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
由于黄河下游河床的严重淤积,逐年抬高,不仅导致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形势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并使黄河下游河道在中常洪水下,形成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的危害性逐渐加大,进一步增大了洪水对两岸的威胁,防汛形势日趋严峻的不利局面。
3.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治理措施要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问题。
这首先在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来减少黄河中游粗泥沙的入黄量;其次是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冲涮河道,减小河道淤积;第三在中游适宜地点修建高坝大库,拦蓄、调节洪水泥沙;第四是大力开展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和疏竣工程:第五是设法减缓河口延伸的速率;第六是合理开发应用黄河泥沙资源,使黄河泥沙达到变害为利的作用。
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1. 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和自然力量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等问题。
为了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从黄河上、中、下游三个主要段的治理措施进行介绍。
2. 黄河上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上游段的治理主要涉及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份。
针对该段的治理需求和特点,制定了以下措施:•生态修复:加强草地保护和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改良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修建梯田、沟坎以及防风带,采用保持土壤水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调配,改善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供给状况,保证河水的持续供应。
•防洪措施:在上游建设大型水库和堤防,提高防洪能力,降低洪水灾害的风险。
3. 黄河中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中游段涉及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区。
根据该段的治理需求,制定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清理淤泥,加深河床,拓宽河道,提高黄河的输沙能力,减少河道淤积问题。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管理,推行河道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洪灾防治:在河道两岸修建高强度堤防,增加抗洪能力,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水生态修复: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黄河下游段治理措施黄河下游段主要涉及山东和河北等地区。
为了解决该段的治理难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河道整治:加强河道清理和疏浚工作,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保证水质和水流的畅通。
•生态修复:开展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工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水资源管理:控制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水资源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合理分配水量。
•防潮措施:加强防潮堤和防潮闸的修建工作,提高对潮汐和海洋入侵的防御能力。
5. 结论通过对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的介绍,可以看出,政府和相关部门正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利用黄河资源。
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加剧近年来,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冲刷问题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从河道冲刷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
一、河道冲刷原因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源于多方面原因。
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土流失问题,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和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导致黄河水量增大,流速加快,从而容易引发河道冲刷现象。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河道冲刷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的人口从事农业活动,不当的农耕方式和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得泥沙流失更加严重,加剧了河道冲刷的程度。
二、河道冲刷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首先,冲刷造成的土地流失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降低,给农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其次,河道冲刷加剧了洪水的威力,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河道冲刷还会导致河岸塌方,威胁到人们的住房安全。
三、解决办法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流域治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科学的农耕方式,减少农业对河道冲刷的影响。
同时,应加强维护河道的工作,定期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杂草,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应加强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
综上所述,黄河下游河道冲刷问题的加剧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只有通过加强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加强河道维护和洪水管理,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黄河治水心得[精品5篇]黄河治水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依据多年的文秘写作阅历,参考优秀的黄河治水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共享【黄河治水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阅历,供你参考借鉴。
黄河治水心得篇1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然而,黄河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患。
黄河水患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逼,因此,黄河治水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治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理解黄河的自然特性,还需要深化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黄河的洪水主要是由于降雨和季节性融冰引起的,而其险情则来自于河道淤积和堤防老化。
因此,治理黄河需要从源头上进行生态保护,防止河道淤积和加强堤防建设。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治水方法。
首先,我们加强了对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以保持黄河的水源涵养。
其次,我们进行了下游的河道整治,以防止洪水泛滥。
此外,我们还在黄河的重要节点上建设了水库,以调节水资源,掌握洪水。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黄河的洪水灾害明显削减,河道也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最重要的是,黄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得到了加强。
然而,黄河治水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黄河的洪水灾害仍旧存在,河道整治也需要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也需要加强。
因此,我们需要连续加强黄河的治理,以实现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黄河治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新的治水方法,以应对黄河所面临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黄河的治理,以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实现黄河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治水心得篇2黄河治水心得应由本人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黄河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的治理和保护对于保障国家水资源平安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黄河治水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黄河治理需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论文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利与弊解析【论文摘要】黄河泥沙是黄河洪水威胁的症结所在,是黄河治理的难点。
黄河的防洪思想、防洪技术、防洪战略决策都着眼于这一点。
为确保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不淤积、不断流,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水利委员会创立了举世瞩目用水治沙的历史先河。
“调水调沙”的设想经过实践的考验,正一步步走向成功,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具有较大的效益。
但是,笔者认为,在看到有益方面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因素,现结合实际,就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河道产生利弊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仅供同仁参考。
1黄河泥沙的危害黄河水患,根在泥沙。
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什么是调水调沙所谓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奋斗目标。
3调水调沙有益方面3.1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
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善淤善徒,特别是主槽淤积越多,洪水威胁越大,冲决徒变的可能性亦越大。
而9次调水调沙的最大功效,就是使下游的主河槽得到了全线的冲刷。
最明显的是山东河段主河槽得到有效冲刷。
前三次调水调沙实验,艾山至利津段的总冲刷量为0.38亿吨,彻底消除了人们普遍担心的“冲河南、淤山东”的疑虑。
同时,调水调沙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若按照自然状态来水输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121立方米水,而实施科学的调水调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63立方米水。
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黄河下游治理是指对黄河在山东、河南、江苏等下游地区进行的综合治理。
由于黄河下游地区受到洪水的威胁,同时也面临水资源供应紧张、土地沙化等问题,因此进行黄河下游治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下面是一些黄河下游治理措施:
1. 建设水利工程:黄河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包括修建大坝、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调节水量和供水,同时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 排涝和防渗工程: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地区地下水位过高,需要进行排涝处理。
同时,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还需要进行防渗工程,以避免海水侵入内陆地区。
3. 生态恢复:黄河下游地区的部分地区存在着荒漠化和沙化问题,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持措施,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抵御风沙。
4. 水资源管理:针对水资源供需紧张的情况,需要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包括节约用水、减少污染、开发新的水源等。
5. 组织应急响应:黄河下游地区存在着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在此情况下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应急响应机制,以及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措施。
总之,黄河下游治理需要进行多种措施的综合实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效果。
同时,黄河下游治理也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
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计划。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概述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经九个省区,其中下游包括河南、山东和江苏省。
由于近些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治理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专家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黄河下游的环境问题黄河下游地区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河水污染、水土流失、洪水灾害和生态退化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导致的。
河水污染由于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黄河下游的河水污染问题严重。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用的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被倾倒到河水中,导致水质下降,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土地长期以来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过度的农耕和过度的森林砍伐,使得土壤失去了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导致了农田的退化,还可能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洪水灾害黄河下游是中国的洪水频发区域之一。
每年夏季的降雨季节,黄河上游的大量降雨水通过黄河迅速流入下游地区,容易引发洪水。
洪水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生态退化大量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导致了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
河流的河道水位下降、湖泊干涸、湿地的消失等都是生态退化的重要表现。
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导致动植物物种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
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为了解决黄河下游地区的环境问题,政府和专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水污染治理政府加大了对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监管力度,强化了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加强农田灌溉的管理,并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水土保持为了减缓水土流失,政府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加大对农田的整治力度,推广梯田种植和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由于黄河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下游以后,由于水流携沙力的减小,造成黄河下游严重淤积,甚至形成“地上悬河”,严重的威胁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黄河下游夹河滩到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主流宽浅散乱、河床极不稳定,河势变化急剧,对防洪、航运、工农业用水等各部门常常带来不利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这类河型的形态特征、演变规律、形成机理和整治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治黄以来,在黄河下游建造了许多整治建筑物,包括堤防、险工、控导、护导工程,为约束主流、控制河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2年以前,黄河下游夹河滩到高村河段整治工程占该河段河长总长的51%,至1998年以后为71%。
该河段的整治工程布点已经完成,河势得到初步控制但工程较短,尚需完善,从长远看仍处于不稳定状态。
东坝头险工河势一直比较稳定,但靠溜部位偏上,影响禅房工程溜势入弯,为此1992年续建东坝头工程,溜势虽有下降,但仍不能使禅房工程下延,蔡集、王夹堤工程与1995年汛期靠河着溜。
以下河段河势多变,辛店集至老君堂河势一直较稳。
老君堂至堡城80年代河势变化较大,但近几年自辛店集至堡城河势又趋于稳定。
堡城至高村河势一般处于稳定状态,但1987年青庄溜势大幅度下滑,致使高村险工脱河,后经1988、1989年汛期水流调整,高村险工又重新靠河。
鉴于黄河下游本身水沙特性复杂性,以及人们对于整治工程对于河道的影响研究的极度匮乏,因此,有必要开展整治工程对黄河下游夹河滩到高村河段河道影响的研究。
同时,通过此次整治工程对河道影响的研究,期望可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通过对黄河夹河滩到高村河段实测资料的分析以及对于模型结果的对比,希望可以增加对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形态特性、水流特性、和输沙特性的认识;第二,通过对整治工程的有无这两种不同工况条件下河段水沙特性变化的研究,希望能够得出整治工程的存在对于黄河下游该河段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的影响,为以后大规模整治工程措施建造夯实基础;第三,通过对整治建筑物的位置、形状等不同工况条件下河段水沙特性变化的研究,希望可以增进对于整治建筑物附近水沙特性的了解。
黄河下游河道改善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黄河下游地区是黄河流经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然而,由于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减少洪涝灾害,有必要进行河道改善工程,以提高河道的排洪、蓄水能力,确保当地的生活和经济安全。
二、问题分析1. 河道淤积严重:黄河下游地区河道淤积严重,使得河道有效断面变小,导致河水泄洪和排泄能力下降,增大了洪水威胁。
2. 河床变动频繁: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地震频繁和河流泥沙淤积,导致河床地形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动,影响河道工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 第四以南蓄水能力不足:黄河下游地区并没有足够的水库蓄水能力,导致洪水难以有效调控,增大了洪水灾害的风险。
4. 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的河道淤积、水土流失等现象导致了当地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生态功能的发挥,危害当地的生态均衡。
三、改善工程方案1. 河道疏浚工程对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进行全面的疏浚作业,将河道中的泥沙等淤积物进行有效清理,恢复河道的原有水文地质条件,提高河道水流通畅度和泄洪排涝能力。
此外,疏浚作业也应结合地质勘察结果,保障河道疏浚工程的长期稳定。
2.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对河道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河道两岸的生态修复,以及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于已经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河道,采取河床加固、河床修整等措施,提高河道的受力能力和承载能力。
3. 加固河岸工程利用加固工程和护岸工程等手段,对河道两岸进行维护和加固。
采取生态护岸和岸线生态修复等手段,保护当地的岸线生态环境,防止河岸崩塌和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4. 新建水库工程在黄河下游地区新建足够的水库,提高当地的蓄水能力,以满足当地的灌溉、供水和排洪等需求,有效调控洪水,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
在水库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确保水库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浅谈黄河下游河道节点整治
发表时间:2018-12-19T13:55:44.6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6期作者:缪路高耸张胜杰
[导读] 随着多年来多项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不断推进,黄河河道整治的成效显著,但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
菏泽黄河河务局东明黄河河务局山东菏泽 274500
摘要:随着多年来多项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不断推进,黄河河道整治的成效显著,但也有许多问题暴露出来,黄河下游河道微弯整治方案仍有很大调整空间,其中节点整治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河流基本流路的措施。
节点整治是在过去黄河整治工作中不断总结更新提出的新黄河整治方案,与微弯整治等现行整治方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利弊后,节点整治可以视为黄河整治发展的新方向,有利于黄河水利工程达到排洪输沙、稳定河水的目的。
关键词:黄河整治;节点整治;黄河下游
引言:黄河下游多年以来不断开展河道整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游荡性河段逐渐得到了控制,防堤防洪工作得以顺利将开展,河道周围环境得到保护,没有受到坍塌、洪水破坏,整体整治工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了未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黄河整治工程的科学发展,改善目前遇到的小水畸形河势、供水保证率问题,下游河道节点整治研究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 河道节点及其作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河面较窄、水深良好的河段是河流的节点,河流节点可大致分为一级节点和二级节点,区别在与河段的两岸是否都不易受到冲刷影响还是一边为滩地环境。
节点对游荡河流的河势变化的节制作用非常明显,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中科院院士钱宁先生多年前就已经在其著作《河床演变学》中分别从节点的控制作用、节点对河流的挟持作用和节点外形和数目对河道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论述了游荡型河流中节点对河流的影响。
在翻查了数年来黄河下游河段水量记录等多项记录资料后,对比有节点对河道和一般河道这些年的水流数据,可以认为有节点的河段的水流比一般河段的水流变化更为稳定。
综合分析下来,河道节点在河道整体控制上有显著作用,现在的施工中值得加以利用。
2. 河道节点整治目标
黄河河道的整治历史非常悠久,自古以来黄河水患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力不容小觑,所以黄河水道整治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洪,黄河整治工作多年来可以看到在防洪方面效果明显,通过计算机数据模拟的结果也显示黄河水利工程目前能很好的控制黄河水势的变化,也足以应对除特殊情况下洪水的作用,黄河主流河道现在的情况十分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节点整治的目的在于完善以往的防洪工程,基于考虑到黄河河道下游河道分流分布的地理情况,黄河河道下游的整治需要能控制中小河道水流情况,节点整治工程要能在控制黄河下游河流上起作用,促进下游水路逐渐演变为目标规划河道,加深河道河槽,使河道更加稳定。
3. 河道节点整治建设方案
现行的治洪方案对河势的控制能起到较好的控制疏导作用,基本解决了常见河水流量下河势变化时的问题,而现在的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已经定型,不宜再大面积改动,河道整治工程以后的发展方向应维持原有整治计划,并再原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引水问题。
节点整治实质上是对河道双岸的整治,通过人工手段整修河道两岸,主张以“顺直为上,辅以微弯”的整体方案布局,调整原计划中连续的较长直线的两岸节点规划,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增加单岸微弯工程,可以继续沿用“治导线”,增加治导线直线段、加大弯曲度的弯曲半径、减小弯曲长度。
在节点整治中治导线宽度参数意义重大,需要达到形成窄深河道的需求,又不能窄到低于排泄洪水所要求的标准,分析各项参数初步得到的参考数据治导线宽度范围在500M到800M之间,整治工程顶部高度以当地滩面为参考,具体地点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数据。
结构形式适用于节点整治工程的主要是透水桩坝,以平顺长护岸的形式,尽量扩大桩间距,具体桩间距、桩深数据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工程实际、防洪效果等。
需要慎重的是节点整治工程可以考虑短丁坝、护岸相结合的形式,但是不能采用长丁坝,长丁坝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两岸间相互挑流到对岸,工程防守压力增大,河势不够稳定。
微弯工程可以参考过去工程的经验,目前黄河水利工程中的微弯整治工程建成下挑丁坝群形式比较常见,上平下缓中间陡的形式也可以采用。
4. 河道节点整治与防洪的关联
随着近年以来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小浪底水库等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幅减小了下游洪水期面临的压力,黄河下游洪水总量已经大幅减小,根据相关工程规划下游洪水量仍将继续下降,这意味着黄河下游的水利工程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减小,通过科学的节点整治及利用节点的泄洪输沙能力,在面临大洪水发生时足以宣泄大部分洪水,并且节点工程的截面小,挡水量不大,自身稳固的同时对洪水期泄洪的要求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5. 河道节点整治的未来发展
黄河未来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黄河的发展规划对黄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工业、环境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黄河下游大面积的宽河道周边滩区面积广大,应经济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未来需要改变过去的“宽河固堤”的格局,解放大面积滩区。
这需要在节点工程达到预期目标,初步获得一定成效后在工程两侧适当的划定范围,再修筑新防洪大坝,且两岸新的堤坝之间应留有足够的宽度用于洪水期排洪使用,新旧堤坝间视情况可以再划出一部分蓄滞洪水区或有计划的规划出一些地区用于引水排淤,存放运输黄河水带来的大量泥沙,周边保留一定面积的湿地对蓄洪和维护黄河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6. 结语
黄河治理工程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开展了几千年,一代一代劳动人民通过不屑的努力改变了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的尝试开发利用黄河资源,我们现在逐渐在进行黄河水利工程规划时对节点工程的作用考虑更多,黄河河道中已存在大量微弯整治工程,基于具体情况分析现状,采用最合适的方案改造,创造最大的效益是改造的目标之一,可以利用的融入到新黄河水利工程规划中再继续发挥作用,对新规划的流路有不利影响的尽快拆除,将黄河的整治逐渐过渡到节点整治方向,目标是建造能够长期稳定河水流势、维持河道阶段窄深河槽、有效防洪抗洪、顺畅输沙的黄河水利工程。
节点整治目前虽然并不一定是最可行、最有效、最经济的黄河整治方案,但与现行方案对比,节点整治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作中仍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相信在技术与理论不断更新的今天,黄河治理事
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机理及整治方案研究报告[R]郑州: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2005.
[2]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河道整治工程布局(布置)适应性及调整研究(陶城铺以上河段)[R].郑州: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
[3]崔承章,熊治平.治河防洪工程[R].武汉:武汉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