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部分因子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685.21 KB
- 文档页数:23
实验六因子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
二、实验步骤下表资料为25名健康人的7项生化检验结果,7项生化检验指标依次命名为1.建立数据文件。
定义变量名:分别为X1、X2、X3、X4、X5、X6、X7,按顺序输入相应数值,建立数据文件。
2.选择菜单“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弹出“Factor Analysis”对话框。
在对话框左侧的变量列表中选变量X1至X7,进入“Variables”框,如图1。
3.单击“Descriptives”按钮,弹出“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ves”对话框,在“Statistics”中选“Univariate descriptives”项,输出各变量的均数与标准差,“在Correlation Matrix”栏内选“Coefficients”,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选“KMO and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项,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统计学检验,如图2。
图1 图2 4.单击“Extraction”按钮,弹出“Factor Analysis: Extraction”对话框,选用“Principal components”方法提取因子,如图3。
图35.单击“Rotation”按钮,弹出“Factor Analysis: Rotation”对话框,在“Method”栏中选择“Varimax”进行因子正交旋转,如图4。
6.单击“Scores”按钮,弹出“Factor Analysis: Scores”对话框,选择“Regression”项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如图5。
7.单击“OK”钮,得到输出结果。
图4 图5三、实验习题对2008年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分析变量,找出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子,并对各地区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或者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类。
D0E培训体会这次参加了吉利公司组织的DOE培训,收获很大,在讲课老师深入简出的要点分析和生动明晰的案例讲解中,对于DOE实验设计有了更多明确的了解,受益良多。
DOE是通过改变一个过程的影响因子,观察改变因子后过程的响应,从而得到因子对过程的影响效果数据,由此,通过调整相应因子来实现优化产品的目的。
以前更多接触和使用的是“田口方法”和“根据特定结果需求来调整相关变量的方法”,这次了解到DOE实验设计方法大体上可分为四类:1.一次一个因子实验法 2.部分因子实验法 3.全因子实验法 4.响应实验法, 几种DOE实验设计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一次一个因子实验法:每次对一个因子进行实验,效率低,实验成本高且实验交互性差,再现性差;部分因子实验法:讨论研究锁定影响较大的因子进行试验,这样实验效率较高,针对性较强,但因是对部分因子进行实验,要求研究人员对产品有认知度较高,且信息收集度不是很全面。
全因子实验法:全因子实验法是对产品某一过程的所有影响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实验。
该实验法信息收集度全面,但实验的效率低,投入资源多。
响应实验法:响应试验法是确定需调整的实验结果,针对性地调整与之相关的因子。
该方法针对性强,效率高,但要求对产品有深入了解且对实验设备精度要求高。
“田口方法”是“部分因子实验法”中的一种,也是运用的最多的一种,另一种“根 据特定结果需求来调整相关变量的方法”也可归纳在“响应实验法”中。
本次培训重点所学的是“田口方法”,通过正交表,将所确定的实验因子和因子水准组合起来,形成实验计划。
再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优结果,按最优结构进行再现性实验,从而确定产品的最佳设计方案。
“田口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以较少资源达到预期的试验效果;2.低成本,高质量:可以先用低成本的原材料开始,通过DOE实验验证,设计出高品质的产品;3.通过相对简单有效的“田口方法“,使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具稳健性,降低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程优化技术》课程结课报告成绩:_______________班级:__工商1002_____学号:__2010011713____姓名:__魏坡_______日期:_2013年6月7日_部分因子试验设计1.实验设计背景部分因子试验设计与全因子试验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大大减少了试验的次数,具体表现在试验设计创建阶段的不一致,下面主要就部分因子试验设计的创建进行讲述。
2.因子选择用自动刨床刨制工作台平面的工艺条件试验。
在用刨床刨制工作台平面试验中,考察影响其工作台平面光洁度的因子,并求出使光洁度达到最高的工艺条件。
3.实验方案共考察6个因子:A 因子:进刀速度,低水平1.2,高水平1.4(单位:mm/刀)B 因子:切屑角度,低水平10,高水平12(单位:度)C 因子:吃刀深度,低水平0.6,高水平0.8(单位:mm )D 因子:刀后背角,低水平70,高水平76(单位:度)E 因子:刀前槽深度,低水平1.4,高水平1.6(单位:mm )F 因子:润滑油进给量,低水平6,高水平8(单位:毫升/分钟) 要求:连中心点在内,不超过20次试验,考察各因子主效应和2阶交互效应AB 、AC 、CF 、DE 是否显著。
由于试验次数的限制,我们在因子点上只能做试验16次,另4次取中心点,这就是6224-+的试验,通过查部分因子试验分辨度表可知,可达分辨度为Ⅳ的设计。
具体操作为:选择 [统计]=>[DOE ]=>[因子]=>[创建因子设计],单击打开创建因子设计对话框。
在“设计类型”中选择默认2水平因子(默认生成元),在“因子数”中选定6。
单击“显示可用设计”就可以看到下图的界面,可以确认:用16次试验能够达到分辨度为Ⅳ的设计。
单击“设计”选项,选定1/4部分实施,在每个区组的中心点数中设定为4,其他的不进行设定,单击确定。
单击“因子”选项,设定各个因子的名称,并设定高、低水平值。
实验室检验分析一、临床血液学和体液检验病例【病例1】血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临床病史患儿:男性,5个月。
症状:患儿为阴道自然分娩,无其他症状。
既往史和药物史:无特殊异常。
家族史:母亲为乙型血友病携带者,有出血史,凝血因子Ⅸ活性为16%;舅父患中度乙型血友病,凝血因子Ⅸ活性为2%。
体格检查:无出血征象。
其他检查:无异常。
2﹒检验结果患儿出生时即刻做凝血试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测定无结果,疑“可能存在继发性凝血因子抑制物”。
复测凝血试验:患儿FⅨ浓度明显减低、凝血因子抑制物筛检结果阴性3﹒问题与解答(1)患儿哪几项检验结果明显异常?答:患儿虽无出血史,但家族史有血友病。
实验室APTT明显延长、FⅨ:C明显减低;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凝血因子抑制物筛检试验阴性(参见表1‐1‐1)。
(2)如何解释患儿这些异常的检验结果?答:针对患儿APTT延长:首先,需结合患儿临床是否有出血症状和体征,如有临床症状,则有助于APTT异常直接与出血的病因相联系。
其次,患儿母亲为乙型血友病携带者,有出血史、FⅨ活性低;舅父为中度乙型血友病,FⅨ:C仅2%。
故可解释患儿APTT延长、FⅨ:C<1%的可能原因。
出血症状的鉴别包括:肝素治疗、血管性血友病(vWD)、血友病(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或凝血因子Ⅸ缺乏症)、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等。
非出血症状的APTT明显延长应考虑:狼疮抗凝物或接触因子缺乏(凝血因子Ⅻ、前激肽释放酶或高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故患儿需鉴别的主要疾病有:1)血管性血友病(vW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FⅧ的一种载体蛋白,其缺乏则使FⅧ加速从血浆中清除。
通过检测vWF抗原和(或)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可诊断vWD。
2)凝血因子Ⅺ缺乏症:此病少有自发性出血现象。
异常出血常见于损伤或手术后,特别是在有高纤溶活性的身体部位,如口腔、鼻腔及泌尿生殖道。
3)实验室狼疮抗凝物阳性疾病:此类疾病无出血但有静脉、动脉血栓形成史。
419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第25卷|第26期|2021年9月MiR-21——骨再生及多种骨疾病的重要调控因子彭竑程1,华 臻2,王建伟2文题释义:miR-21:作为具有调控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RNA 之一,于2001年由LAGOS-QUINTANA 等在实验中检测证实;此后研究发现miR-21及其靶基因与肿瘤关系密切,并在组织生长分化、血管生成及炎症免疫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骨再生:是通过多种细胞和信号分子调控,将受损组织恢复到其原始状态的生物学事件。
再生过程主要通过膜内化骨与软骨内化骨完成,其中多种细胞及细胞间通讯调控因子参与再生重建。
摘要背景:MiR-21是由初级转录加工而成的非编码RNA ,在生长发育、癌症诊治、免疫反应、成骨分化及骨骼再生等生物学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综述骨中miR-21的细胞靶点、调控骨再生的分子机制以及miR-21在骨骼疾病中的作用。
方法:以“miR-21,bone ,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skeletal muscle ,bone regeneration ”为英文检索词,以“miR-21,骨,骨骼肌,骨再生”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年至2020年4月PubMed 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查阅与miR-21实验研究相关的文献,最终保留 50 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①近年来,miR-21除了作为癌基因被深入研究外,在骨骼细胞增殖、分化、代谢等方面也受到广泛关注;②具体来说,miR-21能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等基因表达介导骨骼肌的生长发育;miR-21能通过靶向特定的信号通路和相关基因表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作用;还能通过c-Fos/抑癌基因程序性死亡因子4调控破骨细胞分化的正反馈,促进RANKL 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亦可以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分化、间接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介导干细胞成血管生成;③除此之外,miR-21与骨质疏松、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膝骨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骨病变密切相关。
DOI:10.16096/ki.nmgyxzz.2019.51.06.009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糖尿病肾病中的研究进展李爽(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00)[摘要]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由于病理和临床病程变化的复杂性,糖尿病肾病的预后很难预测。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分泌的营养调节激素,在新陈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FGF21可降低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这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进展密切相关。
此外,FGF21水平与肾功能相关。
目前,FGF21在糖尿病肾病上的确切作用仍不清楚。
本综述将对当前阶段文献报道中关于FGF21的潜在作用及其与糖尿病肾病可能作用的研究作以全面阐述。
[关键词]FGF21;生物学作用;糖尿病肾病[中图分类号]R459.9[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19)06-0665-03Research Progress of Serum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in Diabetic NephropathyLI Shuang(Baotou Medic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Inner Mongolia Baotou014000China)[Abstract]Diabetic nephropathy(DN),an important cause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s,brings about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Due to the variable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clinical course,the prognosis of DN is very difficult to predict.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a nutritionally regulated hormone secreted mainly by the liver,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metabolism.Administration of FGF21decreases blood glucose, triglyceride,and cholesterol levels,and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whic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glomerular diseases.In addition,FGF21level was associated with renal function. However,the precise role of FGF21in DN remains unclear.This review will gi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role of FGF21and its possibl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molecules in DN.[Key words]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biological function;diabetic nephropathy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重要的肾脏疾病,是世界各地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