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套加工工艺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
三、模具导套的机械加工实例例图3-40所示为一冷冲模具的导套,材料为20钢,淬火、低温回火58-62HRC。
1.结构工艺性分析该零件是典型的套类零件,主要加工方法为钻、镗、车、磨。
2.技术要求分析(1)主要表面及其加工方案主要表面为内圆柱面Ø32H7 Ra0. 2um,外圆柱面Ø45r6 Ra0. 4um,其加工方案:内圆柱面:钻—粗镗(扩)—半粗镗—粗磨—精磨;对于外圆柱面: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
(2)定位基准根据基准选择的原则选用内、外圆柱面互为基准。
(3)热处理如导套材料为20钢渗碳,则热处理为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如导套材料为T10A钢,则热处理为淬火低温回火。
(4)技术关键及其采取的措施1主要表面为内圆柱面,尺寸公差等级高,表面粗糙度值Ra值小。
采取的措施:划分加工阶段,工艺路线采用:钻—粗镗(扩)—半精镗(铰)—粗磨—精磨—研磨;选择精密机床;控制切削用量;充分冷却。
2由于外圆柱面的尺寸公差等级高,表面粗糙度值Ra值小,故采取的措施是:在加工阶段划分、机床选用、切削用量的控制方面的要求与内圆柱面加工相同。
此外,工艺路线为: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
3外圆柱Ø45r6对内孔Ø32H7径向跳动要求高,采取的措施之一:以非配合外圆柱面定位夹紧,一次装夹磨削内孔Ø32H7、外圆柱Ø45r6,即“一刀下”的方法。
但此方法调整机床频繁,辅助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仅适用于单件生产。
采取的措施之二:利用内圆柱面采用锥度心轴限位,以心轴两端中心孔定位磨削外圆柱面。
此方法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可靠,但需要制造专用机床夹具,因此,适用于成批生产。
3.机械加工顺序安排车端面-车外圆-钻孔-镗孔-磨孔。
其中内孔的精加工应在外圆表面的精加工之前进行。
4.加工阶段的划分整个加工过程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热处理、精加工四个加工阶段。
5.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表:冷冲模导套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导柱导套加工标准导柱导套是模具加工中常见的零部件,其加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
因此,对导柱导套的加工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
本文将就导柱导套的加工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广大模具加工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1. 材料选择。
导柱导套通常采用优质的合金工具钢或不锈钢材料,其硬度要求在HRC50-55之间。
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导柱导套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2. 加工工艺。
导柱导套的加工工艺包括车削、磨削、热处理等多道工序。
在进行车削时,要保证导柱导套的外径和内径尺寸精准,表面光洁度高;在磨削时,要保证导柱导套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达到标准要求;在热处理时,要保证导柱导套的硬度和强度达到标准要求。
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加工质量。
3. 检测要求。
在导柱导套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尺寸、形位公差、硬度等方面的检测。
尺寸检测要求使用精密的三坐标测量仪进行,确保导柱导套的外径、内径尺寸精准;形位公差检测要求使用投影仪或二次元仪进行,确保导柱导套的形位精度达到标准要求;硬度检测要求使用硬度计进行,确保导柱导套的硬度在HRC50-55之间。
只有通过了严格的检测,导柱导套才能够投入使用。
4. 表面处理。
导柱导套的表面处理通常采用镀铬、镀硬铬等方法,以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在进行表面处理时,要保证镀层的厚度、均匀性和附着力达到标准要求,确保导柱导套的表面质量优良。
5. 包装运输。
导柱导套加工完成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包装和标识,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
包装要求采用防震防潮的方式进行,标识要求清晰明确,以便于使用和管理。
总结。
导柱导套作为模具加工中的重要零部件,其加工质量直接关系着模具的使用寿命和加工精度。
因此,在进行导柱导套加工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检测要求、表面处理、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操作,确保导柱导套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为模具加工提供可靠保障。
3.导套的加工
导套和导柱一样,都是模具中应用最广泛的导向零件,其常见的标准结构形状如图8—6所示。
构成它们的主要表面是内外圆柱面。
因此,可根据它们的结构形状、尺寸和材料要求,选用适当尺寸的圆钢作为毛坯。
图8—6导套的标准结构
(一)导套的技术要求
(1)导套加工后其工作部位圆柱度公差应满足要求。
(2)导套加工后应进行渗碳处理,其渗碳后的淬火硬度为58—62 HRC,渗碳层要均匀。
(3)导套与固定模座配合部位直径的同轴度公差,不应超过工作部分直径公差的1/2。
(二)导套的加工工艺过程
(1)备料,切断将圆钢切断,长度范围内留端面切削余量4mm(两端),在圆柱直径上应留3~4 mm的车削余量。
(2)车削车削端面留2—3 mm余量,钻导套孔留2mm车、磨削余量,车削外圆刀留磨削余量,镗孔、镗油槽。
(3)车削车削另一端至尺寸要求,车削外圆至尺寸。
(4)检验检验前几道工序尺寸。
(5)热处理按热处理工艺进行,保证渗碳层深度0.8-1.2mm,硬度58、62 HRC。
(6)磨削磨削内孔留0.01 mm研磨余量,磨削外圆至尺寸。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一、课程性质1.课程的性质《模具制造工艺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它主要以冲压模和和塑料模的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以精密异型加工、特种加工为教学重点的一门学科。
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要以《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和《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冲压成型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这二门课程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模具加工工艺相关的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方法,模具装配工艺性分析方法,能够进行零件加工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和模具装配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
使学生形成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流程的制订,分析解决模具制造生产实际工艺问题的岗位技能。
本课程的具体能力目标:(1)具备进行模具零件结构、材料、精度的工艺性分析的能力;(2)掌握模具装配工艺性分析方法;(3)具备零件加工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的能力;(4)具备模具装配工艺方法的选择确定的能力;(5)能够制订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流程;(6)能够进行工艺指标控制;(7)具备初步分析和解决模具制造生产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8)能够承担模具加工基层生产技术管理任务。
2.知识目标(1)分析模具零件加工技术要求,如零件的结构特点、材料性能、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精度、热处理要求等。
(2)分析模具零件加工工艺性,选择加工方法及工艺装备、设计工艺过程、确定切削用量等。
(3)掌握典型冷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模具零部件的功用、相互间的配合关系及装配要求和方法。
(4)应用工艺编制的基本知识,制订符合技术规范的工艺文件,并评价、完善工艺方案。
3.能力目标(1)会各类模具零件工艺流程的制订方法,具有对模具各类典型零件常见加工方法正确选用的能力。
第5章模具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续表
表5-3 加工下模座的工艺路线
在上述工艺路线中,模座毛坯经过刨(或铣)削加工后,为了保证模座上、下表面的平面度和表面粗糙度,必须在平面磨床上磨削模座上、下平面。
以磨好的平面为基准,进行导柱、导套安装孔的加工,这样才能保证孔与模座上、下平面的垂直度。
根据加工条件和生产条件,上、下模座的镗孔工序可以在专用镗床、坐标镗床、双轴镗床上进行。
为了保证上、下模座的导柱、导套孔距一致,在镗孔时可以将上、下模座重叠在一起,一次装夹,同时镗出导柱、导套的安装孔。
2.导柱、导套的加工
导柱和导套在模具中起导向作用。
导柱安装在下模座上,导套安装在上模座上,导柱和导套滑动配合,以保证凸模和凹模在工作时具有正确的相对位置。
图5-3所示为冷冲模的标准导柱和导套。
(1)导柱、导套的技术要求:导柱和导套的基本表面都是圆柱体表面,可以根据图示的结构尺寸,直接选用适当尺寸的热轧圆钢作毛坯,渗碳淬火后,再磨削。
导柱的心部要求韧性好,材料一般选用20号低碳钢,导套一般选用20号圆钢做毛坯。
导柱和导套的技术要求如下。
①为了保证良好的导向作用,导柱和导套的配合间隙应小于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导柱和导套的配合间隙一般采用H7/h6,精度要求很高时为H6/h5。
导柱与下模座孔,导套与上模座孔采用H7/r6的过盈配合。
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考核日期: 2016年5月9日
一.零件图
导套,材料为20钢,淬火、低温回火58-62HRC。
1.结构工艺性分析
该零件是典型的套类零件,主要加工方法为钻、镗、车、磨。
2.技术要求分析
(1)主要表面及其加工方案
主要表面为内圆柱面Ø32H7Ra0. 2um,外圆柱面Ø45r6Ra0. 4um,其加工方案:内圆柱面:钻—粗镗(扩)—半粗镗—粗磨—精磨;对于外圆柱面: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
(2)定位基准
根据基准选择的原则选用内、外圆柱面互为基准。
(3)热处理如导套材料为20钢渗碳,则热处理为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如导套材料为T10A 钢,则热处理为淬火低温回火。
(4)技术关键及其采取的措施
1主要表面为内圆柱面,尺寸公差等级高,表面粗糙度值Ra值小。
采取的措施:划
分加工阶段,工艺路线采用:钻—粗镗(扩)—半精镗(铰)—粗磨—精磨—研磨;选择精密机床;控制切削用量;充分冷却。
2由于外圆柱面的尺寸公差等级高,表面粗糙度值Ra值小,故
采取的措施是:在加工阶段划分、机床选用、切削用量的控制方面的要求与内圆柱面加工相同。
此外,工艺路线为: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
3外圆柱Ø45r6对内孔Ø32H7径向跳动要求高,采取的措施之一:以非配合外圆柱面定位夹紧,一次装夹磨削内孔Ø32H7、外圆柱Ø45r6,即“一刀下”的方法。
但此方法调整机床频繁,辅助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仅适用于单件生产。
采取的措施之二:利用内圆柱面采用锥度心轴限位,以心轴两端中心孔定位磨削外圆柱面。
此方法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可靠,但需要制造专用机床夹具,因此,适用于成批生产。
3.机械加工顺序安排
车端面-车外圆-钻孔-镗孔-磨孔。
其中内孔的精加工应在外圆表面的精加工之前进行。
4.加工阶段的划分
整个加工过程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热处理、精加工四个加工阶段。
5.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表:冷冲模导套机械加工工艺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