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方法解析20
- 格式:docx
- 大小:27.61 KB
- 文档页数:2
土壤墒情目录1 概念墒,指土壤的湿度。
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
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
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土壤水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水培植物除外),另外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少量落在叶片上的水分。
土壤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和灌溉水,参与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圈-水圈的水分大循环。
2 存在形态土壤水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尤其是中小孔隙中,大孔隙常被空气所占据。
穿插于土壤孔隙中的植物根系从含水土壤孔隙中吸取水分,用于蒸腾。
土壤中的水气界面存在湿度梯度,温度升高,梯度加大,因此水会变成水蒸汽蒸发逸出土表。
蒸腾和蒸发的水加起来叫做蒸散,是土壤水进入大气的两条途径。
表层的土壤水受到重力会向下渗漏,在地表有足够水量补充的情况下,土壤水可以一直入渗到地下水位,继而可能进入江、河、湖、海等地表水。
3 表示方法[1]土壤中水分的多少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土壤含水量表示,分重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两种,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土壤容重来换算。
另一种是以土壤水势表示,土壤水势的负值是土壤水吸力。
4重要指标土壤含水量有三个重要指标。
一个是土壤饱和含水量,表明该土壤最多能含多少水,此时土壤水势为0。
第二是田间持水量,是土壤饱和含水量减去重力水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
重力水基本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0.3巴。
第三是萎蔫系数,是植物萎蔫时土壤仍能保持的水分。
这部分水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15巴。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水称为土壤有效水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部分。
当然,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60%时,即土壤水势-1巴左右就采取措施进行灌溉。
土壤水势可细分为重力势、基模势和溶质势。
土壤水分重力势以土壤水面与土表面相平时为0。
水面高于土表面时为正值(此时也称为压力势)。
土壤墒情的判别及生产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土壤墒情的判别方法。
2、各种土壤墒情的生产要求及生产解决方法?
[材料及用具]1、各种土壤墒情,如何判别(颜色、含水量、)
[方法步骤]
一、汪水:(黑墒以上)
1、特点:表土汪水,手握湿土有不下滴。
2、生产性状:水分过多,氧气不足,不宜整地播种。
3、生产如何利用:应排水散墒。
二、黑墒:(饱墒)
1、特点:土色深暗,手握成团,扔在地上不散开了(沙土除外)。
2、生产性状:水分充足,是适宜播种的上限。
3、生产如何利用:稍散墒,适时播种,夏季正适合。
三、黄墒:(田间持水量60%)
1、特点:土色发黄,手握成团,落地易碎。
2、生产性状:宜于耕作各播种,抢墒播种。
3、夏季中午作物可暂时打蔫。
四、潮干土:(灰墒)
1、特点:土色灰黄,握不成团,手捏无湿印,有温暖的感觉。
2、生产性状:水分充足,一般作物不易保苗,(高粱、玉米可勉强播种)。
3、生产如何利用:应浇水补墒再种。
五、干土面:(饱墒)
1、特点:含水很少,种子不能出苗。
2、生产性状:必须先浇水后播种。
墒情确定:取土后,依土壤颜色,握在手中的湿润度,手握成形,落地散碎状况等判定。
[思考题]
1、黑墒的特点及生产状况?
2、准确无误说出五种墒情的特点?并加以辨别。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作者: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12期
栏目名称:《农科讲堂》
栏目时间:互联网7*24小时点播
卫星网工作日8:30-12:30,13:30-17:30轮播
观看网址:互联网:通过农业农村部网站()“農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专题或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http:///zxjy/nkjt/)点播观看。
卫星网:登录卫星网“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选择“频道一”收看。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
可是,由于旱灾频发,每年约4至5亿亩的粮食受到影响,粮食损失达600亿斤,抗旱减灾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
然而,我国耕地占世界的9%,淡水资源却只占世界的6%,每年我国灌溉用水约3600亿方,用水缺口达300亿方。
因此,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粮食干旱,又要节约水资源。
墒情监测,是推广节水农业新技术,实现科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关键技术环节。
墒情,是土壤水分满足作物生长的程度。
墒情监测为农田水分管理、指导灌溉提供着依据,做好墒情监测,是防止干旱,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关键环节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
那么我国墒情监测工作的现状如何?土壤墒情监测有哪些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该如何做好墒情监测?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高级农技师钟永红在节目中,从土壤墒情监测的概念和意义、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现状、土壤墒情监测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这一主题。
墒情实施方案1. 引言墒情是指土壤含水量及其分布情况。
在农田、林地、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中,了解土壤墒情是非常重要的。
墒情实施方案是为了有效地收集和监测土壤墒情信息而制定的一种方案。
本文档将介绍墒情实施方案的背景、目标、方法和步骤,并提供相应的实施建议。
2. 背景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监测土壤墒情,可以帮助农民合理用水,调控作物生长,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沙漠化。
同时,通过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土壤墒情数据,可以更好地预测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3. 目标墒情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土壤墒情情况,为农田灌溉、水资源调配等决策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收集土壤墒情数据,建立土壤墒情数据库;•提供土壤墒情监测方法和工具;•实施土壤墒情调查和监测项目;•分析土壤墒情数据,制定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4. 方法和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法和步骤:步骤1:设立监测站点根据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站点。
站点应均匀分布,具有代表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步骤2:安装监测设备在选定的监测站点上安装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包括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
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便实时采集墒情数据。
步骤3:收集和存储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将墒情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建立土壤墒情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步骤4:数据分析和处理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需要,可以制定指标和模型,对墒情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步骤5:制定决策和措施基于对墒情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例如,根据土壤墒情情况,合理安排农田灌溉计划,调整水资源的分配,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等。
土壤墒情解析
作者:杨云梅
来源:《湖南农业》 2013年第3期
泸溪一农户问:如何读懂墒情数据?
答:墒情是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
墒情简报主要体现的数据是土壤相对含水量,也就是土壤含水量的百分比。
一般50%及以下表示为中旱或重旱、极旱,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作物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极旱可导致作物生长发育停止甚至死亡。
50%~60%为轻旱,土壤水分供应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作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60%~80%为适宜,土壤含水量能满足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需求,有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80%及以上,土壤水分超过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需求,并对作物产生影响,严重时应采取排水措施。
读懂这些墒情数据有助及时了解土壤水分过多、适宜、缺少与严重缺乏等情况,也是了解农作物“三情”(苗情、虫情、水情)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农业生产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泸溪县农业局杨云梅。
取土测墒标准
取土测墒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测层次和深度: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
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40cm为必测层。
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cm土层。
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
2.测量指标:除了土壤含水量外,还应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
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
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3.土壤墒情分类:根据土壤含水量,可以将墒情分为以下几类:
•饱墒:含水量在18.5%~20%,土色深暗发黑,手捏成团,抛之不散,可搓成条,手上有明显的水迹,为适耕上限,土壤有效含水量大。
•适墒:含水量在15.5%~18.5%,土色深暗发暗,手捏成团,抛之破碎,手上留有湿印,是播种耕作适宜的墒情,有效含水量较高。
•黄墒:含水量在12%~15%,土色发黄,手捏成团,易碎,手有凉爽感觉,适宜耕作,但有效含水量较少,播种出苗不齐,需要灌溉。
•干土:含水量在8%以下,土色灰白,土块硬结,细土松散,无作物可吸收的水分,不适宜耕作和播种。
4测定方法:可以使用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专门测量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结果准确可靠。
如果没有专门工具,也可以使用传统方法,通过观察土壤颜色、手感等来判断土壤墒情,但这种方法准确度较低。
总的来说,取土测墒的标准包括观测层次和深度、测量指标、土壤墒情分类和测定方法等方面,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土壤墒情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水分含量的状况,是土壤中土壤颗粒间隙中充满水的程度。
土壤墒情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利用,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墒情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也使得研究土壤墒情指标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壤墒情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希望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讨土壤墒情指标。
首先,我们将介绍土壤墒情的定义,包括其概念和特点。
然后,我们将讨论土壤墒情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探讨其在土壤水分管理中的作用及意义。
最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影响土壤墒情的因素,包括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植被覆盖和人为活动等因素。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阐述,我们旨在全面了解土壤墒情的指标,为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土壤墒情这一重要的指标,分析其定义、重要性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以增进我们对土壤墒情的认识,为土壤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土壤墒情,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水分状况,为合理施肥、灌溉和作物生长提供支持,提高土壤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土壤墒情监测、管理和利用的进一步发展。
2.正文2.1 土壤墒情的定义: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和分布情况,是描述土壤湿润程度和水分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土壤墒情可以通过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率或土壤水势等参数来反映。
通俗来说,土壤墒情就是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和分布的均匀程度。
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墒情对于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土壤结构稳定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的土壤墒情有助于植物充分吸水和养分,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而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墒情则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失衡,影响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和养分循环。
一、实验背景土壤墒情是指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它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了解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情况,我们开展了土壤墒情实验。
本次实验选取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土壤类型,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含量情况;2. 分析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3. 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规律;4.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土壤类型,如沙土、壤土、粘土等,以及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
2. 实验方法:(1)采集土壤样品:在不同土壤类型的地块上采集土壤样品,并记录采样地点、时间、土壤类型等信息。
(2)测定土壤水分含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计算土壤相对含水量。
(3)种植作物:在土壤样品中种植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观察并记录作物的生长情况。
(4)数据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生长情况,探究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分含量情况实验结果显示,沙土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最低,壤土次之,粘土最高。
这可能与土壤的孔隙度、质地等因素有关。
2. 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小麦:在土壤相对含水量适宜的条件下,小麦生长良好,分蘖数较多,产量较高。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时,小麦生长缓慢,分蘖数减少,产量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高时,小麦根系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2)玉米:玉米对土壤墒情的要求较高,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时,玉米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高时,玉米根系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3)水稻:水稻对土壤墒情的要求较高,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90%。
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低时,水稻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当土壤相对含水量过高时,水稻根系生长不良,易发生病害,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方法解析
摘要:土壤墒情监测预报以及服务是气象部门农业气象服务的一部分,对农业
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土壤墒情的含义、监测的意义,监测的方
法以及墒情预报等进行全面解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有力的指导依据,同时也
对合理灌溉,合理开展施肥、排水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壤墒情;监测;墒情预报
1.背景
2018年5月20日,哈尔滨市出现了历史上几十年一遇的春旱,干土层厚度
达50公分以上,部分县市区大田作物出苗率不足二成,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朋
友心急如焚,盼一场透雨的心情可想而知,为了及时掌握旱情的发展,气象部门
紧急启动土壤加密测墒,进行土壤墒情分析,为抗旱工作提供气象服务。
通过这
次紧急突发状况,更让我们意识到,土壤墒情监测预报质量,提前预报预测土壤
墒情,对抓住有利时机进行人工增雨对有效缓解旱情,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性。
2.土壤墒情检测的意义
2.1土壤墒情的含义
墒,指土壤事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
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
土壤湿度
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壤的百分比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
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
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即相对湿度。
2.2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
耕作层土壤墒情,反映作物的各个生长期土壤水分的供给情况,并直接关系
到作物的生长与收获。
因此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分析其变化规律,开展墒情预报,对农业防旱、排水防涝,调节土壤湿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农业高产量产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3.土壤墒情的监测方法:
3.1 恒温箱烘干法
用土钻从观测样地取回各要求层次的土壤样,称重后放入烘箱烘至恒重后再
次称重,两次重量之差即土样中含水量,含水量与干土重之比即为土壤重量含水率。
重量含水率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称为土壤相对湿度。
商情分析一般用它作
为指标,这也是目前气象部门常用墒情监测的方法之一。
3.2 负压法
以前在田间地头经常看见,农民时常在地里抓一把土,握一下再散开,看土
壤散开程度,判断土壤墒情好坏。
这就是负压计法,也是最简洁、最原始的测墒
方法。
土壤中水处于饱和状态时,水在土壤孔隙中形成不同曲率的弯曲面。
由于
土粒是浸润物质,其弯曲面呈凹型,致使土壤产生了负压力。
这种负压力随着土
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测定了土壤负压力后,便可反演出土壤含水量。
3.3 中子仪法
通过用中子仪记录中子数量,反演土壤含水量。
3.4 遥感监测土壤墒情
利用星载或机载从高空中探测地面土壤湿度的方法归入此类。
利用这些方法监测土壤墒情,首先要根据各地的光谱特性和地面探测的物理原理,选出适合于土壤湿度监测的通道,通过组合的方式形成土壤湿度指标,建立指标与土壤湿度之间的模型,利用遥感监测反演土壤墒情。
4.土壤墒情报预报
4.1常用的土壤墒情系数方法
多从探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入手,呈报单站或区域未来土壤水分的增减情况及其对作物成长的影响。
4.2单站墒情预报
单站墒情呈报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墒情测报站的墒情,代表本地区类似条件下多处墒情的平均情况进行上报。
例如:建立以单站初始土壤含水量为参数,降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增值得指示图。
或用前期土壤含水量加上降水量与后期土壤含水量建立关系曲线。
分析单站各月土壤含水量消退与土壤含水量建立关系曲线。
还有分别不同作物绘制的降水量和月份前后期土壤含水量相关因素。
对比寒冷地区,还要加入气象要素的气温,风速等,考虑土壤冻结和蒸发的影响。
4.3区域墒情预报
区域墒情预报主要采用单站综合方法。
如气候区内作物土壤和地貌特征相近时,各单站土壤含水量关系相当接近,加以综合即可进行区域墒情上报。
也可以对同一地区单站消退的关系曲线进行综合。
若同一地区下垫面土壤植被,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单站综合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及时指导防旱抗旱,也可将实测或上报的各站点墒情点绘一条直线图,用以判断各地区的适墒程度。
5.结论与讨论
本文系统详细的分析了土壤墒情的监测预报方法,同时详细介绍了旱涝程度分析以及大田播种最佳时期土壤墒情预报产品的呈报。
只有在了解土壤墒情的情况下,才能更加合理地进行节水灌溉,保证科学用水,并且实现灌溉的自动化。
而且快速测定出农田土壤中的水分,可以给相关人员一定的指导,为地方各级领导在抗旱决策中提供科学支持。
所以,监测土壤墒情对于农业水土工程管理、灌溉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一匡,赵慧军.土壤墒情(旱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C]. 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 2005..
[2]唐海弢,陈天华,郑文刚. 土壤墒情监测预报技术研究进展[J].灌溉排水学报2010,(02):25
[3]邵晓梅,严昌荣,徐振剑;土壤水分监测与模拟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
展;2004,(03):45-48
[4]谢芳;唐德善;;农业灌溉用水量的LS-SVM预测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
学;2010, (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