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走向富强 六年级品社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1
六年级上品德与社会说课-日益富强的祖国人教新课标一、说教材及设计意图本单元从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事件切入,让学生探究、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学生从懂事起就生活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对祖国的日益变化认知还是比较肤浅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调查、整理、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实现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教学,为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⒈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并对“小康”有一个基本认识。
⒉让学生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得来的。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教学难点:知道当前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小康社会。
四、说教法、学法《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因此,本课我以情境教学法和交流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其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张扬与提升。
在此前提下,为将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调查、汇报的方式,在活动中自主体味、自主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活动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课前准备也很重要教学本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粮票、面粉票、邮票、肉票等票证,初步了解各种票证产生的背景;搜集反映今昔变化的照片、实物等;调查爷爷、奶奶小时候,爸爸、妈妈小时候,现在住的房屋、用的家具、家用电器等有什么变化,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学习活动1、歌声引入,激活思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因此,我首先播放了《春天的故事》。
让学生边听边感悟,谈谈对歌词的理解。
直观的激活学生思维,初步让学生认识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进行改革开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踏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
2、祖国走向富强
教材分析:
“祖国走向富强”包含“辉煌的成就”和“迈向‘小康社会”’两个主题活动。
“辉煌的成就”着重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这部分内容是“认识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点,补充一些生动的历史资料和小故事,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
并通过图片或音像资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
义祖国的热爱。
2.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
了解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教学难点:
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用于探索。
师生准备:
1、教师准备各课时需要的资料(课件、视频《歌唱祖国》《七子
之歌》和《走进新时代》等歌曲),
2、学生课前搜集课时中的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小学品德与社会山人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练、固”四位一体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2 祖国走向富强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2.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了解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教学难点: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用于探索。
师生准备:1、教师准备各课时需要的资料(课件、视频《歌唱祖国》《七子之歌》和《走进新时代》等歌曲),2、学生课前搜集课时中的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学生听歌曲,谈感受。
师:歌曲表现了什么主题?(歌唱祖国繁荣富强。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走向富强的祖国”。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师:建国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都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呢?教师结合教材提供的图片内容和准备的资料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
师小结三、分组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吧!调查访问的方法及要求:1.调查渠道:可以通过看书、读报、访问老人、看电视新闻和网上搜索等方式调查。
2.小组分工:分为农业调查小组、工业调查小组、科技调查小组、国防调查小组、外交政策调查小组、综合调查小组等。
3.制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式、组员分工、时间安排等)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五、师小结:要想更多地了解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
我相信通过大家的调查、分析和比较,肯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老师预祝你们的调查采访任务圆满完成。
六、教学反思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知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
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课时计划
授课周月日课题日益富强的祖国第(1 )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
2、了解人国改革开放后,人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讯猛发展。
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
3、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
教
学重点了解我国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难
点
感受中国各方面的变化
教具
(学具)
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调查餐桌上的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结果,在班进行交流。
引导同学们发现不同年餐桌上的特点,对照现在,引导学生对三个不同年代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与感受。
二、农业发展小探究:
1、结合前面的学习,针对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如粮食问题、蔬菜为何越来越丰富。
从喝不到牛奶到天天喝牛奶的原因,采市场的变化。
课时计划
教学过程2、请学生分组讨论调查的结果,展开研究性学习。
得出自己的研究
结论。
三、工业了展探究;
1、“洋”名字的来历。
通过读书中的《一位老人的日记》了解“洋”东西和来历,感受中国工业落后。
2、找家中的“中国造”展示自己的调查了解中国工业发展。
教后记板
书
日益富强的祖国。
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
2、祖国走向富强
教材分析:
“祖国走向富强”包含“辉煌的成就”和“迈向‘小康社会”’两个主题活动。
“辉煌的成就”着重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这部分内容是“认识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就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点,补充一些生动的历史资料和小故事,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
并通过图片或音像资料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
义祖国的热爱。
2.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
了解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探索。
教学难点:
了解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激发自己奋发向上,用于探索。
师生准备:
1、教师准备各课时需要的资料(课件、视频《歌唱祖国》《七子
之歌》和《走进新时代》等歌曲),
2、学生课前搜集课时中的所需资料。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11页/共1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山人版六年级上册
第2课《祖国走向富强》课堂测试
一、填空
1.我国农业生产的()、()、()、()、()、()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2.我国用占世界()的耕地成功地解决了占世界近()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国际上被称为奇迹。
3.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着(
)的任务。
4.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会议确立了()的奋斗目标。
5.到()年,我国40多种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矿产大多数将不能满足需求。
二、名词解释
1.863计划
2.小康社会
《祖国走向富强》课堂测试答案一、填空
答案见课本
二、名词解释
1.863计划见课本66页
2.小康社会见课本71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山人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练、固”四位一体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教案第三单元建设民主富强国家2.《祖国走向富强》—迈向“小康社会”教学目标1.了解小康总体建设成就: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3.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决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感受小康,了解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人们向小康迈进的种种可喜变化,形成感性认识,体会人民生活富起来的事实。
2.认识我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完成前置性学习调查表:调查、询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童年的生活;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童年的生活。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并做好记录。
2.指导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十六大”会议的资料,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提出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面临的困难及奋斗目标。
2.准备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视频等,制作成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
学生一边听一边感悟。
同学们,你知道这首歌主要歌颂的哪位老人吗?2.教师引导:这首歌歌颂了一代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改革使中国走向了光明之路,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步踏上了奔小康的道路。
板书课题:迈向“小康社会”二、活动体验,探究互动1.过渡: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