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
因此要了解洋务运动的来龙去脉,必须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恭亲王奕主办洋务说起。
1860年9月21日,英法侵略军越过通州,打到八里桥,眼看北京不保,咸丰皇帝只好在这一天任命奕为“督办和议”的全权钦差大臣,和英法谈判“议和”条件,自己则在第二天带着嫔妃大臣,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
奕是道光第六子,咸丰的异母弟,因排行老六,在清廷上下,都称他“六爷子”。
这位六爷子,在10月24、25两日,分别和英法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结束了,中华民族蒙受了耻辱,奕却深得帝国主义分子的赏识。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侵略军统帅额尔金立即表示:“如果中国的外交继续由恭亲王主持,可以希望,新条约将被忠实地执行。
”胁迫咸丰继续让奕办理洋务。
不久,咸丰在热河病死,政权由肃顺等人把持。
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支持奕帮助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等人,使慈禧“垂帘听政”,登上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在清朝封建王朝中,开始了慈禧——奕联合统治的所谓“同治中兴”时期。
从来反对任何社会变革的“六爷子”就这样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从顽固派变成了洋务派,成为洋务派的创始人。
洋务运动方针的确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奕的掌管洋务大权,主持总理衙门,使洋务运动从分散到集中,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起来。
本来,正在同太平军作战的清军头目中,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早就和洋人勾结,购买洋枪洋炮,甚至利用洋兵洋将,共同镇压起义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曾国藩就提出过“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主张。
因此,当作为洋务派的奕掌握了中央的洋务大权以后,这些地方实力派就纷纷加入洋务派的行列,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除江南制造总局以外,还有李鸿章在南京建立的金陵机器局,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建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在天津建立的天津机器局。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任务:反帝反封建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鸦片战争 1840—1842年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结果:清政府失败,中英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1)时间:1842年(2)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3)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影响: 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要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促进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觉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向西方学习:魏源和《海国图志》,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等资料编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影响: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爆发的背景:①日本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而蓄意发动。
②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一、洋务运动与物质文化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是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之中被迫仓促展开的。
所以有人将这次转型比喻为“中西文化的一场遭遇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经形象地说,“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文化的国家,他一切以…安足‟为目的,现在他骤然遇见了西欧一个以…富强‟为目的之商业文化,相形见绌了。
”身处此“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逐渐放弃传统的文化中心主义和自大心态,放眼世界,认识和学习当时人认为先进的西方文化,这便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实质。
从文化的内在结构来看,这次文化转型首先从物质层面入手,逐渐深入到制度层面,最终到达思想层面。
在历史实践中,这次文化转型大致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少数政治精英们在深刻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双重困境下作出的艰难抉择。
1861年初,奕忻、文祥等人在一封奏折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困境:“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
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
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终于结束了,但是英法联军攻陷京城而遗留给清廷的深刻震动无疑还将持续存在。
不过,这也意味外国军事势力带来的威胁已经退居次席,而南方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此时成为满清政府的关注焦点。
在当时人眼里,为了应付清政府所面临的深刻政治和社会危机,最简捷的方法便是创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李鸿章所言,“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
这种思想来源于魏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著名洋务思想家冯桂芬进而将此主张分为三个阶段,“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他特别强调道,“且用其器,非用其礼也,用之乃所以攘之也”。
由于物质文化的具体感知性,中国人在近代认识西方的过程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的探索专题复习山东陈静近代化探索──整体感知:课标要求: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线索梳理: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探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这场封建统治者发动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在近代化探索中迈出的第一步;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之后激进的知识分子在文化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其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授之以渔:复习中国近代化探索这一专题,应该适当地把这些事件放到国际环境中进行理解,并且和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各种因素的比较学习。
例如: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辛亥革命和世界近代史上的几次重大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等。
知识体系:近代化探索──重点探究:(一)透过明治维新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易错易混】1.封建帝制不等于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和结束封建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而结束封建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实现的。
3.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根源。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布新而不除旧。
4.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运动?(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2)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拓展延伸】1.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无法成长的原因。
(1)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经进入工业社会,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2)政治上,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
(3)思想上,西方经历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客观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2)从主观上来说,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起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提升突破】1.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都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都以失败告终。
(2)不同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①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②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⑶资本主义道路
在中国走不通。
2.概括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的特点。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近代化道路失败的原因。
⑴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根本原因)⑵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⑶反动势力干涉。
⑷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4.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⑴腐朽的封建制度。
⑵列强的侵略。
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那些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