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情景默写
- 格式:docx
- 大小:16.68 KB
- 文档页数:2
《滕王阁序》1、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王勃《滕王阁序》用“,,,”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4、王勃《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5、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
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6、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
7、,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
8.描写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晴朗的两句是:,。
9.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
《逍遥游》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2.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3.庄子对现实社会的四种人做了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却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4.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5.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6.庄子点明小与大是有区别的,他的观点是:,。
7.《逍遥游》中从反面说明水深才能承载大船的道理的两句是--------------,-----------------。
8.庄子认为“------------------,----------------”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须有所待。
《滕王阁序》理解性默写(一)班级姓名1.《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了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2.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4.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
5.王勃《滕王阁序》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6.写景表现虚实相映之美的四句是:,;,。
7.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8.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9.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
10.用历史典故暗示宴会豪华、人物高雅的句子是:,;,。
11.感叹宇宙之大、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12.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
13.《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
,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则是从历史上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接着用两个四六句来拓展这层意思,;,,并以,作结,总束上文。
14.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15.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
16.表达自己乐观开朗情怀的两句是:,。
17.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珍惜眼前岁月为时不晚的句子是:,;,。
18.用古人的典故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的句子是:,;,。
19.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滕王阁序》(1)豫章故郡,()。
(),地接衡庐。
(),()。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2)雄州雾列,()。
(),宾主尽东南之美。
(),棨戟遥临;(),襜帷暂驻。
(3)十旬休假,();千里逢迎,()。
腾蛟起凤,();紫电青霜,()。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俨驂騑于上路,();临帝子之长洲,()。
(5)层峦耸翠,();(),下临无地。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6)披绣闼,俯雕甍,(),()。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7)(),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
(8)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9)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 ),( ) 。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 ) 。
四美具,二难并。
( ),极娱游于暇日。
( ),(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10)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
怀帝阍而不见,( )。
(1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 )。
( ),( )。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
(12) ( ),(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 );阮籍猖狂,()。
(13)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 ),( )。
( ),(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14)(),();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1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滕王阁序》情景默写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深秋山水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表现年老不改初衷,困境不弃远志的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直接描写滕王阁雄伟壮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4、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5、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滕王阁所在地人烟阜盛,富庶祥和的气象。
6、“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悠扬的歌声与天空大雁清脆的叫声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交响曲,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美图景。
8、王勃借用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借用冯唐、李广的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9、王羲之记述兰亭集会的盛况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勃也记述了滕王阁集会时的盛况:“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
此句化用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11、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12、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用“,”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13、王勃《滕王阁序》用,;。
写出了滕王阁四周人烟繁盛,富庶繁华的气象。
14、王勃《滕王阁序》中直接点出时间已到深秋的句子是:,。
15、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
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
”
16、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曾出现过“,”.
17.写来宾驾着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的句子有:,。
18.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19.直接描写滕王阁壮丽景观的句子是:,。
描写滕王阁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20.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21.写景表现虚实相映之美的四句是:,。
22.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
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23.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
24.用历史典故暗示宴会豪华、人物高雅的句子是:,。
25.感叹宇宙之大、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26.作者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反衬人生渺小的句子是:,。
27.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绪的句子是:,。
28.直抒胸臆,写自己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29.运用典故来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无奈的句子是:,?
30.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
31.表达自己乐观开朗情怀的两句是:,。
32.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33.用古人的典故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的句子是:,。
34. 《滕王阁序》中以“嗟乎”发端,从消沉中振起。
“,。
”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则是从历史上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