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
- 格式:docx
- 大小:23.38 KB
- 文档页数:6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日本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半岛、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战争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
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
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
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
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
《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
名词解释美西战争“门户开放”照会《朴茨茅斯和约》劳动解放社提拉克青年土耳其党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无限制潜艇战《四月提纲》科尔尼洛夫叛乱和平法令基尔水兵起义威克斯通牒“十四点计划”巴黎和会五国海军协定九国公约威斯敏斯特法“小协约国” 魏玛宪法职团制“协调外交”道威斯计划《莱因保安公约》?? 《非战公约》新经济政策甘地主义《黑海海峡公约》凯末尔主义华夫脱运动卡德纳斯非暴力抵抗运动国会纵火案授权法日本军部二.二六事件《国策基准》反共产国际协定渥太华经济会议英德海军协定“马提翁协议”“百日新政”“华格纳法”中立法霍尔—赖伐尔协定九国公约会议“不干涉”协定“钢铁同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东方战线”奇怪的战争敦刻尔克大撤退租借法案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诺曼底登陆德黑兰会议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英日同盟英法协约日俄战争英俄协约伦敦条约(1915)马恩河会战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俄国临时政府四月危机土地法令布列斯特和约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喀琅施塔得叛乱粮食税吉斯林苏台德日尔曼人党苏台德事件贝纳斯汉莱因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库恩·贝拉奥地利共和国季米也洛夫德国十一月革命柏林一月战斗魏玛共和国卡普暴动鲁尔事件纳粹党第三帝国冲锋队党卫队维希政府罗姆暴动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国家法西斯党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劳动职团法英国1926年总罢工英镑集团汤因比火十字团法国人民阵线自由法国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内战国际纵队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全国产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犹存社皇道派统制派五一五事件罗拉特法阿姆利则惨案食盐长征凡尔赛条约圣日尔曼条约纳伊条约特里亚农条约色佛尔条约国际联盟洛桑条约华盛顿会议杨格计划胡佛《缓债宣言》布鲁塞尔会议天津租界危机国际不干涉委员会轴心国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英法苏三国谈判马奇诺防线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北非之战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第二战场。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即1942年夏季到1943年早春,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
战役以苏联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严重削弱了德军的力量,极大的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法西斯斗争,是二战的转折点。
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
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
鲁尔危机使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30日成立了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门委员,第一委员会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任主席,负责研究稳定德国经济的方法和制定新的赔款计划。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契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
它拥有很大权力,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
1922年2月6日,经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契卡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
《霍尔—赖伐尔协定》:是英法与意大利在1935年12月的协定,密谋让意大利法西斯政权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
英国外长赛缪尔·霍尔与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为了结束第二次意埃战争,不惜出卖埃塞俄比亚的领土利益,以满足墨索里尼的野心。
这显示当时绥靖政策的祸害。
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1)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美国由⾃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的⼀次重新⽠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1898年2⽉15⽇,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
要求惩罚西班⽛,4⽉24⽇西班⽛⾸先对美国宣战,次⽇4⽉25⽇美国对西班⽛宣战。
后美国和西班⽛签订和约,规定:西班⽛放弃对古巴的主权,西班⽛撤军后,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200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领⼟的代价。
2.⽇俄战争⽇俄战争是⽇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的帝国主义战争。
1904年2⽉,⽇本不宣⽽战,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
⽇俄战争由此展开。
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
1905年8⽉,⽇、俄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谈判,9⽉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俄战争不仅对⽇、俄两国,⽽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的影响。
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命的到来,⽽1905年⾰命⼜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主义⾰命准备了条件。
3.三国同盟三国同盟是19世纪七⼋⼗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及意⼤利出于各⾃安全需要⽽建⽴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
1879年10⽉,德奥两国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5⽉,意⼤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
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对峙军事集团的⼀⽅初告形成。
4.三国协约三国协约是英、法、俄三国针对三国同盟⽽订⽴的,它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系列协定。
它们规定:两国中如有⼀⽅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
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
其后,英国于1904年及1907年分别与法、俄两国订⽴协约。
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构成了三国协约。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
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
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
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
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协约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后的美国凭借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铁幕演说,是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
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
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4年3月19日~5月7日,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经过激战越军取得胜利。
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日内瓦协议》是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有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上签订(7月21日)的关于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它规定:在印度支那全部地区停火;与会国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领土主权;越南暂时以17度北纬为军事分界线,法军向分界线以南集结。
越南共产党在分界线以北集结。
印度支那由此获得解放。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1、.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的巴尔干半岛,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2、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
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
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
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
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佔领。
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
在这个战役中,法国军方使用了大约600辆出租车来运送6000名法军后备军到前线。
双方共投入超过2百万名士兵参与这次战役,英法联军有大约263000名军人阵亡,而德军有2500士兵伤亡。
3、施里芬计划由德国参谋长施里芬提出的军事进攻方案。
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东西两线作战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对付法国,在东线采取守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部队,对法作战将在4到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兵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
整个战争将在3到4个月内结束。
该计划完全建立在军事冒险的基础之上,忽视了战争的规律及可变因素,,最终由于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失败,计划宣布破产。
4、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与同盟国的一次重大战役。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1. 《朴次茅斯和约》朴茨茅斯和约是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它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1.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2.把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3.俄国向日本割让北纬50 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邻近岛屿。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2.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3.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4.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多次发生危机。
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
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群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400余人伤亡。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三国同盟这是第⼀次世界⼤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利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加⼊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其则相继加⼊同盟国。
1918年11⽉,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解。
2.三国协约第⼀次世界⼤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系列协议⽽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先签订军事协定。
⾯临⽇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此协约国最终形成。
第⼀次世界⼤战期间,⽇、意、美等⼆⼗五国先后加⼊。
⼗⽉⾰命后,苏俄宣布出。
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涉,均遭失败。
因协约国间⽭盾不断加深,逐步⽡解。
3.摩洛哥危机20世纪初法、德为争夺摩洛哥⽽引起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危机。
l904年的英法协约中英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引起德国不满。
德皇威廉⼆世声称,摩洛哥苏丹是“独⽴君主”,要求重审英法协约,并以战争相威胁,造成第⼀次摩洛哥危机。
为解决这⼀⽭盾,召开国际会议,参加国包括法、德、英、美、西等14个国家。
由于英俄⽀持法国,德国被迫让步。
1908年摩洛哥发⽣宫廷政变,法国乘机占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法德关系再度紧张,发⽣第⼆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法国占领摩洛哥⾸都⾮斯,德国派炮舰“豹”号到阿加迪尔⽰威,战争⼀触即发。
后因英国出⾯⽀持法国,德国作了让步,在同年9⽉签订的《德法协定》中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德国则取得法属刚果的⼀部分作为补偿。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9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
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
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
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
1912年10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1913年6月开战。
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
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
7月28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协约国:在19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893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
朴茨茅斯和约是由日本和俄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的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
《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独立势力范围;双方同时从中国东北撤军,但被租借的辽东半岛地区除外;俄国将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由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的租借权一并转让给日本;以北纬50 度为线界,俄国将萨哈林岛南部和邻近该岛的岛屿全部割让给日本。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对中国东北的重新瓜分。
布列斯特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
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
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
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
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委任统治制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
1919年1 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
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
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委任统治制:一战后,主要战胜国通过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的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
这一制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未改变其殖民统治的实质,它只是列强在战后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威克斯通牒:1919年3月20日,协约国驻匈军事代表、法国的威克斯向匈牙利政府递交的一份要求割让土地的照会,即威克斯通牒。
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匈牙利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协约国向匈牙利递交威克斯通牒,要求匈牙利将2/3的土地割让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否则大兵压进。
这一照会引起匈牙利人民的无比愤怒,卡罗利政府不敢拒绝也不敢接受这一照会,只得自行下台,之后匈牙利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1926年大罢工(了解为主):1926年英国爆发的反对煤矿主削减工人工资、增加工时的大罢工。
一战后,英国经济长期萧条,煤矿主企图通过降低工资、增加工时来摆脱困境,1925年6月,煤矿主宣布降低工资13℅到48℅,取消最低工资限额,英矿工联合会在其他工会支持下决定实行总罢工以示抗议。
1926年3月,政府宣布同意削减工资10℅,延长工作日1小时,矿工代表大会拒绝政府这一要求,于5月4日举行大罢工,此后迅速波及全国主要工业部门,人数达600万,但工会总理事会却同政府秘密谈判,于5月12日强令全国工人停止罢工,只有煤矿工人坚持到12月,罢工失败。
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
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1898 美国借口缅因号舰爆炸事件,向西班牙宣战,并进攻西数殖民地。
战争进行了10周,西班牙战败求和。
12月美西签订了《巴黎和约》,合约规定,西班牙将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让给美国,美国支付给西班牙2000万美元作为赔偿,古巴形式上宣布独立,实际上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这次战争使美国夺取了大量殖民地,并强化了它向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
美西战争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主要军事力量的崛起。
普拉特修正案Platt Amendment1901年,美国提出关于古巴宪法问题的修正案。
印有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普拉特提出,故名。
规定:美国有权对古巴进行干涉,古巴为美国提供简历煤站和海军基地所需的土地,未经美国同意,古巴不得与任何其他国家签订条约,不得把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国家。
限制古巴举借外债,美国有权干涉古巴事物的权利。
古巴制宪会议被迫把该修正案作为古巴先发的附件,该修正案实际上是古巴完全沦为美国的保护国,沦为美国“统而不治”的殖民地。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美国第26任总统。
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
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主义政策,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
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矿产、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劳资和解。
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罗斯福推论Roosvelt corollary:是20世纪初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宣布的“门罗主义”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引申,它的核心是美国可以根据自己的逻辑任意武装干涉拉丁美洲,以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独霸西半球的野心。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杨帆整理编辑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斯达汉诺夫运动:在斯大林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口号的鼓励下,苏联人民掀起了为掌握新技术而突破原有生产额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
1935年8月30日晚,顿巴斯煤矿区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
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
这次运动成为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3.肃反运动:苏联的“肃反”运动始于基洛夫案件。
1934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消息传出,全国群情激奋,要求严惩凶手,政府指控前反对派领袖是暗杀事件的幕后策划人,并于1936到1938年进行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李可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被处死,托洛茨基已流亡国外。
斯大林此时明确提出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在全国掀起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肃反”运动,它于1937到1938年达到高潮,1939年趋于结束,由于此时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破坏,大批党政军以及群众找到残酷镇压、处死。
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0年1月正式成立,其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其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关心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它长期由英法操纵,后成为美国的外交工具,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
世界现代史复习1.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发生在俄国的一次民主革命,因为是俄历二月,故名。
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由于军事上的指挥失当,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3月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士兵和工人起义,逮捕沙皇政府官员,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结束。
二月革命后,工人和士兵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而资产阶级则成立了临时政府,造成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的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
因发表时间为四月,故名。
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
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四月提纲》提出了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饿历10月25日)。
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苏俄政府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合约。
该合约规定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赔款60亿马克给德国。
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撕毁此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使新生苏俄政权赢得了巩固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列宁列宁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布尔什维克党创建者、苏联缔造者。
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
他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被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广泛认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和领袖”。
凡尔赛条约1919年协约各国在巴黎签订的对德和约,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 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 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8.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两国投入100多个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9.索姆河战役: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时间发生在到间,、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北方的区域实施作战。双方阵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投入实战中。 10.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附近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德国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上的胜利。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11.无限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给英国商船和战舰造成重大打击。为维护海上交通线,英国和协约国采取了“船队护航体系”的紧急措施,抵制德国的海上封锁。 12.布列斯特合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于1918年3月在布列斯特签订的一个苛刻和约。苏俄在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此条约。它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13.共产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4.巴黎和会:是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以及苏俄,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15.凡尔赛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16.华盛顿会议: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1918年11月,结束后,美、英、日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地区的和势力范围,由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17.华盛顿体系 18.《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此举表明美国不受约束。 19.《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20.《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九国在美国首都举行的国际会议。公约的核心是肯定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地位。 21.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力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及西方国家)。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3.蒙德主义:一战后,英国出现的一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1926年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1927年,颁布被工人称之为“工贼宪章”的法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领袖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以化学电力工业巨头阿尔弗雷德·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工会右翼领袖呼吁,于1928年7月,与工会签订协定,规定以“调解制度”代替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蒙德主义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经济趋于好转。 24.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主动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