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顶板事故概况
- 格式:pptx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58
煤矿顶板事故心得体会范文煤矿顶板事故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矿井地质条件不稳定或矿柱失稳等原因,导致矿井顶板发生垮落、塌方等严重事故。
这种事故给煤矿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通过对煤矿顶板事故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水平。
一、事故回顾1. 事故概况:该事故发生在某煤矿的井下采区,事故发生时正值地质构造活动频繁的时期。
2. 事故原因: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矿井地质条件不稳定,加之矿井内部矿柱失稳,导致顶板失稳,最终垮落。
3. 事故过程:事故发生时,矿工正在进行采煤作业,突然听到矿井内传来巨大的声音,随即顶板开始塌方。
由于事发突然,矿工无法及时逃生,导致多人被掩埋。
4. 事故结果: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矿井生产中断,给煤矿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二、事故原因分析1. 地质条件不稳定:煤矿地质条件是矿井顶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该煤矿,地质构造活动频繁,矿井地层岩石产生断裂、滑移等情况,导致矿井地质条件不稳定。
2. 矿柱失稳:矿柱是维持顶板稳定的主要支撑。
在该事故中,矿柱失稳导致顶板承载力下降,从而引发了事故。
3. 安全管理不到位:事故还与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该煤矿,安全管理不严格,对地质构造活动的监测和预警不够及时,对矿柱的支护不够稳固,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三、心得体会与教训汲取1. 安全第一:煤矿生产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安全是最重要的。
煤矿企业应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对矿井地质条件的监测和预警,以及对矿柱的支护工作,确保矿井的安全稳定。
2. 加强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保障煤矿安全的重要保障。
煤矿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3. 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
煤矿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引进先进的煤矿采煤设备和矿井监测设备,提高煤矿的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以下是一起煤矿顶板事故的案例。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对事件中的人物和地名进行了虚构。
2024年6月12日,发生在煤矿的顶板事故动情让人痛心的一幕。
那天上午10点左右,煤矿正在进行常规的生产作业,突然,一声巨响响彻井下。
猛烈的震动让地面上的工作人员感到不安,他们纷纷跑向事故现场。
经过紧急救援,发现一区井下200米处发生了顶板崩塌事故,致使9名矿工被困。
任务艰巨而又紧急,救援人员必须尽快打通通道,将被困人员营救出来。
然而,由于井下通风设备受损,灰尘和有毒气体蔓延,救援工作异常困难。
整个救援过程历时48小时,期间用了大量装备和人力。
幸运的是,在黎明时分,9名被困矿工全部被成功救出。
然而,这起事故造成2名矿工丧生,7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
另外,井下部分设备和通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事故调查组迅速展开了对事故的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煤层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压力巨大,导致顶板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此外,矿山管理方对矿井顶板的安全监测和管理不够到位,缺乏科学的防范措施。
在事故发生之前,相关部门曾多次收到矿山存在顶板稳定性问题的报告,但未能及时处理。
这起事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煤矿顶板事故不仅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还通常会导致煤矿生产中断、经济损失以及对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
因此,确保矿井顶板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针对这起事故,煤矿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首先,对矿井井下的顶板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其次,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紧急逃生能力,增加事故应急演练的频次。
再次,加强煤矿管理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和标准。
同时,政府也对煤矿行业的安全监管加大了力度。
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准入资质和日常监督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违法违规行为的煤矿要严厉处罚并进行整改。
总之,煤矿顶板事故是一种严重威胁矿工人身安全和煤矿生产的问题,需要煤矿管理部门、煤矿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以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矿顶板事故案例汇编一、大隆矿“1981.1.17”顶板事故1981年1月17日16时45分,W17-1 S2炮采工作面回收班班长郝××检查完回收现场,发现中间段顶板有劲不好。
他安排三组回收,中间段是他和支护工王××、刮板输送机工杨××。
回收前郝××告诉王××先打好密集支柱的戗顶子,铁腿子要用木腿替换着回收。
然后他就去回顺抱木料。
王××、杨××打了三棵戗顶子,用木柈打替顶子回收,回到第6棵时,王××用大头镐打了四镐,因顶板压力大铁腿没落,随即又打了一镐,铁腿落了,顶板也随之落下,推倒了密集支柱,王××躲闪不及被埋住,扒出后已死亡。
事故原因:1、中间段回收处,上帮顶板掉顶,用大柈刹顶时没有接顶造成支架不牢,没有初撑力,回收时顶板冒顶,支架没起作用,推倒密集支柱。
2、回收时戗顶子不合格,没有木梁,顶板来压时,戗顶子不起作用。
防范措施:1、回采工作面有掉顶处,刹顶一定要接到顶板,要刹严、刹紧。
2、回收时要打好戗顶子,顶板不好,有推密集支柱危险的地点必须打好戗顶子,戗顶子一定要给木梁,严禁使用铁顶子直接戗在铁支柱上。
二、大隆矿“1981.5.23”顶板事故1981年5月23日13时50分,掘进三队在东一东五段运顺掘进时,距工作面17米处的耙斗机司机潘××正在装岩,这时巷道左上角顶板突然掉货,将潘××小腿埋住,接着又下来一块长800mm,宽600mm,厚500mm的岩石将潘××砸倒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1、脱落的棚梁是临时支护,为矿用U型钢,拱型支护,棚子支护不符合作业规程要求,左侧棚腿歪,没有打筋木。
2、铁梁子两端连接板焊缝强度不够,开焊,顶板来压后使该棚支护失效。
煤矿“三违”导致的典型顶板事故案例分析一、由于支护不合格导致的顶板事故【案例1】1990年12月7日8时5分,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务局四方台煤矿一井15层〒0右翼残采队工作面输送机头处发生局部冒顶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1.事故经过1990年12月7日一班,残采队出勤7人,接班后先处理刮板输送机,2时40分左右进入工作面。
这时,井口安检员检查现场,发现刮板输送机头处只有两架钢梁,便告诉值班段长李某把钢梁补上,李某答应一会来人补打。
到7时35分,工作面刮板输送机链断了,此时已近下班时间,工作面不能干活,李某留下5人在刮板输送机头处接链子,其余2人升井。
8时05分,刮板输送机头处4. 7 m 〓3. 85 m〓0. 6 m的顶板突然冒落,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2.事故原因一是由于端头支护不好,只架两根钢梁,其中一架为一梁二柱,另一架又在冒顶的上部边缘,未起支护作用。
二是支柱稀少,在冒顶区域下边只发现有四根支柱。
三是空顶时间过长,刮板输送机端头处缺钢梁少支柱,这还是12月6日二班造成的,三班接班后未生产,一直处理输送机事故,到发生冒顶为止,空顶时间长达20 h,使顶板逐渐下沉,以致冒落。
客观上看,冒落岩石中间厚,且冒茬比较光滑,近似蘑菇顶状,这是该处顶板易于冒落的自然条件。
3.事故教训这起事故表面看是支护质量问题,但暴露出来两个深层次且带普遍性的问题。
①各级干部对安全生产是喊在嘴上,还是落实在行动上;是真抓实干,还是假抓虚抓;是真严真狠,还是名严实松。
对该工作的钢梁数量不足、支护不合理、空顶作业等问题,副井长、副段长、安检员都曾先后发现,但都没有严肃对待,既没停工处理好再生产,也没有帮助解决钢梁弯曲、数量不足问题。
起码是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
严格说,是渎职。
如果我们的干部中哪怕一个人,发现问题后能盯住不放,认真负责地帮助解决具体问题,盯在现场,问题不解决不走,像这类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②工人在现场作业,规程观念和自我保安意识很重要。
2023年警示教育案例汇编(精选5篇)2023年警示教育案例汇编篇1某煤矿顶板事故案例×年×月×日,某煤矿在炮采工作面安装时发生一起顶板事故,导致两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安装工作面平均倾斜长78m,平均倾角36°,切眼高为2.2m,安装时跟底板留顶煤扩刷装面,风镐落煤。
事故发生时已经扩刷安装34棚。
当日早班,分两组进行装面,工区安排副区长许某带领职工张某等四人为一组,负责从下向上装面,在装好第四棚准备装第五棚时,由于遇到火侵,岩体较坚硬,风镐刷帮困难,在放震动炮时,造成迎头倒两棚。
班长向某发现倒棚后,急忙叫放炮警戒线外等待装面的四人跟副区长许某上去处理;许某安排张某负责接顶,其他人负责转运接顶料和处理倒棚。
接顶过程中顶煤突然冒落将张某埋住,负责观察顶板的盛某等人扒煤对其进行抢救。
在抢救张某过程中,顶部煤层再次冒落将盛某埋住。
矿组织救援后将二人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1、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不足,造成工作面爆破倒棚是冒顶的直接原因。
2、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差,违章空顶作业。
3、现场管理不到位,指挥不力。
4、现场救援措施不当,至使工作面二次冒顶将救援人员埋住。
三、事故教训:1、个别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高。
2、个别职工业务技能不高,识险、除险、避险的能力不强。
3、规程措施现场落实不严。
4、自救互救知识不强。
四、防范措施:1、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保证支护各项参数符合措施要求。
2、认真对照规程排查现场存在的隐患。
严格现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在现场落实到位。
3、加强地质构造带、破碎带等特殊地段的安全技术管理,超前预防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4、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特别是采掘作业人员,提高他们在遇到作业条件变化时的处理能力和安全自保意识。
5、加强职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临时处置能力。
煤矿顶板事故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顶板事故指的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顶板的失稳或崩塌导致的事故。
这类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煤矿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针对一起煤矿顶板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找出事故原因和预防措施。
2. 事故描述该事故发生于某煤矿的井下作业区。
事故当时共有10名工人在该区域进行作业,突然发生了顶板崩塌,导致3名工人被压埋在残骸下。
事故发生后,矿方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并将被埋人员成功救出。
然而,由于事故的严重性和对生产的影响,煤矿方决定对事故进行调查,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 调查方法为了对事故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3.1 现场勘察调查组成员前往现场,对事故发生地进行了详细的勘察。
我们测量了事故现场的尺寸、角度和崩塌的范围,收集了相关的物证和照片。
3.2 事故报告分析调查组成员对煤矿事故报告进行了分析,包括矿方的安全记录、事故前的工作计划和操作程序等。
我们特别关注与顶板管理相关的信息。
3.3 相关人员访谈我们对事故现场的工作人员、目击者以及矿方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
通过他们的口述,我们了解到了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 调查结果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4.1 顶板支护不稳定事故现场的勘察结果显示,事故发生地的顶板支护存在明显的不稳定迹象。
我们发现,部分支护材料老化严重,支护的间距过大,无法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4.2 工人操作不规范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工人在进行煤矿开采作业时,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例如,他们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支护材料的安装,也没有及时报告和处理发现的安全隐患。
5. 预防措施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们提出了以下预防措施:5.1 加强顶板支护管理煤矿方应加强对顶板支护的管理和维护。
周期性检查顶板支护材料的老化情况,及时更换损坏的支护材料,并确保支撑的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恒源煤电公司传真拟文单位:恒源公司安监局签发:董昌伟报送单位:发送单位:各生产矿井、基建矿井编号:〔2012〕17号日期:2012年8月21日关于祁东煤矿“8.21”顶板事故的通报8月21日早班11时30分,祁东煤矿综掘区在6134沿空(留巷)机巷掘进工作面修护时,发生一起顶板事故,造成1人死亡。
一、事故概况6134沿空机巷,系原6136风巷沿空留巷,锚网梁支护。
6136风巷在回采过程中采用超前注浆、喷浆及一梁三柱(单体液压支柱+工字钢长3.2m)顺山棚加固,由于属沿空留巷巷道变形严重。
矿安排综掘区于2月26日对该巷进行修护,修护总工程量987 m,截止到8月21日早班,已施工658.7 m。
二、事故经过8月21日早班,综掘区三队出勤18人,综掘区三队队长邱新疆班前会安排全班人员在6134沿空机巷后路卧底,并对刷帮迎头退后3米处进行挑顶。
其中,许联峰、牛万标、张成刚、薛志峰、王红伟、黄新华等6人负责挑顶,其余人员后路卧底。
准备挑顶施工时,巷道无动力电源,链板机不能开启出货。
由于现场余货较多,队长(兼带班)邱新疆安排不要挑顶,全部人员收拾工具后,到后路进行卧底,待通知送电出货后,再挑顶。
队长邱新疆就到后路看卧底情况。
11时30分,刷宽迎头右侧(面向迎头)未挑顶处突然冒顶,冒落空间呈不规则拱形,高度1.6 m,长度2.5m,宽度2.4 m,冒顶上部有一层煤线,巷道基本跨实。
冒顶发生后,队长邱新疆及时组织清点人数时发现少1人,确认是员工王红伟,当即向矿调度所汇报事故情况。
矿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抢救。
11时33分,矿调度所向公司调度室汇报事故情况。
12时15分,矿长傅崑岚在井下现场向矿调度所汇报后,并安排向公司调度室汇报:员工王红伟已从冒顶处扒出,经现场医生诊断,人已窒息死亡。
三、事故原因:1、刷帮致使巷道应力分布不均匀,导致未挑顶处应力集中,顶板离层,超前临时支护不到位。
王红伟(死者)安全意识淡薄,在超前临时支护不到位的顶板下,收拾整理工具。
One reason for suffering, is the pursuit of the wrong things.勤学乐施天天向上(页眉可删)某煤矿“6.4”顶板事故案例一、事故发生的时间:2006年6月4日13时30分二、事故地点:2406综采工作面三、事故类别:顶板四、伤亡情况:死亡1人五、事故性质:责任事故六、事故经过:2006年6月4日早班,某矿2046综采工作面在溜尾进刀割第三刀煤时,因煤机割不到溜子尾部95#、96#架底部的煤,致使留有大量的底煤,影响推溜和移架,且该处顶板不好,工长王某安排刘某等三人先护95#-97#架的顶板,再清理底煤,王某负责监护。
约13时30分,96#支架处发生片帮,将正在该处溜前清理底煤的刘某打倒,其头部撞在溜槽沿上致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七、事故原因:(一)直接原因95#、96#、97#架顶和帮未得到有效地控制,造成煤壁片帮砸伤现场作业人员。
(二)间接原因1、现场管理不到位,各级安全责任制得不到落实,区队管理人员思想麻痹,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有效地排除,致使职工违章蛮干现象得不到制止。
2、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主保安意识淡薄,存在违章作业、冒险蛮干现象。
3、安全监督检查不到位,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监控不力,盯靠不紧,对职工空顶空帮作业、违章蛮干行为制止不力。
八、防范措施1、要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克服管理人员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坚决做到不安全不生产、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隐患不排除不生产。
2、强化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切实增强职工的按章作业、自保互保联保意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能,自觉维护职工自身权力,杜绝三违。
3、加大规程措施在现场落实的力度,并根据现场实际变化,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切实起到指导现场安全生产的作用。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新矿集团华丰煤矿“5.4”顶板事故剖析一、事故基本情况2015年5月4日中班17时55分,2410(3)综采工作面下平巷违反作业规程规定回撤后部U型棚时,出现上部碎矸抽冒,致使1人被埋压,经抢救无效死亡。
2410(3)综采工作面位于五水平前组二采区,4煤层总厚度为4.5-6.5m,倾角33°,事故前工作面已推釆两个循环1.2m。
2410(3)综釆工作面下平巷釆取内错式布置,内错间距2m,以4煤层夹矸作顶板,巷道宽4.0m,高3.5m,采用直墙半圆拱U型钢棚支架铺金属菱形网作永久支护,支护材料为U29型钢,棚距为1m,支架间拉杆使用U型钢两端开缺口卡在支架上,每架间两帮均匀使用两根拉杆。
平巷内铺设转载机和皮带。
超前支护釆用双排DZ28-25/100型单体支柱配HDJB-100型金属铰接顶梁托U钢横梁联合支护,柱距1m,排距1.2m,支柱未穿鞋。
2410(3)综釆工作面底板高于下平巷底板约1.5m,因煤层倾角较大,该面正对着下平巷支架拱部,造成支架拱部的一侧及上帮处于空顶、空帮。
冒落面积大约长3m×宽3m×高4m,冒落破碎的矸石埋压了推到的两架U型钢棚支架和单体支柱,冒顶区域无明显的压力显现。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抢救经过(一)事故发生经过5月4日13时,综釆二部中班为检修班,综釆二部经理助理陈一召开班前会,安排检修釆煤机、整理上平巷的物料并清理巷道杂物等工作。
15时左右,职工到达2410⑶综采工作面上平巷开始工作。
约17时,班长李大生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安排朱宁凯、秦伟两人到2410(3)综釆工作面下平巷从里向外回撤第三架U型钢棚。
二人到达工作地点后,首先回撤了超前支护中的第三、第四架U型钢横梁及其两端的单体支柱,并在第三架U型钢棚头梁中间支设一棵临时单体支柱。
然后回掉两帮棚腿,并把末端带有安全绳的专用卸载把手卡在临时单体支柱安全阀的阀口处,安全绳的另一端距离单体支柱2.5m,具体分工是朱宁凯负责监护,秦伟负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