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高中语文精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意象、手法、语言等角度赏析诗歌【教学难点】分别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结合三首诗歌,了解杜甫沉郁一生。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秋兴八首(其一)一读,读准节奏朗读指导——律诗1、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3、中间两联须对仗。
4、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二读,细读标题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读,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
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四读,品读鉴赏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秋兴八首》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晚期诗歌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描绘秋天景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萧瑟与凄美。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教师导入: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季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感受诗人笔下的秋日情怀。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秋兴八首(其一)》,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的环境描写,“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的情感寄托等。
四、诗歌鉴赏与分析(约30分钟)•主题思想探讨:o教师提问:《秋兴八首(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o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讨论并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如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虑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案标题: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张籍的诗歌作品《秋兴八首(其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课文和注释
2. 课堂PPT或图片资料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情感和情绪。
2. 学习诗歌: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诗歌韵律: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朗读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重新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写作练习: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写一首与《秋兴八首(其一)》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培养了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一、三维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3、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4、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5、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3、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整体感知,感受诗人情感;2、把我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设想通过本诗的学习,重点了解杜甫人生经历和他的诗歌风格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学完本课,在今后鉴赏杜甫诗时,可以联系背景知识独立思考,完成任务。
《秋兴八首》其一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听过“雅厨”这个名字吧!所谓“雅厨”,既是优雅之意,就是不仅把菜做得漂亮,而且把名字取得漂亮的。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雅厨”的小故事: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
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
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杜甫的这首诗小学也都学过了,关于这首诗还有许多好玩的故事,有兴趣回去可以去查一下。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杜甫的另外一首风格迥异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知人论世(一)杜甫其人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
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会把握诗歌中奠定的感情基调。
2、学会抓住意象解读古诗的技巧。
3、通过不断的诵读,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1、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通过把握意象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3、通过练习加强赏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愁和故园之思。
2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高一(18)班的学生,这个班整体学生很积极,思维比较活跃,学生基本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即使是一般的学生也对语文比较感兴趣,在理解和表达能力方面比较强。
2、学生基本能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但是对诗歌的个别词语理解还是不够准确,因为较少涉及鉴赏诗歌的练习,不大能够较全面赏析一首诗歌,回答诗歌鉴赏题时,答案的表述也不够完善。
3、学生的表述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老师的及时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如何赏析一首古诗:通过把握意象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家国之愁和故园之思。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必修教案0327 11:22::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的创作风格。
3.了解作家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学会以散文语言讲述诗歌内容。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情感价值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2.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教学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格与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品味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意蕴。
教学方法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补充史料,知人论世。
4.合作探究,体悟意境。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一代诗仙的豪放飘逸。
今天我们一起来见证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
杜甫,是唐代诗坛上除李白以外的又一座高峰,李杜是诗歌星空中璀璨夺目的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这绝不是虚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律诗来做个验证。
二、整体感知1.介绍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
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
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教案教学目标.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诗人简介.生平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感情,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2、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总结概括。
2、适当点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语入课(略)一、知人论世1、杜诗风格(前期与后期比较。
略)2、写作背景(略)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体会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领会诗句意思。
3、学生齐读,把握情感。
4、抽生诵读,学生点评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的把握(教师点拨)。
5、把握内容,概括每联大意,明确感情基调。
(大意、基调略)6、学生齐读,深化理解。
三、合作探究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两联“触景伤情”。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教师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相互间进行论辩、补充。
讨论明确:前人的诗评对《秋兴》(其一)的结构和意境的整体把握不错,但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割裂了。
1、首联景象虽然萧森,但萧索中见富丽,这与杜甫前期的诗作不同;“凋伤”一词既用拟人手法,又浸透着诗人孤苦伤感的情绪。
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景象,似乎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心头的郁闷之气。
“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既点明时间地点,生动地描绘出风云变幻的景象,又似乎形象地暗示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从中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小结:前四句既绘景,又叙事,更是抒情,属借景抒情,而不只是“起兴”。
2、颈联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两幅形象的画面抒发思乡之情;尾联寓情于景,通过对白帝城的百姓赶制寒衣的情境的描写,让读者在苍茫的秋声中感受到诗人阴沉苍凉、漂泊孤寂心情。
小结:后四句寓情于景,并不是直抒胸臆。
3、总结:1、纵观全诗。
诗人思归之心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他乡有关,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曲折表现。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一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xī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x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故乡,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杜甫诗三首》
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
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
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
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1)对偶颔联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