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系统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33
《认识系统》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系统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导入引导:系统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观点,但你知道系统是什么吗?系统有哪些特点?系统论又是如何诠释系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一、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一组有序元素组成的整体。
系统是一个整体,由多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存在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
二、系统的特点1. 互相关联性: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部分。
2. 整体性:系统是一个整体,不同部分之间互相依靠,不能单独看待。
3. 目标性: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共同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协同工作。
4. 动态性: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息地进行变化和发展。
三、系统的分类1. 自然系统:由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组成,如生态系统、气候系统等。
2. 人工系统:由人类设计和建造的系统,如机械系统、社会系统等。
3. 抽象系统:用来描述和钻研其他系统的系统,如数学模型、信息系统等。
四、系统论的基本理论1. 辨识系统:识别系统的边界和因素,确定系统的范围和关键部分。
2. 分析系统:分析系统内部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干系,找出系统的组成因素和作用机制。
3. 综合系统:将系统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系统的目标。
4. 评判系统:对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实现目标的水平进行评估,找出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系统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系统是一个由多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互相关联性、整体性、目标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和抽象系统三种类型,系统论包括辨识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和评判系统四个基本理论。
在以后的进修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系统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拓展延伸:1. 请举例说明一个你认为是系统的实际案例,并分析其特点和分类。
《系统的概念》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言系统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概念,但是你知道系统究竟是什么吗?系统的概念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次导学将带领大家一起来深入探讨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系统的本质和特点。
二、知识概述1.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一些构成要素(元素、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2. 系统的特点a. 目的性:系统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存在。
b. 结构性:系统由多个组成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c. 相互作用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d. 动态性:系统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
e. 开放性: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交流。
3. 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系统的概念起源于古代哲学,现代系统思想的形成与二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密切相关。
系统工程是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系统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等问题的一种系统的方法论。
三、重点解读1. 系统是什么意思?系统是一个由多个互相关联的要素组成的整体,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协调合作。
2. 系统的特点有哪些?系统具有目的性、结构性、相互作用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系统具有自我调控、适应环境和不断发展的能力。
3. 系统思维的重要性系统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能力。
四、拓展应用1. 举例说明系统的应用领域a. 生态系统:由生物、动物、植物等各种要素组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典型的系统之一。
b. 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库等组成的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系统。
c. 社会系统:由人、事、物等各种元素构成的社会系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2. 思考系统思维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系统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发展方向,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生态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一名词解释1系统(ytem)2生态系统(ecoytem)3食物链(foodchain)4食物网(foodweb)5营养级(triphiclevel)6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7能量流动图(energyflowdiagram)8生态平衡9生态危机10反馈(feedback)二问答题1从负反馈调节入手,谈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2举例说明什么是食物链,有哪些类型?3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基本功能4为什么说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5简述系统的概念与系统特征6简述生态系统概念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7简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表示方法与评价8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平衡的标志9简述生态危机的概念与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10(讨论)根据生态系统的有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西部大开发,环境保护要先行第三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一名词解释1物质循环(cycleofmaterial)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ycleofbioecochemitry)3周转率(turnoverrate)4生物放大作用5库区(pool)二12345论述题简述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全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模式图及特点;C-循环模式图及其特点;N-循环模式图及特点;论述有毒物质的循环及生态危害;第四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名词解释1生态效率(ecologicalefficiencie)2初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3次级生产量(econdaryproduction)4生物量(bioma)二简答与论述题1用势力学定律解释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认识系统及其构成》导学案第一课时课程背景:本课程主要介绍系统的概念,系统的分类及其构成要素。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系统的基本概念;2. 掌握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3. 熟悉系统的构成要素;4. 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一、系统的基本概念1.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共同协同工作以实现一定的目标的整体。
系统是一个有机集合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某个特定功能。
2. 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2)目标性:系统存在的目的是实现某种预定的目标;(3)有序性:系统内部的各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律;(4)开放性: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接收外部信息,以调节自身的状态。
二、系统的分类1. 根据结构的复杂程度:(1)简单系统:由少量元素组成,相互联系简单;(2)复杂系统:由大量元素组成,相互联系复杂。
2. 根据稳定性:(1)静态系统:系统结构和行为变化较小;(2)动态系统:系统结构和行为存在变化。
3. 根据功能:(1)自然系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系统,如生态系统、气候系统等;(2)人工系统:由人类依据特定目的建立的系统,如计算机系统、管理系统等。
三、系统的构成要素1. 环境: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接收外部信息,并通过内部机制进行反馈调节;2. 输入:系统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和能量;3. 处理:系统内部对输入进行处理和转化,以实现系统的目标;4. 输出:系统产生的结果或产品;5. 控制:系统对自身的状态和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以保持稳定性。
导学活动:1. 请学生列举身边的一个系统,并描述其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2. 让学生通过图表或思维导图展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操作系统原理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1.1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随机性。
研究操作系统的观点:软件的观点,资源管理的观点,进程的观点,虚拟机的观点,服务提供者的观点。
操作系统的功能:1.进程管理: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间通信,调度。
2.存储管理:内存分配与回收,存储保护,内存扩充。
3.文件管理:文件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系统安全性。
4.设备管理5.用户接口UNIX是一个良好的、通用的、多用户、多任务、分时操作系统。
1969年AT&T公司Kenneth L.Thompson 用汇编语言编写了Unix第一个版本V1,之后Unix用C语言编写,因此事可移植的。
1.3操作系统分类1.批处理操作系统:优点是作业流程自动化较高,资源利用率较高,作业吞吐量大,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
缺点是用户不能直接与计算机交互,不适合调试程序。
2.分时系统:特点是多路性,交互性,独占性,及时性。
3.实时操作系统4.嵌入式操作系统5.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6.网络操作系统7.分布式操作系统8.智能卡操作系统1.4操作系统结构1.整体式结构2.层次结构3.微内核(客户机/服务器)结构:①可靠,②灵活(便于操作系统增加新的服务功能),③适宜分布式处理的计算机环境第二章操作系统运行机制2.1中央处理器寄存器:用户可见寄存器:数据寄存器(通用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条件码寄存器。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程序状态字。
目态到管态的转换唯一途径是通过终端和异常。
管态到目态的转换可以通过设置PSW指令(修改程序状态字)实现。
PSW包括:①CPU的工作状态代码②条件码③中断屏蔽码2.2存储体系存储器设计:容量,速度,成本存储保护:①界地址寄存器(界限寄存器):产生程序中断-越界中断或存储保护中断②存储键2.3中断与异常机制分类:中断:时钟中断,输入输出(I/O)中断,控制台中断,硬件故障中断异常:程序性中断,访管指令异常2.4系统调用系统调用程序被看成是一个低级的过程,只能由汇编语言直接访问。
第一章系统和系统工程1、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定义中的四个要点(1)系统及其要素: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
要素可以是单个事物(元素),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
(2)系统和环境:任意系统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环境)的组成部分,并与其相互作用,保持较为密切的输入输出关系。
(3)系统的结构: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这样在系统内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4)系统的功能:任何系统都应有其存在的作用和价值,有其运作的具体目的,也即有其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环境适应性4、系统工程研究对象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大规模复杂系统。
该类系统的主要特点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属性及目标多样、一般为人-机系统、经济性突出等。
5、系统工程的内容和特点所谓SE,是用来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程序、方法的总和(或总称)。
系统工程基本特点(1) 整体性和系统化观点(前提);(2) 总体最优或平衡协调观点(目的);(3)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观点(手段);(4) 问题导向及反馈控制观点(保障)。
6、系统工程与其他工程的区别(1)后者以专门的技术领域为对象,前者则是跨学科的,研究各行各业中系统的开发、运用等问题;(2)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工程系统,而且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非工程系统,不仅涉及技术因素,还涉及社会、经济甚至心理因素;(3)系统工程比一般工程更注重事理,注重计划、组织、安排、优化,为完成某项任务提供决策、计划、方案和工序第二章系统工程方法论1、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的思路和步骤(pdf)2、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钱学森主要特点有:(1)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复杂机制和变量众多等特点,把定性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2)根据系统综合集成思想,把理论与经验结合起来,把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知识集中起来,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3)根据复杂巨系统的层次结构,把宏观、中观与微观研究统一起来;(4)根据人-机结合的特点和信息的重要作用,将专家群体、数据和各种信息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对知识工程及数据挖掘技术等的应用。
第二章应用信息系统系统:是由彼此彼此关联且与环境相关联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系统无处不在。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IS)是指以信息处理服务为主要活动的、人机交互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也被称作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CBIS)。
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和手工作业,利用分析、计划、控制与决策模型和数据库的人机系统,用以提供信息,支持企业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
信息系统的功能:以支持或反映管理活动的内容为目标,完成特定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传递活动,具有将输入信息(数据、指令、文字等)转变成输出信息(报告、计算结果、消息等)的功能。
信息系统的多样性:企业中有各式各样的应用信息系统,功能上也有所差别,它们的差别不仅仅存在于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即使是同一系统,具体功能也有不小的差异。
信息系统的目标:利用信息系统获得相关的信息服务,支持自己的工作。
信息系统的分类:企业中信息系统的种类繁多,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去分类。
比较常见的是根据组织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分类。
企业组织从横向看一般包括战略规划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操作层等;纵向看常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
企业中的信息系统也可相应地横向划分为战略层系统、管理层系统和操作层系统,管理层向上还可以纵向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
不同类型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将系统支持的对象和组织的层级联系起来,就形成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
企业中支持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运作的信息系统,被分别成为业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
不同层次的信息系统在信息输入输出量、信息加工方法、信息提供方式和保密程度等方面都有所差别。
操作层系统主要负责基层数据采集、日常业务处理和管理检测等,支持个人或团队用户的常规业务操作。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
P5★系统的定义: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结构、环境的整体。
有以下四个要点:(1)系统及其要素。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可以是耽搁事物(元素),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等。
系统与其构成要素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及其范围。
(2)系统和环境。
任一系统又是它所丛书的一个更大系统(环境或超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与其相互作用,保持较为密切的输入输出关系。
系统连同其环境超系统形成的系统总体。
系统与环境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3)系统的结构。
在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这样在系统的内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结构即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4)系统的功能。
任何系统都应有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有其运作的具体目的,也即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系统功能的实现受到其环境和结构的影响。
系统的一般属性:P6(1)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性,是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
(2)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所有要素均隶属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
关联性表明这些联系或关系的特性,并且形成了系统结构问题的基础。
(3)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之间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系统功能及结构的变化。
系统必须首先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使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管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要求更高,通常应区分不同的环境类(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和不同的环境域(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
★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主要特点:P6(1)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多样,由此而带来的多重目标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消长或冲突的关系。
(2)系统通常由多为且不同质的要素构成。
(3)一般为人—机系统,而人及其组织或群体表现固有的复杂性。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农业生态学》自学指导内容体系: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及系统论综合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课程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主要讲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学原理应用案例等十个章节的内容。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系统优化与调控及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培养学生生态观与经济观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理念,为日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教学总计20学时。
课程内容体系图解如下:农业生态学内容体系及图例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原理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原理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
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