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3.91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节学习概述一、什么是学习广义的学习包含了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或学生的学习,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最终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有其独有特点:首先,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直接掌握现有的间接经验;其次,学生的学习比较系统,是在学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综合看,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的讲授和指导,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至关重要,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一)、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维持平衡的途径P91图5-1<学习在不同生命形式中的作用说明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动物的个体生活中,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同,动物的生命形式越低级,行为的先天成分作用越大;而对于高等动物,尤其是人来说,行为的后天成分在个体生活中的作用越大,其行为受益于后天学习经验的成分就越大。
(二)、学习能促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三)、学习推动人类的进化三、学习的分类分类人物1968,,八个水平含义1971,六个水平按学习水平分类加涅按学习的复杂性程度1、信号学习指经由经典型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反应,有机体通过此种形式对某种信号做出反应1、连锁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指经由操作条件作用学到的一些条件反应,其反应序列式情境—反应—强化,即通过创设特殊环境,引发有机体特定行为反应,然后选择某些行为进行强化3、连锁学习指将数个刺激—反应联结成较为复杂的行为过程4、言语联想学习指将多个单字联结成语句表达完整意义的过程5、多重辨别学习指对不同的刺激能够进行区分,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2、多重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指对不同事物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予以分类处理,并给予各类别不同名称的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指能够理解由一些概念构成的规则的学习5、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指能灵活运用概念与原则解决问题的过程6、解决问题的学习☆☆☆☆☆☆☆☆☆☆☆☆☆☆☆☆☆☆☆☆☆☆☆☆☆☆☆☆☆☆☆☆☆☆☆☆☆☆☆☆☆☆☆☆☆☆☆分类人物1977,五类学习含义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按学生学习结果或所学能力不同1、言语信息的学习指以言语信息为媒介而获得的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检查学生是否能复述这些信息,来确认其是否掌握。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ist Theory)是指运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者一般主张,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即S-R,就是形成行为习惯或条件反射,这一过程是通过反复尝试实现的。
他们用外显的、可以观察的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过程,而反对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然,不同行为派学习理论家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很激进,但有的则有一定的折衷倾向。
因此,他们解释学习的角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二、代表人物以及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为先导,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这里主要针对巴甫洛夫的主要观点以及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1.人物简介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是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他最早用精确的实验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曾获得诺贝尔奖。
2.经典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时发现,消化腺分泌的多少变化与外在刺激的性质和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用开刀手术在狗的腮部唾腺位置连接一导管,引出唾液,并用精密仪器记录唾液分泌的滴数。
实验时给狗食物,并随时观察其唾液分泌情形。
在此实验过程中,巴甫洛夫意外地发现,除食物之外,在食物出现之前的其他刺激(如送食物来的人员或其脚步声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
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实验发现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剌激―反应学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
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
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
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
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
代表人物:沃特海墨等人的完形(格式塔)说、苛勒的顿悟说、米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加涅(认知指导说)说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
基本观点: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
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
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
人脑好似电脑。
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
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
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
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心理学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重复的习惯和反射学习而形成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强调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学习过程。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关键概念、应用以及批评等方面进行探讨。
基本原则1.条件反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个体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即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特定的行为反应。
2.强化和惩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惩罚在塑造个体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正向强化和负向强化可以增强某种行为;而通过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频率。
3.刺激与反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行为是在特定刺激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关键概念1.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指的是在个体进行某种操作时,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反馈来强化或削弱该操作的学习过程。
2.连续强化:连续强化是指每次出现期望行为时都强化个体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3.部分强化:部分强化是指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出现期望行为时才强化,这种强化方式虽然时间间隔较长,但有助于维持某种行为。
应用1.教育领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重要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强化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
2.临床心理学: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强化来帮助患者克服不良习惯和心理障碍。
批评1.忽视认知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忽视了个体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个体内部的感知和思维过程。
2.机械化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容易将学习过程机械化,忽视了个体个体心理和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容易使学习过程缺乏趣味性和内在动力。
总的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理解行为形成和行为调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2007-01-31 20:07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间的联接就是所谓的学习,即S-R。
主要的研究者及其学说有
(1)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设计了猫开门的实验,他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小的步骤按顺序逐渐达到的。
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
他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即刺激须对主体有意义。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会减弱,换言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其它的还有多重反应律、定势律、选择性反应律、同化律、联想性转换律等。
(2)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
华生认为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意识作为研究的客观对象,摒弃有关心智的内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的。
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有:
频因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某种行为练习得多,习惯形成得越迅速。
近因律:
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但在1919年出版《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中,他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把频因律作为学习的一般机制。
(3)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
事实的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
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他设计了斯金纳箱进行实验。
认为可以用三种基本的实验操作来控制环境:呈现刺激、安排结果、信号刺激。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他用操作性应用来解释箱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于巴甫洛夫的“应答性反应”。
区别了两种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
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反之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
除此之外,他还区分了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所谓一级强化物包括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和水等。
二级强化物包括那些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物或其化强化物配对的结果而起强化作用的刺激。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作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对程序教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他提出的主要学习原则有:
积极反应原则:
主张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使学习对每个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
小步子原则:
将教学内容按内在联系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编成程序。
及时强化原则:
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力量就会得到增强。
自定步调原则:
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强求统一的进度。
低错误率原则:
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过多错误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