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与退出壁垒
- 格式:ppt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30
091584405陈梦诗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1.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特点,将进入壁垒分为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技术优势壁垒。
其中规模经济壁垒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和技术优势壁垒相对上升。
(1)规模经济壁垒:作为全球汽车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从动态来看,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会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趋势。
(2)必要资本量壁垒:汽车行业是一个高资本密集度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行。
而且在整车项目建成后,每年还要投入巨资用于R&D和广告宣传。
在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诸如力帆等汽车产业的新进者无一不是预算投入数十亿资金。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资本积累量迅速增大,不断有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分享中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上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从而表现出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
(3)政策法律制度壁垒:行政性壁垒是目前构筑我国汽车进入壁垒的主要形式,我国政府在两个层面上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在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前实行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国家对轿车、轻型车整车及发动机的投资项目采取严格的审批立项。
这就形成了新进人者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4))技术优势壁垒: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递减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报酬引起。
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曲线的作用造成。
特别是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学习曲线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即使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掌握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
中国银行业进入壁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关键词:进入壁垒;银行准入;民营银行一、问题的提出二、银行业进入壁垒的理论分析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进入壁垒下了定义。
斯蒂格勒(1989)从生产成本的角度出发,将进入壁垒定义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新厂商必须负担,而已在该产业内的厂商无须负担的生产成本。
贝恩的定义还考虑到了其他影响新企业进入的因素,认为进入壁垒是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存厂商所享有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是通过现存厂商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厂商的进入所反映出来的,即进入壁垒是老厂商比新厂商多享有的有利条件;或者说,进入壁垒是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所需要克服的障碍。
具体到银行业,进入壁垒就是指新的银行进入所面临的不利因素。
它不仅包括由生产成本、产品差异及银行规模等造成的经济性障碍,还包括限制、规范新的进入者的法律、规范、准则等政策性障碍;并且,由于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及资本构成,银行业的进入壁垒更多地体现为政策性壁垒。
下面对银行业的经济性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分别进行分析。
(一)经济性壁垒一般来讲,构成经济性壁垒有绝对成本优势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壁垒和退出壁垒等五种。
1.绝对成本优势壁垒银行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壁垒,即在位银行与新进入银行相比,除了具有产品生产以外的费用优势,还有特殊的稀缺资源。
(1)客户资源是银行业的稀缺资源。
与新进入的银行相比,在位银行拥有稳定的客户群和营销网络。
新进入者在开展业务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其次,在争取客户时需要寻找、采集及挑选潜在客户的信息,需要游说对方与自己签订合约,这些都需要新进入者比在位者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
特别是签订合约时,客户很可能是在位银行的老客户,新银行往往需要承诺更优厚的贷款条件和其他好处才能争取到别人的客户,从而导致费用支出过高。
(2)人力资源也是银行业的稀缺资源。
在位银行一般都有熟练的操作人员、有良好人际网络的营销人员以及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中国农业银行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进入壁垒分析:
1. 资本壁垒:银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经营规模,资本充足率要求也较高,对于资金实力不足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
2. 品牌壁垒:银行业涉及大量的客户资金,因此客户更愿意选择知名度较高、信誉度较好的银行,对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
3. 技术壁垒:现代银行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具备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技术支持,对于技术实力不足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
4. 人才壁垒:银行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招聘、培养人才能力较弱的银行,进入门槛较高。
中国农业银行退出壁垒分析:
1. 盈利壁垒: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贷款收益、利差收入等,盈利较为容易被同行竞争打击;如果银行的盈利能力较弱,退出壁垒的可能性会增加。
2. 风险壁垒:银行业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贷款不良、市场风险等,对于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银行,退出壁垒的可能性会增加。
3. 市场壁垒: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竞争对手逐渐形成垄断地位,将难以在市场上生存。
4. 政策壁垒:政策对于银行业的管控力度较大,可能对于一些不符合政策要求的银行形成一定的压力,增加了银行退出市场的可能性。
案例1案例名称:“氖灯”小巨人的成功之道案例适用:进入壁垒案例来源:薛家骥:“氖灯”小巨人和市场进入壁垒——“扬州现象”透视之五,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8期,部分修改后引用。
一颗颗闪烁着红绿光的氖灯,产品虽小,却占领着一个大市场。
扬州灯泡集团(原为扬州灯泡厂)的氖灯生产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最初只用于机器设备的配套,随着家电产业的发展,从电饭锅、电烤箱、微波炉等等小家电到大家电,氖灯的需要量越来越大。
1988年以后,扬州灯泡集团兴办了一系列合资企业,为氖灯的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1991年到1993年,产量连续三年翻番,到1993年底,氖灯的产量已达1.5亿只,产值1.2亿元,利润 1111万元。
截至2003年,资本收益率已经连续10年达到100%。
1993年扬州灯泡集团生产的氖灯,国内市场的覆盖面已达70%,出口也占全国的5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氖灯销售的“单打冠军”。
目前,扬州灯泡集团拥有引进的氖气自动化生产线39条,年产各型氖灯、荧光辉光灯4.5亿只,占全国总产量的70%。
集团的产品畅销国内外,有50%以上直接出口,销往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子线路和仪器仪表中作指示用或电路元件用。
扬州灯泡集团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短短几年时间内,氖灯生产规模从小到大,直至取得全国销售量的“单打冠军”实属不易。
扬州灯泡集团的做大做强,虽说部分得益于市场容量的迅速膨胀,但更主要的是其在经营过程中所成功构筑的一道行业进入壁垒。
灯泡生产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兴产业,技术成熟,工艺稳定,初始投资规模小,少量投入即可新建生产线。
氖灯生产与灯泡生产类似。
因此,扬州灯泡集团不仅面临着上海、盐城、镇江、日照、黄石、潮州等地原有灯泡生产厂家的强有力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还需顶住新进入企业的步步紧逼。
扬州灯泡集团很懂得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引进的厉害。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进入与退出壁垒从企业的进入与退出的角度,考察产业内已有企业与潜在进入和退出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市场所遇到的一切经济、级数以及法律行政制度障碍的总和。
这种障碍的存在,使得潜在的进入者与现存的企业相比存在种种不利的条件,承受着在为企业不必承受的成本负担,从而在竞争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进入壁垒可以分为绝对成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别壁垒、法律、政策壁垒等。
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作用的日益突出,绝对成本差异优势成为决定国外寡头厂商市场地位的重要因素,成本竞争从而决定的价格竞争成为驱逐劣势厂商、阻碍新的厂商进入市场的重要手段。
同时,建立在品牌优势基础上的产品差异优势,也抑制了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发展,成为了进入市场的重要障碍。
另外,大型厂商拥有的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也在事实上成为小规模汽车厂商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
中国改革促进了市场进入主体多元化的形成,跨国公司与国有企业合资建厂,“强强联手”使得预算约束与利润动机已经大大增强,市场进入壁垒失效的状况得到改善。
加之中国加入WTO,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关税税率降低的使得关税壁垒逐步削弱,国外跨国公司能顺利的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结构的跨国传导,中国的市场结构逐步与国际市场相接近,中国汽车产业的进入壁垒有了提高。
根据数据分析,2010年车企销量传统三强位置虽然稳固,但国有品牌仍能抵住压力,在销量榜上拥有一席之地。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在逐步加强,合资外资车企在销量上处于优势地位,给国有车企进入市场带来巨大的阻力,但以奇瑞汽车为代表的国有车企凭借对中国市场的了解,通过廉价的内地劳动力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在2010年交出了令人满意和振奋的成绩单。
但我们仍然得注意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廉价劳动力在不远的将来将不复存在。
091584405陈梦诗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1.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特点,将进入壁垒分为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技术优势壁垒。
其中规模经济壁垒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和技术优势壁垒相对上升。
(1)规模经济壁垒:作为全球汽车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从动态来看,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会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趋势。
(2)必要资本量壁垒:汽车行业是一个高资本密集度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行。
而且在整车项目建成后,每年还要投入巨资用于R&D和广告宣传。
在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诸如力帆等汽车产业的新进者无一不是预算投入数十亿资金。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资本积累量迅速增大,不断有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分享中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上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从而表现出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
(3)政策法律制度壁垒:行政性壁垒是目前构筑我国汽车进入壁垒的主要形式,我国政府在两个层面上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在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前实行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国家对轿车、轻型车整车及发动机的投资项目采取严格的审批立项。
这就形成了新进人者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4))技术优势壁垒: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递减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报酬引起。
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曲线的作用造成。
特别是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学习曲线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即使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掌握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