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满比较语言学研究述评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篇: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分析对比语言学的元语言是学者在对语言进行对比或研究语言学理论时,使用的一种解释工具的表属性或概念性语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演变过程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且这种分析有助于促进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这里提到的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是谭慧敏和潘文国先生划分出来的。
1.西方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就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发展而言,谭慧敏和潘文国先生将洪堡特看作西方对比语言学的奠基人,他们将西方对比语言学分成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期是对比哲学思想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120年的时间,它从18世纪20年代跨越至上个世纪的40年代;第二期是寻求立足点的开拓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十年,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停止;与其他两个时期相比,第三期更加注重理论的构建。
2.我国对比语言学学科的发展阶段谭慧敏和潘文国先生将我国的对比语言学发展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这五个时期分别是对比语言学的初始时期、研究时期、衰退期、服务于二语教学的对比研究时期和瞄准普通语言学的汉外对比研究时期。
二、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一)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构建初期1.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在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构建初期,对比语言学学科刚刚建立。
就西方的对比语言学而言,奠基人洪堡特在1820年作了《论比较语言研究及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的报告,该报告被学者定义为对比语言学的诞生标志。
洪堡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以语言学的普遍性、民族性和功能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到了20世纪,西方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则以叶斯柏森和沃尔夫为主。
在叶斯柏森的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中,他将对比语言学定义为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促进人们对人类思维和人类语言最内在的本质的深入了解。
在叶斯柏森的元语言系统中,包含语言的民族性、交际模式、意念范畴、语音、句法等部分。
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综述2023-11-28目录•引言•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类型•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成因分析•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纠正方法探讨•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实证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音教学建议引言01随着中韩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之间的语言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
中韩语言交流02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语音偏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语音偏误问题03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水平,促进中韩语言交流。
研究价值研究背景1 2 3通过对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深入研究,探究其产生原因,为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探究偏误原因针对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类型和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语音。
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对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研究,为汉语语音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汉语教学的发展。
促进教学研究研究目的文献综述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实证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韩国学生的汉语语音进行录音和分析,探究其偏误类型和原因。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韩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汉语语音,揭示其差异和相似之处,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030201韩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类型唇齿音发音不准确如将“f”发音为带有双唇色彩的音,或将“h”发音为带有唇齿色彩的音。
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淆如将“z、c、s”发音为“zh、ch、sh”,或将“j、q、x”发音为“z、c、s”。
送气与不送气混淆如将“b”发音为“p”,将“d”发音为“t”等。
单元音韵母发音不准确01如将“a”发音为带有喉音色彩的音,或将“o”发音为带有唇音色彩的音。
复元音韵母发音动程不足02如将“ai、ei、ao、ou”等发音为单元音韵母,或将韵尾丢失,如将“ing”发音为“in”。
鼻韵母发音不准确03如将前鼻韵母“-n”发音为带有元音色彩的音,或将后鼻韵母“-ng”发音为带有前鼻韵母色彩的音。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韩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以韩戊淑的小说《历史在流淌》为例赵真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132101)【摘要】韩国文学作品是中国高等院校韩国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学生理解韩国历史和文化的最佳途径。
但韩国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时代特殊性、以及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修辞手法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得韩国语专业学生无法走出韩国文学作品这一困境。
若只是一味地阅读并讲解韩国作品,会造成课堂内容枯燥,学生也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如何有效并有趣地讲解韩国文学作品成为高校韩国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讲解韩国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趋势。
运用其中的平行研究方法去解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对改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将有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历史在流淌;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59-01一、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韩国文学作品韩国文学作品是高校韩国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韩国文化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课程的改革,单纯地阅读并讲解韩国文学作品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找一个恰当的方法去进行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使得教师将中国的作品纳入韩国文学作品的比较对象范畴。
随着中韩交流的快速发展,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运用到韩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
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正的尊重和宽容。
其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影响研究注重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而平行研究则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准确地指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汉韩语言对比探究的现实逆境与路径选择引言:中文和韩文是两种亚洲地区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它们在许多方面有浩繁相似之处,但也有浩繁差异。
汉韩语法对比研究考察与分析本文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分析了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方法,并对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通过对近十年来共135篇中韩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汉韩语法对比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5个特点:1.从研究内容来说,理论对比研究较多;2.从研究对象来说,汉韩对比研究分类呈现多样化与研究对象的集中化;3.从研究方法来说,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数量上不均等;4.从研究语料来说,语料选择多元化;5.从研究视角来说,理论视角丰富化。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汉韩对比语言学研究应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深化对语料的使用;进一步加强理论性;加强应用研究。
标签:汉韩语法对比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一、引言全球化进程引发了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热潮,这种热潮促进了对第二语言学习、习得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其中,对比语言学由于侧重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和描写,而被认为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得到了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
对外汉语教学界一般认为通过对比语言学研究能找出更好的汉语教学模式及方法。
在对比语言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因此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方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但是目前专门探讨对比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著作和文章很少。
学习汉语的韩国学生逐年递增,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越来越重视针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研究。
为了找到更好的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笔者认为需要探讨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的相关方法。
本文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分析汉韩语法对比研究的方法,并对其现状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
(一)研究对象刘重德(2006)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设计了一个宏大的体系①。
笔者认为刘重德的微观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汉韩语法对比研究体系。
汉韩语法对比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词类对比、句子成分对比、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表达方式对比、构词法对比等;应用研究是把理论研究的范围(词类对比、句型及特殊句式对比等)应用到汉语教学、习得和翻译等领域的研究。
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的现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文献综述分析发现,韩国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习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受到母语影响、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韩国学生在语气词的使用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研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研究样本不够representative、研究手段单一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可加强对韩国学生语气词习得的实证研究,以提供更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改进措施。
本文旨在对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进行综述,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综述、现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成果、研究不足、展望、总结、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是当前汉语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随着中韩交流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中汉语语气词是一个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语言元素。
汉语语气词在语言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情感、语气、慢性等信息,而学生对语气词的正确运用直接影响着语言交际的效果。
在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遇到语气词习得的困难。
这主要是由于韩汉两种语言在语气词的使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韩语中使用频繁的“요”、“네”等语气词在汉语中并无直接对应。
了解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韩国学生汉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1.2 研究目的是本研究的核心,旨在探讨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的习得情况,并通过分析相关因素和研究成果,找出影响其习得的主要原因,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现状的描述,了解他们在该方面的认知和能力水平;通过分析影响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通过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归纳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要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对比语言学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浅谈对比语言学——读《对比语言学综述》的感想《对比语言学综述》一文是王利众副教授的文章。
文章的作者的研究方向是俄语语法学、对比语言学等,有感于自己的研究以及对比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紧密关系,因而写出了这篇文章。
文章全篇比较系统地、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对比语言学的前世今生,为刚刚接触对比语言学学科的人提供了便利,便于他们对于学科的情况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文章分为三部分来介绍和展开。
第一部分是“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
通常接触某一个学科,就应当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杰出人物,从而对学科有一个历史纵深的印象,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脉络。
文章开篇提到:“‘对比语言学’这一术语是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于1941 年首先提出来的”;“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1Lado) 在其1957 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Culture》)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作为一个语言学的学科,它自己学科名称以及关键术语的提出,对于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对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这两个比较密切、有一定联系的学科的区分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来说,语言学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时,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之一,当然也离不开比较,只不过这个分支中的“比较”和其他分支的“比较”有着不一样的含义。
下面这个四象限图就比较完美的诠释了语言学研究的分支与各分支之间的不同。
在这里只简单论及对比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就位于象限Ⅲ,这一象限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是对不同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
因为它的学科性质,使自己成为了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
而对比语言学——我们今天论及的重点——则位于象限Ⅳ,它的研究方向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静态的(主要是现时状态的)比较,以便找出不同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以论元与非论元成分的排列顺序为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韩汉语语序类型的对比研究,特别关注论元与非论元成分的排列顺序。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语序则是语言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反映了该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
韩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序类型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比研究两种语言的语序特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有助于提高跨语言交流的效果。
本文首先将对韩汉语语序类型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的排列顺序。
随后,将重点分析论元与非论元成分的排列顺序,探讨它们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共性。
还将讨论这些差异和共性对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影响,特别是在跨语言交流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语言学习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比研究韩汉语语序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提高跨语言交流的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二、韩汉语基本语序概述在对比韩汉语语序类型时,了解两种语言的基本语序特点至关重要。
汉语和韩语在语序上各自具有独特的规律性。
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SVO)。
这意味着在汉语句子中,主语通常出现在谓语之前,而宾语则紧跟在谓语之后。
例如,句子“我吃苹果”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苹果”是宾语,遵循了SVO的语序。
而韩语的基本语序则是“主语-宾语-谓语”(SOV)。
在韩语中,主语位于句子的最前面,宾语紧随其后,谓语则置于句子的末尾。
例如,在韩语句子“나는사과를먹는다”中,“나는”是主语,“사과를”是宾语,“먹는다”是谓语,这符合SOV的语序。
除了SVO和SOV的基本语序外,两种语言还有其他的语序变体。
汉语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形成“形容词-名词”(AN)的结构,如“红色的苹果”。
中韩近期比较文学研究在东方比较文学领域中,中韩近代文学研究部分是一片“净土”,尤其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领域受到了长期的冷遇。
虽然中韩新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比较系统的研究著作。
韩国文学专家赵杨的《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以下简称《中韩新小说》)一书的问世,意味着填补了中韩近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空缺。
尤其对于中韩近代新小说研究而言,具有开垦意义。
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了中韩新小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国的具体的作品———勾勒出中韩两国新小说的发展轨迹,这是本书中的亮点。
《中韩新小说》无疑为中韩近代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中韩近代时期的小说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如康有为说:“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1](P288)随着人们意识的开化,具有了“从乡下人到国人到世界人”[2](P1217)的眼光,逐渐形成了“世界”及“世界文学”意识。
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我们清楚地看到中韩的小说观念、文体、叙事方式及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关系等方面都受了外国小说的影响,不仅如此,中韩两国近代新小说发展也有影响关系,又有各自新小说的特点,因此,本题具有一定可比性。
全书有“中韩新小说的萌芽”、“中韩新小说的历程”、“中韩新小说观念和形成的变化”、“中韩新小说个性与共性的内外因素”、“承前启后的中韩新小说”共5章,著者借鉴了中韩两国文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角度,书中指出:“中国学者惯于在新小说中寻找现代小说的源头,而韩国学者喜欢挖掘新小说从传统中承继了什么,一个向前看,一个回头看,似乎在打通整个小说史的研究中都没能做到两者兼顾,这也是双方需要相互借鉴之处”。
与此同时,著者还利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结合宏观比较文学的视角,揭示出了中韩两国的近代新小说的形成、发展及其思想上的特点、艺术上的特色等诸多问题。
为我们清晰地整理、概括、分析出了中韩近代新小说历程足迹。
《中韩新小说》对于新小说类型方面有新颖的见解,著者主要论述了政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共三个方面。
韩满比较语言学研究述评2009年第1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1, 2009总第85期J ournal of B eifang Ethnic University Gen1N o185收稿日期: 2008 - 11 – 20作者简介:林毅( 1975 - ) ,男,天津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东亚描写语言学研究。
韩满比较语言学研究述评———兼评赵杰先生的《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林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1)摘要:对国内外韩满比较语言学研究进行了宏观概述与简要分析,特别介绍了赵杰先生的《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一书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韩满比较语言学研究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韩国语;满语;比较语言学中图分类号: H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8 - 2883 ( 2009) 01 - 0090 - 04一、国外韩—阿尔泰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概况1739年瑞典人斯特拉连伯格发表《东北半球民族语言的元音和谐》一文,探讨了乌拉尔诸语言和阿尔泰诸语言之间在语音结构上的共同性,揭开了乌拉尔—阿尔泰语言共同体研究的序幕。
自19世纪后半期,语言学家Ros2ny、Dallet、Ross、Boller、Winkler、Grunzel等人开始探讨韩国语与鞑靼诸语(大体上相当于乌拉尔—阿尔泰诸语言)之间的联系,但没有做出具体的语言事实的比较。
此后白鸟库吉在1914—1916年之间写出了《朝鲜语和Ural2Altai语的比较研究》一书,列出了595个条目,单词800个以上,将朝鲜语与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的诸语言及其多种方言进行比较,指出朝鲜语在语音上与乌拉尔—阿尔泰语的相同或相近之处及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类似之处。
最后指出,在乌拉尔—阿尔泰语系中,应该在芬兰—乌戈尔语族、萨莫耶德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五语族之外,再加上朝鲜语[ 1 ] (153)。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假说的立论,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类型学的相似性基础之上的。
但进入了20世纪后,这个假说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最终学者们将乌拉尔—阿尔泰语系划分为乌拉尔语系(包括芬兰—乌戈尔语族和萨莫耶德语族)以及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
第一位正式把韩国语纳入阿尔泰语系范围内讨论,深入探讨韩国语的语系归属以及与阿尔泰诸语言的亲缘关系的学者,当属兰司铁。
他在任驻日外交官期间,开始接触韩国语。
他最初敏锐地发现韩国语与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的指示代词之间存在对应,进而把他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韩国语,并于1924—1926年之间,跟随日韩人学习韩国语并收集语料进行研究。
1928年,他在赫尔辛基发表《论韩国语》一文。
学界一般认为,最早专门探索朝鲜语和阿尔泰语系关系的是前苏联学者波里瓦诺夫,他于1927年发表了《朝鲜语与阿尔泰诸语的亲缘关系》。
但兰司铁的《论韩国语》一文的日文版《朝鮮語の沿革について》于1926年已在日本发表。
所以,实际上兰司铁的研究比波里瓦诺夫还要早些。
在这篇文章中,他运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将韩国语与阿尔泰诸语言进行语音、语法和语汇的比较,并把韩国语与突厥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共同归于阿尔泰语系。
在他以后的专著《阿尔泰语言学导论》中,他仍继续坚持这一观点,在探讨阿尔泰诸语言的语音和语法形态要素的对应规则时,始终把朝鲜语的材料置于和突厥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材料同等重要的地位。
此外,他还撰写了《韩国语的名词后缀》《韩国语语法》《韩国语语源学研究》《韩国语语源学研究二集》《韩国语语源学余论》《增补韩国语语言学研究》等一系列相关论著,深0 9入论证韩国语隶属于阿尔泰语系。
兰司铁之后,西方语言学家司垂特和鲍培都继续研究并推进韩国语和阿尔泰语系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但在韩国语何时从原始共同体中分化出来这一问题上,他们的认识有分歧。
在韩国国内,早在光复前,安自山等人就开始对韩国语和周边的满语、蒙古语、日本语等进行了比较。
光复后,以李基文、金芳汉等为代表的学者,也开始在阿尔泰语系的大视野下审视韩国语,在倾向于肯定韩国语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同时,也对西方语言学家的一些认识做出自己的修正。
也有学者尝试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语言比较,探讨韩国语的语系归属,如姜吉云将韩国语与萨哈林的吉利雅克语、阿依努语、日本语、达罗毗荼语、汉语、土耳其语、满语、蒙古语一起进行比较。
与此同时,李基文、金芳汉、朴恩用、金东昭、金炯秀、成百仁等,也将视线由整个阿尔泰语系缩聚到与韩国语毗邻的满语(女真语)、通古斯诸语、蒙古语上来,将韩国语与这些语言单独比较。
二、韩国语语言底层分析———探索韩国语语系归属的切入点多数主流语言学家都承认韩国语和阿尔泰诸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特征,如李基文认为: 1.都存在元音和谐;2.词头辅音都受到限制; 3.都属于粘着语; 4.都没有元音和辅音的交替; 5.都没有关系代名词和接续词; 6.都有副动词。
但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也认为虽有这些共同特征,但运用历史比较法来考察韩国语,就会发现韩国语和阿尔泰语系没有印欧语系语言间那种齐整的对应规律,所以有人据此做出韩国语语系不明的结论。
对此,赵杰先生在其《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北方民族语言关系水平性研究》一书中谈到:―要探索韩国语来源的问题,在‗历史比较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底层‘理论和语言接触所带来的新材料来寻根觅源,真正说清楚韩国语的源流线索及其组成成分,那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系归属的澄清问题,而是一个民族发生、发展和文化类型的生成的大事了。
‖[ 3 ] (44)赵杰先生认为,韩国虽然现在称自己的语言为单一语言,但追溯这种单一语言形成的历史,却与其他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语言底层而言,上古时期,韩半岛上至少有非阿尔泰语系的另外两种语系的语言进入,充实韩半岛的土著语。
所以欲探求韩国语的语系归属,首先要弄清楚是哪种语言在韩国语形成的初期充任了底层。
他认为,韩国语最早的土著语很可能是完全具有阿尔泰语言的特征,具有和其他阿尔泰语言相同的语法框架,并且带有南部通古斯诸语的特点。
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资料提供的线索来看,在远古时代,可能移入了中国大陆南方的稻作民。
如韩国语的―稻米‖一词,除了由于历史音变尾元音脱落外,与亚洲水稻栽培的起源地语言达罗毗荼语的―稻米‖一词基本保持一致。
类似这样的农耕基本词,在远古小国独立并存的时代,直接借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很可能是随着稻作文化向东北亚地逐步传播,经由移民带入的。
为避免孤证,赵杰先生又列举韩国语和中国吴越方言的―快‖、―这个‖、―谁‖、―水田‖等词在语音上的一致性,进一步论证韩国语中存在的远古吴越语底层。
从历史典籍提供的资料来看,当时的三韩族群除了马韩,都有黄河流域的华夏人移入,移民语充实了韩半岛固有语言的音系和词汇体系。
所以韩国语早在大量吸收了汉语成分的中世韩国语阶段以前,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吸收了很多底层成分。
为此,赵杰先生列举韩国语的代词体系以及一些基本词汇与上古汉语的语音对应,来论证韩国语的华夏语的底层成分。
这些词汇与后来严格按照韩汉音体系借入的汉字词不同,由于借入年代久远,加之又经过了固有语音体系的改造,看起来已经面目全非,但仔细对比汉语上古音,还是可以确定它们的华夏语渊源的。
赵杰先生认为,在探索韩国语语系归属的同时,深入研究韩国语中的不同历史阶段借入的外来语言成分,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近两个世纪以来,西方语言学对不同语言之间相互借用所形成的内在规律的研究,远不如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成果多,究其原因,是说印欧系语言的民族在古代大多是游牧征伐型的,语言的原型很快移居它地,没有经过长期的磨损而容易找到亲属同源分化的规律。
但东方尤其是东亚大陆说汉藏系语言的民族,古代先民大多数是农耕渗透型,诸语言原形杂处交融,慢慢地相互同化。
因此,历史比较法的同源成分基本词汇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语音对应关系,也不同于语言接触和影响中的异源成分双语词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融合方式。
韩国语生成于阿尔泰语系,但却接受了汉藏语系的影响,借用大量华夏语、汉语成分慢慢融合后形成现在的韩国语,这其中的许多方法和形式,可以极大地丰富世界上尚不发达的语言接触理论。
的确,深入地研究早期的韩国语的华夏语、汉语等底层以及后来借入的中古汉语成分,会给语言接触的方法论提供丰富的例证。
此外,对底层成分、借用成分的研究也同样是为历史比较服务的,因为运用历史比较法进行语言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鉴别材料,剔除那些于历史比较无关的偶然同音和借用现象。
很多西方语言学家就是没能很好地剔除这些成分,造成了偏误。
如兰司铁就曾将―只今‖、―真珠‖等韩国语中的汉字词用于比较,鲍培也曾将韩国语的日语借词―靴‖用于比较。
三、韩满历史比较语言研究———韩国语语系归属的突破口韩国的韩满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由来已久,韩国光复后, 1958年李基文发表了《满语和韩国语的比较研究》一1 9文。
在这篇论文中,李基文认为,长久以来满语一直就是韩国语的紧邻,虽然地理的位置有时未必与语言学的位置一致,但相关的语言通常都是毗邻的,并大胆断言,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与韩国语最亲近的是满语,此外还有果尔迪语、乌尔察等语言在内的一些南通古斯语[ 4 ] (105)。
他认识到韩国语和满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系词,他在文中比较了236组语汇和若干语法形态,并对西方语言学家由于不熟悉古代和中世韩国语而造成的一些错误作出修正。
此后朴恩用的《韩国语和满语的比较研究(上、下)》( 1974、1975)也尝试着梳理韩满语音对应规则并作语法形态要素的对比。
金东昭多年来一直关注女真语、满语和通古斯语研究,比较了韩满语音(《韩满语音比较》1975)和基础词汇(《韩国语与满语的基础词汇比较研究》1972) ,并在1981年推出《韩国语和通古斯语的音韵比较》一书,详细探讨了韩国语和阿尔泰诸语言特别是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之间的音韵对应规律。
成百仁也在1978年发表了《韩国语和满语的比较研究》一文,探讨了阿尔泰祖语词头塞音的体系。
中国的韩满比较语言学起步较晚, 1984年李得春先生发表了《朝鲜语的满语借词与同源成分》一文,列举了41对朝满音义相同或相似的词汇。
一部分词汇确定是很早就从满语借入到朝鲜语的,但仅在朝鲜北部地区和我国的延边地区使用,还有一部分源于满语的方言词,由于表达了朝鲜语标准语没有的概念或事物,所以被吸入朝鲜语标准语。
对于一些从三国时代沿用下来的朝鲜语词汇,李得春说:―对于从三国时期开始沿用下来的这些词语,我们没有根据认为是借词。
所以在没有找到足以证明是满语借词的确凿证据以前,我们只能认定上面的词语应是同源词。
‖此后,最为集中地探讨韩满语言关系的便是赵杰先生。
早在1989年他推出现代满语描写专著《现代满语研究》一书时,就已经认识到韩满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在该书前言中他说:―满语既和汉语接触最多,又和日本语、朝鲜语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