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数据处理3-2-1
- 格式:ppt
- 大小:734.00 KB
- 文档页数:45
参考书目:《工程测量》(李青岳、陈永奇)《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武大出版社)1 变形监测的概念,目的,意义?概念:就是利用测量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
目的:首要目的是掌握变形体的实际性状,为判断其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其次获得变形体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性(几何分析),同时还要解释变形的原因(物理解释)。
意义:实用上的意义:主要掌握各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科学上的意义:更好的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正确的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2 变形体:变形体的范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工程建(构)筑物的块体,包括自然和人工的构筑物。
(对可能产生变形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建筑物或构筑体的统称)3 引起变形的因素?(可总结为3个方面,自然因素工程自身与工程有关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等)(1)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会破会地壳上部平衡,造成地面变形。
(2)人口密集的地方大量抽去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
(3)地下采矿引起矿体上方岩层移动。
(4)地壳中的应力长期的积累,引起地壳位移甚至地震 (5)与工程本身相联系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产生。
4 变形体的范畴:全球性变形研究(空间大地测量)、区域性变形研究(GPS、INSAR)、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地面常规测量技术、地面摄影测量技术、特殊和专用的测量手段、以及以GPS为主的空间定位技术)。
5.变形监测的内容及其分类分类:(1)按研究范围分类: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局部性的(2)按时间特性分类:运动式(变形总趋势朝一个方向)、动态式(观测主要得到振动的幅值,周期等信息) 静态变形: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占多数; 动态变形:变形体空间位置在外力作用下,在某一时刻的变化.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地基情况来定。
(1)工业和民用建筑:对于基础而言:内容是均匀沉陷和不均匀沉陷;对建筑物本身而言:是倾斜和裂缝观测; 对工业企业等各种设备而言:是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 对高层和高耸建筑物:还应观测瞬时变形、可逆变形、扭转; (2)水工建筑物: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浸润线)以及裂缝观测(3)钢筋混泥土建筑物:外部观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伸缩缝的观测 内部观测(4)地表沉降:定期进行观测,掌握其沉降与回升的规律。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筑物的规模、造型和难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变形监测技术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工程建筑物的倒塌与沉降等各个生产、生活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变形监测也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
基于此,本文对变形监测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了变形监测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望对未来变形监测数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引言变形监测是测量工程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很多方面的学科(比如地球物理、岩土力学、土木工程等)有着紧密的关联。
近年来,人们除了对发展新的监测方法、手段以及仪器重视外,对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也愈加重视。
而变形监测工作开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变形监测技术得到监测数据,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研究,根据变形数据分析发生变形的原因,并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1、变形监测技术的研究意义变形监测主要是利用各种设备以及先进检测技术对变形体的变形趋势进行持续监测,并不断对变形体的动态形变数据进行记录,再根据对观测数据的智能分析,对变形体的变形趋势建立直观的数学预测模型,当变形超过特定的数值时,则认为是可能发生事故灾害的前兆。
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变形体的形变做好监测,不仅能及时准确地对变形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做出判断,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同时,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分析,能够更好地解释变形的机理,为研究灾害预报的理论与方法、制定工程设计规范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2、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2.1数据模型单一现有变形监测数据模型不能做到真实体现变形体的实际变形机理,且变形体还存在力学参数模糊的问题,因此,当变形体处于环境复杂、变形因素不稳定的情况时,如果使用单一的数据模型进行预报,展现效果比较差。
2.2数据准确度低在变形监测数据资料中,经常会出现数据缺失或是粗差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继续变形趋势进行预测,得出的结果会因数据缺失或是粗差的影响而使得数据的准确度比较低。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研究引言:大坝是一种重要的水利工程结构,它承担着调节水流、防洪、发电等多种功能,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大坝的使用时间长、工作环境复杂等原因,大坝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变形现象。
因此,对大坝的变形进行监测十分必要,而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则能为大坝的安全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一、大坝变形监测数据概述大坝的变形监测数据通常包括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沉降位移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也可以通过定期测量的方式获取。
在获取这些监测数据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以便及时发现大坝变形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方法1. 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对大量监测数据进行整体分析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可以获得大坝变形的一些基本统计量,如平均值、标准差、极差等,从而判断大坝的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来探索大坝变形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如年龄、水位变化、降雨量等。
2. 趋势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方法是利用大坝变形数据的变化趋势来判断其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大坝的变形是否呈现出增长或减小的趋势,并根据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常见的趋势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分析、指数平滑法等。
3. 频谱分析方法:频谱分析方法是利用大坝变形数据的频谱信息来判断其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频谱分析可以将时域的变形数据转化为频域数据,从而揭示出变形数据中的主要频率成分。
通过对频谱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大坝变形的周期性变化,并判断其是否处于危险状态。
三、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的过程。
在数据清洗中,我们需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去噪处理,以消除测量误差和干扰。
2.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监测数据以图表、曲线等形式展示出来的过程。
测绘技术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方法近年来,测绘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之一就是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通过使用现代测量设备获取和分析地面、建筑物、桥梁等工程结构的变形数据,以评估其结构安全性和运行状态。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测绘技术变形监测的数据采集变形监测通常使用多种测量设备,如全站仪、GNSS接收器、倾斜仪等,来测量目标结构的各项变形参数,如位置、方位、倾斜等。
这些设备通过精确的测量方法,获取目标结构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准确位置和姿态数据。
得到的数据通常以时间序列的形式存储,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
二、测绘技术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1. 数据处理和筛查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筛查。
这包括数据校正、数据筛选和数据补全等步骤。
校正是指将原始测量数据校正到一个已知的基准系统上,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筛选是指根据数据质量标准,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排除,以提高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补全是指通过插值或拟合等方法,填补数据缺失或缺失部分的数值,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2. 形变分析方法形变分析是变形监测数据分析的核心环节。
常用的形变分析方法包括:(1)测量点位法:将测量设备安装在目标结构的不同位置,通过测量其位置变化,进一步计算出结构的变形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于点位变形情况的分析。
(2)形状分析法:通过数学建模和影像处理等方法,对目标结构的形状进行分析和比较。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于整体形状变化的研究。
(3)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测量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探究其变化规律和趋势。
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平均法、趋势法、周期性分析等。
(4)统计分析法: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三、测绘技术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的应用与局限测绘技术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在很多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如何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是指对建筑物、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变形监测,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异常变形,提前预警潜在问题,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变形监测,涵盖监测方法、监测工具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一、变形监测的方法1. 传统测量方法传统测量方法是指人工进行的监测方法,通常利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设备进行直接测量。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测量精度较高,数据可靠性比较高。
但是,由于工程规模大、监测点多,传统方法不能满足大规模和实时监测的需求。
2. 无人机测量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测量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工程结构的变形监测中。
无人机可搭载高精度相机、雷达、激光扫描仪等设备,能够对工程结构进行全面、快速的测量。
通过无人机测量,我们可以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监测数据,实现对工程结构的三维建模和变形分析。
3. 激光扫描仪监测方法激光扫描仪是一种高精度的变形监测工具,通过激光束测量物体表面的距离,可以获取物体的空间形态信息。
激光扫描仪监测方法具有高精度、非接触、高效率等特点,能够满足复杂场景下的变形监测需求。
但是,由于设备成本较高,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限制。
二、变形监测的工具1. 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采集设备是进行变形监测的关键工具之一。
它可以记录监测点的位移、振动、变形等数据,并将其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
常用的数据采集设备有挠度计、位移传感器、加速度计等。
这些设备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特点,能够准确地监测结构的变形情况。
2. 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它能够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图表和图像,以便工程师进行进一步分析。
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有MATLAB、Python等,它们提供了各种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功能,方便工程师进行数据挖掘和模型建立。
三、数据分析方法1.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变形监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变形监测方案第1篇变形监测方案一、概述本方案旨在对某特定区域或结构进行精确、高效的变形监测,以确保其安全性及功能性。
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方法,实时掌握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目标1. 准确测量监测对象的变形量,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倾斜等;2. 实时掌握监测对象的变形速率,分析变形趋势;3. 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异常变形,预警潜在风险;4. 为政府部门、企业及相关单位提供科学、可靠的监测数据。
三、监测方法1. 地面测量法:采用全站仪、水准仪等设备,对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进行定期测量;2. 空间测量法:利用GNSS技术,对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进行实时测量;3. 倾斜测量法:采用倾斜仪等设备,对监测对象的倾斜角度进行定期测量;4. 远程监测法:利用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对监测对象进行远程监控,实时掌握其变形情况。
四、监测设备与参数1. 全站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 精度要求:±(2mm+2ppm);- 测量范围:≥5km;2. 水准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垂直位移;- 精度要求:±0.5mm;- 测量范围:≥3km;3. GNSS接收机:用于实时测量监测对象的水平位移;- 精度要求:±(10mm+1ppm);- 测量范围:全球范围;4. 倾斜仪:用于测量监测对象的倾斜角度;- 精度要求:±0.01°;- 测量范围:±45°;5. 摄像头/无人机:用于远程监控监测对象。
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准等;2. 采用加权平均法、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监测对象的变形量;3. 分析监测对象的变形趋势,评估其稳定性;4. 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监测对象的未来变形情况;5. 当监测对象的变形量超过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探讨引言:变形监测数据是指通过使用不同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道路、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物的变形监测所得到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评估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然而,要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本文将探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的一些主要方法和技术。
一、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清洗:变形监测数据通常会受到传感器误差、环境干扰和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导致数据中存在一些噪声和异常值。
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
这包括去除异常值、平滑数据、填补缺失值等。
常用的数据清洗方法包括均值、中位数、插值等。
2.数据变换:有时候,为了更好地展示和分析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变换。
常见的数据变换方法包括对数变换、归一化、平移和缩放等。
这些变换可以帮助减少数据的偏态、尺度效应和噪声影响,使数据更符合分析要求。
3.数据归类:根据变形监测数据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比如线性变形、非线性变形、周期性变形等。
通过将数据进行归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
常见的数据归类方法包括聚类分析、特征提取等。
二、数据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方差、相关性等指标,帮助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频率分布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
2.时频分析:变形监测数据通常是时间序列数据,可以通过时频分析方法来分析其频域和时域特性。
时频分析可以帮助识别数据中的周期性或突变特征,提取变形信号的频率成分和强度等信息。
常用的时频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分析、小波分析等。
3.模型建立:对于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有时候需要建立数学或物理模型来描述变形行为的规律性。
基于模型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数据中的变化,同时也可以评估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模型方法包括回归模型、神经网络等。
目录摘要 (I)Abtract.............................................................................................................................................. I I1 工程概况 (1)2 监测目的 (2)3 编制依据 (3)4 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4)4.1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4)4.2 监测点的建立 (4)4.3 监测级别及频率 (5)5 监测方法及精度论证 (6)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6)5.2沉降观测方法 (8)5.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9)6 成果提交 (10)7 人员安排及施工现场注意事项 (11)8 报警制度 (13)9 参考文献 (13)附录1 基准点布设示意图 (15)附录2 水准观测线路设示意图 (16)附录3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监测报表 (17)附录4 巡视监测报表样表 (18)附录5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19)附录6 水平位移记录表 (20)1 工程概况黄金广场6#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口西南角,基坑开挖深度为12.4m~13.3m,为临时性工程,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1.1,基坑使用期为六个月。
由于多栋建筑物与基坑侧壁距离较近,均在基坑影响范围内。
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为了及时和准确地掌握基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情况以及基坑相邻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沉降变化,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或沉降)变形监测,并对相邻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
为此,编制以下检测方案。
2 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期间,由于坑内土体开挖,会引起基坑底面的回弹;在外侧土压力的作用下,会引起围护结构内力发生变化,同时产生变形;如果围护结构强度和刚度不足,将导致支护桩倾斜,甚至坍塌等严重事故;同时由于基坑降水,水位的下降会引起坑外土体的固结,使地面发生沉降,特别是如果支护防渗系统存在缺陷,将会发生渗漏,流沙等现象,结果导致地坪开裂以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一、引言大坝工程是现代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环境、防洪抗旱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大坝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形,进而对大坝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因此,对大坝变形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坝变形监测方法概述1. 测量方法大坝变形监测主要通过测量方法获得数据。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GNSS测量、测斜仪测量、应变仪测量等。
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大坝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倾斜、变形等数据。
2. 数据采集通过测量方法获得的数据需要进行采集并进行存储。
常见的数据采集方式包括手动采集和自动采集两种。
手动采集需要人工记录数据,而自动采集能够实时获取数据,并且存储在数据库中。
三、大坝变形数据分析1. 数据处理与校正收集到的大坝变形数据往往存在一些误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校正,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平差、数据对齐等。
校正过程中需注意系统误差的消除和仪器标定的准确性。
2. 变形分析方法对于大坝变形监测数据,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变形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位移分析、倾斜分析、变形率分析、形变特征分析等。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揭示大坝的变形特征和趋势,在保证大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四、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1. 传统方法传统的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分析和经验判断。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是对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且时间成本较高。
2. 自动化方法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方法应用于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中。
例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分类和异常检测,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取潜在的变形规律等。
这些方法能够减少人工处理的工作量,提高处理效率。
3. 网络方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的研究也开始应用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
通过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和监测,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1.变形的类型(了解):按变形性质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形和瞬时变形;按变形状态则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静态变形:指变形监测结果仅表示为时间的函数;动态变形: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
它是动力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表示为外力的函数。
其观测结果是建筑物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变形。
2.变形监测的主要任务(理解):定期重复对拟定观测点的观测,以获得两个观测周期之间的变化;或使用自动遥测记录仪监测建筑物(构筑物)的瞬时变形。
3.变形监测分类(理解):(1)按监测范围分类:全球变形监测: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极移、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等;区域形变监测: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等;工程和局部变形监测:如监测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地下开采引起的沉降变形、,等(2)按监测位置分类:内部变形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建筑物内应力、温度变化、动力特性、加速度等的测量;外部变形监测:也称变形观测,其主要内容包括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挠度观测、,等(工程建筑物的内外变形观测关系密切,应同时进行,以相互验证和补充)4.测点分类:(1)水准基点: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
一般3~4个点构成一组,形成近似正三角形或正方形,为保证其坚固与稳定,应选埋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上或深埋于原状土上,也可以选埋在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普通混凝土标准;地面岩石标记;浅埋钢管标准;井式混凝土标志;深埋钢管标准;深埋双金属标准(2)工作基点:用于直接确定监测点的起点或终点。
工作基点布置:应在变形区附近相对稳定的地方,其高程尽可能接近监测点的高程。
工作基点埋设:一般采用地表岩石标志。
当建筑物附近的覆盖层较深时,可以使用浅埋标记。
当新大楼附近有一座地基稳定的建筑物时,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上。
工作基点观测:应经常与水准基点进行联测,通过联测结果判断其稳定状况,保证监测成果的正确可靠。
(3)监测点:垂直位移监测点的简称,布置在被监测的建(构)筑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