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科补液计算方法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1
儿补液总量是由三部分组成的:1、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
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
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30-50ml/kg ,中度脱水为50-100ml/kg,重度脱水为100-150ml/kg。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非禁食状态是30ml/kg。
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
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
③生理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即基础代谢:60-80ml/kg/day。
但是,小儿若小于10kg,通常给以补充100ml/kg/day。
2、量知道了,那么给补什么样的液体呢?累计损失量的补充:根据脱水性质来给予低渗性脱水:2/3张液体等渗性脱水:1/2张液体高渗性托说:1/3-1/5张液体注:渗透压越高,就应该给以张力越小的,以此来稀释至等渗水平,而渗透性越低,则就给以张力大的液体。
继续损失量的补充:通常给予1/3-1/2张液体生理需要量:通常给予1/4-1/5张液体补液1、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患儿,一般在给以调节饮食、药物控制外,只给予ORS,即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轻度脱水口服补液量约是50-80ml/kg,在8-12小时内把累积损失量补足。
脱水纠正后,将ORS等量稀释后,根据需要随意口服。
注意:ORS是2/3张液,故新生儿及有明显的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使用。
2、中度及重度脱水中度及重度的患儿一般采用静脉补液。
⑴第一天的补液:补液量及补液种类,在课本里已经说过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患儿中度脱水,出现明显的循环障碍了,那么必须先扩容,方法如下:1)用2:1等张含钠液 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十一、儿童剂量公式
1.按年龄计算
剂量=成人剂量×年龄岁/(年龄岁+12)
2.按体重计算
剂量=成人剂量×体重KG/60
根据年龄算体重:
1—6月体重KG=月龄×0.5+3
7—12月体重KG=月龄×0.6+3
1岁以上小儿体重KG=月龄×2+8
十二、小儿每日水的需要量
1岁120—160ml/kg
1—3岁100—140ml/kg
4—9岁70—110ml/kg
10—14岁50—90ml/kg
十三、小儿代谢性酸中毒补碱公式
主张当血气分析PH值<7.30时用碳酸氢钠溶液
补充碱溶液mmol/l数=剩余碱(BE)负值×0.3×体重kg
1、5%碳酸氢钠溶液ml=(—BE)×0.5×体重kg
2、将5%碳酸氢钠溶液稀释成1.4%的溶液输入
3、献给与计算量的1/2,复查血气后调整剂量
4、注意补钾补钙
十四、不同年龄儿童的体液分布。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1. Holliday-Segar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ml/每千克体重/天× 体重(kg)
这是最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大于10kg的情况。
2.同时考虑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0ml/m²/天× 体表面积(m²)
体表面积可以根据Du Bois公式计算:
这个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在10kg以下或者肥胖儿童。
3.考虑液体丢失量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润肠液体需求 + 皮肤液体需求 + 应急液体需求 + 输液需求
a.润肠液体需求:
这是指儿童口服补液的液体需求。
根据润肠剂包装上的说明计算。
b.皮肤液体需求:
一般情况下,每天的皮肤失水量为60-100ml/m²/天。
根据体表面积
计算。
c.应急液体需求:
如果儿童出现呕吐、腹泻、高热等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应急
补液。
d.输液需求:
如果儿童体液丢失较多,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输液速率和时间。
这些是一些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但是具体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补液,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补液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儿童的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新生儿营养液的计算方法举例
新生儿营养液的计算方法举例
(1.4Kg新生儿)
一、先算出总输入液体量(第一天):
(第一天每公斤体重补液量)70ml×(体重)1.4Kg=98ml
二、一天内共输入液体的总量:
98÷24小时×23小时(一天所需的时间)=94ml
三、临时的补液量:
94-(长期补液量)15ml=79(80)ml
四、6.74%氨基酸注射液(小儿复方氨基酸)量:
2g(第二日量)×1.4Kg(体重)=2.8÷0.0674=40ml
(氨基酸的第一天后每日在前一日量上加0.5g,最大量3-4g/日)
五、30%脂肪乳(英脱利匹特):
2g(第二日量)×1.4Kg(体重)=2.8÷0.3=9.5ml
(脂肪乳的第一天后每日在前一日量上加0.5g,最大量3-4g/日)
六、所需葡萄糖的量:
(5mg×1.4Kg(体重)×60分钟×23小时)÷1000=9g(糖速:4-6mg/kg.min),补糖浓度:早产儿<11.5% 足月儿<1.5%。
9g÷80ml=11.25%。
例:
10%GS 30ml
50%GS 12ml ivgtt 3.5ml/h
6.74%AA 40ml
30脂肪乳9.5ml。
儿科补液计算例题及讲解一、例题患儿,男,1岁,体重10kg。
因腹泻伴中度脱水入院。
问题:1. 该患儿第一天补液总量是多少?2. 如果是等渗性脱水,如何分配补液的种类和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二、解析1. 计算第一天补液总量- 根据小儿补液原则,轻度脱水时补液量为90 - 120ml/kg,中度脱水时补液量为120 - 150ml/kg,重度脱水时补液量为150 - 180ml/kg。
- 该患儿体重10kg,为中度脱水,所以第一天补液总量为120 - 150ml/kg×10kg = 1200 - 1500ml。
2. 等渗性脱水时补液种类和量的分配- 累积损失量- 对于等渗性脱水,累积损失量一般用1/2张含钠液补充。
- 累积损失量一般在8 - 12小时内补完,约为总量的一半(即中度脱水时累积损失量约为50 - 75ml/kg)。
- 该患儿体重10kg,所以累积损失量为50 - 75ml/kg×10kg = 500 -750ml,用1/2张含钠液补充。
- 继续损失量- 继续损失量一般用1/2 - 1/3张含钠液补充。
- 继续损失量一般为10 - 40ml/kg/d,该患儿体重10kg,取30ml/kg/d计算,继续损失量为30ml/kg×10kg = 300ml,用1/2张含钠液补充。
- 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量一般用1/4 - 1/5张含钠液补充。
- 生理需要量为60 - 80ml/kg/d,该患儿体重10kg,取70ml/kg/d计算,生理需要量为70ml/kg×10kg = 700ml,用1/5张含钠液补充。
- 总量分配示例(假设总量取1500ml)- 累积损失量:假设取700ml(1/2张含钠液),在8 - 12小时内补完。
- 继续损失量:300ml(1/2张含钠液),在24小时内均匀补充。
- 生理需要量:500ml(1/5张含钠液),在24小时内均匀补充。
医学计算公式大全1.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2~12岁:年龄X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
约46cm。
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 5X(100~110)=500~550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X0.035+0.1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X0.02+1.05(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X小儿体重/509.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收缩压=年龄X2+80mmhg(年龄X0.27+10.67kpa)舒张压=收缩压X2/3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烧伤面积的计算:烧伤面积是以烧伤部位与全身体表面积百分比计算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儿科输液用药剂量公式
在儿科输液用药剂量的计算中,常见的有按体重计算、按体表面积计算、按年龄计算和从成人剂量折算等方法。
1. 按体重计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计算方式,每日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然后分2~3次使用。
临时对症治疗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
对于年长儿,如果体重计算结果超过成人量,那么应以成人量为上限。
2. 按体表面积计算:这是按儿童体表面积来计算,更准确,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功能关系更为密切。
儿童体表面积(m²)=体重(kg)×0.035+0.1(体重≤30kg的儿童);儿童体表面积(m²)=(体重kg-30)×0.02+1.05(体重>30kg的儿童)。
然后根据儿童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
3. 按年龄计算:对于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 从成人剂量折算:适用于儿童的药品比较少,可以通过儿童的体重与成人剂量进行换算来获取儿童的剂量。
如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或儿童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²)×1.73×成人剂量。
此外,不同的药物或治疗方式会有不同的计算方式,使用时应结合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来进行调整。
如需获取准确和详细的儿科输液用药剂量公式,建议直接咨询医生或相关专家以获取更专业的建议和信息。
小儿补液要点第一天补液计划:三定,三先及两补原则①定量=累计损失量+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轻度:90~120ml/kg中度:120~150ml/kg重度:150~180ml/kg教材中关于累积损失量和输液总量的数值不同。
累积损失量:轻度30-50ml/kg;中度50-100ml/kg;重度100-150ml/kg输液总量:轻度90-120ml/kg;中度120-150ml/kg;重度150-180ml/kg②定性等渗—1/2张含钠液(2:3:1)低渗—2/3张含钠液(4:3:2)高渗—1/3张含钠液(2:6:1)③定速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三个阶段。
定速三个阶段(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快后慢)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④纠正酸中毒:重度酸中毒可用5%NaHCO3:3-5ml/kg,提高HCO3- 5mmol/L粗略计算。
血气测定计算:5%NaHCO3(ml)=(-BE)×0.5×体重;稀释成1.4%的溶液(1ml 5%NaHCO3 =3.5ml 1.4%)。
以上均半量给予。
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0.15~0.3g/kg每日。
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1)溶液的定量:生理需要量,继续丢失量,补钾及供给热量。
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60~80ml/kg,用1/5张;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3:1液—等渗性脱水—1/2张(2份生理盐水,3份5%GS,1份1.4%的碳酸氢钠)1:4液—生理维持液—1/5张(一份生理盐水,四份5%GS)此组液体加0.15%氯化钾变为1/3张液2:6:1液—低渗性脱水—1/3张(2份生理盐水,6份5%GS,1份1.4%碳酸氢钠)4:3:2液—高渗性脱水—2/3张(4份5%GS,3份生理盐水,2份1.4%碳酸氢钠)1:1液—等渗性脱水—1/2张(1份生理盐水,1份5%GS)2:1等张含钠液—脱水循环衰竭的时候用—等张液(2份生理盐水,1份1.4%碳酸氢钠)1:2液—1/3(一份生理盐水,3份5%GS)关键词:作为一个儿科医师不会补液是半个儿科医生,刚开始我不相信此话,现在体会了才觉得是对的,因为小儿的生理特点,特别是在体液分布上和成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年龄愈小机体需水两愈大,相反年龄愈大需要水两是愈少的。
还有年龄愈小肾脏功能愈发育不完善,所以排酸排钠的能力就愈差,所以新生儿在一般输液治疗是是不输生理盐水的,原因就在这,此外由于10天以内的新生儿RBC破坏增多释放钾增多,所以不能输注钾的。
现在我将我在临**儿科工作当中的学习经验总结如下:1.补液有“三定”即定量,定性,定速。
2.原则:先盐后糖,先浓后淡(指含钠液的张力而言),先快后慢,见尿补钾,见惊不钙,如果不理想效果要考虑缺镁。
<1>定量方面这里现在临**的观点和理论有冲突,因为现在生活条件以及营养的不断改善,小儿体质均较好,所以在补液时比理论中定的量要偏少:比如现在临**对于轻度脱水补液总量定在50—90毫升,中度90—120毫升,重度120—150毫升。
那么这里的总量包括累计丢量(相当于补液总量的1/2),(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也是第一天的补液量。
一般第二天脱水已基本补足,只需补充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即可。
在这里要提一点特殊的情况,对于中重度脱水患儿伴有周围循环衰竭的时候我们可以静脉滴注或者推注生理盐水或者2:1等张含钠液,以每公斤体重20毫升计算,最多不超国300毫升,在半小时内输完。
儿科补液最简单的方法判断某溶液的张力,是以它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80~320mosm/L,计算时取平均值300mosm/L)相比所得的比值,它是一个没有单位但却能够反映物质浓度的一个数值。
溶液渗透压=(百分比浓度×10×1000×每个分子所能离解的离子数)/分子量。
如0.9%NaCl溶液渗透压=(0.9×10×1000×2)/58.5=308mOsm/L(794.2kPa)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1,故该溶液张力为1 张。
又如5%NaHCO3 溶液渗透压=(5×10×1000×2)/84=1190.4mOsm/L(3069.7kPa)该渗透压与血浆正常渗透压相比,比值约为4,故该溶液张力为4 张。
对以上复杂的计算过程,不要求学生掌握,但要记住张力是物质浓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换算自然亦遵循稀释定律:C1×V1=C2×V2。
然后列出课本上已标明相应张力的几种常用溶液:10%(NaCl)11 张(临床上可按10 张计算)0.9%(NaCl)1 张5%(NaHCO3)4 张10%(KCl)9 张10%(GS)0 张(无张力,相当于水)并指出,临床上多数情况下就是用以上几种溶液配制成其它所需的液体进行治疗,只需记住此几种溶液的张力,便可灵活自如地进行配制与计算所需溶液及张力;而不必去究为什么10%NaCl张力是10 张这一复杂的计算过程。
4、举例说明混合溶液张力的计算例2、10%NaCl(10ml)+10%GS(90ml),请问该组溶液张力。
同学们很快能够根据C1×V1=C2×V2 列出算式:10×10=X×100,X=1 张例3、10%NaCl(20ml)+5%NaHCO3(25ml)+10%GS(255ml),请问该组溶液张力。
10×20+4×25=X×300,X=1 张。
例4、欲配制一组300ml,2/3 张液体,现已使用5%NaHCO3(15ml),还需10%NaCl多少毫升。
10×X+4×15=2/3×300,X=14ml那么,再加入10%GS271(270)ml后即可配制成所需液体(300-15-14=271ml,GS为0 张)5、2∶1 等张液是抢救休克时扩容的首选溶液,其有固定组份,由2 份等渗盐溶液+1份等渗碱溶液配制而成。
学生对配制2∶1液感到十分困难,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快速计算、配制,便给出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较为复杂,不必阐述)配制2∶1 液Mml,则需10%NaCl=M/15ml————a5%NaHCO3=M/12ml———b10%GS=M-a-bml例5、配制2∶1 液300ml,需10%NaCl、5%NaHCO3、10%GS各多少毫升10%NaCl=300/15=20ml5%NaHCO3=300/12=25ml10%GS=300-20-25=255ml这样,似乎很玄的2∶1 液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便可快速配制出来。
补液方法方法一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 <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60(min)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首日头2——4小时补给计算量的1/2。
CO2CP正常值为22——29%。
如未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可按5%碳酸氢钠每次溶液5ml/kg计算(此用量可提高10容积%)。
必要时可于2~4 小时后重复应用。
二、20%甘露醇8克静点正常情况下能带出液体为100毫升。
三、热量(能量)的计算正常成人一般每日约需热量(能量):25——30kcal/kg/日成人每天基础热量(能量):1kcal×24×体重(kg)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4.1kcal/g ;脂类(脂肪)9.3kcal/g ;碳水化合物(糖类)4.1kcal/g 注:卡路里(cal)的定义:将1克水在1大气压下提升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
热量单位换算公式:1kcal=1000cal ;1000kcal=4.184MJ ;1MJ=239kcal粗略计算热量:50g大米或50g白面(相当于小米50g、挂面50g、苏打饼干50g、高粱米50g、干粉条25g、凉粉750g、土豆250g、咸面包60g)=180kcal50g瘦肉(相当于鸡蛋50)=80kcal250g牛乳(相当于豆浆300g、牛乳粉18g、酸奶1瓶)=160kcal1汤勺花生油(相当于花生米30粒、核桃2个、葵花籽18g、南瓜籽18g、芝麻酱9g、带壳花生25g)=80kcal500g——750g蔬菜(白菜、菠菜、油菜、韭菜、芹菜、莴笋、西葫芦、西红柿、冬瓜、黄瓜、茄子、丝瓜)=80kcal1.糖尿病患者的每天所需热量:Broca法: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桂法:标准体重=〔身高(cm)-100〕×0.9实际体重-标准体重判断人体型=——————————×%理想体重 医学考试论坛注:肥胖:超过标准体重的20%;消瘦:低于标准体重的20%。
附: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cm)2体重指数WHO标准正常18.5——24.9肥胖前期25.0——29.9Ⅰ度肥胖30.0——34.9Ⅱ度肥胖35.0——39.9Ⅲ度肥胖≥40体重卧床休息轻体力劳动中等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肥胖15kcal/kg/d 20-25kcal/kg/d 30kcal/kg/d 35kcal/kg/d理想体重15-20kcal/kg/d 30kcal/kg/d 35kcal/kg/d 40kcal/kg/d消瘦20-25kcal/kg/d 35kcal/kg/d 40kcal/kg/d 45-50kcal/kg/d每日总热量=体重×所需热量(kcal)/kg/d糖尿病患者所需胰岛总用量的公式(单位)=体重(kg)×1000×0.6×(病人血糖值mmol/L -5.6)÷1000÷11.11g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可释放能量约4kcal。
脑组织合成糖原能力极低,几乎没有糖原贮备,其所需的能量要依靠血中葡萄糖氧化供应。
脑缺氧时1mol糖可以产生2molATP;另有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成Co2 和H2o时可净生成36——38molATP。
2.结核病人的营养原则:三高二禁三高:高热能:一般30kcal/kg/d、总摄入量为2000kcal/d;轻体力劳动者:40kcal/kg/d、总摄入量为2400kcal/d。
高蛋白:摄入量为1.2——1.5g/kg/d、每天的总进量为80——100g,其中优质蛋白如肉、禽、水产品、蛋、乳及大豆制品应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以上。
高维生素:应重点补充V——A、B、C、D等。
二禁:禁止吸烟和饮酒。
应特别注意钙和铁的补充。
四、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公式:肾小球滤过率是最常用的表示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双肾滤过的血浆的毫升数。
是一个反映肾脏真实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人,GFR应大于90毫升/分钟。
低于60毫升/分钟时目前就认为已经处于慢性肾脏病三期的状态,需要认真进行治疗了。
小于15毫升/分钟时应开始进行透析治疗。
MDRD(肾脏病饮食研究)公式GFR=1.86×(血肌酐)-1.164×年龄-0.203 (女生:上述数据结果×0.74 )用此公式测出的相关性很好,可以提高早期慢性肾脏病的诊断率。
为此美国病理学院和澳大利亚病理学院提出对慢性肾脏病要列出血肌酐值,同时也应写出肾小球滤过率,特别是GFR<60 mL/min/1.73 m2者。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计算公式:体重(kg)×(140—年龄)/72×血清肌酐值(mg/L)(女性:上述数据结果×0.85方法二1. 补钠计算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888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1.1666应补5%氯化钠(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7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应补钠总量(mmo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03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96注:①上述式中142为正常血Na+值,以mmol/L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