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 格式:doc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六原电池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原理;2.认识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实验,启发学生思维2.实验——思考——讨论——总结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教学难点:对实验想象的分析和思考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思考,动手操作;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用品:试管、烧杯、镊子、小刀、药匙、导线(带夹子)、灵敏电流表。
K3[Fe(CN) 6](铁氰化钾)溶液、NaCl溶液、稀硫酸、15%CuSO4溶液、FeCl3溶液、镀锌铁、镀锡铁、纯净的锌粒、锌片、铜片、铁钉。
教学过程:[自主阅读] :课本P210总结原电池原理实验的步骤过程;【基础检测】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电子流向2.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学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1.根据实验结果,说明怎样装配原电池。
(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⑴有活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两电极可以是活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其中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
⑵要有电解质溶液。
⑶两电极相连或接触,形成闭合回路。
2.讨论:根据对原电池原理的掌握,及现有的仪器和药品讨论能否设计一个总 反应为Fe + 2FeCl 3 == 3FeCl 2 的原电池。
如图:总结:该原电池满足的条件:Fe 做负极,电解质溶液为FeCl 3溶液,两电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
【拓展练习】判断以下装置是否为原电池,答案:A、B、E、G为原电池装置。
[追问]其中哪些能产生明显电流,那些不能?答:A、B、E装置可产生明显电流,G装置无明显电流,发生金属的腐蚀。
[自主阅读] :课本P210~ 211 总结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实验的步骤过程;反应【学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1.根据实验结果,说明镀锌铁皮和镀锡铁皮相比,哪个铁更容易被腐蚀?镀锡铁2.讨论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金属的防护。
高考化学十年真题专题汇编解析-电化学题型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1.(2019·全国Ι·12)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B.阴极区,在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C.正极区,固氮酶为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D.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涉及酶的特性、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解质中离子迁移方向等知识,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由题图和题意知,电池总反应是3H2+N 22NH3。
该合成氨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并形成原电池产生电能,反应不需要高温、高压和催化剂,A项正确;观察题图知,左边电极发生氧化反应MV+-e -MV2+,为负极,不是阴极,B项错误;正极区N2在固氮酶作用下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C项正确;电池工作时,H+通过交换膜,由左侧(负极区)向右侧(正极区)迁移,D项正确。
【解后反思】分析装置图时,抓住粒子流向与物质转化,整体认识合成氨原理。
联系原电池原理综合作出判断。
电解池的电极分阴极、阳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原电池的电极分正极、负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2.(2019·江苏·10)将铁粉和活性炭的混合物用NaCl溶液湿润后,置于如图所示装置中,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被氧化的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B.铁腐蚀过程中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C.活性炭的存在会加速铁的腐蚀D.以水代替NaCl溶液,铁不能发生吸氧腐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A项,铁和炭的混合物用NaCl溶液湿润后构成原电池,铁作负极,铁失去电子生成Fe2+,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错误;B项,铁腐蚀过程中化学能除了转化为电能外,还可转化为热能等,错误;C项,构成原电池后,铁腐蚀的速率变快,正确;D项,用水代替NaCl溶液,Fe和炭也可以构成原电池,Fe失去电子,空气中的O2得到电子,铁发生吸氧腐蚀,错误。
电腐蚀现象
电腐蚀现象,其基本原理涉及到金属与电解液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腐蚀通常涉及到两个基本元素:一个是金属物体,另一个是一个含有电解质的电解液。
电腐蚀是通过电流的流动来引发的,通常涉及到两种基本类型:原电池效应和电化学腐蚀。
1.原电池效应:这是电腐蚀的一种常见形式。
在原电池效应中,金属表面上存在微小的不均匀性,这些不均匀性可以充当“阳极”和“阴极”。
当电解液存在时,电流会在金属表面之间流动,导致阳极处的金属溶解,而在阴极处的金属则得到保护。
这会导致金属表面的腐蚀和侵蚀。
2.电化学腐蚀:这种腐蚀形式与原电池效应紧密相关。
它包括了一系列电化学反应,其中金属表面的金属原子或离子在电解液中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这种反应会导致金属表面的损耗,形成腐蚀和侵蚀。
原电池与电解池对比,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电解池有电源,两极可以相同,2.金属腐蚀的本质:金属单质失去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的过程,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3.金属腐蚀的类型(2空气或中性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而在NH4Cl溶液、稀H2SO4等酸性溶液中发生析氢腐蚀。
注意:a.正确判断金属所处环境的酸碱性是辨别金属析氢腐蚀、吸氧腐蚀的关键。
如金属在潮湿的空气或中性溶液中发生吸氧腐蚀;而在NH4Cl溶液、稀H2SO4等酸性溶液中发生析氢腐蚀。
b.生活中铁生锈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属的防护(1)电化学防护利用如图装置,可以模拟铁的电化学防护。
为减缓铁的腐蚀:a.若开关K置于M处,则X应为比铁活泼的金属Zn等,该电化学防护法称为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
或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b.若开关K置于N处,则铁作阴极,铁很难被腐蚀,该电化学防护法为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总结:如果想利用原电池原理保护某金属,则应该让该金属作______极,找一个比它更活泼的金属材料作_________极。
如果想利用电池池原理保护某金属,则应该让该金属作______极。
(2)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制成合金、不锈钢等。
(3)加防护层,如在金属表面喷油漆、涂油脂、喷镀或表面钝化等方法。
5.判断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1)金属腐蚀速率的快慢: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护措施的腐蚀。
注: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中,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活动性差别越大,腐蚀速率越_________。
(2)如果金属有防护措施,则防护效果:电解原理引起的防护>原电池原理引起的防护>有物理防护的措施。
例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吸氧腐蚀与析氢腐蚀)1.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电化学腐蚀及防护。
关于图1和图2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负极反应均是:Fe-2e→Fe2+B.正极反应均是:O2+2H2O+4e→4OH-C.铁均被保护D.图2的灯泡更亮例2.(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2.关于钢铁电化学保护两种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C )A.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利用的是电解原理B.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利用的是原电池原理C.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中钢铁为正极D.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中钢铁为阳极例3.(原电池与电解池综合)3.某课外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试回答:(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A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实验一原电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一、实验目的1.通过原电池实验,加深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认识2.通过制作氢氧燃料电池,了解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3.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钢铁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发生,并能用化学知识加以解释。
4.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见电池的化学原理,能根据已知的电池总反应式,判断电池的正负极,书写电极反应式。
二、实验器材1.锌片、铜片、铝片、橡皮筋、二极管(或蜂鸣器、电流计)、碳棒、低压电源、砂纸、音乐集成电子元件、塑料薄膜(或保险袋)2.6%H2O2 溶液1∶3的硫酸溶液、稀醋酸、K3[Fe(CN)6] 溶液、饱和食盐水、铁钉、酚酞、2mol·L-1 KNO3溶液三、实验步骤(一)原电池实验1.在锌片和铜片之间放一块海绵,用棉线或橡皮筋固定好。
用导线把二极管(或蜂鸣器、灵敏电流计)和锌片、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2.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加入5~10mL6%H2O2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3.改用Al—Cu为电极材料,与稀盐酸组合成原电池,按照上述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二)燃料电池的制作1.把两根碳棒表面包上一层薄海绵用橡皮筋扎紧。
2.将包有海绵的两根碳棒插入U型管里2mol·L-1 KNO3溶液中,并与16V直流电源连接,电解约1分钟,使两电极的碳棒上海绵中吸附很多小气泡。
3.切断电源,在两极之间接上二极管或蜂鸣器(原来连接直流电源正极的碳棒应该与二极管或蜂鸣器的正极相连接,若用贺卡的音乐集成电子元件效果更好),观察并记录现象。
4.将U型管中溶液换成饱和食盐水重复2、3两步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三)金属的腐蚀1.析氢腐蚀(1)取两根3~5cm长的铁钉,用砂纸打磨后再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用水冲洗干净。
(2)把上述两根铁钉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水和1滴K3[Fe(CN)6]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水、3滴稀醋酸和1滴K3[Fe(CN)6]溶液,观察比较铁钉表面是否粘附气泡,哪支铁钉表面周围先出现蓝色沉淀(Fe2+能与[Fe(CN)6]3-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一电化学腐蚀原理1.腐蚀电池(原电池或微电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是金属与介质接触时发生的自溶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被氧化,所释放的电子完全为氧化剂消耗,构成一个自发的短路电池,这类电池被称之为腐蚀电池。
腐蚀电池分为三(或二)类:(1)不同金属与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接触就会形成腐蚀电池。
例如:在铜板上有一铁铆钉,其形成的腐蚀电池。
铁作阳极(负极)发生金属的氧化反应:Fe → Fe2+ + 2e-;(Fe → Fe2+ + 2e)=-0.447V.阴极(正极)铜上可能有如下两种还原反应:(a) 在空气中氧分压 =21 kPa 时:O2+4H++4e- →2H2O;( O2+4H++4e- →2H2O )=1.229 V ,(b) 没有氧气时,发生2H+ + 2e- → H2;(2H+ + 2e- → H2)=0V,有氧气存在的电池电动势 E1=1.229-(-0.447)=1.676V; 没有氧气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E2=0-(-0.447)=0.447V。
可见吸氧腐蚀更容易发生,当有氧气存在时铁的锈蚀特别严重。
铜板与铁钉两种金属(电极)连结一起,相当于电池的外电路短接,于是两极上不断发生上述氧化—还原反应。
Fe氧化成Fe2+进入溶液,多余的电子转向铜极上,在铜极上O2与H+发生还原反应,消耗电子,并且消耗了H+,使溶液的pH值增大。
在水膜中生成的Fe2+离子与其中的OH—离子作用生成Fe(OH)2,接着又被空气中氧继续氧化,即:Fe2+ + 2OH- → Fe(OH)2 4Fe(OH)2 + 2H2O + O2 → 4Fe(OH)3Fe(OH)3乃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这样不断地进行下去,机械部件就受到腐蚀。
(2)电解质溶液接触的一种金属也会因表面不均匀或含杂质微电池。
例如工业用钢材其中含杂质(如碳等),当其表面覆盖一层电解质薄膜时,铁、碳及电解质溶液就构成微型腐蚀电池。
该微型电池中铁是阳极: Fe → Fe2+ + 2e-碳作为阴极:如果电解质溶液是酸性,则阴极上有氢气放出(2H+ + 2e- → H2 );如果电解质溶液是碱性,则阴极上发生反应 O2+2H2O+4e- →4OH- 。
cu的电化学腐蚀摘要:一、电化学腐蚀的概念和原理二、铜的电化学腐蚀特点三、影响铜电化学腐蚀的因素四、铜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措施正文:一、电化学腐蚀的概念和原理电化学腐蚀是指金属材料(合金或不纯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通过电极反应产生的腐蚀。
当金属与电解质接触时,会形成原电池反应,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
电化学腐蚀对机械设备所造成的危害,远比化学腐蚀广泛而严重。
二、铜的电化学腐蚀特点铜的电化学腐蚀主要发生在含氧环境中,如潮湿的空气、水等。
铜在含氧环境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铜。
在电化学腐蚀过程中,铜的表面会形成许多直径不等的小鼓包,次层是黑色粉末状溃疡腐蚀坑陷。
三、影响铜电化学腐蚀的因素影响铜电化学腐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环境因素:如空气湿度、温度等。
湿度越高,铜的腐蚀速度越快;温度越高,腐蚀速度也会加快。
2.电解质:铜与电解质接触时,电解质的性质会影响腐蚀速度。
例如,酸性溶液中的腐蚀速度会比碱性溶液快。
3.金属纯度:不纯的金属更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铜中的杂质如铁、镍等,会降低铜的耐腐蚀性。
4.表面状态:铜表面的状态也会影响腐蚀速度。
如表面有划痕、磨损等,会提高腐蚀速度。
四、铜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措施为了防止铜的电化学腐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表面处理:对铜进行表面处理,如涂覆保护层、电镀等,可以提高铜的耐腐蚀性。
2.控制环境:尽量降低空气湿度,保持环境干燥,可以减缓铜的腐蚀速度。
3.选用耐腐蚀材料:在铜制品的选择上,可以选用含铜量较高、杂质较少的高纯度铜,以提高耐腐蚀性。
原电池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原电池原理。
2、认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二、实验说明
(一)、原电池原理
1.实验要求所用电极表面积要大,并且要清洁。
如果锌片或铜片上有杂质,会形成许许多多的微电池,现象就会不明显。
所用的铜片如果有明显的氧化层或已经锈蚀,要用酸洗,以除去氧化物和绿锈,然后用去污粉擦净,再用水冲洗干净。
即使铜片表面看上去是光洁的,也要用去污粉把它擦到发亮,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和油脂等污垢。
锌片使用前最好也用酸洗,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
2.实验不难成功,但注意不要引导学生观察锌片在形成原电池前后气泡量的变化。
由于锌片含有杂质和铜极上发生电极极化,一般很难观察到锌片在形成原电池前后气泡量的差别。
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指针偏转的方向,并根据指针偏转的方向来判别电流的方向。
(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1.实验要用较长的时间,应提示学生在等候观察现象时,先进行下面的实验。
铁氰化钾溶液遇到Fe2+时会产生蓝色沉淀,因此可用于检验Fe2+的存在。
学生知道这一现象即可,不要求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这三个小实验实际上都运用了原电池反应,应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思考实验后的“问题和讨论”。
三、问题和讨论提示:
1.装配原电池时应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而且要平行地浸在电解质溶液里,两个电极要用导线连接。
如果用铁片代替锌片做原电池原理实验,铜片的表面几乎没有气泡逸出,说明铁铜原电池中的电流可能较弱,在铜丝的表面观察不到气泡的产生。
如果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表明铁铜原电池中有电流产生。
2.实验结果表明,镀锡铁比镀锌铁容易被腐蚀。
3.实验室制取氢气时,用含有少量杂质的粗锌效果好。
附:Cu—Zn原电池原理实验改进
一、实验前准备工作
(1)将铜片剪成“Cu”字形,并连接导线。
将Cu放入培养皿内的适当位置,用曲别针将导线固定。
(“Cu”字形要尽可能小)
(2)选择不规则的锌粒(甲),用铜导线拴在锌粒的一侧并在锌粒与铜导线接触处用蜡封、在锌粒表面涂一层凡士林油。
同上法将连有锌粒的导线固定在培养皿的另一侧(实验前将锌粒移出)。
二、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中加入稀H2SO4。
(2)将连有导线的锌粒加入稀H2SO4中。
(3)将两导线相连接,并在稀H2SO4中加入另一锌粒(乙)。
(4)在导线间接灵敏电流计。
(5)将培养皿放在投影仪上可观察到:①在实验(3)(4)步锌粒(甲)表面几乎没有气泡;②纯锌粒(乙)表面气泡与形成原电池时铜片表面气泡对比明显。
三、改进后的优点
该方法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有利于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进一步探究,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吸氧腐蚀的演示实验
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学生对电化腐蚀中的析氢腐蚀原理容易理解。
对日常生活中钢铁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虽有所了解,但对该现象是吸氧腐蚀、发生了原电池反应却难以理解,若能做以下演示实验,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会大有益处。
一、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图1,图2。
图1 制取氧气装置图2 吸氧腐蚀演示实验装置
A、B都是用八号铁丝折成W状再锤打成的铁片。
二、实验步骤
1. 先加热制取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用导管把氧气通入到A处液面内,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吸氧腐蚀产生了电流。
3.再用导管把氧气通入到B处液面内,观察电流计指针逆向偏转,说明电流方向相反。
4.数分钟后,取出A、B两铁片,观察有铁锈生成。
三、说明
1.演示时,水槽中的液体可以是普通水也可以是中性、微酸性或碱性溶液。
2.此实验不受湿度、温度、气压等变化的影响。
此实验的完成,使学生对吸氧腐蚀并产生电流的知识由抽象到直观变得易于理解,而且对金属腐蚀的防护知识(保护层防护、电化学保护)都能理解加深,得以巩固并能应用,为后边的电解原理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