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共26页
- 格式:ppt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26
美丽的思想,亲切的交流——欣读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①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
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
这是事先须明确的。
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
”②《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
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
这是其一。
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
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咬文嚼字》赏析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古诗中的文字艺术:咬文嚼字的古诗之美引言:古诗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其中,咬文嚼字的古诗以其精细入微的文字艺术成为了人们喜爱和研究的对象。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介绍古诗中的咬文嚼字之美,并探讨其对古诗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意义。
一、咬文嚼字的古诗特点:咬文嚼字的古诗以意象独特、用词精细为主要特点。
1. 意象独特:通过精妙的字眼和隐晦的意义,咬文嚼字的古诗使诗句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境,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审美体验。
2. 用词精细:咬文嚼字的古诗注重选择每个字的音韵、形象和意义,用字精细入微,以突出诗句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二、咬文嚼字的古诗的艺术价值:咬文嚼字的古诗在古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1. 展示语言之美: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古诗带给人们琅琅上口的创作,字里行间字字珠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2. 引发思考与情感共鸣:咬文嚼字的古诗常常包含深邃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文字的审美和神韵,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3. 传承文化遗产:咬文嚼字的古诗承载了古人对语言文字的敬重和追求,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三、咬文嚼字的古诗对文学鉴赏和创作的意义:咬文嚼字的古诗对文学鉴赏和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
1. 丰富鉴赏维度:咬文嚼字的古诗以其词汇选择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丰富了读者对古诗的鉴赏维度,拓宽了文学欣赏的角度。
2. 激发创作灵感:通过学习咬文嚼字的古诗,作家和诗人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灵感,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传承文人风范:咬文嚼字的古诗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人风范,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文学典范和创作榜样。
结论:咬文嚼字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示了文字的艺术魅力和精妙之处。
它独特的意象和精细的用词使其在文学鉴赏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咬文嚼字的古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文字之美,还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灵感,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创作实力。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咬文嚼字”挖掘“暗示”信息人们常常把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过分地斟酌词句称之为“咬文嚼字”。
然而,在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过程中,有些题目中的字眼儿一经“死抠”“咬”“嚼”,考生便会顿觉眼前一亮,原本闭塞的解题思路之门便一下子被打开,显得豁然开朗。
如果在日常备考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种做法加以强化训练以形成习惯,那么,考场上的解题速度以及表述语言的准确性便可大大提高。
一、“咬文嚼字”审清题目暗示的答题内容以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长城》一文为例。
23题的题目是:“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二、“咬文嚼字”审清答题角度回答现代文阅读试题不仅要弄清答什么,还应懂得怎么答,从哪个角度作答,命题人对作答有什么限制。
对于这些问题,命题者也常常在题目设计时作出暗示。
200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长城》一文21题问:“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个题目中的第(1)问,考生回答得都比较准确,面对第(2)问,不少考生却提取了原文第8自然段中的“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
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两句话。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忽视了题目中“看待”一词所暗示的信息。
其实,“看待”同第(1)问中的“评价”一样,都是要求考生对作者对长城的历史和现实的观点态度作出回答。
既然答题的内容要求是观点态度,那就暗示考生的答案当为议论性文字而不是描述性文字,它应该是作者对现实中的长城的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感性认识。
所以学生所答的这两句话仅仅提出了本段的描述中心,是一种对长城的感性认识,而真正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能表明作者理性思考的则应是“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一句。
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全国卷《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一文的23题:“作者认为加莱亚诺的散文《让美洲发现自己》,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
诗歌鉴赏《咬文嚼字》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鉴赏《咬文嚼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朱先生在文中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一、从句式和语法角度去“咬文嚼字”。
作者从句式和语法的角度评价“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改得好,因为,“你这什么”句式不仅是“坚决的判断,并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在剧本里对宋玉表达极其不满的情感,十分合适;而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句,朱先生从语法角度分析,改“有”为“这”以后,“你”便和“风度”成为同位语,就“根本不成一句话”,成了病句了。
作者进一步分析,“你这”句式并不是总比“你是”句式更有表现力,比如《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的“你是”就比“你这”句式合适,更有表现力。
可见,在文学作品中,没有什么是放之任何文章而皆准的真理,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咬嚼”,这才是咬文嚼字的真谛所在。
二、借助《史记》,从文字表现力角度“咬文嚼字”。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本来十分精彩,用语准确,耐人寻味,虽是叙事,兼及写人,把李广发现错误而惊讶无比的意味,勇猛顽强、神力惊人的特点,以及由失望而放弃得很崭截的结局,皆含蕴于文字中,使读者能够反复咂摸,回味悠长,正体现了文字的魅力和作者的功力。
但是,经王若虚删减之后,文字是短了,可是表现力也没了,读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改动实不可取。
三、从文字传达的情感上“咬文嚼字”。
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典故尽人皆知,但作者以他独到的眼光,从文字传达情感的角度来咬文嚼字,认为“敲”并非一定比“推”好:敲显得礼貌,只是这样一来,首先显得寺内有他人,不够冷清;其次显得突兀,剥啄有声,惊起宿鸟,平添搅扰。
而“推”表明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诗意冷寂,人物潇洒,自有一种胸襟气度。
论述百练: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材料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
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联想在其中起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
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
如果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
联想的过程一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
例如一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
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飘荡,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
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
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极尽荒僻。
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忧不已。
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
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
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
从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谈诗歌的炼字艺术“咬文嚼宇”在现今多被人理解为贬义认为“咬文嚼字”就是死抠字眼。
可在文学上谈到“咬文嚼字”是指在文字上下功夫。
正如朱先生所说“咬文嚼字’,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死抠字眼,更关键的是字词的变动影响思想和情感的变动,一个字的更改,意境大为不同。
由此可见“咬文嚼字”不仅在散文中需要,在诗歌中更应得到重视。
在诗歌中“咬文嚼字”主要表现在“炼字”上。
一、动词的锤炼诗歌是由诗人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构思结合多个意象组合而成,而动词往往突出意象的鲜活、灵动。
动词的提炼,是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炼动词的例子举不胜举,正如大家都熟悉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
这两句历来被人们传颂,就因为其中有动词炼字的妙处。
“弄”和“闹”在教材当中也是反复地讲解。
“弄”字写出了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同样“闹”字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他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燃出来了。
“闹”字不仅有色也有声。
二、名词的锤炼名词的锤炼主要表现在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写出了个人的坎坷经历,写尽了自己正处于人生低谷的遭遇。
但沉舟侧畔,正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春”名词活用为动词,即“呈现春色”的意思。
一个“春”字表现出春意盎然的美好前景,暗示着必将战胜失败和黑暗,成功与希望终会到来的美好信念。
三、形容词的锤炼有些诗歌描写了生活的画面,但诗歌是艺术的生活,它所描写的事物是传神的但又是含蓄的。
这时需要一个形容词来传达写景状物的意蕴。
大家都熟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的“绿”字,斟酌过无数次,王安石曾屡次使用“过”“到”“入”“满”,均觉平淡而弃,最后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
“绿”字给人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具有浓厚的春天的气息。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形式简练、含义丰富、意蕴深远而著称。
在古诗中,咬文嚼字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文字的琢磨和运用,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丰满,更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古诗对咬文嚼字的运用,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古诗之美。
一、古诗的韵律与咬文嚼字在古诗中,韵律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修辞手法,而咬文嚼字则是对韵律的一种延伸和丰富。
通过咬文嚼字,诗人可以更加巧妙地运用语言,使得诗句在音韵上更加和谐,表达出更加深刻的意境。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一句,通过“疑似”两字的运用,既增加了意境的模糊之感,又增加了句子的韵律美。
二、意境的丰富与咬文嚼字古诗强调意境的营造,而咬文嚼字则是丰富意境的有效手段。
《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通过“明月”和“把酒”这样的词语的运用,使得诗句中的意境更加丰富,读者在品读时不仅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还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三、情感的表达与咬文嚼字古诗的创作离不开诗人内心的情感,而咬文嚼字则可以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静夜思》中“起舞徘徊白发新,夜如年少花如春”一句,通过“徘徊”和“年少”这样生动的词语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句子的意境,更加深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四、个人观点与总结古诗对咬文嚼字的运用,使得古诗在韵律、意境和情感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诗人通过对字句的精细雕琢和运用,使得古诗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咬文嚼字不仅仅是诗人的修辞手法,更是诗人对生活和情感的真实表达,是对语言的细腻使用和对内心感悟的深刻体现。
古诗通过咬文嚼字的运用,使得读者在品读时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奔放、思想卓越,更能领略到古诗的深刻魅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阐述,相信读者对古诗对咬文嚼字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古诗的美感有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认识。
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读者能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古诗之美,感受到古诗深邃的内涵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