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的特点简答
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抒情性:诗歌通常以情感表达为主,通过优美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2. 音乐性:诗歌通常具有音乐美感,其语言韵律、节奏感等都与音乐有关,使得诗歌能够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3. 形象性:诗歌的语言通常具有形象性,能够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和塑造具体的形象和画面,使得诗歌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4. 精练性:诗歌通常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不冗长,能够以最精炼的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含蓄性:诗歌的表达通常含蓄而不直白,往往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通过想象和感悟来领会诗歌的内涵。
6. 多样性:诗歌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和题材,包括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
7. 创新性: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创新性,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和限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新的启示和感受。
以上是诗歌的一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诗歌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P> <P>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P> <P>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P><P>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理解文字的暗示和象征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緣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见意象举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使用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
通过分析这些事物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象举例:1.冰雪:常被用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和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XXX在玉壶。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心性。
2.月亮:经常用来引发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愁。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表达了望月思乡的感伤。
3.柳树:因为“柳”和“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例如,“XXX,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这句话表达了在霸陵桥折柳送别时的伤离别情感。
4.蝉:被用来比喻品行高洁。
因为蝉餐风饮露,被认为是高洁的象征。
例如,“蝉在东篱上,念我如山高。
”这句话表达了蝉的高洁。
5.草木:常被用来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句话表达了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如今已经荒凉了。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它们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使用,帮助诗人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
古诗中,鹧鸪鸟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如唐人XXX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的“萋萋满别情”就是指鹧鸪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唐人XXX《赠妓曲》:“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XXX著花未?”诗中的“寒梅著花未”,也是指鹧鸪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思念之情。
其他如唐人XXX《竹枝词·咏鹧鸪》:“鹧鸪天上栖,声断还复悲。
落日照空山,何人不惆怅。
”等,都是以鹧鸪鸟的哀鸣来表达离愁别绪之情。
文本解读[I I 由“木叶”说起----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團李清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说到,自屈原写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这动人的诗句以后,“木叶”便成为诗者所钟爱的形象。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究其原因,“这与'木'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干枯落叶的艺术特征有关。
”那么,“木”何以有这种艺术特征呢?林庚先生说这“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按照林先生的说法,暗示 性就是指“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或者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那么语言形象为什么会产生“潜在的力量”,以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又何以能“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这些问题林先生只从“木叶”的艺术特征上作了阐释和解读,而对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说明。
因此,本文尝试从暗示性语言的符号功能、联想作用及其文化成因等三个结构层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以兹将问题说清楚,以便提供诗歌鉴赏一个新的解释路径。
一、暗示性语言的符号功能暗示性是语言交际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具体表达上如形象、语境、修辞、表现手法,甚至语气、语调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则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要借助特定的艺术介质,以传达特有的情感信息,这种特定的艺术形象就是意象。
意象其实就是物象和景象等概念的文学符号。
例如木叶和树叶,二者本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在诗歌中木叶却具有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典型的清秋的形象”(林庚),而树叶则只是一种纯粹的事物概念。
《说“木叶”》是在谈“木叶”还是在谈“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
《说“木叶”》是一篇探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文章,作
者从“木叶”这个词语入手,展开了一番思考。
作者首先提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出在古代诗歌中,语言并不是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暗示表达,这样的语言
有时会比较生硬、不自然,但是却能够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
接着,作者提出了“木叶”这个词语,指出这个词语在
诗歌中常常用来暗示岁月流逝、人事无常等主题。
作者分
别从声音、外貌、生命等方面描绘了木叶的特征,以此展
示了这个词语的暗示性。
然后,作者在文章中举了一些例子,如《离骚》中“虽
则万变其华,有一而足矣”、《九月夜》中“但自菊花须
当去,不待堂前更寄句”,这些词语都用了“木叶”来暗
示岁月流逝、人事无常等主题。
这些例子都很生动、贴切,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木叶”的暗示性。
最后,作者对“木叶”这个词语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认为,“木叶”这个词语通过描
绘细节、暗示各种主题、制造气氛,能够丰富诗歌语言的
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深入探讨“木叶”这个词语的
暗示性,反映了诗歌语言的精髓。
它不仅让我们对“木叶”这个词语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们对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读写训练D U X IE X U N L I A N语文投稿E-m ail:g zsy w2006@163.co m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中谈到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时,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以“怀孕的静默”比喻中国诗“富于暗示”特征,真是新巧至极而又耐人寻味。
怀孕初期的女性看似与一般女性无太大区别,保持着一种静默;但实际上其腹内却鼓荡着一个新的生命。
“怀孕”给人的猜想是极其丰富的,而一切猜想只能以“静默”示人,这就像我们读中国诗,只能带着无限的猜想去细细品读,才能体会其中暗示的深刻含义。
“怀孕的静默”既是中国诗歌本身的静默,又是“读者的静默”。
中国诗歌讲求含蓄,富于暗示。
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仅被大家评说,更被高考命题专家看好。
如2012年辽宁高考卷赏析《初见嵩山》时这样设问:“数峰清瘦入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读懂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清瘦”表面是写山峰,实际上是写诗人自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清瘦”表现了清高独立、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
又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赏析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时这样设问: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两字作简要赏析。
再如2012年江苏高考卷赏析《梦江南》之结句“摇曳碧云斜”,安徽卷赏析“软”“拥”二字的妙处,江西卷概括“杨柳”“飞絮”两个意象的内涵,等等。
这些试题均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紧密关联。
那么如何正确解读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呢?下面四点可作参考。
1.体物明志。
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咏物诗就成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典型代表。
对这类诗歌,只要我们细心体会“物”的特点,那寄托在物中的“心志”就明朗了。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实写自然之蝉,但读者已读出了一个人格化的蝉,再加上后两句点睛之笔,我们即可看出诗人之“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诗歌语言暗示性含蓄之美作文
在清晨的微风里,诗歌的语言就像露珠一样,轻轻滑落,每一
滴都带着深深的故事。
它不像大白天的阳光那样直接照在你脸上,
而是像月光下的影子,淡淡的,有点看不清,但又特别吸引人。
这
种说不出的感觉,就好像是那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美,让
人忍不住想多琢磨琢磨。
有时候,诗歌的语言啊,就像一幅水墨画,简单几笔,就把那
种深远的意境给画出来了。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颜色和图案,但你
看的时候就是觉得特别有意境,特别美。
就像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是看外表,而是看内心。
还有啊,诗歌的语言有时候也像是古代的那种琴声,悠扬得很,听起来特别舒服。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历史的味道,就像是在跟你讲
过去的故事。
这种音乐,不需要太大声,也不需要太激烈,就是那
种淡淡的、长长的旋律,就能让你完全沉浸其中,不想停下来。
更神奇的是,诗歌的语言还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我们心
里的想法和感受。
它特别细腻,特别敏感,能够捕捉到我们心灵深
处那些微小的变化。
站在这面镜子前,你就能看见自己最真实的模
样,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迷茫还是追求,都一清二楚。
这种真实的感觉,真的是诗歌独有的魅力。
最后啊,我觉得诗歌的语言还特别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不可及,但总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举例随笔作文
哥们,你听说了吗?昨晚那月亮,简直了,亮得跟灯泡似的!湖面上都反光了,跟撒了把碎银子似的,漂亮极了!
哎呀,你知道吗?夜风一吹,那花香,简直了,跟香水似的!栀子花味儿,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
就跟大自然的香水广告似的,太迷人了!
还有啊,你听那草丛里的虫鸣,跟乐队似的!高音低音,什么调儿都有,仿佛在跟你讲个古老的传说。
简直了,比什么音乐会都好听!
别忘了远处的山影,就跟水墨画似的!模模糊糊的,看着就让人琢磨不透。
跟那湖面的波光一配,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绝美组合,让人看了还想看!
就这么着,一晚上都是这种语言特点,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就在现场似的!。
《说“木叶”》优秀教案4篇教学重难点分析:篇一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教案篇二《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教案。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象征派诗歌名词解释一、定义象征派诗歌是19世纪末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诗歌流派,后流行于欧美各国。
它强调用象征的手法来暗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是直接去描述或表达。
象征派诗人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才是真的、美的。
他们试图通过象征的意象,构建起一个超现实的艺术世界,以表达内心深处复杂、微妙且难以言传的情感体验。
二、主要特点(一)象征手法的运用1. 意象象征2. 整体象征(二)音乐性1. 韵律象征派诗歌注重韵律的独特性,常常采用复杂的韵律形式。
不像传统诗歌韵律那样规则、整齐,而是更追求一种与情感表达相契合的韵律节奏。
例如,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不规则的押韵等方式,营造出一种灵动、变幻的音乐感。
2. 节奏其节奏往往是舒缓、朦胧的,与象征派诗歌所表达的含蓄情感相呼应。
这种节奏能够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放慢速度,深入体会诗歌中微妙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
(三)神秘主义色彩1. 暗示性象征派诗歌充满暗示性,诗人不会直白地表达思想情感,而是通过意象、象征等手段暗示读者去领悟。
读者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去挖掘诗歌背后隐藏的意义。
2. 超自然元素常常引入超自然的元素,如神话、梦境、幻觉等。
这些元素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性,使诗歌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到一个充满奇幻和未知的精神领域。
例如,马拉美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运用梦幻般的情境,让读者在似真似幻的境界中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代表诗人及作品(一)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 简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美学观念,直面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丑恶、病态现象。
(二)保尔·魏尔伦(Paul Verlaine)1. 简介法国象征派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又充满忧伤,善于捕捉瞬间的情感和微妙的感觉。
(三)斯蒂芬·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 简介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 掌握文章主旨。
二、2.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并能迁移运用。
三、3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四、教学重点五、通过分析“木”的形象, 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 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题: 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能不能把“落木”改为“落叶”呢?现在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说“木叶”。
找关键句子, 宏观掌握文章主旨。
第1段: 实例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帝子降兮北渚”为邀请语。
“渚”: 水边浅滩, “渚清沙白鸟飞回”。
“眇”: 眼瞎, 引申为远看(眯着眼看)第2段:用“木叶”舍“树叶”,, 用“落木”舍“落叶”, 关键在“木”讨论的对象: 木叶、树叶、落木。
”木叶”: 树叶, 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独“树叶”少见”树叶”简称为“叶”, 文字洗练的缘故”木叶”, 没有简称为“叶”, 文字洗练不是理由。
遇到”木叶”, 没有省去“木”。
“落木”是从“木叶”发展而来, 省去“叶”, 保留“木”。
“后皇嘉树”, “后”: 父子相继担任君王, 引申为帝位。
如: 夏后启, 后羿, 皇天后土。
第3段:过渡段, 总结上文, 承接下文(分析木的形象特征)。
提出观点: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 它还具有形象思维。
概念相同, 形象上也许大有区别。
第4段: 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即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 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6段: 提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即暗示的颜色性。
(二)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同, 艺术形象的领域中却一字千里。
(三)总结:文章1至3段叙述现象, 提出问题.。
4至6段分析现象, 论其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 由个别到一般。
因此, 文章的重心在4至6段, 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文章的主旨。
杨柳
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
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等。
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
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
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
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等。
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
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梧桐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
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
来,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
为古人常用手法。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
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李
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相
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等,写尽凄凉悲伤之情。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徐再思《水仙子》“一
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吴文英《唐
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
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杜牧《雨》“一夜不眠
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
梅花
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
子
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
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
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
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
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
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兰
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因为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
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
兰一般的品质。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明·徐渭《兰》
竹
竹——“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正直谦虚,坚
贞高洁——君子、隐士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
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
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
肥,士俗不可医。
”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郑板桥一生
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赞美了立于
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
日上的禀性。
菊花
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以饮露餐
花寄托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
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借
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
洁之士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赞扬松柏的耐寒来
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意境高远。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
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
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草木
古代诗歌中,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十分繁
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杜甫《蜀相》“阶
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
鹂白白发出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
爱情。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
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
念和爱情的纯洁。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雾气露珠隐
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
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