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 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

3. 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2.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2.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论证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建议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积极抗战以维护国权。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六国破灭之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

时间: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

人物:苏轼(时年20岁)

地点:北宋都城开封

事件:苏轼进京赶考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你们喝酒哦!”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秦国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题解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一、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1.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2.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北宋的这种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梳理文章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引发下文议论)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1)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3)本段观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的哪一句观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齐国:与虎作倡终陷坑燕国:荆轲刺秦招祸患赵国:良将李牧以谗诛

(1)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

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

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

(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

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作用:表达作者对

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5.第5段,借古喻今,劝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将六国的情

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总结全文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

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苏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敌以维护国权。

五、拓展探究

(1)探究六国灭亡原因。

六国灭亡的原因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辙认为“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李桢认为“不施行仁政”。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请同学们随我继续穿越回到战国时代,我们去聆听六王对各自国家灭亡原因的反思。

燕: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衰,首先在于统治者的素质。秦始皇有雄才大略。齐: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

魏:六国的国君没有做到真正的“合纵连横”,而是只图眼前利益。

楚:秦国善用人才,而六国不能善待人才。(如楚国国君对待屈原)韩:秦国发展国内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而六国不思改革。赵:不能听信谗言,诛杀谋臣呐!我杀了杜牧,自毁万里长城,终引狼入室。

秦:“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是历史前进的必然。

(2)历史照进现实。

六国灭亡已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从六国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

不震慑于权势。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把自己熔铸成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垒,而是一比一。今天,面对美国的强权,面对日本的挑衅,一定要精诚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中华56个民族团结一心,敢问世界谁人能敌?我们中华56个民族手拉着手,心连着心,用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自强不息!

《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

同曲异工——《过秦论》与《六国论》异同比较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又一著名的姊妹篇。 就文章的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缘由,一评六国破灭原因。就文章的主旨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就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这是两文的相同之处,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结构安排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虽是史评,同属议论文,但两文的论证结构安排却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过秦论》第一大段详细具体而又简洁生动地记述了秦自孝公始至秦二世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亡的过程;第二大段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第一大段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大段运用韩、魏、楚赂秦而亡,齐、燕、赵因它国赂秦而亡的具体事实,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三大段在第二大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二、组材顺序不同 《过秦论》组材以时间为序;《六国论》组材以事物类别为序。 《过秦论》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考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具体记述了秦国由弱变强,由强及弱而亡的历史。 《六国论》则将六国中直接赂秦而亡,因他国赂秦而亡,分别加以归类,进行具体分析阐述,进而得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结论。 三、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和《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述评结合的手法,但两文表现手法的侧重点不同。 《过秦论》侧重于记述,因为本文主要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来进行对照比较,让事实说话,从而证明秦亡的原因。 《六国论》主要在分析阐述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弊端所在,所以全文?侧重点放在议论分析上。 《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 《六国论》采用先评后述,边述边评,以评为主。 四、评论点位置不同 《过秦论》与《六国论》的评论点都非常明确,但两文所放的位置不同。 《过秦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最后。卒章显志。 《六国论》的评论点放在文章的篇首,开门见山。 《过秦论》在前面述评的基础上,收束作结,发人深思,令人回味; 《六国论》开篇点旨,一目了然,鲜明突出,引人入胜。 明确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会大有帮助的。

完整word版,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 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

三篇《六国论》比较——古典诗文比较之二 (1)

三篇《六国论》比较 陈友冰 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为史鉴。北宋苏氏父子和元代李桢的《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由于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结论虽然不同,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我们今天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现象,乃至论说文的教学与写作,是有帮助的。 一 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全文就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进行论证。 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这里采用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非兵不利、战不胜”,目的在于要把“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突显出来。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赂秦之害:一是从赂秦者来说,“赂秦而力亏”,这是破灭之道;另一是从不赂秦者来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果“不赂者以赂者丧”。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

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论证“赂秦而力亏”。从秦国方面来看,它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通过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在分析赂者破亡之因后,作者再分析不赂者为什么也会破灭的原因。因为从史实来看,当时割地赂秦的只有韩、魏等少数国家,要想使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点得以成立,这个问题是回避不掉的。作者是个善于论事的文章大家,为了除去人们心中的疑问,他对当时未割地赂秦的齐、燕、赵三国逐一分析、论证,毫无吞吐含糊之态、避重就轻之意。他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一是齐国,它虽不赂秦却附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样自挖墙角的结果,是唇亡齿寒,“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于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在手法上,他采取设疑的方法:“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就把人们对此的疑问毫不回避地点出来,然后通过条分缕析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以设疑起而释疑终,正显出这位文章大家手笔的不凡。 二是燕国,作者首先赞扬它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指出该国虽小却后亡,这正是用兵之效。这是对他赂秦却以武力抗秦的肯定!但它后来却采取行刺这种企图侥幸取胜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这个坚实的国策,就必然导致祸患。 三是赵国,它的败亡也是由于“用武而不终”,听信谗言,杀掉了抗秦的良将李牧。 在对不赂者破亡之因作了上述三方面分析后,作者再从两点加以总结:一是从现实出发,称赞“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仍义不赂秦,坚持用兵,“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就从正面重申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个论点;二是从假设出发:假使韩、魏、楚三国不赂秦,齐不附秦,燕君不用荆卿,赵国李牧仍在,

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速祸焉 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10.洎牧以谗诛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一词多义 (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 (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 (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二、虚词 1.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举以予人 (5)洎牧以谗诛 (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7)至丹以荆卿为计 (8)苟以天下之大 (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而 (1)赂秦而力亏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之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较秦之所得 (3)苟以天下之大 (4)子孙视之不甚惜 4.与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

苏洵苏辙之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之《六国论》 摘要:同一题目作文,父子两人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相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不同的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展现出父子两人不同的人格魅力。 父子共写同题文章的现象十分罕见。宋代苏洵、苏辙父子各有《六国论》传世,两篇文章珠联璧合,各放异彩,可称得上是古代议论文的名篇佳作。然而对照起来看,两者的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风格各不相同。品评两者的成败得失,或许对今人会有所裨益。 两篇文章都以六国破灭作为议题,借史论政。写借史论政的文章,应该根据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从历史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以便把历史问题的评析同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最后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这两篇文章所选择的不同角度,哪个更具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呢?联系北宋中期的社会现实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苏洵生活在宋朝比较“承平”的一段时间里。但北宋中期面临辽与西夏的严重威胁,外患频仍。北宋王朝软弱无能,一味屈辱苟安。一○○五年(宋真宗景德元年)一月,与辽国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澶渊之盟”。一○四四年(宋仁宗庆历四年),宋与西夏议和,答应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 二千匹、茶三万斤。这些屈辱和约的签订,虽然换来了暂时的安宁,却给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加剧了宋王朝的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进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苏洵是一个有政治抱负 的人,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治于今”。苏洵的《六国论》抓住“赂秦而

(完整版)《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练习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秦(l uò)思厥先祖父(j ué)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如弃草芥(jiè)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洎牧以谗诛(jì)倘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革灭殆尽(dài)日削月割(x uē)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今: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智谋、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今:能力差 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8.其实..百倍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连词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可以,以,凭借今:表示认可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雄厚的国力,一;一就是写作目的相同,都就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就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二就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就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她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就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就是层出不穷。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就是写作目的相同,都就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就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就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就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但贾谊以她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瞧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与各种矛盾,使封建王朝长治

六国论比较阅读

六国论 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六国论(选自宋·苏辙《栾城集》)【原文】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注释】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的《燕召公世家》、《楚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和《田敬仲完世家》,这六卷世家分别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燕、楚、赵、魏、韩和齐等六国的史事。②攻山西千里之秦:公元前318年,韩、赵、魏、齐、燕等五国联合攻秦,反被秦国战败。此后,秦国逐一灭亡东方各国,至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大业。山西:指崤山以西。【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个天下的形势啊!【原文】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①;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注释】①郊:与下文的“野”互文,指国土。古文中,将成对的同义词在相近的句式中分开使用以避免重复,称作互文。另:周制,距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以“郊”泛指城外,野外。【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原文】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①,商鞅用于秦而收魏②。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③,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④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注释】①范雎(jū):战国时期魏国人,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建议秦昭王现收服韩国,再进而吞并其他各国。他被秦昭王任为相,封为应侯。 ②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姓公孙,名鞅,投奔秦国后受到重用,辅佐秦孝公变法,因功封为商君,故称商鞅。他曾多次策划进攻魏国。③刚:齐地名,在今山东省兖州县境。寿:齐地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出兵以攻齐之刚、寿:秦国的相国曾建议秦昭王越过韩、魏国境去攻齐国,被范雎劝止。④折:屈服。 【译文】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

过秦论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异同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比较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过秦论》、《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三篇文章有不少相似之处:一、从评论的内容看,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二,从文章的主旨看,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从论证方法上看,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四,从结构上看,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五,从语言上看,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难怪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三文后说它们很相似,背诵时常会把三文中一些类似的句子记串,尤其是文章结尾论说部分最易相混。 不过,若能细加推敲研读就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对同一历史现象所作的评论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各位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持论的角度、议论的主旨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还是明显的。 一、从文体上看《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 二、从语言上看基于不同的文体,这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记住了这点,就可将它与其他两篇文章的结尾区别开来了。 三、从文章主旨看《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规汉?。西汉初年,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了这篇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了这篇赋,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统治集团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就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动”。 四、从所涉及的史实范围看《过秦论》从秦孝公说到秦朝灭亡,共八代君王,150多年的史实;?《六国论》所说的是自秦灭六国至秦统一的几十年期间的历史情况;《阿房宫赋》只从秦统一说到秦灭亡、阿房宫被焚共约15年的时间。另外《六国论》没涉有陈涉起义,《过秦论》和《阿房宫赋》都写到陈涉起义;但《过秦论》说的详细,《阿房宫赋》只用了“戍卒叫,函谷举”一语概括。 五、从评议的角度看鉴于各文的写作主旨,它们的评议角度是不一样的。《六国论》是从痛惜六国失策的角度来说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是指斥秦王朝的残暴荒淫;不过,《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 五、从评议的角度看鉴于各文的写作主旨,它们的评议角度是不一样的。《六国论》是从痛惜六国失策的角度来说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是指斥秦王朝的残暴荒淫;不过,

《六国论》情境默写及答案

《六国论》情境默写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非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

《六国论》文言知识总结

六国论 作者: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 国 论》 练 习 题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弊在赂 秦(lu c )思厥先祖父(ju e ) 抱薪救火(x in ) B. 暴霜露(b co ) 如弃草芥(ji ? 胜负之数(sh M C. 燕赵之君(y cn )洎牧以谗诛(j 1)倘与秦相较(t en g ) D. 为国者(w 可 革灭殆尽(d C ) 日削月割(xu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洎牧以谗诛°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六国破灭,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 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 醒。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比较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 一、课文标题对比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不同于今天的“赋”,它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往往发点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它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而后两篇中的“论”,即议论、评论,这类文章,或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时代不同的文坛泰斗,他们选择了差不多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都以标题暗示了题旨:或以秦亡旧事以讽今,或以六国破灭以谏时。二、文章结构对比 《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手法,描写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直抒胸臆,严正深沉,画龙点睛。苏洵数十年潜心贯注,研读《战国策》,且晚年入仕,虽才识非凡,而风格显得雍容含蓄,老辣精炼。他的《六国论》采用“先议———后叙———再议”的结构方式,使其文章显得内容繁杂,但又条理井然,逻辑严密,有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再看《过秦论》,它是贾谊在被汉孝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作者宏词雄辩,洋洋洒洒,文章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史实,并在第五段精辟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作结,作者采用先蓄作“浩如江河之势”,最后以议作“点睛”之笔, “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三、论证手法对比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句名言,说明了论证手法是文章题旨与论据之间联系的逻辑纽带。巧妙的论证手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1.这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法,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突出。具体对比见图表(下页) 。 2.《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了喻证法,生动具体地阐析事理。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何等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朝统治那摧枯拉朽的壮举!“子孙弃之不甚惜,如视草芥”,则系《六国论》生动形象地揭示“以地事秦”的荒谬行径的一种高妙的论证手法。这里姑且把《阿房宫赋》也看成“论”,因为它的重点不在于“记”,而在于“讽喻”。本篇开头的两个自然段,也有10 多处语言精美的贴切比喻。(例略) 3.《六国论》还采用了引证法,使文章显得有理有据,令人叹服。在剖析韩、魏、楚“赂秦力亏”以致破灭的基础上,作者援引了《战国策·魏策》的警句作结,有力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对比点 篇目《阿房宫赋》 1.第3 段用“一人之心”与“万人之心”对比, “取之尽镏铢”和“用之如泥沙”对比,接着写六个“多于”更具体地从各个方面来对比。最后的“可怜焦土”与前段的“阿房出”,既是呼应,也是对照。 2.末段,作者把“灭六国者”和“族秦者”并提,进行假言推理上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苏洵、苏辙、李桢三篇《六国论》比较 陈友冰 战国后期,山东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对抗函谷关西的秦国,当时无论是内在力量还是外表声势,六国都大大超过偏于西隅的秦国,但其结局恰恰是六国纵散约败,一个个被秦国蚕食鲸吞。公元前221年,嬴政终于横扫六合,登上始皇帝的宝座。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为史鉴。北宋苏氏父子和元代李桢的《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由于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六国破灭这一历史事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结论虽然不同,但又都能言之成理,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分析一下他们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对我们今天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一历史现象,乃至论说文的教学与写作,是有帮助的。 一 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全文就围绕这样一个中心论点来选择材料、进行论证。 文章一开头就紧扣题目,一语破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这里采用不相容的选言判断:“非兵不利、战不胜”,目的在于要把“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突显出来。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赂秦之害:一是从赂秦者来说,“赂秦而力亏”,这是破灭之道;另一是从不赂秦者来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结果“不赂者以赂者丧”。全文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来组织材料、进行论证的。 首先,作者从敌我双方的利弊来分析论证“赂秦而力亏”。从秦国方面来看,它扩大领土、增强力量的渠道,不是靠战争而是靠受赂,从受赂中所获得的好处超过战胜而得的百倍;从赂方来看,他们想通过割地赂秦的方法来苟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到力量消耗殆尽,再想抗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只有束手待毙,所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在分析赂者破亡之因后,作者再分析不赂者为什么也会破灭的原因。因为从史实来看,当时割地赂秦的只有韩、魏等少数国家,要想使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点得以成立,这个问题是回避不掉的。作者是个善于论事的文章大家,为了除去人们心中的疑问,他对当时未割地赂秦的齐、燕、赵三国逐一分析、论证,毫无吞吐含糊之态、避重就轻之意。他把不赂秦的国家分为三类: 一是齐国,它虽不赂秦却附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这样自挖墙角的结果,是唇亡齿寒,“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于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在手法上,他采取设疑的方法:“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这就把人们对此的疑问毫不回避地点出来,然后通过条分缕析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以设疑起而释疑终,正显出这位文章大家手笔的不凡。 二是燕国,作者首先赞扬它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指出该国虽小却后亡,这正是用兵之效。这是对他赂秦却以武力抗秦的肯定!但它后来却采取行刺这种企图侥幸取胜的方式,放弃了武备、用兵这个坚实的国策,就必然导致祸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