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社会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53.85 KB
- 文档页数:2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舆论监督能够有效地制约司法机关,使其更加公正、透明地进行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而司法独立则能够保障审判过程的公正性,防止政治干预和私人利益的干扰。
下面我们将结合最近的一些案例来说明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
首先,最近一些大型的刑事案件在审判过程中,广受社会关注,舆论监督的力量被充分展示出来。
例如,2018年,山东省枣庄市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女性遭遇性侵、强奸致死的悲惨事件。
随着案件的深入,嫌疑人的身份被揭开,这些案件引发了一轮轮的舆论热议和谴责声。
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处理这些案件时,受到了舆论的严厉监督和呼吁,最终嫌疑人被判处死刑,维护了公平正义。
第二,司法机关的办案过程中,司法独立的原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2019年,上海市一名老太太在路边遇害,当地公安机关迅速侦破并逮捕了嫌疑人,但截至审判前,案件仍未有结果。
此时,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猜测和传言,许多人怀疑案件受到政治环境和利益关系的影响,违背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最终,司法机关公正地审理了该案,嫌疑人被判处死刑。
第三,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两者的结合,也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例如,2018年在湖南省漳州市发生了一起极端恶劣的强奸案,案件卷宗中很多证据被删除,引发广泛关注。
舆论监督迫使当地公安机关对于案件进行重新调查,而司法机关则对案件进行了公正审理,最终嫌疑人被判处死刑。
可以看到,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两个因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希望在未来的审判过程中,我们可以始终坚持这种原则,确保公正的司法判决和真实的司法结果。
同时,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也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完善化。
舆论监督需要选题、采访、报道等环节的约束和规范,确保每条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而司法机关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扩大民众参与的渠道,增强民主监督的作用。
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对立和统一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保障国家法治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既存在对立也存在统一。
在某些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可以调动社会公众的力量,推动司法机关更加快速和公正的行使法律职责;而在另一方面,司法独立也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确保司法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一、对立在某些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可能会对司法公正性造成不利影响,限制了司法独立的行使。
例如,一些审判案件会受到媒体的滥用,通过不实报道、偏见和情感引导等方式,影响了公众对案件的正常理解和对司法的信任。
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给法官造成舆论压力,导致审判结果出现偏向等问题,从而损害了司法独立的行使。
第二,司法独立可能会对新闻舆论监督带来挑战和冲击。
例如,一些新闻机构可能会过度报道一些敏感信息,影响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导致司法工作的不公正。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必须平衡新闻媒体的权利和自身的权利,合理地控制新闻报道的内容,以保证司法独立的行使。
二、统一尽管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存在一些对立关系,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可以建立的共同点,这有助于两者之间的协同作用。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可以推动司法机关更加积极、公正地行使职责。
例如,当新闻媒体披露某一类或事件的情况时,公众会感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从而调动决策者更积极推动司法工作,及时查处刑事、行政或民事案件,并严惩违法者。
第二,司法独立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行使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责。
司法机关可以提供相关案件的信息、证据和法律条文等,并通过相关法律监督机构的支持,协助新闻媒体对案件进行深入、细致调查,并对不同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地报道。
三、案例● 对立案例:2018年,香港一名年轻人李泽钜因透露香港警方的机密信息,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检察院以“泄露保密文件”和“串谋公职人员泄露保密文件”等罪名起诉。
案件审理期间,某些媒体过度报道该案,将李泽钜描绘成英雄人物,从而引爆不少网民的情感动哀,一定程度上对该案审理造成不利影响。
岫I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霪篓翼霪霪瑟瑟罢覆黧夏霪纛渤己o、o年9月(下)i▲{;I占缸会镒汹函汹缢翰毯瑟醴绣罄毡翘幽遴。
山三:!:=:2:!!!!!竺2::苎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卢亮姜钧户旯要钧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新媒介都会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媒介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肩负着社会守望者,传承教育,舆论监督的责任.然而,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甚至有时无法达到司法公正。
在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国司法界与新闻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司法活动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40-01一、司法独立概述司法独立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司法独断的主张之一,它的提出具有针对性与革命性,促进了西方实现自由民主的目标。
司法独立具体内涵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不受非法约束。
司法独立已经成为人类司法目标与现代法治国家行使法律时普遍使用的宪法原则。
司法独立始于远古社会,有首长或部落族长对内部斗争进行调停。
随着社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渐渐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审判活动。
但当时司法活动比较复杂琐碎,所以分派给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并受到各方的阻碍,宗教的干预比较严重。
知道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思想”理论,才逐渐形成近代司法权的概念。
正义性、独立性是司法互动本质要求。
离开独立性,正义性也无从谈起。
孟德斯鸠对司法的独立性提出了恰当的阐释:“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
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利,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这说明司法独立的意义重大。
只有做到司法独立,法官才能不受外界环境干扰,公正、客观地进行审判。
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付若澜(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1120)[摘要] 本文对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以二者的理论基础入手,再通过对比司法实践中的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来分析司法独立的价值。
同时通过对我国司法现状的分析可得知舆论监督的作用力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的辩证分析,发现二者的冲突与矛盾,并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对解决司法实践中关于司法独立和舆论监督的问题有所帮助,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立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冲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的舆论已成为现代人们司法监督的手段,“媒体审判”也因此而产生。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障司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也可以因为舆论过度干涉司法活动而导致司法不独立、司法不权威。
如何合理地减少舆论对司法活动不必要的干扰和如何更好地保障司法独立,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司法独立的缘由与意义(一)理论上司法权应当独立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国家特定的专门机关的判决,因此司法机关在综合考量下独立做出的判决应当是最正当的判决。
信任司法机关就应当让司法权独立,从理论上也已经得到证明,正义的判决需以司法独立为必要前提。
而要司法独立,必须避免社会舆论过多的干扰司法独立,因此理论认为控制社会舆论适当的干涉司法活动,才能更好的实行司法独立,才能够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二)实践中司法独立的表现形式理论上司法独立是必要的,而在实践中司法独立却没有理论上那么完美。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官僚主义的大国,司法权的地位远不如行政权,司法机关依附于政府的程度太深,因此司法机关并不完全独立。
在法官作出判决时,有时是受到上级的指示,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等作出的,一旦群众认为判决有失公平则难免会引来舆论的谴责,而这样的“黑锅”只有法官来背。
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有句俗话:“打官司就是打关系”,在中国打官司比的是谁的关系够硬,在司法活动中,有些法官会由于各种关系的牵制,可能去偏向一方当事人做出有利判决,此时法官的判决所受到舆论的监督具有两面性。
浅析中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和谐发展浅析中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和谐发展近年来,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司法审判,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中司法独立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研究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和谐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一)司法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从根本法上确立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
此外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本文由收集整理诉讼法》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司法独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司法权独立即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行政权,不受立法、行政的影响;第二个层次是法院独立即法院与非法院机构、其他法院之间相互独立;第三层是法官独立即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依据事实和法律规定对案件作出公正审判。
(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
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舆论监督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对于社会公平正义及人民大众知情权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权的一种重要方式,舆论监督健康发展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巨大。
二、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在现实中有着矛与盾的关系,出现了不少舆论影响审判的案例比如”彭宇案”、“药家鑫案”等。
“媒体审判”一词也频繁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但我认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可以协调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平衡。
(一)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存在冲突的原因1.两者对于案件真实性的要求不同新闻舆论对于案件事实的收集没有司法部门一样经过严格程序,媒体可以肆意报道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而法院则不允许这些信息作为证据判案。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平衡司法独立是司法行为保存中立地位的重要保障,与民主政治的内涵密不可分。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冲突和碰撞时有发生。
那么,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究竟源于何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能否实现平衡呢?其实,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其根本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两者运行机理的对立。
一方面,司法独立对媒体干预具有天然的排斥性。
在法治国家,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最基本也是最后的合法手段。
它所具有的终局性必然要求公正性,以给予人们对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信赖感。
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可能给法官和民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使法官基于传媒对自身情感的影响或迫于公众舆论的压力,做出有失法律公正的判决;另一方面,媒体监督对司法独立有天然的侵犯性。
媒体有自己特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并依据其利益基点发表自己的社会见解,包括对司法活动的见解。
这就在受众之间形成了“传媒审判”的事实。
这种传媒审判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事件,它缺乏技术性的证实或证伪,并不是司法所言的那种依法律规定,能够以确凿证据来证实的事实。
其语言表达一般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容易对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误导。
这些都严重侵犯了司法的独立性,影响司法的权威。
论文代写第二,两者价值标准的差异。
众所周知,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法律重理性思维,关注事实的‘实然性’,强调证据的重要性;而道德则多关注事实的‘应然性’,侧重的人性的考察。
因此,司法机关的审判强调的是运用证据对事实进行认证,从而得出判决结论。
其依据是现行的法律。
而舆论监督则通常使用道德的观念来评价案情。
两者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本文由收集整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并非不可调和,只要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就可以使二者到达统一。
1402010年9月(下)论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关系卢亮姜钧摘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新媒介都会产生新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媒介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肩负着社会守望者,传承教育,舆论监督的责任。
然而,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甚至有时无法达到司法公正。
在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国司法界与新闻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司法活动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40-01一、司法独立概述司法独立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司法独断的主张之一,它的提出具有针对性与革命性,促进了西方实现自由民主的目标。
司法独立具体内涵是指:司法机关按照公平公正原则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不受非法约束。
司法独立已经成为人类司法目标与现代法治国家行使法律时普遍使用的宪法原则。
司法独立始于远古社会,有首长或部落族长对内部斗争进行调停。
随着社会生产与管理的需要,渐渐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进行审判活动。
但当时司法活动比较复杂琐碎,所以分派给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并受到各方的阻碍,宗教的干预比较严重。
知道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思想”理论,才逐渐形成近代司法权的概念。
正义性、独立性是司法互动本质要求。
离开独立性,正义性也无从谈起。
孟德斯鸠对司法的独立性提出了恰当的阐释:“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
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利,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6页.作者简介:卢亮,辽阳市公安局;姜钧,辽宁省公安厅。
·司法天地·。
论我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摘要: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持续发展,传媒技术的持续发达,舆论对于司法热点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几年来发生的许霆案、药家鑫案、小米案等一系列热案不断拨动着民众的神经,也给司法工作者带来了极大挑战。
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如何在我国的法制环境下达到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平衡,是每一个法律人都亟需思考的问题。
本文意图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以寻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关系前言2009年,中国的舆论集中到鄂西山区一个叫邓玉娇的女子身上,她手刃一个索要“特殊服务”的官员,被舆论塑造为弱势者维护自身尊严反抗强暴的“英雄”而广泛传播,从而,最终法院一审当庭宣判邓玉娇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除处罚。
2010年,西安音乐系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一名女子.因担心自己的车牌号被对方记下,药家鑫持水果刀朝对方连捅8刀,致其死亡。
许多人认为药家鑫行为极其恶劣,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给这个大学生一个赎罪的机会。
最终,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药家鑫被执行死刑。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案件,舆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审判的过程与结果,这一切无不体现出现实中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之复杂与微妙。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平衡,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合力,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冲突现状(一)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涵义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干涉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126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关键词] 舆论监督司法独立社会公正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的主张和要求。
但近几年来,传媒在执行舆论监督的重任时,与司法机关有过一些小的碰撞,引发了一些有意义的讨论。
在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上,理论上应该怎样看,实践中又应该怎样做,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些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者的宪法根据及宗旨的一致性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说,是指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1]。
对作为国家机关之一的司法部门进行报道和评论,自然也是舆论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
舆论监督不是一种权力(power),而是一种权利(right)。
这从舆论监督的权利的来源,可以获得说明。
舆论监督的权利来自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批评建议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和知情权(宪法对知情权没有直接规定,但“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条文间接含有此内容)。
可见,传媒虽不是法定的监督机构,不享有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力,但它在反映和代表舆论时,享有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
传媒作为公民实现上述三项权利的载体,客观上具有了监督司法的效能。
诚然,正如有人指出的,我国的“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如果由它来行使舆论监督,会出现权力部门如行政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的现象。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不排除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
但由于这种监督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以在光天化日下的传播为手段,在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这种监督所当然具有的公正性,使得这类矛盾很少发生。
夏恿先生说得较为深刻:“从法理意义上看,中国的传媒是官办的性质,因此传媒监督与其说是公民权利的延伸,不如说是政府权力的扩张。
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摘要】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是维护社会公正和平衡发展的重要基石。
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媒体传播信息,监督社会管理者的行为,保障公民权益。
而司法独立则是确保法律公正执行,维护公民权利。
二者密切相关,共同构建社会正义体系。
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新闻舆论监督受政治干预,司法独立受金钱影响。
为此,应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提高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效力。
只有健全的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民权益。
展望未来,应加强对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更加公正、透明的社会治理体系。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司法独立、作用、重要性、联系、问题、改进措施、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引言、正文、结论。
1. 引言1.1 概述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在维护公民权益、保障社会公正和促进国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第四权力,承担着揭露社会问题、监督政府行为、传递信息的责任。
通过舆论监督,媒体能够公开报道各种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发展。
司法独立则是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司法独立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实现法律的公正适用,保障公民的权利。
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新闻舆论监督可以监督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揭露司法不公,促进司法的公正和透明;而司法独立则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保障媒体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
在实践中,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新闻自由受到限制、司法审判不公等。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稳定和进步提供保障和支持。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部分旨在探讨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对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新闻舆论监督有助于监督政府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而司法独立则是保障公民权利、维护法律尊严的基础。
平衡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及司法公正的关系摘要:舆论监督在法治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成为了监督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司法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定纷止争,让矛盾的双方回到秩序的范围内,实现社会公正;而舆论监督是通过媒体关注的方式将司法活动的内容或过程予以披露,满足公众知情权,以达到督促司法机关自律和监督司法行为合法性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公正。
在建设民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保障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最重要的是寻找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间的平衡点,以促进双方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舆论监督;平衡点一、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在法治国家,司法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权力,司法权的行使则是国家实现统治权的主要途径之一。
当各种矛盾依靠社会自律难以解决的时候,通常会引入司法程序以期定纷止争,使社会生活能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必然要求司法活动具有公正性,正如罗尔斯曾经说过: 公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价值和目标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①。
司法公正不仅是法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司法公正是司法本身所应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使人们对国家、政府、社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公正作为司法最核心的品质和最重要的特性,是司法的灵魂所在。
司法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其所确认的司法权的专属性和独立行使性是现代法治的基石。
要追求真正的司法公正,前提是做到司法独立,只有在司法独立体制下,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才能超脱于各种利益之上,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成为公平、正义、中立的裁决者。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及司法公正的关系以舆论监督推进社会事件的解决,以网络等新媒体的力量来寻求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在近几年表现得特别明显。
从09年初的“华南虎事件”、直至今年的“瘦肉精”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无不彰显了当下舆论对于司法前所未有的监督力度。
(一)舆论监督之于司法的积极作用。
浅议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摘要】司法独立是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舆论对司法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舆论对司法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司法独立受到了舆论的挑战。
两者间的矛盾亟待政治体制的改革来予以解决。
【关键词】司法独立;舆论监督;政治体制一、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概述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机关独立于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司法机关行使其职权时,只服从法律,不受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文明的标志,大部分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确认司法独立。
我国在法律上也确认了司法独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13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笔者认为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必须由国家的司法机关来行使。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依据是法律,不能为行政机关和个人所左右,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处理法律纠纷。
“从广义上讲,所谓舆论监督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公众)对社会现实普遍的、共同的意见,其实质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做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在狭义上讲,舆论监督可以视为新闻媒体监督。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第四十一条对舆论监督权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冲突实际上,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和舆论监督权的存在着冲突的现象。
舆论对司法的监督远远超过了其应有的范围,形成了对司法独立的挑战,而新闻媒体对司法独立的冲击尤为突出。
司法独立要求法官居中裁判,摒弃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舆论的导向,不能偏颇一方,严格依据法律纠纷中的事实和证据依法司法。
然而新闻报道因其职业的特点,其追求的是眼球效应,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可能会对事实作夸张性的描述,变相地误导了民众。
浅议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专业:法律硕士(法学)学号:2010022661 姓名:贾育厅[摘要]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的呼声日益增强,加强对司法的监督成为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媒体监督作为一种监督方式之一,由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属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监督的力度也不断增强,一大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舆论监督方式也不断涌现,许多被舆论“曝光”的重大事件也受到党中央和人民大众的关注,为我国的监督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便可能对司法公正造成负面的影响,从另一侧面妨碍或破坏司法公正。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舆论侵权案件"与"舆论审判案件"频频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的关系,在保障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独立大众传播媒介宪法原则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judicial reform, promote the growing voice of justice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judiciary as an urgent solution of the current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Media as a mode of supervision of supervision, because of its unique properties in recent year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he intensity of its supervision have been enhanced with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 large number to play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of way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many of public opinion "exposure" of the major events has also been the concer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masses, for our monitoring system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 the promotion of justice and curb corruption in the judiciar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However, public opinion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mproper use of justice ma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nother example of prejudice or damage of justice. Recent years, with a series of "infringement of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trials" occur freque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herefore, how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new situation, public opinion and judicial activ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the full context of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particularly relevant.Key words: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Judicial independence The mass media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引言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与体现,它是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
论法治社会中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之关系t 李晨昱 李佳颖=摘 要>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是现代各民主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
两者在终极价值层面上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即它们存在的全部意义都是从社会公正与人权的价值理念中获得说明的。
但实践当中两者经常存在一定的张力乃至矛盾,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法治国家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本文即试图从法学和新闻学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平衡关系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独立;法治;冲突;平衡=作者简介>李晨昱(1985~),女,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2007级法理学硕士研究生李佳颖(1984~),女,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2007级民商法硕士研究生一、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涵义及价值意义(一)舆论监督的内涵及性质。
/舆论监督0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
从党的工作角度,舆论监督被视为一种对党政权力组织的公开的监督形式,是指公众对各种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
舆论监督的性质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以往的/监督0都是/以权力制约权力0,但舆论监督却是/从下至上0的反向监督,是一种/权利0型的民主监督形式,它虽不具备/权力0属性,但其/权利0的性质和传媒的特点﹑功能有效地结合,通过/以权利制约权力0实现对公权力,包括司法权的有效监督。
传媒代表舆论进行的监督,并不是一种传媒的法定权利,从源流关系上分析,媒体的监督来源于公民所享有的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和监督权,只是大众传媒在这里成为了/公民权利0的替代性主体,可见舆论监督权具有基本人权和政治权利的双重属性。
(二)司法公正的价值意义及影响因素。
司法权具有居中性﹑被动性(遵循/不告不理0的原则)﹑终局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大众对司法权的特别期待值。
司法公正的核心就是程序要正义,公正的程序呼唤中立而自治的居中裁判者,只有司法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严格依法办事才能实现司法公正。
影响司法独立的因素很多,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司法独立传统缺失﹑封建残余还未完全肃清的环境中,包括:党政对司法的无端干涉;法院财政和人事权的不独立;人大代表监督法院的随意性;法官整体素质不高,提拔机制的混乱;民众/厌诉0心理惯性仍未完全消除;以及本文中重点探讨的大众传媒由于不自律的行为导致/话语霸权0来破坏司法的权威性。
二、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之界定传媒的职业特点使其习惯于担当与主流社会政治制度对抗的角色,司法便是主流政治制度的替身,首当其冲受到来自新闻媒体的评判监督。
实际上,舆论监督和司法作为现代社会民主和法治建设的两大公器,在价值层面上都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根本目标与价值追求,在本质上两者之间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在西方国家,立法权与行政权存在尖锐的冲突,行政权不断膨胀的现状使得社会需要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寻求种种抑制其膨胀的手段。
体制内的为司法权,体制外则依靠传媒。
这样的权力分配使得舆论与司法承担起制约与监督行政权与立法权的使命。
但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对立甚至冲突的一面。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既涉及无冕之王的权威与司法权威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又涉及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利和当事人的公平审判权之间的利害冲突,还涉及民众的知情权﹑信息自由权与当事人的隐私权,政府的保密权之间复杂的权利义务纠葛。
0[1]两者之间矛盾之所在是由于舆论监督权和司法权相异的属性所导致的。
如前所述,司法权本质是/权力0,是国家行为;而舆论监督权本质是/权利0,是民意行为。
话语立场的差异造成了道德结论与司法正义的冲突,司法追求的是法律公正,坚守技术性﹑理性化﹑程序化的运作方式;而传媒报道体现的是/公意0,追求道德意义上的公正,社会实质正义,倾向于形成建立在情感性判断基础上的道德结论。
季卫东教授曾经说过:/当庭审的议论向外部世界公开、开放的时候,如何确保对话性的论证的环境不被情绪化,防止舆论压力影响法官的推理和心证,就成了制度设计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
0[2]司法代表民意,代表大众性的提法与司法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相符合,是对司法权的一种误解。
将立法领域中应顾及的问题)))反映民意,泛化至司法领域,导致司法丧失其应有的独立﹑公正和权威的品性。
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如今传媒与司法之间矛盾的存在,那就是越演越烈的新闻侵权官司的发生。
相当多的原告本是新闻媒体的监督对象。
毋庸置疑的是,确有一些新闻报#91#道严重失实,但由于新闻侵权的特殊性之所在,除了要求具有民法上侵权行为构成的四个要件即:要有损害事实的存在,行为具有违法性,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外,还必须具有特殊的要件,如/侵权行为体现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作品刊播于新闻媒介,并公开发表;刊播新闻作品的新闻机构具有合法性。
0[3]同时,不少受监督的对象在批评报道内容基本属实﹑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不去区分侵权与否的界限,往往抓住报道中的几处只言片语便指责媒体报道失实,轻率起诉,或利用权力直接插手新闻诉讼,企图以政治势力影响审理结果,从而增加了舆论监督的难度。
三、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契合)))两者之间平衡关系的解决路径(一)/利益均衡0原则:传媒与司法利益冲突之解决。
/利益均衡0是指人们在为两种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冲突的社会行为时,在不可兼得行为所内涵的各种利益时,应对其相关的利益进行估量﹑比较,以追求最大之利益。
实行这个原则就要求当舆论监督与司法权发生冲突时,应该仔细衡量两者所代表的利益大小,尽量做到两者利益的双赢。
需要说明的是,司法独立价值与舆论监督价值之间的选择取舍并不意味着被舍弃价值的不合理性,它只是表明被舍弃的价值在特定的时空下为了较大的利益而做的让步。
而利益均衡原则的适用可采取立法上的/一般原则+例外0的模式,原则上司法不能禁止媒体对审判过程的报道,但是当媒体的报道已经现实存在对司法独立产生危险时,司法可对报道予以审查并采用诉讼程序进行救济。
(二)新闻法的出台:立法途径解决权利之冲突。
当遇见新闻自由可能会危及公民的正当权利的情况时,司法独立所追求的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将重新崛起并占据新闻报道价值的上风。
此时可适用/权利冲突0理论来分析。
刘作翔教授认为,权利冲突应该是指合法性﹑正当性权利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其实质是利益的冲突和价值的冲突,而解决的办法是要通过立法解决权利冲突的责任问题,尤其是要明确侵权责任问题,越规定的明晰,司法层面的权利冲突问题就越易得到解决。
他提出了三个解决/权利冲突0的原则即:权利平等保护原则;在特定情况下社会利益优先的原则;一般利益优于特殊利益。
就我国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关于限制传媒报道领域的规定散见于宪法﹑相关法律,并没有成为一个体系。
如果要出台专门的新闻法,首先在公民人格权和媒体监督权方面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取舍,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立法应优先考虑保护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否则记者采访某些敏感问题时遇到的阻力还会更大,当然,首要前提是明确正常的舆论监督的界限;其次,要明确一定的媒体免责例外。
只要传媒的报道是从社会公益角度出发,只要基本事实准确,即使个别背景材料有失真之处或个别字句的不准确,也不应当认定是侵权。
因为/新闻事实0和/法律事实0的相异,如果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媒体报道只是反映了目前阶段的事实,而审理完毕后最终审判结果与先前报道的事实并不相符,媒体也有责任及时报道最终的审判结果,还原事实的真相,这才符合新闻学中/总体真实0和/局部真实0的原则。
(三)传媒﹑司法界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媒体与司法和谐的社会。
构建一个媒体与司法良性互动的社会需要传媒﹑司法界和社会大众三方的同时努力。
从法院方面来看,首先是要加强法官职业素养和自信力的培养。
孙笑侠教授认为现代法官的职业品格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刚毅,而刚毅即是指/要无畏于公众的喧哗。
0[4]其次,在司法程序上,法官也可以运用手中的权力来最大程度地避免传媒言论的影响。
比如借鉴西方经验,法院在审判某一民愤极大的犯罪分子时,如果审判可能遭遇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的影响而妨碍案件的公正审判,可以采取指定管辖﹑变更审判地点和延期审理等方式。
从传媒的舆论监督方面来看,要一边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边又不能损害司法独立,就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无论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中立的立场,尽量不要在法院还未终审判决之前给犯罪嫌疑人盖棺定论;不提倡媒体采访法学专家对未判决的案件发表评述;对行使知情权所获得诉讼文书只做如实的报道,而不要发表对案件实体问题的意见;不要用带歧视性的语句来称呼犯罪嫌疑人;慎用电视直播的方式对审判现场进行报道。
从社会大众方面看,就要培养成熟的公民心态,应清醒地辨别和分析媒体上关于司法新闻的报道,不要认为媒体的报道就代表着官方的表态。
笔者认为,正确的公民心态应该是像在/刘涌案0中那样,即使媒体普遍的一片喊杀声,仍有理性的声音站出来说/舆论一边倒令人忧虑0。
注释:[1]夏勇1从敬一丹的5声音说起6)))舍法求法与媒体正义1中国学术论坛网,2005,2,18[2]法意与民情)))从二奶继承案说起12003,1,20[3]张剑,杨梅花1新闻侵权的认定标准1中国人大网,2003,11,24[4]孙笑侠,傅蔚冈1论法官的职业品格1浙江社会科学,2002,5=参考文献>1.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王艳.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J].法学研究,1998,64.刘均匀.论新闻监督权的宪法权利意蕴[J].求索,2006,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