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与就业歧视影响因素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9.23 KB
- 文档页数:1
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了解并减少歧视和偏见精神疾病是指一类与情绪、思维和行为有关的身体疾病。
它们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障碍,并对社会互动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由于缺乏关于精神疾病的正确理解,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的歧视和偏见问题。
为了减少这种歧视和偏见,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并推动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变革。
一、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精神疾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精神疾病会使患者在工作和学习方面遭受挫折。
他们可能会出现浓度不集中、思维混乱等症状,从而无法正常参与到工作和学习中去。
其次,精神疾病使得患者在社交生活中面临困难。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自卑、情感障碍等症状,导致他们很难与他人建立起亲近的关系。
此外,精神疾病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经济负担。
患者和家庭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来接受治疗和康复,这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与偏见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社会上的歧视与偏见。
人们往往由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对患者产生歧视和偏见,使得他们在社会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
首先,精神疾病患者往往被贴上“无能力”、“危险”等标签。
这种标签化不仅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市场的机会,还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遭受排斥和孤立。
其次,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也导致了对他们人权的侵犯。
例如,在一些地区,精神疾病患者可能会被强制收治、剥夺平等权利等,这是对患者人权的侵犯。
此外,在媒体报道中,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被描绘成犯罪分子、暴力者等,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与偏见。
三、减少精神疾病歧视与偏见的策略为了减少精神疾病歧视与偏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纠正对精神疾病的错误观念和刻板印象。
这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宣传海报等形式进行。
2. 增加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是社会对精神疾病认知的重要渠道,他们的正确引导和宣传对于减少歧视和偏见起到关键作用。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的实际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与278名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82.73名患者家属存在病耻感,贬低-歧视感知得分为(2.64±0.61),与量表中点2.50比较,有显著差异。
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是否长期照料者与病耻感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
其中年龄、文化程度是产生病耻感主要因素。
结论病耻感普遍存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当中,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感知病耻感越高。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病耻感;影响因素病耻感普遍存在于精神疾病中,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疾病康复和生活质量,同样使患者家属产生连带病耻感[1][2]。
家属的连带病耻感则会影响家庭关系以及对病人的态度,不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张蓉[3]等人调查了127名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属的病耻感后认为,学历为主要因素,并且与家属病耻感存在正相关;而赵春阳[4]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与年龄呈正相关,而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既往的研究提示患者家属病耻感影响因素并非由单个因素决定,而且文化程度与家属病耻感的关系莫衷一是,因此本研究增加了样本量和疾病种类,以求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做更全面的分析。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湖州市精神病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住院精神病人家属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1)年满18周岁至70周岁,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上(2)患者入住重性精神病房(3)排除自身患者精神疾病(4)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
1.2方法1.21 研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问卷,调查前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总有效率%、1.22 研究工具(1)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与患者关系、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水平、是否照顾患者、居住地等内容。
精神疾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唐山心理医院河北省唐山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精神疾病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在医学界对精神疾病的研究领域中,除了病理学及药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
早在上世纪末,西方精神卫生学者就对精神疾病病耻感进行了初步统计和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疾病患者中有超过64%的患者曾有过病耻感体验。
据统计,目前全球仍有近70%的精神疾病患者不愿接受专业治疗,其中大多数是因患者担心受到外界歧视而放弃就医。
即使患者选择就医,病耻感依然会对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家庭带来很大困扰。
病耻感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学、医学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已被广大学者所关注。
一、病耻感形成的过程并非只有精神病患者才会产生病耻感,其他很多疾病都会使患者在面对他人和社会时会形成一种负面性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即为病耻感。
病耻感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疾病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水平、社会支持水平等。
当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和自尊水平较低时,受到疾病应激时更容易产生病耻感,为内部因素。
精神病患者不善于社交、社会关系较差、社会支持率较低等是产生病耻感关键的外部因素。
Rüsch等报道中表明病耻感产生的最关键因素为社会环境因素,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担心受到社会的“标签”歧视,从而容易产生放弃接受治疗的意图。
与此同时,患精神疾病后使得患者产生失望、悲观等不良情绪,自尊水平降低,为回避羞耻感而减少人际交往,进而导致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及精神联合会指出,社会个人主义文化越丰富,病耻感产生率越低。
近些年,有关精神病病耻感的相关研究资料很多,然而,一直以来,在全球很多区域,精神疾病机构及有关病耻感的诸多研究并未有较改善社会人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或刻板印象。
这主要是因为广大群众对于患者病耻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其重视程度还远不如宗教歧视、老年人歧视、种族歧视等社会现象。
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困境及职业康复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精神疾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就业困境,并强调职业康复对于康复和投入社会的重要性。
一、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就业困境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的存在,往往面临着诸多就业困境。
首先,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偏见造成了很大的就业歧视。
许多雇主认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能力存在问题,不愿雇佣他们。
其次,精神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应对压力。
这也会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就业机会。
最后,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可能面临治疗的长期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和康复,这也给他们找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职业康复的重要性职业康复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和社会适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职业康复可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患者能够通过职业康复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并工作成功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和满足感。
其次,职业康复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工作,患者有机会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与他人合作,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交流能力。
最后,职业康复也可以提供给患者经济独立的能力。
通过工作赚取收入,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减轻经济负担,改善生活质量。
三、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就业的措施为了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公众了解和认识精神疾病,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
其次,建立完善的职业康复体系。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建立职业康复中心,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安置服务。
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工作岗位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加强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家庭、朋友和社区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对他们的康复和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困境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职业康复对他们的康复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精神疾病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与精神过程和行为异常相关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也对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一、就业机会受限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在症状发作时无法正常工作,这导致了频繁的请假和缺勤,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
其次,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在社交和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难,这对于需要频繁与他人合作的职业来说是一个显著的障碍。
最后,一些雇主可能对患有精神疾病的求职者存在刻板印象和歧视,这使得他们在竞争求职过程中更难以获得机会。
二、工作能力受损精神疾病患者在工作中可能会受到病情影响,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例如,焦虑和抑郁常常使患者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
而精神分裂症则可能导致患者在现实感知和认知方面出现问题,这对于需要清晰头脑和现实思维能力的工作岗位而言是一个重大障碍。
这些症状的存在可能使患者在工作中面临更多压力和挫折,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
三、职业选择受限精神疾病往往会限制患者的职业选择。
某些职业要求高度的应激能力和稳定的情绪,而这正是精神疾病患者所缺乏的。
例如,高压环境下的销售岗位对于患有焦虑症的人来说可能过于艰巨和挑战性。
此外,一些患病者可能因为症状限制而无法从事需要频繁社交的职业,如公共演讲者或市场营销经理。
这些限制使得患者在职业选择上不得不进行调整,缩小了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职场歧视和缺乏支持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职场上可能面临歧视和缺乏支持。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同事、上级甚至是雇主。
由于对精神疾病缺乏理解和认知,许多人对患者抱有偏见和歧视态度。
这种歧视可能体现在职场气氛的敌对和排斥,或是晋升机会的限制。
而且,由于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学习和适应困难,他们可能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合理的工作调整,然而这种支持在一些职场中是缺乏的。
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困境与支持引言: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但常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它不仅影响了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对患者的就业和社会融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讨论精神疾病患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探讨提供给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一、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就业困境:1.1 就业歧视:由于一些人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和认知,导致对患者产生就业歧视和偏见。
就业机会减少、晋升机会受限以及薪水待遇低都是这些歧视的表现。
1.2 自我怀疑和社会孤立: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自我怀疑和缺乏自信心,进而阻碍他们积极投入就业市场。
同时,由于他们的疾病造成的社会隔离现象也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1.3 病症影响工作能力:某些精神疾病症状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产生明显影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因素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在工作中表现不佳甚至无法胜任。
二、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支持:2.1 教育与培训: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这包括认知疗法、情绪管理技巧、职业技能培训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2.2 医疗和康复: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康复支持,协助患者控制疾病症状,减轻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医生、心理咨询师和康复师应共同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与康复服务。
2.3 就业指导与咨询: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市场、制定就业规划、提高求职技巧,增加就业机会。
2.4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志愿者组织和社区资源的参与。
这些支持网络对于患者融入社会、重建自信心以及提供求职支持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责任与支持:3.1 法律保障:制定健康和就业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并确保患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
3.2 公众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促进包容和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精神疾病的社会影响: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精神疾病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
然而,由于缺乏了解和对这些疾病的错误认知,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遭受社会歧视和偏见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的建议。
I. 精神疾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精神疾病对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精神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严重影响到其生活质量。
其次,由于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和歧视使得患者面临着被孤立、歧视和排斥的风险。
此外,精神疾病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II. 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的重要性减少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对于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至关重要。
首先,在社会中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可以促进患者寻求医疗和心理咨询服务,使其能够获得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同时,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建立一个支持性和包容性的环境,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环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III. 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的途径为了减少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途径,向公众普及精神疾病的知识,减少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
2. 建立支持网络: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支持网络,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康复训练以及就业机会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3. 增加医疗资源:增加精神疾病医疗和康复资源的投入,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 推动立法和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行为。
IV. 成功案例和启示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来减少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
例如,某些国家实施了反歧视法律和政策,明确规定精神疾病患者享有平等的权益和待遇。
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在当代社会中,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成为了一大挑战。
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使得人们对精神疾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对于疾病本身以及患者的态度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缘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无知。
由于精神疾病不像肉眼可见的身体疾病那样直观,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疯子”“神经病”的刻板印象上。
这种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导致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歧视和偏见,人们没有意识到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病痛,患者需要得到关爱和支持。
其次,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亦与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惧和排斥有关。
精神疾病的症状可能包括情绪不稳定、幻觉、妄想等,这让一些人感到不安和害怕。
他们往往因此对精神疾病患者保持距离,甚至对他们进行歧视。
这种恐惧和排斥源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对患者的不了解,使得患者经常面临着他人的偏见和歧视。
解决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应加强精神疾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疾病,消除对精神疾病的误解。
其次,应建立一个支持和关爱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环境。
政府可以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积极参与,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此外,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禁止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政府可以加大力度打击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侮辱行为,倡导全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
总之,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关爱支持体系以及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们可以逐渐改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消除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为精神疾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宽容和友善的社会环境。
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但却备受歧视的健康问题。
这种偏见和歧视源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对患者的不公正看法,这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困扰,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的表现1.1 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缺乏了解,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一种可怕、不可治愈的病痛。
这种误解导致了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畏惧和孤立,使得他们更加难以融入社会。
1.2 媒体对精神疾病的不准确描绘媒体在报道精神疾病时往往夸大其病情和危害性,这使得公众对精神疾病有了更加负面的印象。
这种片面的报道忽略了患者的复杂性和患者恢复的可能性,加剧了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
1.3 工作场所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在一些企业和机构中,患有精神疾病的员工面临着被解雇、被降职和被辞退的风险。
这种就业歧视不仅限制了患者的自我发展,也造成了全社会的资源浪费。
二、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带来的影响2.1 健康问题的忽视由于担心被贴上“疯子”或者“患者”的标签,许多人不敢寻求精神健康帮助。
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及时获得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疾病的恶化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出现。
2.2 自我价值感受的削弱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给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沮丧和自卑感。
他们可能因为担心被他人歧视而无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这就导致了人才的浪费,并且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2.3 社会和经济成本的增加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使用这些患者的治疗费用、失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负面影响带来的成本都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解决精神疾病社会偏见和歧视的建议3.1 促进公众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教育机构和社区组织等,向公众传播有关精神疾病的正确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去除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误解,减少偏见和歧视的存在。
3.2 改善媒体报道媒体应该更加准确地报道精神疾病,并强调患者的康复和恢复力。
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作者:赵泽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5期摘要:使用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及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对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110例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的平均分为(2.53±0.37)分,与量表均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9,p\>0.05);应对方式中5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与量表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1,p\< 0.05)。
在情感体验方面,“误解”与“不同/羞耻”这两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68±0.46)分、(2.11±0.31)分,与量表均值比较,有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3,p\关键词:精神障碍;歧视;应对方式;情感体验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46-02病耻感(stigma)的概念最早是于1963年由社会学家 Golfman提出[1],指患者因其自身患病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耻辱体验,是一种患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些特殊人群的负面认识而形成的歧视和隔离,也表示特殊人群因为自身的负面标记而产生的羞耻感。
病耻感令患者有自卑自责、感觉被歧视等负面的心理体验,从而选择逃避和隐匿病情、拒绝社交、就医等消极的应对行为,严重影响了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康复、社会交往和工作生活。
西方学者[2-3]认为,“病耻感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最大障碍”,它可以损害患者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影响患者的治疗并且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社交。
国外在证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存在及严重性方面已经有十多年的研究,有学者 [4-5]在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高水平的病耻感。
本研究于2013年6月-12月在郑州市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调查了110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了解精神障碍患者目前病耻感的状况,有助于精神卫生工作者,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性的健康教育,来减轻患者的病耻感。
精神疾病的就业障碍认识工作场所歧视和心理康复的策略精神疾病的就业障碍:认识工作场所歧视和心理康复的策略在当今社会,精神疾病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健康问题。
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就业难题和工作场所歧视。
本文将重点讨论精神疾病的就业障碍,分析工作场所歧视的原因,并提出心理康复的策略,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克服困境。
一、精神疾病的就业障碍精神疾病是指影响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类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导致就业障碍。
首先,精神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在工作中出现认知和注意力问题,使其难以完成任务或者持续专注。
这给工作效率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雇主可能不愿意雇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员。
此外,精神疾病也可能导致患者情绪波动剧烈,易怒、焦虑、情绪低落等问题都会影响其与同事和客户的沟通和合作。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遭受同事的排斥、歧视或忽视,进而影响到工作环境和工作质量。
尽管一些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心理康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许多人仍然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被迫辞职。
这些困境凸显了工作场所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不理解。
二、工作场所歧视的原因工作场所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源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这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首先,缺乏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是产生歧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人对精神疾病充满了偏见和误解,认为这些疾病仅仅是懒惰、缺乏意志力或表现出的一种不好的行为。
这种误解导致了对患者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其次,工作场所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和辅导机制。
目前,大多数工作环境对精神疾病患者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缺乏了解精神疾病的管理者和同事在团队中的缺位,使得患者无法获得应有的支持和理解。
最后,个别就业歧视现象也是制约精神疾病患者就业的重要原因。
一些雇主和同事在知道患者的精神疾病后,会存在偏见和歧视,拒绝雇佣或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机会。
三、心理康复的策略为了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克服就业障碍,下面提出几种心理康复的策略。
精神病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分析王强【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22)0z1【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从2015年4月到2015年10月我院精神科住院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212名,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212名患者病耻感量表的8个维度平均得分及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除了不同/羞耻维度的平均分高于量表中点外,其他维度得分均低于量表中点;②212名精神病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维度得分分别为(7.20±2.37)、(17.46±4.60)、(7.44±2.38),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为(32.11±4.81),与国内常模的(34.56±3.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12名精神病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为(25.57±7.29)而国内常模为(28.69±5.1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的病耻感评分、社会支持得分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评分均低于国内常模,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减轻患者的病耻感,临床值得考虑.【总页数】2页(P152-153)【作者】王强【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精神病医院四川乐山614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相关文献】1.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病耻感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 [J], 梁祖光;李大连;陈婷妹2.精神病患者家属病耻感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J], 陈熠;岳英;宋立升3.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对精神病患者影响的分析 [J], 杨春梅4.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感知病耻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赵春阳;周英;林建葵5.2型糖尿病病人病耻感影响因素调查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J], 王明娜;何汉红;张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保障的影响论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需求越来越重要。
然而,就业歧视给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不仅阻碍了他们获得就业机会,也限制了他们享受社会福利待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保障的影响。
首先是就业机会。
精神障碍患者在求职过程中经常受到歧视和排挤,这些歧视可能来自于工作场所的雇主、同事以及公共就业服务。
他们可能会被禁止进入高等教育机构、被拒绝进入工作场所或被雇主解雇。
这些因素使得精神障碍患者在职场上没有竞争力,从而导致他们难以获得有意义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保障。
其次是社会福利待遇。
精神障碍患者总体上更容易贫困、失业、无家可归以及社会排斥。
这些困境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经受歧视,从而失去了权利享受许多社会福利,如医疗和住房保障、退休计划等。
如此一来,他们的生活十分艰难,缺乏基本动力和信心,也无法享受到完善和多样化的社会保障。
然而,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保障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待遇这些方面,还包括健康和人际关系这些层面。
精神障碍患者长期处在压抑和歧视的情况下,这会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折、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进而影响他们的健康。
同时,精神障碍患者被歧视后,很容易产生孤立的感觉,被社会隔离,这使得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缺乏支持和帮助,从而加剧了他们的病症。
综上所述,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保障的影响非常重大。
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制定法律规定,并在全社会普及相关法律和知识。
其次,需要加大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的认知,减少歧视和压抑。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对有关工作进行评估、奖励和惩罚,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帮助和支持,从而使他们有更多就业机会和享受到更全面的社会保障。
总体来看,解决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保障的影响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关注。
◆社会观察。
部分精神障碍患者不仅成为家庭的负担,而且给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社会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交往、就业等问题。
大部分媒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报道都是一些负面新闻,致使人们对他们出现严重的误解,在就业上、生活上遭受歧视。
在我国,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长期以来,很少被关注的群体,对这一群体的医学知识宣传和普及严重缺乏,使他们的劳动能力、思维能力、心智健全的程度等受到怀疑,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就业问题上。
(二)就业现状我国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问题开始被社会各界关注。
长期以来,精神障碍患者受到各方的歧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难以解决的就业问题,使精神障碍患者成为家庭的重要经济负担。
我国为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就业,曾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虽然各地区不断增加社区康复机构,但是机构中的专业人员不多,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依然任重道远。
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歧视,反映出公众对精神障碍医学常识的无知,公共卫生宣传的缺乏。
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形成思维定式,下意识地认为他们不具备劳动能力,并且具有较大的攻击性,这种歧视造成了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的困难。
(二)就业压力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就业歧视显示了供求关系的失衡。
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用人单位就会提高就业门槛,很容易出现歧视现象。
如果劳动力供不应求,通常就业单位就会降低就业门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的扩招,加上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解放,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劳动力资源的过剩增加了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容易出现就业歧视的问题,普通劳动者尚且如此,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歧视更加严重。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虽然有针对特殊病人的就业制度,但是并不完善,缺乏实施的细节性文件,部分条例的规定也与当前社会发展的事实不符合,法律制度的缺陷无法为精神障碍患者就业提供保障。
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体制、制度的衔接问题,容易引起歧视,比如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传统的政策性壁垒等◆管理视野。
·学术交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抵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石秀秀,孙旭海,郭振军,张冲,李峥摘要: 目的:探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抵抗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对北京市1家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40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采用病耻抵抗量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应激量表、自尊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病耻抵抗量表得分为(3.97±0.84)分。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耻感应激(β=-0.165)、挑战(β=0.264)和心理弹性(β=0.430)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后R2为0.372。
结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抵抗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病耻感应激、挑战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是病耻抵抗的影响因素。
提示干预措施应侧重改善患者对病耻感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并提高心理弹性。
关键词: 病耻抵抗; 严重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双相情感障碍; 病耻感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3220(2023)03 0216 04Stigmaresistanceandinfluencefactorsin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 SHIXiu xiu,SUNXu hai,GUOZhen jun,ZHANGChong,LIZhengSchoolofNursing,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144,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explorethelevelandrelatedfactorsofstigmaresistancein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 Method:406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fromonepsychiatrichospitalandfourcommu nityhealthcarecentersinBeijingwereselectedassamples,andwereinvestigatedwithStigmaResistanceScale,Perceived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StigmaCopingOrientationScale,StigmaStressScale,RosenbergSelf esteemScale,10 itemConner DavidsonResilienceScaleandGeneralSelf efficacyScale. Results:ThescoreofStigmaResistanceScalewas(3.97±0.84).Multiplelinear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stigma relatedstress(β=-0.165),challenge(β=0.264)andresilience(β=0.430)enteredtheregressionequation,andadjustedR2was0.372. Conclusion:Thestigmaresistanceamong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isabovemediumlevel.Interventionshouldfocusonpatients'cognitiveevaluationofstigma,copingorientationsandresilience,soastoimprovestigmaresistance.Keywords: stigmaresistance; severementalillness; schizophrenia; bipolardisorder; stigma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332022162)作者单位:100144 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石秀秀,李峥);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旭海);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郭振军);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冲)通信作者:李峥,E Mail:zhengli@hotmail.comDOI:10.3969/j.issn.1005 3220.2023.03.012截至2020年9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620万人[1]。
精神疾病的社会排斥和歧视问题精神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排斥和歧视。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严峻挑战。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社会排斥和歧视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社会排斥问题精神疾病的社会排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业歧视。
由于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很多雇主对精神疾病患者持有歧视态度,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
这导致他们的就业能力受到限制,经济状况更加困难。
其次,教育歧视。
学校和教育机构中,往往存在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现象。
这可能表现为其他学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欺凌行为,或者学校对他们的特殊需求缺乏关注和支持。
此外,社交排斥。
由于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恐惧和误解,患者常常遭受到来自他人的孤立和排斥。
他们的亲友可能因为对精神疾病的不理解而疏远他们,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受到较大的限制。
面对这一问题,社会需要加大对精神疾病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只有消除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才能减少社会排斥。
二、社会歧视问题精神疾病的社会歧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言语歧视。
一些人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轻视和侮辱性言语的表达,这严重伤害了患者的尊严和自尊心。
其次,物理歧视。
一些患者在公共场合经常遭受他人的殴打和伤害,甚至发生严重的人身安全问题。
此外,就医歧视。
一些医疗机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存在问题,这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困扰和伤害。
要解决社会歧视问题,首先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障。
同时,还需要从教育、宣传、心理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促使社会逐步改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观念。
三、应对措施为了应对精神疾病的社会排斥和歧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普及精神疾病的知识,推动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注和理解。
政府、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社会组织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观念。
2016・12(上)◆社会观察。
青壮年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不同,需要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容易引发其精神疾病的发生。
该种情况下,只要患者能够按时就医,并在药物的帮助下,患者的病情很容易就能够得到缓解,并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讨论的话题之一,不少人都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偏见,该种情况导致精神障碍患者在就业的过程中遭受比常人更多的挫折和伤害。
二、支持性就业概述支持性就业源自于美国。
1984年,美国根据专家的研究和引导,颁布了关于精神障碍患者就业方面的法律,以该种形式来形成支持性的就业模式,方便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完成就业。
该种状态下的就业不存在歧视,也不存在同情,使社会群体对精神障碍患者抱有更多的认同感。
三、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影响如今,我国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已经超过了1600万人,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该数量还在不断的增加。
长期以来,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歧视,其不仅需要接受很多异样的目光,还需要承受来自生活的压力。
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都无法顺利的就业,以至于其无法承担繁重的家庭负担。
大部分的精神障碍患者其家庭经济情况都比较不堪,部分患者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生计。
我国为了解决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问题,已经展开了很多的研究。
还有一些成功人士对精神障碍患者抱有同情,而为其提供了就业机会。
但该种就业只会让精神障碍患者变得更加压抑,其自认为自己不如其他人,无法承受住激烈的社会竞争,进而导致性格的变化,更加不服从管理。
四、就业歧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影响的相关对策(一)消除社会偏见如今,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从医学方面要改善其医◆社会观察。
(二)支持精神障碍患者就业国外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开始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以该种途径来减轻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保障压力。
我国也应该开始支持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政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就业理念和就业政策,健全国内的精神障碍患者就业体系。
中国高等医学我宣2019年第4期•35••院校管理医学本科生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蔡艳艳.刘梦晓,彭榴霜,刘晨玲,林丹,黄菲菲"(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目餉:探讨医学本科生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临床医生精神疾病态度量表对729名医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不同专业医学生总体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歧视态度。
性别、年级、医学生眼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因为感兴趣想从事精神科工作、与患者接触的感觉会彩响学生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
结论:在医学课程教育和临床实践中要引入反歧视知识与人文素养教育和正性社会接触.帮助医学生减轻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性态度。
[关键词]精神障碍;态度;教育;本科生;影响因素分析DOI:10.3969/j.issn.l002-1701.2019.04.018[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01(2019)04-0035-02精神疾病病耻感是指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相关人员因精神疾病所致的羞辱感和社会公众对他们所采取的歧视和排斥态度,其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恢复、生活质量与健康照顾均会产生负性影响⑴。
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研究不多,但研究证据均显示公众、社区居民、医务工作者和护生等对精神病患者表现出歧视性态度,甚至行为,尤其是医务人员,表现出的精神疾病病耻感要高于公众医学生作为将来的医务人员的主力军,对待精神障碍患者是否存在歧视性态度以及如何干预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研究拟调查不同专业医学本科学生对待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并初步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福州某两所高校不同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学生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25%。
其中在校学生479名(65.71%),临床实习学生250名(34.29%);年龄17-27(19.68±1.58)周岁;女生429名(58.85%),男生300名(41.15%);临床专业386名(52.9%)、公共卫生管理专业49名(6.72%)、护理专业42名(5.76%),预防专业31名(4.25%),其他(如基础医学、检验、康复、心理、影像等)221名(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