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文化的精华与表征
- 格式:pdf
- 大小:249.25 KB
- 文档页数:8
人文气象——宁波市气象局环境大构想第一、总述气象局,宁波市专业技术含量极高的行政服务机构,在其新大楼内进行文化环境的空间创意布置,意在强化气象文化元素,使之成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与文化意义的办公空间。
但这种努力稍不留神,容易走进科普宣传的怪圈。
因此,有必要作如下的阐述,作为沟通的基本框架。
一、风格。
整个气象局以其建筑和环境看,具有“风雨如磐”之势,主楼刚健挺拔,裙楼稳固护卫,蕴涵了坚如磐石的意境。
这一“气象”为气象局文化环境建设创造出一种“气象工作相助一方平安”的格局。
在满足空间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视觉效果,该效果必须符合美学,同时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与气象有关)元素,通过符号化的形式,把文化精神融入设计空间中。
二、理念。
气象学原本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已经演变成大气科学。
这个界定源自然科学, 这种分类方法其学术渊源来自西方,而在东方中国,则完全不是这样。
我国古代“气象”的概念十分宽泛,它不仅指物理上的气候现象,还指景象、气度、情状、气派以及气韵风格等。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句,《新唐书• 王丘传:》“气象清古, 行脩絜, 于词赋尤高。
”亦有气象之词出现,而在更近的通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第八十二“权曰: 此计最善。
但卿此去, 休失了东吴气象。
”的句子,……诸如此类, 都不是西方科学的气象描述,而是人文意义上的表达。
为此,尤其希望从下面的三个层面上认识气象:1、气象是“术”。
气象的万千变化虽然与阴阳五行论、农耕传统、天象说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出发,那些纷繁絮叨的谚语、谶语、玄语都一一被科学观察和实践印证真伪。
气象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和技术。
2、气象是“道”。
“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气象与文化合璧的思想产物,其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地渗透和应用,这是东方中国与气象有关的气象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同事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句话已经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思了。
古代气象史原标题: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天气现象风云变幻,奥秘无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活动。
华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长期互动中,日渐适应了四时交替,阴阳变化;辨明了雨雪晴霭,风云雷电;见证了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并逐渐探索出气象变化的一般规律,形成观天察气、看云识天的气象学识,留下世界上记录最早、传承最久、内涵最广的气象资料,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独特文化资源。
早在夏代,已有观象授时之说,设有“天地四时之官”;《夏小正》以夏代十二月为纲,记述了每月星象、气象、物象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至殷商,时人开始自觉观察、认识并记载各种气象,甲骨卜辞中风、云、雨、雪、雹、雾、霰、霜、雷、电、虹等气候现象,是世界最早的气象记录之一。
周秦之际,在天人关系的艰难探寻中,人们已更加成熟地解释气象、预报气象和记录气象,《周易》《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孙子兵法》《庄子》《孟子》《管子》《吕氏春秋》《尔雅》《黄帝内经》等存世文献,都记载有大量物候知识和气象信息。
如《尔雅》解释雾霾、风雨、雪霜天气:“地气之发,天不应曰雾”;“风而雨土为霾”;“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雨霓为霄雪”等。
《黄帝内经》解释云雨天气:“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诗经》预报雨雪天气:“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天将阴雨,鹳鸣于至”。
《吕氏春秋》解释“八风”为:“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凡此,皆为早期华夏先民洞察自然、辨识天象、预测气象的智慧结晶和文化创举。
逮及汉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技的日益革新,人们对气象的认知趋于理性、科学和客观。
汉代人阐明了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发明了湿度计、风速器等气象仪器;提出了“梅雨”“信风”等气象名称,并科学解释了雷电、降水等季节性气候现象;驳斥了雷电是“天取龙”“天惩”“天怒”等陈腐谬论,批判了将降雨归于“天神”的迷信妄说;出现了《易飞候》《四民月令》《论衡·变动篇》《淮南子·本经训》等文献。
议气象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气象文化是行业文化,也可以说是部门文化,有社会文化的共性更有其特殊性。
因此,搞好基层气象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气象文化的概念及其属性特点,然后确定建设目标,体现气象文化的作用。
在此,提出气象文化概念、作用方面的一些思想和认识,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气象文化的概念和性质按照人们对文化概念的一般理解,对“气象文化”这个概念也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认识。
专家指出,广义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人在气象事业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气象文化是指气象人在从事气象事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气象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制度。
气象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
因此,它既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气象事业的显著特点。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它兼收并蓄,在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的精华;它作为新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着时代的节拍,迈着稳健的步伐,伴着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而茁壮成长。
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气象局党组提出了建设气象文化的课题,制定了《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从而把气象文化的建设作为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气象文化的发展。
①从文化层次来看,气象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气象活动的亚文化它既有社会文化的一般性质和主要特点,也具有气象活动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亚文化它是依附和依赖于社会主流文化和文化主流的,是受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的。
它既参与社会文化大系统历时态的演进和共时态的交流,又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气象文化的研究更多地要注视这种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和特殊的发展规律。
气象文化在自身的演进中逐步淡化了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而其国际却不断强化。
大气无国界,气象本身就是一种“国际语言”,这也是世界气象组织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理由,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气象活动的增多,当代气象文化的世界性正在缔造着世界性的气象文化。
气象的文化文化是一种气象,它能反映出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创立了工会组织,成为当地首家拥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其后又在省市工会组织系统选举中多次获奖。
200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程,但其厚重的企业文化却是任何现代化管理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笔者认为,大凡对此问题研究颇深且较有心得的人,必定与常见的现代化管理理论迥异,他们更加看重以下三点。
传承:新时期企业文化的生命力表现在对优秀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先进企业,从企业内部讲,有些人才辈出,青年英才群起,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方太厨具董事长茅理翔等;从外部说,一批老牌名企业始终保持了稳健的发展势头,如海尔集团、同仁堂药业、青岛啤酒、双汇集团等,最主要原因便是对自身传统的坚守。
而对于后进企业而言,更应学习其吸收借鉴,推陈出新,只有继承前者的优秀文化基因,才能使自己迅速崛起壮大。
正如某位知名管理专家所言:“许多失败企业倒闭的根源不是技术落后,也不是资金短缺,而恰恰是停滞不前、固步自封。
很显然,如果今天仍把‘经验’作为处理各项工作的唯一标准,甚至将自己曾经辉煌的过去视为万世不易的教条,就难免要犯大错误。
”继承并不意味着复古,继承仅仅指接受继承或是延续而非抛弃。
通俗的讲,文化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符号及行为方式,包括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
每个层面相互交融,构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框架。
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继承绝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以博采众长的眼光与胸怀来完善、丰富、提升自身文化。
由此可见,惟有对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方可塑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新时期企业文化。
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员工热爱本职、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人人敬岗乐业、尽忠职守,人际关系和谐友善,企业凝聚力强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气象科普
1、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2、太阳黑子:
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
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根据统计,地球上天气或气候反常均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3、气候异常:
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
主要由气候因子的配置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相适应,而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4、气候因子:
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
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5、气候预报:
指利用气候演变规律制作的预报。
制作方法与“长期天气预报”相似。
它是从气候演变规律出发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的气象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气象观测和应用方式,它代表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这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移动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代表着特定的气候和气象变化。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观察和应用,古代人们获得了丰富的气象智慧,这些智慧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立春:春天开始的标志立春是中国农历的头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立春的到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天气逐渐转暖。
在农业生产中,立春是开始春季耕作和种植的时机。
传统上,人们迎来立春要举行祭天仪式,祈求较好的农作物生长和丰收,这也是对农耕文化的重视。
二、雨水:春季降雨主要时期雨水是指降雨量明显增加的节气,通常在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天气开始潮湿,雨水增多,冰雪融化,河流湖泊水位上涨。
古代人们常常根据雨水的到来来判断年景和农业生产情况。
此时,农民们会开始进行田间排水,以利于春耕和种植作物。
三、春分:白昼和黑夜等长春分是指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通常在每年的3月4日或5日。
春分时的天气温和宜人,万物复苏,春意盎然。
此时是农民们进行春季播种的重要时机,也是进行田间管理和补充养分的时候。
四、清明:踏青祭祖的日子清明节气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这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大地湿润,百花盛开,是踏青郊游和祭祖的好时机。
清明节气传统上也是祭祖扫墓的时间,人们祭拜先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谷雨:春季播种的尾声谷雨是指春季播种的尾声,通常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
此时气温较暖,雨水适宜,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传统上,人们在谷雨前后会进行一些农事活动,如土地耕犁、撒种等,为夏季农作物的生长做准备。
六、立夏:夏天开始的标志立夏通常在每年的5月4日或5日,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大地开始呈现繁茂的景象。
在农业生产中,立夏是进行夏季作物的重要时期,农民们开始进行水稻、玉米、豆类等作物的播种和栽培。
立足时代理解气象文化[摘要]气象文化就是气象这个行业、部门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根本方法,以及外在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样态等的总和。
站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这一时代底版和文化的民族规约与自身传承性的特殊时代底板上,可知现代气象文化必须是:主动、自觉坚持开放式、全局式思维的文化;自觉、主动坚持差异式、多样化思维方式的文化;自觉、主动坚持“变化”思维的文化;具有强烈气象意识和气象思维的文化,是坚持合作、协作的文化。
[关键词]气象文化;时代底版;核心特征一、文化与气象文化何为文化?可谓“众说纷纭”、“杂而多端”、“莫衷一是”,但就文化的核心而言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理解:其主要指的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比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流派繁多,很难给出定义,但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和“人生”,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却几乎没有争议,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和精髓。
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内核,抓住核心也就抓住了根本,也就抓住了事物。
纵然外表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
通常地讲,文化史指人类历史上一切积极的成果的总和,可以分为“作为物质器皿存在的”物质文化和“作为思想、观念、知识存在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行为文化(行为方式、行为规则等)。
从由内到外的层次上,文化分为理念内核,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精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是文化的神经中枢,是一切文化具体体现的源头;文化的外表层次常常表现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具体的行为方式。
内外层之间的中层是指衔接文化内核与外表的过渡环节,常为指导机制、根本方式、方法等,与此相应,文化可以概括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次,即宏观理念、指导思想;中观制度、体制、根本方法;微观具体方法、方式、对策,具体样态或表现。
比如,现在我们国家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核和精髓上讲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宏观层次、理念层次;外表层次是指具体的行为方式,比如热爱祖国,团结友好等等,这是微观层次;中间层次是把抽象的宏观理念转化为具体行为指南的制度、体制规定,比如,在文化上、教育上,坚持什么样的方针等等。
气象的文化
气象文化的结构要素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气象物质文化(表层文化)、气象行为文化(幔层文化)、气象精神文化(内层文化),其核心是气象价值观。
气象物质文化(表层文化):气象物质文化是指由气象人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
它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文化,是气象行为文化与气象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
它一方面受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制约,具有从属性、被动性;另一方面又是人们感受气象文化存在的外在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气象行为文化(幔层文化):气象行为文化是指具有气象特色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习惯,是气象人在长期从事气象事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我们整个气象队伍围绕着一个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气象精神文化(内层或深层文化):其核心是气象价值观气象精神文化是指气象人在从事气象事业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包括气象科研和服务产品的研制、生产的全部理念,其核心是“坚持发展、求实创新、管天为民、争创一流”的气象价值观。
气象精神文化反映了气象人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是气象事业之魂,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广州的气象文化气象与文化课程论文2013级大气科学1班郑晓键20131301024【摘要】我的家乡是广州。
广州简称“穗”,亦称“羊城”,“花城”,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广府文化的兴盛之地。
广东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穿本省大陆中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本文尝试从广州的气候特点、广州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广州独特的花市来阐述气象对广州文化的影响。
【关键字】广州气候特点;广州传统建筑;广州花市一、广州气候与特点广东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穿本省大陆中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全省地处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100毫米,属湿润地区。
年平均气温22℃,年日照时数1828小时。
全年草木葱绿,生机盎然。
根据广州地区气象中心应用气象研究所统计40年气象资料,广州地区气候特点如下:广州地处低纬,地表接受太阳辐射量较多,同时受季风的影响,夏季海洋暖气流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北方大陆冷风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
1、气温: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度,北部21.4度,中部21.7度,南部21.9度。
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28.0-28.7度,绝对最高气温38.7度;最冷为1月(个别年份为2月),平均气温12.4-13.5度,绝对最底气温为-2.6度。
2、雨量:年降雨量平均为1 623.6-1 899.8mm,北部多于南部。
每年自1月起雨量渐增,4月激增,5-6月雨量最多,雨量主要在4-9月的汛期,10月至翌年3月是少雨季节,4-6月的前汛期多为锋面雨,7-9月的后汛期多为热带气旋雨,其次为对流雨(热雷雨)。
3、光照:(一)太阳辐射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4 367.2-4 597.3兆焦耳/平方米,分布是南高北低。
年内太阳辐射以2月最低,7月最高。
(二)日照时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20-1 960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1%-44%,南多北少。
天气的智慧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气象学中国素以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著称,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根据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通过观察和归纳制定而成,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气象学角度出发,详细探究二十四节气的气象学意义。
一、二十四节气的定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用以确定农业生产时令的天文学记号。
二十四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各六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二十四节气的气象学意义1. 春季节气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日子,也是春季开始的日子。
春分后,阳光照射下地面的温度逐渐升高,大地逐步解冻,天空晴朗清澈,最适宜农民们进行春耕。
春分节气预示着春天的开始。
雨水:雨水节气意味着春雨的到来,云层中的水汽逐渐凝结成为雨滴降下。
此时的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湿度相对较高,春季植物生长活跃,土地湿度上升,为作物生长营造一个较好的环境。
惊蛰:惊蛰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天气开始转暖,气温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示春天政冬已去,春天真正来到,此时大地上万物开始苏醒,动物开始从冬眠状态中醒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2. 夏季节气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大地渐渐变得干燥,土壤渐渐变得偏碱性,为作物生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农民要开始种植夏季作物,并做好灌溉和防治干旱的准备工作。
芒种:芒种日气温较高,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是夏季蒸发量最大的时期,为农民耕种提供了较好的时机和条件。
夏至:夏至日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为农民耕作创造了更多的时间。
夏至后,气温逐渐降低,空气相对干燥,植物开始形成果实。
3. 秋季节气立秋:立秋后,气温逐渐降低,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进入成熟期,农作物的收获时间逐渐到来。
讲 座中国气象文化讲座第三讲气象文化的精华与表征∗和文农(云南省气象学校,昆明650034)一、气象文化的精华——组织管理制度随着气象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气象行为文化(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部门职能采取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气象部门领导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进步的产物。
组织结构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气象事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行政组织机构、技术组织机构、参谋咨询机构以及一些非正式的组织机构等,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与适度性,反映着行为文化的发展水平。
管理制度是气象事业在科研、业务、服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起规范、制约、保证作用的各种规定、条例、准则及实施办法。
管理单元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具体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人际关系的融合性和进步性,以及气象系统整体运行的协调性和同一性,构成了气象制度文化的骨架。
气象行为文化作为气象文化的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物的形式所构成。
它对职工行为有着带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作用,使各级组织和职工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地为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而努力。
(一)领导体制1.气象部门领导体制的内容和作用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组织结构、领导的层次与跨度、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
为使气象工作适应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中央气象局党组在1979年5月召开的工作会∗收稿日期:2006-04-21- 107 -气象软科学2006年第3期- 108 -议上,对气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气象工作存在着“五个不适应”,即:气象服务不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气象基础业务不适应气象服务的需要,气象科技不适应气象业务的需要,业务管理不适应气象事业现代化和业务工作的需要,后勤保障不适应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气象科普史看文化传承[摘要]科技知识的传播、普及,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普宣传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项任务。
本文系统介绍我国气象科普的发展史,列举各时期的气象科普活动、文献,并说明气象科普在文化传承中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气象科普;文学;文化传承一、气象与人文跟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有关的一切大气物理现象虽然只是自然现象,但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甚至影响历史进程。
语言跟文化是相关的,语言中有些修辞现象、谚语等也跟气象述语有关。
历代不少文学作品也借用气象环境,来反应人的心情。
地区的气候差异,也可能会导致不用的地域文化。
常伟列举了跟气象有关的谚语,并建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1]朱逸宁论证了气象与文学文化的关系。
[2]李忠明、张昳丽论证了气候变化加速了明清的易代;[3]李军、颜俊以安徽亳州市区域文化发展为例,剖析了气象地理对地方区域文化的影响。
[4]诸多文化因素都跟气候现象息息相关,因此气象科普不但是促进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还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对我国气象科普发展历史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气象事业更好发展,有助于国民了解气象知识、认识气象灾害,从而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其实也是对文化传播史的研究。
二、反应气象活动的历代文献举例(一)原始农业时期的气象活动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代——农业时代开启了华夏万年的文明史。
在这一时期,人类仅凭对气候环境的直观感受以及对风、火、雷、电的极度崇拜,产生了对天气认识的最初萌芽。
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所体现。
山海经中就曾记载皇帝战蚩尤这样一段涉及各种气象要素的神话故事,它以气象环境为进攻利器: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蓄水。
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女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知识文库 第12期24 浅谈气象史志工作在气象文化中的作用白俊豪气象史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存史、修志、资政、育人”重要作用。
为促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气象科学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是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
气象史志作为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气象台站的百科全书,内容详实,涵盖气象台站的历史沿革、领导班子交替 、业务范围变动、站址变迁,以及建局(站)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领导视察级重要批示、当地气候条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开展气象服务情况等等,在新时期具有存史、资政、参考和宣传作用,为促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气象史志的发展现状我们祖国历史悠久,史籍丰富,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继承,史志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文化宝库。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繁荣,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气象史志鉴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会议推动下,我国气象史志鉴工作得到迅速发展。
在气象史方面,先后有10部史志资料书出版发行。
其中最可称道者,是积十年努力、编纂了上下五千年近140 万字的《中国气象史》,该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我国气象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王鹏飞先生撰写的一系列有关中国气象史方面的论文等,都是中国气象史的佼佼者,极大丰富了气象文化的内涵。
2009年,中国气象局开始组织编纂《全国基层气象台站简史》丛书(每省1本,共31本),《全国基层气象台站简史》以全国所有基层气象台站的机构历史沿革(含:始建、站址迁移、历史沿革、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单位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变更等情况)、气象业务与服务、气象法规建设与社会管理、党建与气象文化建设、台站建设等方面为框架撰写。
历时5年,这套由全国2600多个基层气象台站5000余人广泛参与资料整编、撰写并正式出版的图书,是新中国气象历史的缩影,亦是一部具有留存价值的气象台站史料文献。
青海气象2008年第3期加强气象文化发展史研究推进先进气象文化建设3赵海燕 叶方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 要:加强气象文化史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先进气象文化建设。
通过寻求气象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先进气象文化建设的发展导向;汲取气象文化发展中的情华,夯实先进气象文化的发展基础;正确对待气象文化发展史的不足,大力推进先进气象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气象文化史;先进气象文化;全球化;大众化 当前,全国气象系统各部门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全面推进先进气象文化建设。
“返本方可开新”,我们认为通过加强对气象文化史的研究,汲取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气象文化遗产,才可能更好地服务并推进我国现阶段的气象文化建设。
1 寻求气象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把握先进气象文化的建设导向 气象文化史是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气象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系列优秀文明成果的历史。
可以说,一部气象文化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斗争的文明史。
自人类存在始,人们便不断地实现着对自然的认识、利用与征服,实现了人猿揖别。
在人类最初的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界的气象变化做出回应,形成了最早的气象文化成果。
气象文化的发展史也自此开始②。
最早的关于气象的纪录来自于甲骨文,甲骨文中对气象的基本词汇、气象灾害等均有详细的记载。
自此之后,气象文化不断地向前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说,其功能仅仅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例如:军事、问卜等,发展封闭且缓慢。
自近代以来,中国国门被打开,气象文化发展中原有的封闭局面开始被打破,气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一起进入世界结构当中。
19世纪40年代,西方传教士们纷纷在中国建立气象台标志着中国的气象文化由封闭走向半封闭的局面。
外国的气象机构、气象人员纷纷介入并控制中国的气象文化建设,建立了大批的气象站点、装备了一系列的先进气象设备、制定了一整套的气象制度规范,气象文化建设在功能上也开始部分地倾向广大民众。
气象文化与民俗我国的气象文化历史十分悠久,这使得我国古代长期以发达的农业文明而著称于世。
中国传统气象文化把气象与农业经济生产、居民建筑、战争胜负、人的生命安全、医疗卫生、哲学思想、宗教崇拜等相结合,形成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读《气象文化与民俗》这本书,我对气象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除了感悟它的博大精深,更深切体会到它在古代所起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气象文化为我们的农业文明发展提供了无限量的功劳。
气象文化主要指人类思想上所形成的气象意识,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气象相关物质和人类社会生活所反映的气象相关行为,是气象在人类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领域反映的总和。
可见,气象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复合体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的日常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气象文化的指引。
人类活动与气象总是互相地影响着。
除了基本的定义外,气象文化本身有着深刻的内涵,他包括了文化气象存在的各种类别。
精神文化方面有宗教、信仰、观念、文学和艺术;智能文化方面有气象科学知识,气象技术知识,气象经验知识,包括气象谚语、气象俗语;物质文化方面,包括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规范文化方面有社会习惯、制度、组织、法律等文化。
可以说,整个气象文化是知识的综合体。
气象与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这里我着重介绍一下农业气象文化和文学与民俗气象文化。
或许这两个方面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理解起来也相对比较好把握。
中国古代以种植农业文明发达而著称,种植农业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成为推动我过古代气象科技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古代非常重视气象与农事的联系,战国孟轲提出了“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的思想;荀况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违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的论述。
但总体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面对气象灾害尚且无能为力,往往把灾害看做失政而招致的惩罚。
在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反应农业生产特点的历法和知识,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总结,终于划分出了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节气”,并一直沿用至今。
什么是气象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气象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几代气象工作者在铸就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不断培育优良传统与作风,塑造了气象文化的核心内容。
而气象文化凝练而成的精髓,就是气象精神。
2013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正式确定了气象精神表述语——“准确、及时、创新、奉献”。
气象精神在气象事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1996年,中国气象报开设“铸造气象精神,树立气象人形象”专栏,首次公开提出“气象精神”。
次年1月,《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全国气象部门中开展铸造气象精神、树立气象人形象活动,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勤奋爱岗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共事的协作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后来,气象精神曾一度改称为气象人精神。
进入新世纪,气象人精神又有所凝练,并概括出气象部门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2011年10月,中国气象局决定在全国气象部门搞一场“气象文化和气象精神主题大讨论活动”,在部门内和全社会开展征集气象精神表述语。
接到这项任务时,时任中国气象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文明办主任张世英认为很有意义:“气象精神值得薪火相传。
大多基层单位只有几个人,又远离上级组织,气象台站高度分散、业务高度集中,且通信不便,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特别需要一种精神作为内在动力,鼓舞凝聚团结广大气象职工。
”同年11月,《关于开展气象文化和气象精神主题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发出,拉开了大讨论活动的序幕。
经过认真筛选,188条气象精神的表述语进入人们视野,其中卓越、为民、奉献、创新、观云测天、敬业、求实、服务、严谨、科学、准确、团结等词出现频次均达到20次以上,代表着气象职工心中对于气象精神的认同。
随后,中国气象局文明办通过各种方式向全社会发出《气象精神表述语公开征集启事》,共征集到105位作者提供的474条气象精神表述语。
为了突出行业特征,高校、农垦、林业、民航等部门也被纳入意见征求范围。
盛唐时期的气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繁荣:盛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长安等重要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人口密度达到历史上的顶峰。
文化繁盛:盛唐时期,文化繁荣,诗词歌赋、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
对外开放:盛唐时期,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方、南方等地区进行广泛交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达到历史上的巅峰。
政治稳定: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治安良好,社会文化和经济得以长足发展。
科技进步:盛唐时期,科技进步迅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国气象文化建设纲要》精神,建设有宿迁特色的先进气象文化,哺育“四有”气象新人,促进全市气象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省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的意见,结合宿迁气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建设先进的气象文化,是气象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在气象部门的具体体现,建设先进的气象文化,是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要求。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具有时代特征、宿迁风格、气象特色的气象文化,满足气象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哺育和宏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气象部门艰难奋斗、敬业爱岗、严谨 XX、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不断丰富气象人的精神世界,增强气象队伍的精神力量。
(二)先进的气象文化是建设“四个一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同样也是推动气象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全社会的人们需要更加“准确、与时、科学、高效”的气象服务。
气象事业能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高素质的人材队伍。
只有大力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干为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才干在强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设先进的气象文化,是加强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市以来,全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面对我国加入 WTO 的新形势和XX “两个率先”的新任务,全市气象部门的三个文明建设特殊是 XX 省文明行业的巩固、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大气科学学院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课程论文题目气象与文化论文学生姓名黄守友学号***********专业大气科学专业指导教师李蓓蓓二O一四年四月十二日摘要: 纵观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影响不难发现, 气候的变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文章探讨了中国特定的气候对节气文化、气象谚语、诗歌创作、建筑文化、军事文化、服饰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节气文化、气象谚语、诗歌创作、建筑文化、军事文化、服饰文化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离不开大气,地球大气有张多变的脸谱,时而气压骤降,热浪滔滔;时而气压猛增,寒流滚滚。
大气的无常运行,时序上的寒来暑往,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
现代气象学认为,气温、湿度、气压、风、降水和日照是反映自然气候的六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
这些要素的变化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同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纵观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影响不难发现,气候的变化与气象的发展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放眼世界古代文明,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巨大进步,是四大文明古国最先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并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人类历史长河走来的文明古国——中国,也留下了许多许多曲折的脚印,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古代文化却从未中断,成为世界独有的、显著地历史特点。
传统上一般将文化或文明的发展与衰落、社会崩溃的原因归结于社会本身,如战争、人口压力、森林毁灭、资源枯竭。
但人们发现,一些文化的转折往往与一些气候、气象事件在发生时间上表现出较大的一致性。
总之,气象文化对民间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可概括为民间气象。
民间气象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观测,逐步形成的感性认识,并以二十四节气、气象谚语等形式来反映民众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就节气而言,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理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讲 座中国气象文化讲座第三讲气象文化的精华与表征∗和文农(云南省气象学校,昆明650034)一、气象文化的精华——组织管理制度随着气象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气象行为文化(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部门职能采取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气象部门领导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进步的产物。
组织结构是指为了有效实现气象事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行政组织机构、技术组织机构、参谋咨询机构以及一些非正式的组织机构等,机构设置的合理性与适度性,反映着行为文化的发展水平。
管理制度是气象事业在科研、业务、服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起规范、制约、保证作用的各种规定、条例、准则及实施办法。
管理单元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具体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人际关系的融合性和进步性,以及气象系统整体运行的协调性和同一性,构成了气象制度文化的骨架。
气象行为文化作为气象文化的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物的形式所构成。
它对职工行为有着带强制性的规范约束作用,使各级组织和职工协调统一、步调一致地为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而努力。
(一)领导体制1.气象部门领导体制的内容和作用领导体制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组织结构、领导的层次与跨度、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
为使气象工作适应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中央气象局党组在1979年5月召开的工作会∗收稿日期:2006-04-21- 107 -气象软科学2006年第3期- 108 -议上,对气象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气象工作存在着“五个不适应”,即:气象服务不适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气象基础业务不适应气象服务的需要,气象科技不适应气象业务的需要,业务管理不适应气象事业现代化和业务工作的需要,后勤保障不适应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1979年12月,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各地代表对气象工作的现状和管理体制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后认为:气象部门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会后,中央气象局在对建国30年来,我国气象部门行政管理体制几次大变动、调整和气象部门现状进行总结工作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1980年3月20日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改革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
报告提出,拟在全国气象部门分两步实施管理体制改革。
同年5月17日国务院向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了这一报告,指出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由地方领导为主改为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是必要的。
自1980年下半年始,全国省、市、自治区及以下气象部门在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实施了气象部门领导管理体制的第一步调整改革。
改革后,省以下气象部门实行由省、市、自治区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
具体分工是: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负责领导本省、市、自治区范围内气象台站和气象事业、科研单位,统一管理地(市)、和县(市)气象部门的业务、服务、财务、装备、干部等工作。
政治思想、党团工作,生活管理归地(市)和县党政部门负责。
1982年10月11日,国家气象局正式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第二步调整改革的请示报告》。
报告提出,拟从1983年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的第二步调整改革,调整改革后在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以气象部门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省、市、自治区及以下气象部门既是上级气象部门的下属单位,又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国务院办公厅于1982年11月9 日向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报告的通知》,通知指出,自1983年起实行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的第二步调整改革。
2.气象部门领导体制的形成与特点 建国以来,气象部门领导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动。
1953年由中央军委领导改为地方政府领导;1958年体制下放,除业务指导以气象部门为主外,人财物等统一归地方管理。
1969年中央气象局与总参气象局合并,气象部门由同级地方政府领导转为以气象部门领导管理为主;1973年中央气象局与总参气象局分开,省以下气象部门实行以地方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1980年国务院批转讲 座- 109 -中央气象局关于改革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明确气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由地方政府领导为主改为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
从1982年起,在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以气象部门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省、市、自治区及以下气象部门既是上级气象部门的下属单位,又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1992年起,通过建立健全与气象部门现行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双重计划体制和相应的财务渠道,气象事业由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两大部分组成。
由此可见,气象部门现行领导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气象工作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二是气象业务由气象部门统一管理;三是气象服务以为地方服务为主;四是人财物的管理以气象部门为主,党团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地方领导为主;五是按照投资主体和渠道的不同,气象事业由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两大部分组成。
(二)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内容和决定因素 组织结构就是根据执行管理任务的组织、编制和体制,以及组织内部中各个组成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或形式。
决定组织结构的因素有领导体制、环境条件、事业目标、科研业务服务能力和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等。
2.气象部门组织结构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统一领导全国的气象工作。
目前,全国省及省以下气象部门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省、市、自治区气象局既是中国气象局的下属单位,又是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州、市气象局既是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的下属单位,又是州、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县、市、区气象局既是州、市气象局的下属单位,又是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
(三)管理制度1.气象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气象管理制度是在气象科研、业务、服务及各类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章制度、职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运行程序规定等。
它是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是气象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
它能够使职工个人活动合理进行,又能维护职工的共同利益,同时对职工在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能给予合理的奖惩。
2.现代气象管理制度体系的主要构成 (1)气象科研管理制度气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气象部门积极稳妥推进气象软科学2006年第3期- 110 -气象科技体制改革。
1985年起,各地不同程度地扩大了科研单位的自主权,开始逐步实行院所长、课题组长负责制。
1986年气象部门完成了科研机构拨款制度的改革,气象科学事业费从财政系统划转国家科委统一管理。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28个独立的省级气象科学研究所作为公益性研究单位,实行了气象科学事业费包干与科研课题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拨款制度。
1988年,在气象科研单位推行课题承包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课题招标和人员的优化组合,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科研管理工作逐步实行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推进气象科研与业务、经济结合。
1991年起,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气象科研工作积极探索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加强技术开发工作,在做好行业重点科研工作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结构,分流人才,开展科技服务,发展科研产业,气象科研机构的科技实力、运行效率同步提高。
(2)气象业务的质量管理制度以气象 业务技术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协调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气象业务,逐步形成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的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及国家对气象事业投入的总体效益。
建立了适应中国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的综合观测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地面观测、高空探测、特种观测、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接收及气候监测等综合气象观测网络与台站建设。
(3)气象服务管理制度气象服务规章是气象法规的组成部分。
气象服务规章是国务院和国务院主管部门及其与有关部门共同发布的同气象服务有关的气象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可以分为气象公益服务规章和气象专业服务规章两部分,以此来规范和指导全国气象服务活动。
(4)气象人才管理制度气象部门的人才管理工作,开始于气象事业创建时期,并在以后的年代里,伴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进程逐步完善。
在日常的人事管理工作中,自始至终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充分信任知识分子、放手使用知识分子、热情关怀知识分子,从而使气象职工中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得以发挥,思想政治觉悟及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5)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 目前,气象部门有一些学术性组织,如气象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近年来,有些地方还成立了气象文化研究会、防雷研究会。
这些学术组织经常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科技专家、从事政策理论的专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人员聚集在一起,组织一些发展趋势性的学术交流,研讨一些发展中共性的问题,为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加强合作提供了一个园地,从而为气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讲 座- 111 -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气象文化的表征——气象形象(一)气象形象与气象文化 1.气象形象的一般定义与内涵 气象形象是社会公众和部门内部职工对气象事业的整体印象和总体评价。
即气象仪器设备、气象服务产品、服务、人员素质、服务效益、工作作风以及公共关系等要素在气象部门职工及社会公众中留下的总体印象。
2.气象形象与气象文化的关系 气象形象是气象文化的表征,或者说是气象文化的外显形态,是气象文化存在的形式。
气象文化中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都需要以不同的形式或形态存在,并通过这种形态和形式传达给社会公众和气象部门职工。
气象部门的良好形象来源于优秀的气象文化。
气象形象是气象事业的无形资产。
(二)气象形象的特征与功能 1.气象形象的特征不同行业的形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气象形象也不例外。
气象形象的共性特征:一是整体性,即气象形象是一个由气象部门内部的诸多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是客观性,气象形象是人们在获得客观事物的大量信息后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因而气象形象赖以形成的物质载体是客观的。
三是主观性,气象形象虽然是在气象实际状态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但作为评价主体即社会公众来说,它对气象的认识、评价带有主观因素。
四是相对稳定性和塑造过程的动态性,气象形象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从气象形象的塑造、形成、完善来看,它又具有动态性和过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