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5.31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土壤肥料学试题库与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1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2、植物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3、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4、限制因子律: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是遇到另一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因子也不能使作物生长增加,直到缺乏的因子得到补充,作物才能继续增长。
5、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6、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重量。
单位g/cm ,t/m1 土壤退化:土壤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导致土壤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
或指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的过程。
7、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称为田间持水量,是在自然条件下,使土壤孔隙充满水分,当重力水排除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含水量。
10、养分归还学说:要点是:第一、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一定量的养分。
第二、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逐渐下降。
第三、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
第四、为了增加产量,就应该向土壤施加灰分元素。
11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12、生理酸性肥料:生理酸性肥料是指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13、土壤沙化:土壤沙化指良好的土壤或可利用的土地,在风蚀和风力堆积作用下,变成含沙很多的土壤或土地甚至变成沙漠的过程。
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土壤粒级:单粒直径大小不同,其组成和性质也随之变化,据此将土壤单粒划分为若干粒径等级,即为粒级(或称粒组)。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可归结为两个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可分为化学的转化过程、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1 产生构成腐殖质基本组成的原始材料(简单有机物)氧化+氨基酸或肽、酶2合成阶段多元酚醌腐殖质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
(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土壤质量含水量(%)= ×100干土质量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又叫透气性。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热容量愈大,土壤温度变化愈缓慢;反之,土壤热容量愈小,则土温变化频繁土壤热容量大小比较:水分>有机质>空气>矿质土粒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 m2、相距1 m 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 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doc一、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及构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有有机物质的形成,是有机物质、矿物质和水的重要成分,是土壤质量和结构的重要指标。
土壤有机质主要构成有植物和动物残骸、根瘤细菌、营养盐、土壤碳氧结合物等。
土壤有机质可分为活性有机质和非活性有机质两大类。
活性有机质由于具有活性基团,能够吸附酶活化,影响土壤质地和性能;而非活性有机质的分子尺寸较大、构造比较有序,含有非空气养份,保存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作用机理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机理可分为影响土壤性状的有机质和参与生物活性的有机质两大部分。
(1)影响土壤性状的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有利于保留土壤水分,因其具有一定的分子量,能把大量水分吸附在有机质分子之间,可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具有酸性,在一定pH值下,有机质是稳定的,土壤有机质能保持土壤的酸碱稳定性和良性微生态环境;具有黏性,有机质可增加土壤的粘度和流动性;保持土壤空隙大小,减少土壤团块,并能改善土壤的结构,防止土壤易涝和耕作性不良等,保持土壤肥力状况理想;具有增效性,能牺牲自身质子,作为有机酸拉集其它化合物,促进土壤释放钝性营养元素,从而增加对植物的养分供给。
(2)参与生物活性的有机质:有机质是营养元素的重要基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生物代谢,可由植物或微生物分解吸收,进入有机物质、碳氧循环;有机质还可以提供可见物质,如抗病菌肽、细菌淀粉膜、过氧化脲等,从而促进有机土壤的微生物分解,保证养分的传递和细胞的活力。
四、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肥料的施用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构成和水平,肥料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直接增加方式如为有机肥料的施用;间接增加增加方式如使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料,可促使植物生长,产生更多剩余物和积累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有增加作用。
但如果施用过多氮磷钾等化肥,释放出过多氮素,有机质会被氧化,从而使有机质的水分和酸性下降,降低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和结构。
1、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2、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和两个过程。
3、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和四个阶段。
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等。
5、植物缺氮时,植株而叶片、严重时叶片变成黄色。
6、微量营养元素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因此,在施用微肥时必须注意。
7、钾在作物体内的特点是;和。
8、土壤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毫微米的固体颗粒。
自然界土壤通常带有正和负的电荷,除少数土壤,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带电荷外,一般土壤带电荷。
9、土水势由、、、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在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
三、选出正确的答案(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a 老叶b 幼叶c 老叶和幼叶d 根部。
2、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
a 块状结构;b 柱状结构;c 单粒结构;d 团粒结构3、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a 优先施于水稻 b优先施于旱作 c水旱等量施 d 重水轻旱4、土壤中的CaHPO4、 MgHPO4是()。
a水溶性磷; b弱酸溶性磷; c 难溶性磷 d热溶性磷5、适合作为种肥的肥料有()。
a普钙; b碳酸氢铵; c尿素; d氯化钾6、容易挥发的化肥品种有。
a碳酸氢铵 b 硫酸铵 c 普钙 d 人粪尿7、下列粘土矿物中,哪一种阳离子代换量最高?()a 高岭石b 水云母c 蛭石d 蒙脱石8、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差异很大,下面分解速率从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a 单糖>粗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 b多糖>粗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c 半纤维素>简单蛋白质>脂肪 d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粗蛋白质9、一肥料包装袋上印有12-12-12,表明该肥料含有:a 12%N,12%P2O5,12%K2O b 12%N,12%P,12%Kc 12 N:12 P2O5:12 K2O d 12%N2O,12% P2O5,12% K2O10、土壤的CEC、盐基饱和度、Eh分别反映了土壤的:a 供肥性、保肥性、耕作性b 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c保肥性、供肥性、氧化还原性 d 保水性、保肥性、氧化还原性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
土壤肥料通论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指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称为土壤质地。
土粒相对密度:土壤相对密度是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的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土壤孔隙度:即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比当量孔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叫做当量孔径,他与孔隙的形状与均匀性无关。
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
毛管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无法从土壤中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包括相当于吸湿水、膜状水和悬着水的全部。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又称为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 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 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 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 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5.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 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b. 掺砂掺粘、客土调剂:泥入砂,砂掺泥,以改良质地,改善耕性c. 翻淤压砂、翻砂压淤:下层砂土或粘淤土翻到表层使砂粘混合,改良土性d. 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利用洪水中泥沙改良土质e. 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砂土:深播种,多次少量施肥;粘土:深沟,精耕,适量施肥8. 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蚯蚓、线虫等)和植物等的总称。
栖居在土壤中的活的有机体。
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70%-90%)、放线菌(数量仅次于细菌,适宜于有机质含量高、偏碱性土壤环境)、真菌(大多好气,喜酸性土壤)藻类(数量少于细菌、真菌等当与真菌共同生长,可风化岩石)、原生动物。
9.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它的来源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其形态有新鲜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主要元素组成:C、O H N。
有机质类型:糖类化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N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灰分物质。
10.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㈠矿化作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最终产物为CO2、H2O 等,而N、P、S 等以矿质盐类释放出来,同时放出热量,为植物、微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包括糖类化合物的转化;含氮有机物的转化(氨基化(水解)、氨化、硝化和反硝化);含磷、含硫有机物的转化。
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的组成: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
植物物质形成学说:最初形成的腐殖物质是胡敏素。
在胡敏素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才形成胡敏酸。
胡敏酸进一步降解才形成富里酸。
11. 腐殖化系数:通常把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12.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土壤水、热状况;土壤通气状况;土壤酸碱性。
13.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 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调节土壤水热状况。
15. 土壤水分的类型(土壤水分受力:吸附力、毛管引力、重力)㈠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㈡土壤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
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㈢土壤毛管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后,水分不再受土粒引力的左右成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空隙中的水分。
①毛管支持水:地下水层藉毛管力支持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支持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含水量称土壤毛管持水量。
②毛管悬着水: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㈣土壤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16. 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①土壤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一般为土壤干重)的分数,单位g/kg 。
②土壤容积含水量:指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
③土壤相对含水量: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相对含水量。
④水层厚度:指一定深度土层中的水分总量相当于若干水层厚度。
17. 土壤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18. 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因受土壤基质的吸附和毛管作用,表面形成一个凹形弯月面,形成土壤水的负压力。
19.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又称土壤持水曲线,它是指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
它能表征土壤水分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20. 土壤空气的组成:组成与大气相似,但有差别。
表现在:CO含量高;Q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于变化中。
21. 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22. 土壤呼吸:土壤空气与大气间通过气体扩散作用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使土壤空气得到更新的过程。
23. 土壤通气的机制①土壤空气扩散: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其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
②土壤空气整体交换:也称土壤气体的整体流动,是指由于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存在总的压力梯度而引起的气体交换,是土体内外部分气体的整体相互流动。
24.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 1 C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5. 土壤导热率: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相差1 C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26. 土壤导温率:指在标准状况下,当土层在垂直方向上每cm距离内,1J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入1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27.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是指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28. 水、气、热等的调节㈠土壤水分调节:①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③ 合理灌溉;④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⑤多余水的排除。
㈡土壤空气调节: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孔隙度;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控制通气状况。
㈢土壤温度调节:包括土壤热量平衡调节和热特性调节,措施主要有:①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② 以水调温;③覆盖与遮荫。
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调节:核心是水、气关系,通常通过排灌和施用有机肥等来实现。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类型。
2.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土壤比重):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干重与 4 C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孔隙比:是指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 土壤孔径(当量孔径): 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它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
4. 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毛管孔隙、通气孔隙。
5. 土壤结构性:块状结构、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结构。
6. 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的小团聚体,直径。
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它对调节土壤中水肥矛盾作用较大。
7. 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8. 团粒结构的形成(两个阶段):㈠土粒的粘聚:①胶体的凝聚作用;②水膜的粘结作用;③胶结作用。
㈡成型动力:在土壤粘聚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作用力才能形成稳定的独立结构体。
①生物作用;②干湿交替作用;③冻融交替作用;④土壤耕作的作用等。
9. 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10. 土壤物理机械性:是多项土壤动力学性质的统称。
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受其它外力作用后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①土壤粘结性: 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这种性质使土壤具有抵抗外力破碎的能力,也是耕作产生阻力的原因。
②土壤粘着性: 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的情况下,土粒粘着外物表面的性能。
③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当在外力解除和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称为可塑性。
④胀缩性:土壤吸水后体积膨胀,干燥后体积收缩的特性。
11.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 1 nm〜100 nm之间(长宽高至少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实际上土壤中小于1000nm的粘粒都具有胶体性质。
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12. 同晶替代:原来晶格中的中心原子可被其大小相近且电性符号相同而原子价较低的原子所代换。
:1型晶格: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组成一晶层,属 1 : 1型晶格,如高岭石、埃洛石等。
:1型晶格:由二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结合而成一晶层,属 2 : 1型晶格,如蒙脱石、蛭石和伊利石等。
15. 土壤胶体:分为胶核和双电层,其中双电层包括决定电位离子层(内层)和补偿离子层(非活性层、扩散层)。
16. 土壤胶体电荷①永久电荷:它是由于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