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_赵崇智
- 格式:pdf
- 大小:119.86 KB
- 文档页数:2
颈源性眩晕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本研究对颈源性眩晕进行中医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优势是既有效又安全。
针灸治疗是通过放松肌肉来间接改善颈椎部分的解剖位置,所以需要较长时间,但是相对安全。
方法:本文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颈源性眩晕的患者60例,并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采用中医针灸和手法推拿两种治疗方式。
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该类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在运用中医针灸和推拿两种方式治疗时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时,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采用中医针灸的一组患者疗效高于推拿治疗的一组患者。
结论: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对该类患者治疗的效果,对患者病情的缓解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中医针灸;临床效果引言:颈部眩晕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一般以男性为主,占颈椎病的18%,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其发生率逐渐升高,并有年轻化的倾向!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因骨质增生,颈椎周围病变,颈肩变化等原因,使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出现的一种症状,主要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焦虑,颈肩疼痛,心悸,甚至晕厥等,这种症状的出现与姿势密切相关[1]。
在中医学看来,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又称“相痹”,即“闭塞”,是指经络不通,导致气血上冲,导致心神失守,给患者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不便、疼痛,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因此,快速、安全、简单、价格低廉是其治疗的基本原理。
中医对颈源性眩晕进行治疗,可以采用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和推拿三种方式,针灸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针灸深入到体内的某些穴位来实现治疗,其作用是疏通经络,祛除邪气,协调阴阳等。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患颈源性眩晕的患者有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选取的患者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患者人数有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患者年龄在19-28(24.99±6.95)岁;乙组患者人数为3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1,患者年龄在20-29(25.52±5.33)岁。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标签:颈性眩晕;治疗;综述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1],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
CV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名称,可由颈椎病所引起,现代医学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食管压迫型。
属中医学“眩晕”、“眩冒”范畴。
中医学一般将CV从肝立论,其病位在脑。
相关文献显示,45%以上的CV患者为脑血管病患者,而其中62%的人有颈椎病,且有眩晕症状[2]。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CV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现将CV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1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1.1 西医学认识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和了解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公元前2600多年的古埃及外科论著《The EdwinSmith Papyrus》里,就有了颈椎病的记载,这是人类对颈部损伤最早的记载[3]。
颈椎病研究的先驱借助病理解剖、影像学观察、临床手术探查等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进行了系统规范的研究。
颈性眩晕是由颈部疾病所致的脑干前庭中枢功能紊乱所产生的头晕症状及不安全感,可伴有眼震、平衡障碍及恶心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多在起卧床、低头、仰头、转头等头颈部体位变化时被诱发。
常见的病因包括颈部周围骨路、肌肉、韧带、椎动脉解剖结抅或功能异常,如颈部软组织炎症、颈推失稳、颈椎外伤或颈推管狭窄等。
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本体觉异常传输”、“后循环血流异常改变”及“植物神经紊乱”等假说,但尚无一种能够独立、完善阐释“颈性眩晕”临床特征的学说成立。
明确能够引起颈性眩晕的疾病近百种,与耳鼻喉科、神经内科、骨科、眼科、心内科等十余学科相关联,相关学者多局限于自身专业领域,无法有效深入研究颈性眩晕的致病机制,往往停留于病案报道或临床经验总结。
中医对颈性眩晕治疗进展【摘要】随着中医学的迅速发展,中医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获得了重大突破。
在治疗剂型、治疗途径上,中医均具有其明显的临床优质。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中医;颈性眩晕;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015-01颈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病主要因患者颈部外伤或退变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影响到前庭平衡器官的供血、供氧所引发。
颈性眩晕主要临床特征为患者出现眩晕症状,并伴有颈部不适感。
中老年人群是颈性眩晕病的主要发病人群,需加以关注。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就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进展进行分析。
1 中药治疗理论研究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性眩晕的致病机制尚未统一。
但部分学者指出,颈性眩晕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进而造成椎基底动脉缺血及本体感觉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在于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调节神经兴奋性与改善体液因子致病等方面。
随着中医学治疗的不断发展,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途径变得多样化。
2 中药治疗给药途径研究在中医的迅速发展下,中药给药途径丰富多样。
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中药途径主要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两种。
而内治法又分为口服汤剂、成药、穴位注射或静脉给药;外治法分为膏药或药膏外敷,中药热敷、中药塌渍、中药熏蒸、汽化热疗、中药透药、中药离子导入及灸疗等。
3 单味药、药对运用研究天麻、葛根、白芍、天麻合钩藤等单味药物与药对在颈性眩晕疾病中已获得了一定运用,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了上述药物的治疗依据。
其中,天麻对降低血管阻力、促进脑血流效果显著,并伴有一定的程度的镇静与消炎效果,可有效预防眩晕。
葛根对改善微循环及心脑功血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可有效解除血管痉挛,达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白芍同样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并可达到镇痛、抗炎的效果。
药物天麻合钩藤药可降低患者血管阻力,扩张血管,同时具有降压及扩张血管的作用。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3), 531-53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3080颈源性眩晕的中医研究进展张成宇1,沈永勤2*,关亚楠1,张 函1,马芬梅1,马晓贞1,朱港星1,沈 恬21青海大学,医学部,青海 西宁 2青海省中医院,针灸推拿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2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2日摘要 颈源性眩晕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中医诊疗颈源性眩晕主要是在中医经络理论及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中医致病因素,选用辩证纶治方法采取最优的中医药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治疗、针刺治疗、推拿手法治疗、艾灸治疗、微针刀疗法等。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颈椎病,致病因素,中医治疗进展Advances i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n Cervicogenic VertigoChengyu Zhang 1, Yongqin Shen 2*, Yanan Guan 1, Han Zhang 1, Fenmei Ma 1, Xiaozhen Ma 1, Gangxing Zhu 1, Tian Shen 21Medical Institut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Qingha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Feb. 20th , 2023; accepted: Mar. 9th , 2023; published: Mar. 22nd , 2023AbstractThe pathogenesis of cervicogenic vertigo has not yet been unified. The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vertigo in TCM is mainly guided by the meridian theory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TCM, through ana-lyzing the causative factors of TCM and adopting the optimal TCM treatment method of dialectical spell treatment.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s of TCM for cervicogenic vertigo includ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ui-na manipulation, micro-needle knife therapy, etc. *通讯作者。
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源性眩晕1则
赵崇智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3(28)7
【摘要】1病案赵某,男,57岁,于2012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并随体位改变而加重,转右侧时尤甚,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颈椎病。
经治疗后好转,但仍反复发作。
1周前,因劳累过度症状加重,于晨起时眩晕明显,无伴呕吐,血压130/80mmHg,颈项强痛,肩背酸困不适,手臂麻木,舌质暗,脉沈细。
【总页数】1页(P1449-1449)
【作者】赵崇智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手法复位配合推拿整脊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2.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
3.针刺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
4.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50例
5.浮针疗法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җ基金项目: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鲁卫函 2019 67号);高血压中医社会化管理体系的示范应用研究(J D Z X 2015105):彭伟,E -m a i l :p e n gw e i 0625@163.c o m 第一作者:韩霖,E -m a i l :h l 176********@163.c o m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җ韩霖1赵雷勇2,彭伟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ʌ摘要ɔ 眩晕是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其发病常涉及多个学科㊂中医适宜技术为我国传统疗法,应用历史悠久,以简㊁便㊁效㊁廉的特点被大众所认可,将中医适宜技术用于治疗眩晕,有效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该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ʌ关键词ɔ 中医适宜技术;眩晕;针刺;艾灸;中医特色手法;代茶饮;贴敷;刮痧;中医微创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331 眩晕是指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以天旋地转感较为常见㊂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诊疗常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占5%~10%,在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1]㊂中医适宜技术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具有突出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具有适用范围广㊁操作方便㊁疗效好㊁安全等优点㊂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取得显著的疗效㊂本文将临床常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诊疗中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以期为眩晕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借鉴㊂1 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眩晕的记载始于‘黄帝内经“,被称作 眩 或 眩冒 ㊂‘黄帝内经“认为肝气上冲脑窍与髓海不足是导致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㊂汉㊃张仲景首次提出外感与外感误治后皆可致眩晕㊂外邪侵袭少阳经腑,与运气相合而热化,郁火上犯脑窍而发眩晕;外感误治后损伤阳气,阳气不足则无力运化水液,痰饮内生阻遏清阳致眩晕㊂朱丹溪认为眩晕多为痰火夹气虚而作,以痰火为主㊂明㊃张介宾认为眩晕的发作与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占十之八九,而痰㊁火仅占十之一二㊂‘医宗金鉴“指出跌打损伤所致的眩晕多由瘀阻脑络,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脑窍所致㊂黄健庭等[2]通过对200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发现,眩晕的病位以心㊁脾为主,病理因素中痰㊁瘀㊁风㊁气虚㊁血虚较为多见,痰瘀阻窍型㊁风痰上扰型㊁气虚痰湿型为常见的证型㊂孙莉等[3]认为心脑共主神明,脑是神明的载体,心是神明的功用体现,并提出神明失用为眩晕发病的主要病机㊂王轩烨等[4]认为眩晕久治不愈,多从单一证型向寒热错杂证型转变,并提出寒热错杂证其寒以脾肾阳虚为本,其热多为心㊁肝㊁胃郁火㊂邓振兴等[5]从 一气周流 立论,认为土运失常㊁木气升发太过所致的肝阳上亢和瘀血阻窍是导致眩晕的主要原因㊂2 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中的应用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中医适宜技术中治疗眩晕常用的方法㊂针刺疗法相比西药治疗,具有成本低㊁不良反应小的优势㊂苏利梅等[6]从肝论治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以 飞针三法 之注射式取秦氏头皮针安神醒脑厥阴区治疗,治疗15d 后,总有效率为96.7%㊂傅敏等[7]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毫火针点刺松解手足三阳经经筋循行路线及颈肩背部等结筋病灶点,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发现在改善患者眩晕程度㊁频率㊁持续时间及复发率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嗜睡㊁疲惫㊁乏力等不良反应㊂张旭东等[8]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眩晕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5.2%,说明浮针松解肌肉浅筋膜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确疗效㊂丁成竟[9]将66例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选取颈夹脊穴㊁百会㊁风池㊁率谷㊁内关㊁太冲㊁丰隆㊁行间进行常1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颈夹脊穴交叉电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可促进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缓解眩晕程度㊂除上述针刺方法外,耳针治疗眩晕也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近年来临床报道较少,且诸多针灸流派之间无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未来有必要做进一步的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各流派之间的理论共性㊂2.2中医特色手法中医特色手法治疗眩晕主要作用于颈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纠正椎间关节紊乱,改善肌肉粘连㊁痉挛及颈间血液循环[10]㊂徐西林等[11]总结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指出根据 筋出槽 骨错缝 理论可将颈性眩晕分为4型3期,并提出急性期用整骨手法㊁缓解期重视理筋手法㊁康复期以传统导引功法针对性锻炼的治疗思路㊂宁振振等[12]选取9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推拿手法和龙氏正脊手法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表明龙氏正脊手法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㊂高新等[13]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点穴经筋疗法,对照组口服中成药眩晕宁片,治疗10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且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㊂刘再高等[14]在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给予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治疗5d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㊁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评分㊁眩晕障碍量表(D H 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枕颈交界区为颈性眩晕推拿治疗中重要的施术区域㊂上述研究的病种以颈性眩晕为主,未将其他类型眩晕患者纳入研究,且施术部位局限于颈部,研究存在局限性,且手法治疗存在二次损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治疗时应详细检查,仔细诊断,防止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对于能否从远端施以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及能否运用推拿治疗其他类型眩晕也应仔细考量㊂2.3艾灸艾灸是用燃烧艾叶所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散寒活血㊁温通郁滞气机而防病治病的治疗方法㊂在眩晕的治疗中,艾灸多选用头颈部穴位㊁手足阳明经合穴㊂艾灸的热辐射效应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动脉循环[15-16]㊂蔡树河[17]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艾灸镇静穴㊁百会穴及口服倍他司汀治疗,结果显示镇静穴组㊁百会穴组㊁药物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7%㊁86.2%㊁89.7%,说明艾灸镇静穴可以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不适感,临床疗效优于艾灸百会穴㊂罗文君等[18]采用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组采用百会压灸及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悬起灸百会及基础治疗,结果显示压灸及悬起灸百会均可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脑动脉血液流速,但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说明在选用艾灸百会穴治疗眩晕时,压灸法优于悬起灸㊂孙继飞[19]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麦粒灸 中风七穴 (百会㊁风池㊁大椎㊁肩井㊁曲池㊁间使㊁足三里),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㊂目前艾灸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中以常规温灸法为主,对于脐灸㊁督灸㊁壮医药线灸等特色灸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相对不足,且艾灸存在烫伤的风险㊂因此,医师在治疗时应谨慎操作,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加强特色灸法在眩晕病中的临床应用,为探究治疗眩晕的最佳艾灸方案奠定基础㊂2.4代茶饮、中药外用贴敷中药口服是治疗眩晕的常用治疗方式,但是很多患者因中药口味欠佳或煎煮不便等原因而放弃中药治疗,中药代茶饮㊁中药外用贴敷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㊂中药代茶饮具有口味甘淡平和㊁服用方便㊁药效充分的特点㊂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性眩晕治疗中,运用钩藤菊楂茶饮方(天麻㊁山楂㊁钩藤各6g,白蒺藜㊁菊花㊁决明子㊁牛膝各3g)疗效明显,高于口服缬沙坦胶囊治疗[20]㊂中药外用贴敷可避免产生胃肠道反应,通过药物作用持续刺激穴位,从而发挥治疗作用㊂邓正明等[21]采用自拟中药外用方(天麻㊁白附子㊁磁石㊁石菖蒲㊁泽泻㊁生姜)贴敷风池㊁翳风穴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0%㊂涂巧梅[22]在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的研究中,予中药穴位贴(透骨草㊁威灵仙㊁川芎㊁当归㊁天麻㊁丹参㊁三七㊁延胡索㊁葛根等)贴敷双足涌泉穴,结果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疗效显著㊂虽然中药贴敷治疗眩晕疗效确切,但是过敏体质对于敷贴和中药膏过敏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贴敷前需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严格筛选适用人群,避免不良事件发生㊂2.5中医微创疗法中医微创疗法以中医五体理论和运动解剖学为基础,选用特定针具,在病变部位施以2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F e b .2024,V o l .32N o .3刺㊁切㊁割㊁剥等治疗,具有损伤小㊁疗效好的特点[23]㊂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微创以颈椎局部治疗点为主㊂王刚等[24]将9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对照组给予针灸㊁局部按摩治疗㊂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㊂沈闻欣[25]通过刃针百会㊁双侧风池㊁C 2棘突及双侧旁开1c m 处㊁双侧C 1横突后结节㊁双侧C 6~7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发现刃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㊂陈柱[26]研究发现在C 4~6颈夹脊穴㊁双侧风池㊁双侧天柱㊁大椎处微创埋线能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程度㊁发作频次㊁持续时间,且疗效优于针刺治疗㊂李修鹏等[27]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拨针组㊁针刺组,拨针组在第7颈椎棘突顶点与两侧完骨穴进行松解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拨针组总有效率为100%㊂中医微创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虽然在眩晕的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但相对其他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微创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存在损伤神经的风险,其治疗操作多在局部麻醉状态下进行,患者的认可度相对较低㊂因此,积极探寻合适的针具,减少操作创伤是中医微创疗法进一步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㊂2.6 刮痧 刮痧是以边缘钝滑的器具蘸取介质在人体体表刮拭,使皮肤出现红色出血点,以达到行气血㊁通经络㊁和阴阳的中医特色疗法㊂研究表明,刮痧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具有提高新陈代谢㊁改善内分泌及加强神经调节的作用[28]㊂何怡等[29]在治疗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中,对照组采用耳石复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干预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高于对照组的66.7%,说明耳部全息刮痧疗法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有较好的效果㊂丁金磊等[30]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特色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特色组采用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刮痧治疗,结果显示特色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传统组的76.7%,且特色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改善情况均优于传统组(P <0.05),说明特色整经刮痧技术较传统刮痧更适合治疗颈性眩晕㊂目前对于单独运用刮痧治疗眩晕的临床报道较少,且疗效机制论述缺少说服力㊂在多数临床研究中,刮痧仅作为辅助治疗,其单独使用是否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探究㊂2.7 综合治疗 针刺㊁艾灸㊁中医特手色法等单独运用虽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有研究指出,在临床中多疗法联合使用可明显缩短眩晕患者的获效时间,且远期疗效更佳㊂研究显示,采用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治疗10d 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6.7%,高于传统针刺组的80.0%,说明针灸联合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传统针刺[31]㊂戴李国等[32]对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进行临床观察,观察组采用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92%和89.58%,且观察组随访复发率更低㊂周慧萍等[33]在颈性眩晕的诊疗中,对照组予以头穴透刺和普通针刺,试验组予以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治疗,干预后,试验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㊂李少娟等[34]研究发现,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改善D H I 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且对复位后残余症状有明显疗效㊂近年来综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以中药内服与中医适宜技术结合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综合治疗以针灸与手法结合为多,其他适宜技术结合的报道相对较少㊂因此,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中医适宜技术联合使用治疗眩晕的最佳方案㊂3 问题与展望眩晕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复杂,西医认为眩晕是包括视觉㊁位置觉㊁前庭功能障碍等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通常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常涉及多个学科专业,需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具体分析[35]㊂中医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准则,认为眩晕的证候分类以虚证为主,常呈虚实夹杂之象,运用中药㊁针刺㊁艾灸㊁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㊂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发现,中医适宜技术在眩晕的诊疗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涉及病种量较少,多为颈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二是基因表达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且临床研究中试验的样本较少,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㊂因此,后期应纳入更多的病种,3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F e b.2024,V o l.32N o.3进行大样本随机㊁双盲和前瞻性研究,制定统一的治疗评估标准,并将现代分子生物医学技术运用到传统医药中,进一步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使临床治疗更具有靶向性,真正揭示和突显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眩晕的优势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4):402-406.[2]黄健庭,杜文兵,徐珊.眩晕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7):1398-1402.[3]孙莉,韩琦,刘寅,等.从神论治眩晕中医理论探微[J].吉林中医药,2020,40(3):312-314.[4]王轩烨,沈浩,刘红权.刘红权辨治眩晕病寒热错杂经验[J].四川中医,2019,37(3):1-2.[5]邓振兴,伍艺灵.从 一气周流 探讨眩晕病的治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7-9.[6]苏利梅,潘杰.秦氏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气虚血瘀型头晕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6):58-59.[7]傅敏,吕亚南,钟维章,等.毫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506-5509.[8]张旭东,王霞,王晓玲,等.浮针治疗椎动脉型眩晕216例[J].武警医学,2020,31(1):64-65.[9]丁成竟.颈夹脊交叉电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10]李黎,吴山,范志勇.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量化及作用机制[J].医用生物力学,2016,31(6):562-565. [11]徐西林,张晓峰,胡海,等.张晓峰教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9):79-82.[12]宁振振,王林,徐志丹,等.龙氏正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7):982-984.[13]高新,罗扬,吕亚南,等.点穴经筋疗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对照研究[J].光明中医,2020,35(18):2888-2891. [14]刘再高,金红姝,周亚,等.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20,35(5):250-253. [15]吴翠娟,刘芳,黄惠榕,等.灸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的M e t a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5):73-80.[16]韩园园.养血清脑颗粒联合艾灸治疗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9):66-68. [17]蔡树河.艾灸镇静穴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76-79.[18]罗文君,周剑宇,王正阳,等.压灸百会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9:5.[19]孙继飞.麦粒灸 中风七穴 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20]沈英.钩藤菊楂茶饮加味对高血压性眩晕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5):653-656. [21]邓正明,张丽瑛,苏丽芳,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8-120.[22]涂巧梅.穴位贴敷在脑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3):198-199. [23]董福慧.中医微创技术的精准应用[J].中国骨伤,2018, 31(6):493-496.[24]王刚,傅艳倩,胡洪平,等.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0,15(18):2799-2802,2807.[25]沈闻欣.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2.[26]陈柱.穴位埋线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2021.[27]李修鹏,胡丙成.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25(3):400-401. [28]丁欢,陈宇婧,李玮彤,等.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4):537-540. [29]何怡,潘柳英,钟小容.耳部全息刮痧在老年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护理, 2021,13(8):492-494,504.[30]丁金磊,谢林,邴兴红,等. 特色整经刮痧技术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9,37(4):201-203.[31]王有宇,祝志强,殷继超,等. 小醒脑开窍 针刺法联合 韦氏 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60-64.[32]戴李国,何育风,黄锦军,等.周天推督调脊手法㊁刺血和穴位注射三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4):738-743. [33]周慧萍,刘吉昌,杨清,等.头穴透刺联合隔物灸对颈源性晕眩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颈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16):35-37.[34]李少娟,李丽霞,陈楚云.火针补髓益脑法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11):2129-2134.[35]白雅,付炜,韩军良.‘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解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2):150-152.(收稿日期:2022-10-14)[编辑:白晓晖]40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2月第32卷第3期。
辨证分型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一、问题概述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颈部疼痛、僵硬和头部晕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
目前,对于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辨证分型治疗的方式,观察其在颈源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目的1. 探究辨证分型治疗在颈源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2. 分析辨证分型治疗对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 提高临床医生对颈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
三、研究内容1. 回顾性分析近5年间在我院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2.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辨证分型,将其分为不同的治疗组,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疗效差异;3. 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对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四、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2. 研究对象: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
3. 研究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组,并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开展针灸、推拿、艾灸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不同治疗组之间的疗效差异。
五、预期结果1. 本研究将通过大量回顾性数据,表明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于颈源性眩晕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2. 在辨证分型治疗颈源性眩晕中,应注意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证型,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风险。
3. 提供针对颈源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促进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提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六、意义和价值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在颈源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并对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提高医生对于颈源性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水平,加强临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体验。
CJCM 中医临床研究2018年第10卷第18期中华医学·血证·心脑血管-39-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黄立莉1陈泽林1钟红英2成林平1 施金杉1郑碧波1 刘富林1(1.广州市东升医院,广东广州510120;2.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广州,510430)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18-0039-03证型:BGD【摘 要】因颈部结构紊乱或颈椎病而发生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痹证”“颈肩痛”等范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其发病一般认为与肝肾亏虚、气血及痰瘀关系密切,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有:推拿手法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以及中药针灸联合手法治疗等,均取得显著疗效特别是龙氏手法配合治疗效果更优,所以采用龙氏正骨手法配合中药复方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好方法。
【关键词】颈性眩晕;中医药疗法;综述【Abstract】Dizziness caused by neck structure disorder or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called cervical vertigo, which belongs to the categories of "vertigo", "headache", "bi syndrome", "neck and shoulder pai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in recent years. Its pathogenesis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 qi and bloo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The main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mass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hich achieves significant effect. Long’s bone-setting technique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Therefore, it is a good method to treat cervical vertigo by using Long’s bone-sett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Cervical vertigo; TCM therapy; Review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18.017因颈部结构紊乱或颈椎病而发生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1]。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眩晕52例目的观察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6月住院及门诊收治的颈椎病眩晕患者52例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正骨理筋、旋转复位等方法治疗,治疗组给予加减葛根汤及针刺穴位等治疗,两组治疗均1次/d,以1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7%。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对于常规单纯推拿手法治疗,中医综合治疗颈椎病能明显提高治疗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CM comprehensive therapy to treat 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MethodsIn May 2012 to June 2013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52 patients with vertig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26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ES the massage, bonesetting principle, methods of treatment, such as rotating reset to add and subtract puerarin treatment group soup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treatment are 1 times a day, for 1 week for a period of treatment,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30%,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3.07%. After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Conventional pure massage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ment can obviously improve curative effec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Cervical spondylosis; Vertigo;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cupuncture; Add and subtract kudzuvine root soup頸椎病引发的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1]。
中医药物治疗眩晕:传统疗法与现代研究进展眩晕,又称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周围环境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伴随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常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等问题相关。
以下将介绍中医药物治疗眩晕的传统疗法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1.眩晕症在生活的某些瞬间,你是否曾感觉周围的世界开始旋转,仿佛一切失去了稳定?这种感觉被称为眩晕,它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头痛等不适感。
眩晕虽然并非独立的疾病,却是众多疾病和情况的共同症状之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眩晕,以其特有的旋转或不稳定感,常常使人感到身处一片混乱之中。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与内耳问题相关,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内耳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当其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或受损时,就会产生旋转、晃动或失衡的错觉。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导致眩晕。
脑部损伤、中风等情况可能影响大脑的平衡中枢,从而造成眩晕。
颈椎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眩晕原因,因为颈椎的问题可以影响血液供应和神经传导,从而导致眩晕症状。
药物副作用、血压异常、情绪压力等也可能导致眩晕。
药物中一些成分可能干扰平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眩晕。
血压异常,如低血压,可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情绪压力和焦虑也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引起眩晕。
对于那些频繁出现眩晕症状的人,尤其是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寻求医疗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眩晕的具体原因。
这种个性化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缓解症状。
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但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药物可以用来减轻症状,物理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和气血流动来缓解眩晕。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恢复平衡和协调功能,从而减少眩晕的发作。
1.传统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治疗眩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颈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临床进展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眩晕、平衡失调、颈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发病,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
中医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有独特的疗效,治疗方法较多,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标签:颈源性眩晕;中医治疗法;临床进展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以眩晕、平衡失调、颈肩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是眩晕具有体位性诱发或加重[1]。
本病以中老年人多见,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脑力工作者的增加,在青年人中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其发病机制复杂,西医认为引起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机制在于两个方面,椎动脉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2]。
颈源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灵枢.口问》篇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了眩晕的病名。
本病病因病机为肝肾两虚、气血虚衰,使风寒湿邪阻塞经络,进而气滞血瘀,筋脉失养,发为此证。
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中医疗法在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填精生髓等作用。
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独特的疗效。
陈培芳[3]将颈源性眩晕患者131例随机分成针刺组(治疗组76例)和药物组(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治疗颈源性眩晕、头痛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0%和78.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
坑忠训[4]以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结果痊愈9例,占25.0%;显效15例,占41.67%;好转lO例,占27.78%;无效2例,占5.56%。
总有效率94.44%,愈显率66.67%。
史莹莺[5]对确诊为颈源性眩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各50例,头针组组采用头针合并针刺的治疗方法,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96%,高于传统针刺组的74%及西药组的84%,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赵崇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颈源性眩晕是一种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且多数患者伴有颈肩、颈枕部疼痛的临床常见疾病。
中医学在治疗颈源性眩晕方面有独特的疗效,治疗方法较多,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现对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颈源性眩晕;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8X(2013)05-0049-02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
临床上表现为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
当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可伴有恶心、耳鸣、视物不清、肩臂麻木不仁等症,走路不稳,甚至猝倒,可因颈部位置改变而立即清醒。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工作的劳累,不仅中老年人本病发病率上升,而且在部分青年人当中,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颈源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灵枢·口问》篇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提出了眩晕的病名。
其内因总责之于肝肾气血不足,筋脉空虚,外因乃感受风寒湿邪,日久痰浊瘀血蕴积,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
本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中医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现笔者将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药物疗法1.1中药内服法临床多用益气和血、补肾舒筋、化瘀通络,祛湿化浊药物进行治疗。
黄氏[1]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与对照组30例口服盐酸氟喹利嗪做比较。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中主要取黄芪补中益气,配伍人参、炙草更增补益气血的功效,升麻、柴胡可升举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使水谷精微得以灌注内外上下,营养全身,不致聚湿为浊,阻碍气机的升清降浊。
眭氏等[2]运用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颈源性眩晕52例,结果临床痊愈17例,显效2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愈显率76.72%。
夏氏[3]将筛选出的100例颈源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
治疗组用加减葛根汤治疗;对照组用山莨菪碱静脉输液,并口服盐酸地芬尼多片。
两组均7d 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0%,对照组为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中药外治法颈源性眩晕的外治药物亦多采用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之品。
中药外治法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师氏等[4]运用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112例。
处方:当归30g,寄生18g,羌独活各30g,桃仁20g,红花10g,苏木15g,荆芥50g,防风30g,前胡30g,千年健50g,生乳没各30g,透骨草50g,伸筋草50g,生大黄20g,生山栀20g,生黄柏25g,白芷25g,细辛10g,艾叶50g,海桐皮30g,五加皮30g,桂枝15g,冰片3g。
结果:临床治愈83例,无效3例,治愈率74.71%,治显率91.96%,总有效率97.32%。
中药熏蒸疗法通过皮肤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加上药液的温热作用,可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李氏[5]运用自制的外敷药颈敷散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50例,处方:川乌、草乌各50g,红花、鸡血藤、葛根各30g,乳没药各10g,羌活、独活各20g,当归、丹参各30g,薄荷10g,适量冰片。
结果:治愈21例,有效2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00%。
2非药物疗法2.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独特的疗效,具有调和阴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填精生髓等作用。
临床上常用穴位有风池、百会、内关、关元、丰隆、肝俞、肾俞等。
范氏[6]以针灸三通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将三通法(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同时应用于患者。
结果:治愈16例,占32.00%;好转30例,占60.00%;未愈4例,占8.00%。
坑氏[7]以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结果痊愈9例,占25.00%;显效15例,占41.67%;好转10例,占27.78%;无效2例,占5.56%。
总有效率94.44%,愈显率66.67%。
周氏等[8]运用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与电针组做比较,结果温针组有效率为97.67%,电针组91.67%,显效率温针组为83.72%,电针组为54.1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秦氏等[9]以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8例,结果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9%。
2.2针刀疗法小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观点,将中医针灸的“针”和西医手术的“刀”融为一体的疗法。
一方面利用针的作用,刺激局部穴位,调节整体治疗疾病。
另一方面又可发挥外科手术刀的作用,对局部粘连的筋膜、肌肉、韧带等进行切割、松解,加上适当的手法辅助治疗,可剥离粘连、松解肌肉,使局部血液循环重新恢复[10]。
毛氏[11]以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并设20例采用除小针刀疗法以外的其他传统疗法,如针灸、推拿及中西药物治疗等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60.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王氏等[12]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与针刺疗法相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眩晕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上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陈氏等[13]通过颈2棘突项韧带的松解治疗颈源性眩晕20例,与口·94·中医外治杂志2013年10月第22卷第5期服灵胶囊组20例相对比,两组治疗两周后有效率口服药组50.00%,针刀松解组90.00%,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药物(P<0.05),两组治疗后半年随访,口服药组有效率25.00%,针刀松解组95.00%。
姜氏等[14]以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40例,以运用针灸疗法的40名患者相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3推拿疗法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手法不尽相同,通过手法治疗可以有效地放松肌肉,解除血管痉挛和被压迫,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松解粘连,纠正椎体的移位和关节紊乱。
但在推拿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手法的力度,防止粗暴手法损伤机体。
徐氏等[15]在重点揉拿后头部和颈项部的脑空、玉枕、风池、风府等穴位的基础上,运用枕颌拔伸闪拉治疗疗颈源性眩晕117例,临床治愈68例,症状明显减轻29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44%。
江氏等[16]采用手法松解颈部软组织的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52例,经治疗后50例眩晕症状消失,3个月内症状均未复发,少数患者若再有发作,往往症状较轻,安静休息或少量服用药物即告缓解。
朱氏等[17]以体位疗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41例,与对照组41例采用敏使朗口服加枕颌牵引治疗比较。
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治愈率36.59%,总有效率97.60%,对照组愈7例,治愈率17.07%,总有效率75.60%。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综合疗法曲氏等[18]采用旋转复位,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68例,治愈38例,占55.88%;好转23例,占33.82%;无效7例,占10.29%。
总有效率89.71%。
谭氏[19]以推拿按摩,手法牵引复位结合药物治疗颈源性眩晕,在5例典型病例中,通过3个 6个疗程的治疗,全部临床治愈。
其中3例随访1a无复发。
熊氏等[20]运用中药离子导入结合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237例,以百会、关元、风池和颈椎夹脊穴为主,临证加减。
用中药酊剂均匀地涂在布垫上,放在患者肩痛点处(正极板),另一湿布垫放在另外的病变处(负极板),并用沙袋压实,接通治疗仪治疗,1次/d,20min/次。
结果:痊愈203例(占85.65%),显效28例(占11.81%),好转6例(占2.53%),有效率100%。
熊氏[21]以葛根素注射液结合银杏叶片治疗颈源性眩晕69例,治疗15d后,痊愈43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治愈率62.32%,总有效率95.65%。
4讨论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众多,疗效肯定,标本兼治,并发症少,同时由于方法简便、安全、费用低等特点,患者乐于接受。
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颈源性眩晕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
从临床上看,本病以气虚血瘀证、痰蒙清窍证和风阳上扰证较为常见。
根据不同证型,治疗或以补气活血为主,或以祛痰开窍为主,或以平肝潜阳为主。
另外还要重视整体与局部兼顾,内治与外治结合,才能综合发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化浊通窍等作用,不仅有利于舒缓肌肉组织的紧张和痉挛,松解颈枕部软组织的粘连,同时还可整复颈椎各个小关节的错位,校正颈椎生理幅度,解除对神经纤维和椎动脉的压迫和牵拉,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使髓海充养,血气冲和,晕动自除。
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仍局限于临床病例的观察,远期疗效观察还有待加强;非药物疗法的治疗机理也尚未明确;操作规范也尚未统一;治愈标准尚缺乏定量的客观指标,缺少科学的、权威的和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
因此,找到科学的严格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方法以明确其治疗机理是提高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1]黄昌计.中医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16:113-115.[2]眭承志,陈少玫,程火生.活血化瘀法对中老年颈源性眩晕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41-142.[3]夏志强.加减葛根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源性眩晕5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7):31-32.[4]师彬,朱培灵,高鑫,等.中医外治颈源性眩晕11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5):20-21.[5]李晓娟,刘延梅.针刺中药外敷并用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1):102-103.[6]范盛凯.针灸三通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2003,2:40.[7]坑忠训.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J].天津中医,2001(1):31.[8]周丽莎,朱书秀.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6):12-13.[9]秦秀娣,赵海音.汤氏头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3):29-30.[10]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6.[11]毛伟洪.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6):478-479.[12]王海东,李伟青.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评价[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4):21-23.[13]陈霞,杨谦.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197.[14]姜益常,邵加龙,杨志国,等.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1):90-92.[15]徐臻,丛日照.手法为主综合治疗颈源性眩晕117例[J].颈腰痛杂志,2004,25(6):454.[16]江亿平,王福根,李大军.颈源性眩晕手法治疗52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3059.[17]朱金华,鲍自立,江萍,等.体位疗法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11-112.[18]曲安龙,李雅南,刘峰卫.旋转复位法、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J].吉林中医药,2010,30(6):514-515.[19]谭崇展.综合治疗颈源性眩晕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3):16-17.[20]熊冠宇,朱恪材.针灸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源性眩晕237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24.[21]熊晓星.葛根素注射液结合银杏叶片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32(5):398-399.作者简介:赵崇智(1990-),男,大学学历,现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