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路弯沉报告-车道路床
- 格式:doc
- 大小:934.00 KB
- 文档页数:24
路基路面弯沉检测报告一、引言路基路面是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体重及交通运输的力量。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可能会出现弯沉现象,给行车和行人带来安全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条路段进行了弯沉检测,并编写了本报告。
二、目的本次弯沉检测的目的是评估路基路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提供参考。
三、检测方法我们采用了专业的路面弯沉检测仪器对目标路段进行了检测。
该仪器采用电子传感器检测路面的变形情况,能够精确测量弯曲和下沉的数值,并生成相应的检测报告。
四、检测结果根据检测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弯曲根据仪器测量数据显示,目标路段的弯曲程度较为显著。
弯曲现象以路面的中央部分为主,两侧相对平整,弯曲程度的最大值达到了12毫米。
2.下沉在检测中发现,目标路段的下沉现象也比较明显。
下沉主要出现在车辆经过的轨迹线上,下沉的程度不均匀,最大下沉值达到了18毫米。
3.变形分布路基路面的弯曲和下沉变形主要集中在道路的中央,两侧变形较小。
弯曲和下沉变形的范围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五、原因分析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经验,弯沉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隧道相对较长,隧道内的土地质量可能不均匀,导致结构不稳定,从而产生弯沉现象。
2.地下水位较高,会对路基路面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弯曲和下沉的发生。
3.路基路面的材料质量不佳,或施工工艺不当,导致路基路面的强度不够,易产生弯沉现象。
六、建议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地质勘探和隧道设计,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土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减少弯沉的可能发生。
2.对该路段进行加固处理,包括增加路面的厚度和使用更强度更高的材料,以提升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
3.进行排水改造,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对路基路面的影响。
4.定期对路基路面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修补已出现的弯沉现象,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七、结论通过本次检测,我们发现目标路段存在明显的弯沉现象,可能对行车和行人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道路弯沉报告模板一、背景本报告为对某道路的路基沉降情况进行的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路政部门的修建和维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包括段落代码为XXX-XXX的某条道路,共涉及X个弯道。
三、调查方法该调查采用实地测量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一)实地测量本次调查采用了以下实地测量方式:•坡度测量:采用倾斜仪仪器,在弯道各点测量弯道内外的坡度,并计算相应的弯度与角度。
•里程测量:采用测距仪仪器,在弯道始、终点与中点进行测距,得到弯道长。
•道路板块沉降测量:依据道路路面损坏状况分局部进行测量,采用非接触式激光测高仪。
(二)统计分析在实地测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和分析。
四、调查结果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调查结论:1.道路弯道沉降情况在调查范围内,总共涉及X个弯道,经过测量统计,其中Y个弯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情况。
其中部分弯道的沉降情况已经达到XXmm左右,需要及时处理。
2.弯道坡度情况在调查的弯道中,有部分弯度和坡度超标,需要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来进行调整。
五、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道路维修针对出现沉降情况和道路破损的部分,推荐对相应的路段进行维修。
可以选择采用砂浆加固、加铁板加固等方式进行修复。
2.坡度调整对于弯道坡度较大的部分,可以考虑使用机械刨路机进行打磨,以调整道路坡度。
3.新建设施对于弯道路况较差、车辆经过缓慢的部分,可以考虑新建辅道或加设超车道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六、总结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本次调查发现道路弯沉情况普遍存在,需要加强维修和管理工作。
希望路政部门能够及时处理问题,让道路更加安全、便捷。
路床弯沉值合格标准
路床弯沉值是测评路面平整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合格标准通常取决于具体的道路等级、设计标准和交通流量等因素。
在中国,目前公路工程规范(GB 50818-2013)中规定的路基填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中,对路基垫层和基层的弯沉值标准有具体规定,如下:
1. 坚实路基垫层(不包括盖面层)的弯沉(mm)应满足以下标准:
- Ⅰ级公路:≤8.0
- Ⅱ级公路:≤10.0
- Ⅲ级公路:≤12.0
- Ⅳ级公路:≤15.0
2. 基层的弯沉(mm)应满足以下标准:
- Ⅰ级公路:≤10.0
- Ⅱ级公路:≤12.0
- Ⅲ级公路:≤15.0
- Ⅳ级公路:≤20.0
对于高速公路、重要公路和特殊公路,其弯沉值标准还会更加严格。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适用于新建路基填筑工程的质量控
制,对于已有的老化路面可能存在较大偏差。
同时,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人为因素等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
路面弯沉标准值
路面弯沉是指在车辆通过弯道时,由于车辆自身重量和曲线半径的影响,路面会产生一定的沉降现象。
为了确保路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各国都制定了路面弯沉的标准值。
根据中国的标准《公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TG D50-2017),公路弯道的沉降标准值如下:
1. 主线道路:公路主线道路的沉降标准值为0.1‰。
2. 其他道路:次要道路、支路和旅游景观道路的沉降标准值为0.15‰。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值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公路而设定的,具体的路面弯沉标准值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此外,标准值还可能根据车辆通行量、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因素进行调整。
对于实际的道路施工和验收中,通常会进行路面弯沉的测量和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过高的路面弯沉可能导致路面不平整、驾驶不稳定等问题,对行车安全和舒适性有较大影响。
因此,合理控制和监测路面弯沉值对道路工程的施工和维护至关重要。
F33-2
道路路床或基层弯沉值检验报告
工程名称
委托单位
施工单位
起止桩号
见证单位
检验依据
天气及气温℃
装载车型号—
后轴称重t
轮胎气压MPa
龄期天
测试项目计量单位
测点总数N点
舍点数 n点
平均值 L00.01mm 修正前
0.01mm
标准差 S0
平均值 L
00.01mm 修正后
标准差 S
00.01mm 代表弯沉值 L r0.01mm
结论
备注
技术负责人:校核人:
委托编号:
检验编号:
委托日期年月日
检验日期年月日
报告日期年月日
道路等级
见证人
基本参数
路表温度℃
保证率系数Za
车载换算系数k1
季节影响系数k2
龄期换算系数k3
检验结果
标准要求计算结果
—
L± (2~3)S
—
—
—
—
检测单位(盖章)计算人:测试人:。
道路路基弯沉值合格标准
道路路基弯沉值是指路基上表层压实后的变形,也称为路面沉降。
为了保障道路的安全和舒适性,需要对路基弯沉值进行合格标准限制。
具体标准如下:
1. 分类标准:按照不同道路等级、交通量和设计速度的要求,
将路基弯沉值分为一般公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等不同等级。
2. 规定数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路基弯沉值应在一定范围内。
一般来说,一般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的弯沉值应小于10毫米,而高速公路则要求更加严格,弯沉值应小于5毫米。
此外,在临时施工期间,弯沉值的限制值可能会有所调整。
3. 检测方法:为了确保路基弯沉值的准确测量,可以使用相应
的检测设备。
常用的设备包括静载板试验仪、振动式密度计等。
需要注意的是,路基弯沉值并非唯一的道路安全指标,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车辆行驶稳定性、视线距离等。
在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标准和措施,确保道路安全、舒适和耐久。
路床弯沉值合格标准路床弯沉值是指铁路、公路或其他道路路基在受到车辆或列车荷载作用时产生的弯矩,造成路基纵向沉降。
路床弯沉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使用安全和舒适性。
因此,制定合理的路床弯沉值合格标准对于道路建设和维护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路床弯沉值合格标准包括几个指标:设计弯沉值、验收弯沉值和允许最大弯沉值。
设计弯沉值是指在道路设计阶段根据载荷特性和土壤力学参数估算得出的预期弯沉值。
设计弯沉值的确定需要考虑到道路使用寿命、路段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交通流量以及设计速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设计弯沉值应根据国家标准或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规定。
验收弯沉值是指在道路竣工后通过实测手段来评估路床弯沉的数值。
验收工作需要依据相关规范进行,通常包括对路基各测点的测量和记录,然后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全线路床弯沉值的平均值和最大值。
验收弯沉值应与设计弯沉值相比对,如果实测值在设计范围内,表明路基的设计与施工满足要求。
允许最大弯沉值是指根据道路的等级和用途,在实际使用阶段所能接受的最大路床弯沉值。
允许最大弯沉值一般由相关部门制定,并在规范中明确规定。
该值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车辆荷载、交通流量以及道路使用寿命等因素。
如果实测弯沉值超过允许最大弯沉值,说明路基已经严重变形,可能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需要进行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
路床弯沉值合格标准的制定对于道路的设计、施工和维护非常重要。
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能够确保道路具有良好的运行安全性和使用舒适度,并且能够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制定适用的标准,并对标准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等级道路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标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标准的正确执行和有效实施。
委托编号:10004586 检测报告
检测项目道路弯沉
委托单位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郑汴产业带龙阳西路工程
检测类别见证委托
1.受检状况
2.检测和判断依据
JTG E 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3.检测结论
4.签字
试验
检测单位:中牟宏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审核
签发报告日期2010-04-08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5.检测数据
6.检测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