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中的红与绿
- 格式:pdf
- 大小:182.60 KB
- 文档页数:2
莫言小说中的色彩喻意莫言小说中的色彩喻意色彩的大胆运用,构建了属于莫言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感觉世界。
莫言很可能是不会被遗忘的。
因为他奇兀、鲜亮得像他笔下的那片红得耀眼的高粱地。
对感觉世界的一种奇异而又淋漓尽致的展示,是莫言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特点。
鲜明色彩的运用,营造了独特的感觉世界,喻意着深层的文化心理。
色彩与感觉世界的架构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
在跨过了30年代的“新感觉派”之后,王蒙、刘索拉的尝试在感觉领域也未能有大的建树,直至莫言与残雪作品独特的构造,倒令人刮目相看了。
但与残雪相比,莫言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于色彩的近于完美的良好感觉。
他的作品也往往给人浓郁得挥之不去的色彩印象,例如《红高粱》、《红蝗》等作品。
在莫言广阔而深蕴的感觉世界中,那种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感觉阈限,有相当分量就是诉诸色彩的大胆移位、创造性运用来加以实现的。
色彩与感觉自古就有深层的血肉联系。
但所谓的文学作品中的感觉世界,突出的是作家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也就是从直接感官的体验中,创造一个诱导读者介入,使之同样产生感官反应的世界。
从五种感官体验出发,诉诸作家本人的感性直现方法,具有使读者产生感官=反应的艺术效果。
莫言就极善于以其独特的灵性捕捉着感觉的瞬间灵光,并善于沟通色彩视觉与听觉、触觉、嗅觉等诸多感觉的界限,造成感觉互通与感觉变形,把感觉加以多方位的展现。
莫言感觉世界的个性特征就是对视觉夸张的偏重。
而这种视觉夸张,莫言最喜欢借助色彩来实现。
例如写那只神奇的红萝卜,“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再如血可以是蓝色的,太阳可以是绿色的等。
除此之外,莫言还善于将听觉形象迅速地转变成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
譬如,他形容子弹尖锐的呼啸声,像“绿色的芦苇上长着红色的穗子”(见《红高粱家族》)。
莫言早期作品中的色彩象喻意义莫言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对色彩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定位。
作家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存在,他对色彩的感知有民族的成分,也有其个人独特自觉调整的成分。
探析《红色的童话》的诗境
简介
《红色的童话》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莫言所著的小说,以文革时期的中国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困境。
本文将探析该小说所营造的诗境。
红色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红色象征着党的领导和革命斗争,同时也代表了血与暴力。
在整个故事中,红色的符号通过对比与冲突,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性的探讨。
农村生活的诗意描写
莫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农村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生活与诗意联系起来。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隐喻,刻画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残酷,并通过农民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境中的人性矛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丰满而复杂的,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作
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在特殊时期下的选择和抉择,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矛盾。
反思与启示
《红色的童话》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人物命运的塑造,
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反思。
同时,小说也启示人们要珍惜
和平稳定的生活,不忘历史的教训。
结论
《红色的童话》通过营造诗境,以简单而有力的叙事方式,揭
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读者能够
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反
思和启示。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涉及多种题材,叙事风格独特,语言表达精妙细腻。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应用尤为丰富,这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也为读者呈现了不同的视觉体验。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进行分析,以期深入探讨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我们可以从莫言作品的色彩词语入手,探索其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莫言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大量的色彩词语,这些词语既可以为作品增添生动的形象和画面,也可以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刻画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红色词语,如红袍、红旗、红霞等,这些红色词语不仅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也为作品构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
在《蛙》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绿色词语,如绿叶、绿草、绿水等,这些绿色词语为作品的自然描写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为作品赋予了一种清新的气息。
可见,莫言通过色彩词语的应用,使作品的语言更加饱满和生动,也为作品的情感和氛围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
我们可以从色彩词语的文学意义出发,深入分析莫言作品中的色彩词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在莫言的作品中,色彩词语往往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描绘,更是一种丰富的象征和意象。
在《红高粱家族》中,红色作为主要的色彩,既可以代表着战争的残酷和悲惨,也可以象征着人性的鲜活和温暖;在《蛙》中,绿色则成为了一种自然的象征,代表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也代表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
这些色彩词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深刻的意义和思想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视觉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莫言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与表达方式。
莫言在其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运用,既有传统的诗意表达,又有独特的现代写实风格。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红色词语,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战争年代的鲜艳画面,这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
论莫言小说中的色彩描写摘要:在莫言小说中,色彩词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莫言对色彩词的运用是经过慎重思考,并通过精心调制的,因而莫言小说中的色彩词独具特色。
这些经过作者一手调制的色彩词与修辞的叠加使用,对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环境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而作者,也通过这些色彩词,向读者传递了自己的情感。
莫言小说色彩词的运用,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写作的用色习惯,其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用色习惯。
于是,莫言小说中的色彩词在其浅层意义之外又被赋予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
关键词:莫言色彩词使用特征修辞传统文化象征一、莫言小说色彩词运用的特点莫言小说作品大量运用了多种色彩词。
与同时期的作家相比,莫言对色彩词的运用可以说是极具特色的。
莫言对色彩词的恰当运用,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渲染了氛围,并且向读者传递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一)对红色的偏爱红色是莫言小说创作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一种颜色,也是他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家,保持自身独特风格的标志性特征。
仅仅在标题中“红”就运用了多次,比如《红蝗》、《红高粱》、《红树林》、《红耳朵》、《透明的红萝卜》等。
红色不仅在莫言小说的标题中出现频繁,在小说的内容中,红色依然出现频繁。
这可以通过统计莫言小说作品中的色彩词清晰的发现。
表1:莫言作品中色彩词运用频次统计表统计数据得出过程见附录通过表一的统计,我们发现,8部小说作品中,莫言共用色彩词3228次。
其中红的频次最多,分布8篇(普及率100%),红色充斥在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里,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如《金发婴儿》中的“火红的缎面”和象征着主人公热烈情欲的“火红的公鸡鸡冠”;《红高粱》中那一片片作为背景的“血一般浸染的红高粱”以及《红蝗》中“暗红色的红蝗”和“暗红色的土地”等等;8篇作品中有7篇,红色出现的频次都是最高的。
莫言小说中的红色是根据语境精心调制的,他们各不相同的绘成了小说绚烂多姿的画面。
其中有火红色、鲜红、酥红、暗红色、血红、浅红色、深红、酱红色、殷红、砖红色、赤红等等。
浅论莫言红高粱中色彩意象近段时间,网上最火的新闻,莫过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正是由于他的这次获奖,让许多人,又去重温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又会去从新看一看那部曾经红极一时,轰动一时的影片《红高粱》。
我是个70后,平时,也没什么文学素养,也不是文人,不喜欢舞文弄墨,只是,我爸爸是个艺术爱好者,是个绘画爱好者,平时受他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有那么一点小喜爱而以,那么,我原来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是不足为奇的,既然,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么他的作品,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于是,我也凑了回热闹,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了两遍电影《红高粱》,花了一天的时间,看了莫言的原著《红高粱》,且在网上看了一些相关的评论,其中,有关《红高粱》意象的话题,让我颇感兴趣,因为,我爸是个绘画工作者,“意象画研究会的理事”既然都是意象,那文学和书画上的意向是否是共通的,里面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是我自己的一点拙见,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原始意象,“每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如果谁的作品抓住了这一点,也可以说,他就抓住了读者或欣赏着的魂,著名画家梵高不就是把“黄色”向日葵演绎到极致的成功着的典范,而莫言,则是一位用卓越的文字把“红色”演绎到极致的文学家,他们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用的画笔,一个是用的文字,而共同点,是都抓住了读者或欣赏着的魂。
《红高粱》要表达的意象,“红高粱” 是生命之火生命之欲的象征,整体而言,是生命强力的象征,是诗一般沉醉、升腾、勃发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是先辈们雄强生命的象征。
有了这个深厚的感情基础,再通过张艺谋的电影演绎,《红高粱》像红色的旋风迅速席卷了八十年代的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由此可见,意象是何等之重要,唯有抓住了它,才能引起共鸣。
不管是作家也好,画家也罢,我觉得,唯有把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通过您手中的文字和画笔把它记录下来,只有拿捏好了这一点,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红与绿的艺术张力:《红高粱》与《妖绿》比较分析作者:王立强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4期内容摘要:《红高粱》是红色的,《妖绿》是绿色的,两种色彩成为了作品独特的文学意象,让小说的内涵、意蕴异常丰满,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意味”以及这些意味背后的审美价值、艺术魅力使得人们流连、嗟叹。
关键词:《红高粱》《妖绿》意象审美价值1986年的《红高粱》使得莫言轰轰烈烈的站在了风口浪尖,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他创作生涯的里程碑,那“一抹红”不管是小说还是随之而来的电影都给了读者和观众“红色震撼”;2003年第3期《当代》发表的《妖绿》显然没有如此轰动,甚至在如今“纯文学没落,文化消费多元化”的今天没有什么“涟漪”,但是黎民泰对“妖绿”的理解,以及对故乡和种的诠释也同样发人深省,他对性的厌恶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没落的角落里,有“一团妖绿仿佛一个海怪妖媚扭浪摇荡,发出雄浑绵远的呼吼”,给人神秘的召唤。
莫言和黎民泰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独特的“色彩”,都深深的陷入了“故乡”中不能自拔,同时对“种”的退化坚信不疑。
一.红高粱与绿麻的比较——红、绿色彩的艺术魅力《文心雕龙·情采》有言:“故立文知道,其理有三:一曰形之,五色是也;二曰声之,五音是也;三月情之,五性是也。
”叶芝也在关于象征的内涵时说到:“全部声音,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又是很准确的感情。
”[1]一中一外,一古一今,无独有偶,对颜色、声音这些“有意味的形式”都非常关注。
《红高粱》的“红”和《妖绿》中的“绿”更是如此。
《红高粱》中出现的红色意象非常多,如高粱、酒、鲜血,更如“奶奶”出嫁时候穿的嫁衣,头带的红布,坐的花轿,战斗后的一抹“血红”的残阳……这些事物上凝结着种种意味,显现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种和故乡的理解,而这些意象里“红高粱”无疑是莫言最看重的!红高粱承载了太多的价值和意义:它既给故乡的父老乡亲们食物,同时又为故乡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谈《红高粱家族》之红色元素摘要:莫言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作家,运用不同的色彩传达自己对不同的事物之不同的感情;其中,《红高粱家族》中色彩元素运用最多的“红”在整篇小说中举足轻重,既完美勾勒了小说中本该刻画的景色和意境,又把作家的心底感情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本文主要针对红色,讨论了红色元素在环境气氛、思想感情、象征意义三方面对小说表达的作用。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红色、民族精神大千世界,多姿多彩。
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形态总是以色彩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眼、脑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获取对色彩的感知。
色彩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种特殊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色彩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突出反映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以及语义的朦胧性特征等。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萨丕尔曾指出“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1]”,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词群如色彩词。
色彩词除了本身固有的物理属性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色彩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文化气质,展现出气质特点。
或端庄,或强悍,或活泼,或温柔。
这在根本上是由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莫言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色彩词,这些色彩词所表达的主旨与莫言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这些色彩词体现了高密的一些文化习俗。
莫言是一位善于运用色彩的作家,所用色彩种类繁多,巧妙地将多种色彩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个的色彩意象,构成一幅或唯美或悲壮或有生命力的画面,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
经过粗略统计,在《红高粱家族》中共出现506个色彩词或短语,具体如下:金红、血红、暗红、酱红、赭红、紫色、瓦蓝、宝蓝色、暗蓝色、天蓝色、蔚蓝色、深蓝色、钢蓝色、青蓝色、青白、铁青色、藏青色、灰蓝色、铅灰色、灰银色、灰白色、灰褐色、洁白、惨白、花白、乳白、白瘮瘆、黑森森、黑鸦鸦、乌黑、漆黑、焦黑、黧黑、黝黑色、绿色、鹅绿色、墨绿色、绿幽幽、翠绿、葱绿、青绿、灰绿色、银灰色、浅灰色、铁灰色、黄褐、金黄、杏黄色、桔黄、枯黄、焦黄、土黄、青黄、鹅黄、蜡黄、黄澄澄、咖啡色、麻色等等。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因其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莫言的作品多以乡村题材为背景,以独特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在语言学的视角下,莫言的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是非常具有特色和表现力的,本文将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并评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一、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及其特点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这些色彩词语既能够丰富作品的形象,又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红色、黑色、白色、黄色等色彩词语都被广泛运用,并且每种色彩词语都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和表现力。
红色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
红色在莫言的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描绘热烈、炽热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例如在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中,红高粱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象征,它既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代表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莫言的其他作品中,红色还常常用来描绘火焰、血液等,进一步强化了作品中的紧张和激烈的氛围,可见红色在莫言的作品中是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色彩词语。
二、莫言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文学作用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发挥了重要的文学作用。
色彩词语丰富了作品的形象,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例如在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中,作者用白色描绘清晨的雾气和飘飘的白布,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而真实。
色彩词语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现力。
例如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红色被用来描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增加了作品的热烈和激情。
色彩词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在莫言的小说《蛙》中,黑色被用来描绘军阀混战的血腥场面,增加了作品的压抑和紧张。
莫言《丰乳肥臀》中绿色色彩词的应用分析张曼【摘要】莫言作品中的色彩词运用丰富大胆,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正常色彩词,有与客观世界相背逆的变异色彩词,有暗含隐喻意义的象征色彩词,这些色彩词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本文旨在对莫言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的绿色色彩词进行归类分析,并探究莫言文学作品中色彩变异的原因.【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8【总页数】3页(P32-33,155)【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色彩词;变异【作者】张曼【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I207.42《现代汉语词典》将色彩解释为,一是颜色;二是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如“感情色彩”[1]。
色彩词简单地说就是关于颜色的词,本文主要讨论绿色色彩词,尤其是复合式的绿色色彩词,如碧绿、墨绿、深绿、花花绿绿等。
视觉色彩词与人的感觉密不可分。
作家与一般人不同,有敏感的感觉神经,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并拥有非凡的驾驭色彩词的能力。
色彩词虽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基于人类共享的生活经验、社会文化而具有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共性,但由于作家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写作习惯和偏好、不同的情感体验,同样的客观世界在不同作家笔下会呈现出迥异的色彩画面。
统计得出,莫言的《丰乳肥臀》共有94处使用了绿色色彩词,46处自然景物描写,21处人物描写,异化使用13处,复合色彩词,如大红大绿有8处。
现选取几处典型色彩词做具体分析,进而归纳总结《丰乳肥臀》中绿色色彩词的使用情况。
(一)描写自然景物的绿色色彩词例1:“成群结队的红头绿苍蝇,围绕着马洛亚和他的奶山羊,嗡嗡的飞舞着。
花椒味的辣味、奶山羊的膻味、马洛亚的臊味,混成恶浊的气味团膨胀在艳阳天下,毒害了半条街。
”莫言描写“红头绿苍蝇”,是为了渲染环境的恶劣、肮脏。
此例出自第一章,是对上官寿喜眼中看到的马洛亚在教堂外花椒树下挤羊奶的环境描写。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论莫言《红高粱》中色彩意象(可编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浅论莫言《红高粱》中色彩意象浅论莫言《红高粱》中色彩意象内容摘要:在莫言小说的成熟期,其代表作《红高粱》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抗日的血歌,民族的精魂。
其中,以红色、绿色为主导,以红绿之外其他各种色彩为辅的色彩意象群无疑在整个小说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是《红高粱》的主题所在,也是“红高粱”成为评论界的焦点所在。
这三类色彩意象群的价值及其影响将成为本论文讨论的支点。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色彩意象群先锋派作家中,莫言以其天马行空、独树一帜的艺术及手笔蜚声文坛,他以无功利的状态,以一种反传统的审美方式??审丑,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抗日的浴血图?。
读过《红高粱》的人,我想或多或少都会被其朴实的高密东北乡气息所动容,亦会为其极具张力的叙述语言风格所惊心。
《红高粱》叙述了一个中原土匪家族在民族反侵略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
故事中以“豆官”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亲缘叙述者”方式来叙述爷爷奶奶辈的抗日生存故事?。
而莫言为人叫奇的是,他以审丑及身体感觉的方式,扎根农民、扎根高密东北乡,对那个时期人物的粗俗性格、残酷的杀戮画面进行描摹,展示了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高密东北乡?。
现代评论家,大多以莫言的叙述视角|、审丑艺术这两方面入手,对莫言文本进行品评。
但是,我个人认为莫言的《红高粱》之所以能蜚声文坛甚至流传于世,除了上述两个特殊的支点,更在于莫言以感觉来注入文本色彩意象群。
《红高粱》中,大量色彩意象群的运用,不仅仅是为“红高粱”抹上了一道永恒的“酥红”,更重要的是此类色彩意象群在整篇小说中的价值非同一般。
以红色为主导的色彩意象群,从始于末贯穿着抗日血歌和民族精神,以绿色为主导的色彩意象群穿梭于红高粱中,展示反民族侵略战争中乡村人民的愤怒、血歌与希望。
而其他上十种的色彩意象群,则自如运用其中,为《红高粱》抹上了奇异的魔幻色彩。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通过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可以更好地解读和理解其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莫言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分析,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和审美效果,并对莫言的文学作品进行评析。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各种各样的颜色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构成了作品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大量地运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的词语,塑造了一幅火红灼灼、热烈奔放的农村图景;在《蛙》中,则以绿色、蓝色等清新的色彩词语来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些色彩词语的使用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视觉效果,更是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语言学的角度上,色彩词语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描绘客观世界的色彩,更是为了渲染作品的情感氛围,表达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红”色的描绘,不仅揭示了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更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对家园、对爱情、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在《蛙》中,绿色则代表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蓝色则象征着宁静和清新。
这些色彩词语的运用,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更是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抒发,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生动的形象意义。
色彩词语还在莫言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作用。
在《红高粱家族》中,红色不仅代表着鲜艳和热烈,更是象征着战争、疾病和死亡;在《蛙》中,绿色则代表着自然的原始和纯洁,蓝色则意味着人物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些色彩词语的象征意义,为作品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意义,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立体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是其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其作品绚丽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色彩词语的精准运用,莫言不仅为作品赋予了生动的视觉效果,更为作品增添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莫言小说中的色彩喻意作者:魏娜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8期摘要:莫言的作品有着挥之不去的浓郁色彩印象。
色彩的大胆运用,构建了属于莫言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和感觉世界。
色彩喻意的变化暗示了莫言主体意识的变化。
色彩就像桥梁,沟通了小说世界和莫言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莫言色彩象喻意义变异莫言很可能是不会被遗忘的。
因为他奇兀、鲜亮得像他笔下的那片红得耀眼的高粱地。
①对感觉世界的一种奇异而又淋漓尽致的展示,是莫言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特点。
鲜明色彩的运用,营造了独特的感觉世界,喻意着深层的文化心理。
色彩与感觉世界的架构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
在跨过了30年代的“新感觉派”之后,王蒙、刘索拉的尝试在感觉领域也未能有大的建树,直至莫言与残雪作品独特的构造,倒令人刮目相看了。
但与残雪相比,莫言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于色彩的近于完美的良好感觉。
他的作品也往往给人浓郁得挥之不去的色彩印象,例如《红高粱》、《红蝗》等作品。
在莫言广阔而深蕴的感觉世界中,那种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感觉阈限,有相当分量就是诉诸色彩的大胆移位、创造性运用来加以实现的。
色彩与感觉自古就有深层的血肉联系。
但所谓的文学作品中的感觉世界,突出的是作家本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也就是从直接感官的体验中,创造一个诱导读者介入,使之同样产生感官反应的世界。
从五种感官体验出发,诉诸作家本人的感性直现方法,具有使读者产生感官=反应的艺术效果。
②莫言就极善于以其独特的灵性捕捉着感觉的瞬间灵光,并善于沟通色彩视觉与听觉、触觉、嗅觉等诸多感觉的界限,造成感觉互通与感觉变形,把感觉加以多方位的展现。
莫言感觉世界的个性特征就是对视觉夸张的偏重。
而这种视觉夸张,莫言最喜欢借助色彩来实现。
例如写那只神奇的红萝卜,“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再如血可以是蓝色的,太阳可以是绿色的等。
除此之外,莫言还善于将听觉形象迅速地转变成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
譬如,他形容子弹尖锐的呼啸声,像“绿色的芦苇上长着红色的穗子”(见《红高粱家族》)。
语言学视角下莫言文学作品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评析引言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作家,其作品以其深刻的视角、独特的风格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而备受瞩目。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让人物、场景更加生动,也深刻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进行分析,并结合文学作品进行评析,以探究莫言作品中色彩词语的独特魅力。
一、莫言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语莫言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语的运用非常丰富多样,这种丰富的色彩语言不仅让作品更有魅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作品描绘的世界。
在莫言的作品中,红色、黑色、白色等色彩词语屡见不鲜,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红色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色彩,代表着喜庆、热情和勇气。
在莫言的作品中,红色常常用来描绘战争、革命、热血等场景和人物。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红色描绘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人物对于正义和自由的追求。
在《蛙》中,作者用红色描绘了文革时期的疯狂和荒诞,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狰狞和残酷。
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红色不仅是一种色彩,更是一种象征和精神的表达。
白色在莫言的文学作品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白色是一种纯洁、清新的色彩,在莫言的作品中通常用来描绘希望、光明和美好。
在《红高粱家族》中,作者用白色描绘了人物的纯洁和善良,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丰乳肥臀》中,作者用白色描绘了那个黑暗时代的一丝光明,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渺小而又美好。
在莫言的作品中,白色是一种对于人性的美好展示和对于光明的追求。
试谈莫言作品中的色彩意象作者:张坚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7期张坚内容摘要:色彩意象的使用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征和表现手段之一,在寄托情感、塑造形象和烘托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传统民俗民风对他的影响等。
目前莫言作品中的色彩意象主要包括红色意象、绿色意象、黄色意象及色彩意象等,这些意象勾勒出了丰富的文学形象,营造了美妙的意境,能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深化他们的阅读认识。
关键词:莫言文学作品色彩意象莫言用他的神妙之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如《红高粱》里“爷爷”和“奶奶”的故事,甚至被张艺谋导演拍成了影视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赞美,尤其是其中的反思批判思想和色彩意象,让我们被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所打动,感受到了莫言作品的独特魅力。
而色彩意象是莫言作品中最具有魅力的存在,他的很多小说作品都是通过色彩意象来深化主题的,给了读者更多的感染力。
因此,研究莫言作品中的色彩意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读懂莫言作品,了解莫言本人等的关键环节。
一.莫言作品中的色彩意象表现1.红色意象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上,红色应该是最显眼的颜色了,是我们表达情感时最常用的一种颜色,红色经常代表着热情、活跃等的情感,而在莫言的作品中,红色意象也是运用的最多的,他善于用红色来表现高尚的民族情节和顽强的生命力等。
例如在他的作品《红高粱》中,小说的主人公九儿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那个年代很多女性都是逆来顺受的,很少会主动去反抗命运,很多人都会选择认命,而莫言给我们塑造的九儿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她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对待命运有一种不屈服的态度,而且面对各种困境,丝毫不畏惧。
所以最适合九儿的色彩实际上就是红色,而在小说的结尾处,九儿是穿着红色的棉袄在红高粱地里结束自己的生命的,当红色的血液流淌到红色的高粱地里时,很多读者都感觉到很震撼,仿佛亲眼目睹了九儿去世的整个过程,这就是莫言小说带给我们的色彩上的感染力,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莫言作品中的色彩艺术莫言作品中的色彩艺术导语:莫言以其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塑造了一个个雄奇飞动的意象,以其汪洋恣肆的语言建构起了一个神秘魔幻的文学世界。
在莫言声、色、气、味俱全的文学世界中,不仅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的感知功能,并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知觉等打通,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在莫言的作品中都经过了作家情感色彩的“改造”。
一、对汉语蕴藉性、表现力的拓展莫言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绘画中的色彩艺术,大量色彩艺术技巧的应用与对色彩世界的营构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蕴藉力。
1、色彩的象征意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红树林》《红耳朵》,虽然这一列作品并非有意为之的“红色”系列,却透露出作家对红色的特殊情感。
浓烈的红色色块收到了强烈的视觉效应,蕴寓着生命的激情、悲壮的历史感以及激昂的英雄情绪。
逢增天在其《黑土地与东北作家群》中对色彩背后的文化承袭关系做了论述:“莫言来自齐鲁故地,是东夷的后裔……故他们对那与日神文化精神相关的红色有着共同的偏爱”。
在山东画家周韶华的《驾日凌月》中,也对那“血海般的红高粱”有恣意淋漓的渲染。
这些共同反映出色彩在艺术家作品中的文化承担功能。
2、绘画技法的运用莫言小说中的色彩语词在陌生化、通感等技巧、修辞方式的应用中达到了奇异的修饰效果。
色彩不仅可以修饰自然物,描述物体的固有色,也可能以变异、变相的方式传达作家的情感态度,也可以用色彩语词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喇叭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音”(《红高粱》);“绿油油的血”(《木匠和狗》);“深红色的菊子和淡黄色的小石匠”(《透明的红萝卜》)。
通感的修辞方式、反色调技法、以局部特征指代整体体征、色彩并置等这些都是主体内心情绪情感的强烈表现。
例如“绿油油的血”中反色调的应用,放置进词组所在的语境中,表达的是主体内心不安、矛盾、冲突的情绪状态。
“小山子人头落地,白太阳猝然变红”《檀香刑》这里一方面是小山子人头落地后,叙述主体视觉世界发生的变化,同时,也是叙述主体感觉世界发生的变化,情感的变化。
莫言《红唇绿嘴》阅读答案红唇绿嘴莫言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
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
我大姐惊道:“'高参’来了!”只见一个女人,仰着红彤彤的大脸,张着大嘴,哭嚎着进入我家院子,“大舅啊……俺的个亲舅啊……你怎么狠心撇下俺走了啊……”我大姐恼怒地冲出去。
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惹她啊……”我大姐恼怒地说:“'高参’,你这是唱的哪一出?”“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随即换上了一副惊愕的表情,说:“不是说俺大舅'老’了吗?”“俺大好好的呢!”我大姐说。
“您看看您看看,这些该死的造谣分子,”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看到我后,她的脸上出现了喜洋洋的表情,道,“表哥,您啥时回来的?”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
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
最后,她俯身问躺在床上的我老父:“大舅,你还认识我吗?”我老父摇摇头。
她提高嗓门说:“大舅,我是覃家庄上的覃桂英啊!”我父亲还是摇头。
我姐姐大声说:“覃家庄俺姑的侄女,'高参’!”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高参’……知道,太有名了……不起……”“俺大舅真幽默。
”“高参”道。
“坐下吧。
”我父亲说。
她摸出一盒细支中华烟,问: “不介意我抽烟吧?”我大姐道:“高参’,你还是别抽了,俺大咳嗽。
”她说:“也是,尽管抽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我的人权要建立在不侵犯别人人权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
”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
我姐姐看出了我的尴尬,便道:“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
”我堂弟道:“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姐,弟,你们就别讽刺我了。
”“高参”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神情却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跟表哥这样的大作家比,我算什么?草民一枚!”“您老人家可不是'草民一枚’,”堂弟说,“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她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