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6.75 MB
- 文档页数:44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闪小说六题赏析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扑朔迷离——读莫言闪小说《手》读过莫言的多篇闪小说,其他几篇读后都马上写了点心得体会,惟有《手》是个例外。
并非无话可说,而是读完此文后,虽心知其意,但细细揣摩,却发现个中大有蹊跷,疑窦丛生、扑朔迷离。
比如女主人公那神奇之手的魔力,比如她身份的定位,比如与她有关联的几个男人之间那纠结如乱麻难解难分的人物关系……手/莫言她伸出一只手,让我们轮流握过,然后幽幽地说:“我的手,原来很好看的。
我的手好看的时候,连我自己都看不够。
那时候没有手套,村子里的人谁也没有手套。
我用羊毛线给自己编织了一副。
我的男人很生气,说,你的手,有那么娇贵吗?他把我的手套扔到火塘里烧了。
但很快我就又织了一副。
我对他说,如果你把这副烧了,我就会离开你。
”我的手,是全世界最好看的手,这不是我自吹,这是马司令说的。
马司令有很多女人,见过很多女人的手,他的话有分量,你们应该相信。
我五十多岁时,身上的皮肤都起了皱,变粗了,变柴了,但我的手还是那样细嫩,村子里那些大闺女的手,摸起来也不如我的手好。
我丈夫后来到山外边当了官,折腾得不行了,回来找我,我摸摸他,他就好了。
他嘴巴碎,出去胡乱说,就传开了。
他带着一个比他大很多级的官来找我摸,我不摸。
丈夫打我。
我说,你杀了我我也不摸。
他摇摇头,说,你是对的,我们不摸,如果你摸了,我就是畜生了。
于是他就辞官回了家,一直到死也没离开……”首先谈谈女主人公那神奇的手。
小说写的是一位老妇对“我们”幽幽讲述关于她那神奇之手的悠悠往事,说的是“手”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追忆逝水年华,缅怀那盘萦心头的风花雪月。
浅析:莫言作品风格浅析:莫言作品风格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已获得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他的写作风格也是被研究多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析:莫言作品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魔幻现实主义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
但是莫言的写作虽然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
莫言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
马尔克斯和君特·格拉斯的对他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
所以,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意识流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枯河》《球状闪电》《爆炸》《欢乐》《红蝗》等。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说,《红高粱》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赤裸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到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红高粱》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为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启了新的篇章。
莫言的文章风格和语言艺术在《红高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叙述角度,色彩语言的运用,口语化的写作语言,感官化的描写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这五个角度对《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语言特色引言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红高粱》是莫言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刚一出版就在80年代现代主义风行的中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在《红高粱》这篇小说里,莫言的写作风格及其语言特色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叙述角度独特化《红高粱》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
文章是以“我”――一个小男孩的叙事角度描写了父辈与祖辈所经历的故事。
文章的一开头的称呼就是“我爷爷”“我奶奶”,用一种回忆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回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由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感受,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的叙述之中毫无违和之感,把读者一下就拉到了几十年前,将这个故事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种独特的叙述角度的切换,既可以用第一人称的讲述给读者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又可以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对故事的全知性和视角的开阔性。
文章中一写到“我奶奶”的时候,便会站在我奶奶的角度把她的内心想法通过对主观想法的描写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对当时的外界环境进行描写,而不是只通过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对当时的事件进行描写。
作者在这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之中切换得十分流畅自然,虽然与常理相悖,但却能更好地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中,并使之客观地感知事件与人物。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角度。
也使得小说的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同时也比单一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1]。
莫言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在评论他时也往往更关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深处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是他的写作所具有着的鲜明独特的民间特征。
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多姿,如何创新,莫言始终对民间文化作出关注,他在故乡的土壤上不懈地挖掘,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使得笔下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关怀。
关键词莫言民间文化传承与转化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
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
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很显然,。
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
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
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刑》“猫腔”里的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
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合二为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腔”“之于孙丙实际上就是民风民俗之于普通大众。
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
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
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莫言作品赏析莫言作品赏析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人称莫言是“怪才”、“鬼才”,源于其作品的怪味。
对于莫言本人,有什么奇特之处?一.“怪味”研究人称莫言是“怪才”、“鬼才”,源于其作品的怪味。
这怪味从何而来?张卫中在《论福克纳与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一文中认为,莫言1985年以后产生的蜕变深受“福克纳与马尔克斯这两座灼热的高炉”的影响。
这首先表现在艺术观念方面的启迪,从而使得莫言的主体意识得以觉醒,并确立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和乡土意识。
其次表现在福克纳与马尔克斯的反叛精神,为莫言大胆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一种心理依据,使得原体沉淀在记忆中的内容毫不犹豫地翻腾出来。
分析福马对莫言创作影响的文章还有王国华等人的《莫言福克纳》,张学军的《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姜智芹在《他者及其作品在国外》中也认为,莫言的创作深受福克纳与马尔克斯的影响。
但姜智芹同时也认为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对莫言的这种影响并非刻意模仿他们的故事内容和叙事手法,而是深入地研究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和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
莫言小说之所以被人认为怪,是因为他的作品与我们日常所见之作品有较大的不同。
刘广远在《论莫言小说的复调叙事模式》中认为在传统小说中,作者仿佛就是一切,具有支配权、评论权和决断权,而在复调小说世界中不是这样的。
莫言正是利用复调这种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陌生化的思考,其作品总能给人一种新鲜感觉。
因为他的小说的叙述充满怪诞现实主义的色彩,以怪诞的方式叙述了现代社会现象,在荒诞原则下建立起虚构话语世界,这与传统小说的现实主义手法是相悖的。
而郭并茹在《寻找一种叙述方式》中认为:“莫言的小说也许无意于为正史补阕,但其实录的史传笔记以及借小人物写时代的表现方式却接续了传统的叙述方式。
”有人另辟蹊径从艺术、哲学等视角来探讨其“怪”的渊源。
吴非《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中认为,《红高粱》、《红蝗》、《白棉花》等作品在艺术语言上主动认同于西方现代绘画美学,这种色彩感在作品的情感――形式结构中的表现,吴非称之为绘画对文学的占有。
莫言作品《檀香刑》的艺术特色赏析作者:李雅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9期摘要:《檀香刑》是莫言斥五年时光与精力潜心打磨的长篇大作,一经问世便引发争议无数。
有人认为可以称《檀香刑》为二十一世纪第一部最重要的中国小说;也有人认为它是对西方小说的失败模仿。
或褒或贬的评论多达近百篇,数量甚至高于八、九十年代全部长篇小说的总和,由此《檀香刑》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莫言的《檀香刑》这部作品,然后以有别传统的结构布局、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幻觉现实主义的描写三个层面赏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莫言;檀香刑;艺术特色作者简介:李雅男(1993-),女,籍贯:北京市房山区,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电子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9-0-01《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发表于2001年,以1900年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慈禧在八国联军攻陷下逃离京城等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用木锤将经香油煮过的宝剑形状的檀香木自犯人肛门部位穿插身体部位,在漫长的折磨中让犯人看到自己身体生蛆的残忍刑罚为贯穿,一段兵荒马乱、九曲回肠的故事。
莫言以大胆而离奇的想象和正视血腥的气度,深刻控斥了旧时愚昧残暴的封建王朝。
在全文的写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具体赏析如下。
一、有别传统的结构布局传统小说多以单一视角叙述,旨在平淡处讲故事而引人思。
而莫言的《檀香刑》是传统小说的延续和革新。
在小说的结构中,莫言尊崇了元代戏曲家乔梦符对乐府诗的概括:凤头、猪肚、豹尾,即故事的开始要和凤凰的头一般新奇、漂亮,故事的中间部分要像猪的肚子一样充实、饱满,故事的结尾要如豹的尾巴一般清晰、有力。
莫言的《檀香刑》既是“凤头、猪肚、豹尾”写法的延续,同时也是此种写法的创新。
创新一方面在于叙述角度的创新,另一面在于凤头、猪肚和豹尾故事又可以看作单独的整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细致的联系使《檀香刑》整体不失神秘。
《生死疲劳》是当代作家莫言的重要代表作。
莫言生于1955年,祖籍山东高密。
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叙事磅礴,文字洒脱而富有张力。
他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从1988年的《红高粱》开始,莫言的作品便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十几种语言。
同时还获得过国内外诸多文字奖项的肯定。
《纽约时报》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
我们今天解读的《生死疲劳》,就是这样一部在海内外广受欢迎,散发着奇幻光芒的小说。
小说中的故事在莫言脑海中酝酿了43年,但由于没有一个满意的架构,莫言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一次,他看到一面精美的六道轮回壁画,这才有了灵感。
之后,莫言借住在北京朋友家,用了短短43天,一气呵成了这部50万字的小说。
在这43天里,莫言平均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即便在梦中也在构思情节。
可以说,《生死疲劳》是莫言一次里程碑式的超越。
小说以轮回转世为独特线索,却没有落入因果宿命的套路,以古典章回体为表现形式,却又描写的浑厚大气、无拘无束。
作者超然物外,以生命大义的深情渗透于作品的毫发细微间,将主人公50多年坎坷多难的尘世百劫演绎的淋漓尽致。
小说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驴折腾,,、“牛举劲”,“猪撒欢”,“狗精神”、“结局与开端”。
打开小说,扉页便引用了《佛说八大人觉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从贪念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奠定了小说佛教轮回视角下的悲悯。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西门闹,是一个拥有一妻两妾,良田百亩的大地主。
有一天,西门闹被抓起来,一抢打掉了半个脑袋,死状凄惨。
死后的西门闹来到阴曹地府,不停鸣冤叫屈。
他自认在人世间30年修桥补路,救济穷人,从没干过亏心事,不该死的那样惨。
他喊冤的声音,惹得阎王心烦,干脆让鬼卒把他扔到油锅里,像炸鸡一样,直到炸的酥脆才把他捞起来。
然而即便是这般酷刑,也不能让西门闹服软。
他请求阎王放他回去,他要当面问问那些人,为什么要让他死得这样惨。
以《蛙》为例浅析莫言的艺术成就关键词:莫言;《蛙》;魔幻现实主义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消息振奋了所有中国人,尤其让文学界的研究者、学习者们激动不已。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下融合在一起”,寥寥数语,没有概括出莫言的全部艺术成就,也无法表达出读者对莫言作品的全部体会。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上,莫言作了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讲述了他本人的一些记忆,以及他如何渐渐成长为一个作家,也表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以及文学创作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的问题,让我们对于莫言的世界有了更进一层的认识。
本文将以莫言的长篇小说《蛙》为例,简要分析莫言创作的几个特色。
一、一位擅长讲故事的人莫言三年级的时候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这样的大部头,对一个才三年级、汉字只能算刚刚识全的小孩子来说,不知道是不是有点庞大。
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12岁的莫言辍学回家开始放牛,这时的他在闲暇时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实在没书可读时就读《新华字典》。
可以说,莫言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学有一定的兴趣。
莫言还讲述过他小时候听说书人说故事的一段往事,那时他凭借良好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把听到的故事讲给母亲和姐姐听,后来甚至自己加以想象,把故事重新加工整理,来迎合母亲的趣味。
所以,莫言在小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
莫言小说中的语言是极其流畅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顺畅,读来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
且其中有许多神来之笔,让你不停地为作家的创作天赋而感叹。
例如,在《蛙》的第一部分中,伙夫老王看到我们这群孩子定在学校伙房前的煤堆前面,以为我们想要进伙房哄抢食物,想赶我们走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滚,小兔崽子们!这里没有你们吃的,回家吃你们娘的奶头去吧。
我们自然听到了他的话,我们甚至也考虑了他的建议,但他的建议无异于骂人。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文学特点初探姜云乔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莫言先生是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于其的文学特点相关研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首先探讨了莫言先生的基本生平,详细阐述了莫言先生的经历和作品特色。
而后又深入分析了莫言先生小说的创作特点。
最后,针对莫言先生小说色彩寓意问题,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莫言先生;生平;小说;创作特点;色彩寓意[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48-01一、莫言先生生平概述莫言先生出生于山东是高密人,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
在二零一二年的时候,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融合了民间传说和历史,将幻想和现实融汇到一起[1]。
笔者认为,莫言先生作品的复杂性甚至超出了福克纳以及马尔克斯所创造出来的文学世界。
纵观莫言先生的作品结构,早期的时候主要是描写一种思乡的情感和怨乡的情怀。
这些题材的作品其实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是被称为寻根文学的一种题材[2]。
这类题材大多激情澎湃,也具备独特的风貌。
在笔者观点里,莫言是非常具备创意意识的,在我国文学史更是个里程碑式的出现。
当我们深入去阅读莫言作品我们就会感受到莫言先生的内心,征服我们的往往首先不是作品下的故事内容和人物,而是他应用于这些内容中的语言。
事实上,莫言先生的文学语言是非常有魅力的,打破了很多常规的束缚,特别是一些对于色彩寓意的描写都让人沉迷。
二、莫言小说创作特点分析2.1关于多视角创作手法的应用莫言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言论,在他的观点里,他不是十分愿意把一个故事叙述的四平八稳,更不愿用一些过分时尚和前卫的东西去忽悠人[3]。
用莫言先生的话说,他希望找到故事叙述结构应当具备三个特点:1、巧妙;2、精致;3、自然。
事实上,叙述视角是和结构休戚相关的,新的人称叙事视角会构建成为一个崭新的叙述空间。
莫言作品:魔幻现实主义莫言作品:魔幻现实主义引导语: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是他的写作风格,以下内容是关于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简析。
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在拉丁美洲所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是在小说领域表现得比较突出。
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思路,一些作家努力将现实投放到了虚幻的气氛之中,然后进行详细的描述,从而使得现实被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所笼罩。
魔幻现实主义是在文学作品中插入了许多神奇和怪诞的幻想,整个画面也呈现出真假难辨、虚实不分的情况。
莫言作品中有着一定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与莫言对于拉美文学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在作品中又结合了自身特有的一些语言特点,他的作品是一种情境澎湃的感情倾诉,这和莫言自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读者在读莫言作品的时候,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莫言小说中所富有的穿通力的语言,能够给读者的心灵造成很大的震撼。
莫言这种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魅力和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下结合莫言的作品开展论述,重点阐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期能够更好的增强对于莫言文学作品的理解。
1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在莫言作品中的作用莫言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比较奇幻的,这些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一种比较强烈的震撼,让作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内涵。
《檀香刑》是莫言小说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小说中钱丁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民间英雄孙丙,去了更高一级官员那里去说情,但不幸的是钱丁在回来的路上摔倒了,连自己的官帽也都掉到了污水坑了。
读者在理解这一段内容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和整个故事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如果能够和当时的时局进行联系,以及和钱丁后来的自杀,孙丙的被杀,媚娘发疯联系起来,就能够感受到人物反讽的作用,最终使得魔幻的故事情节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渲染力。
莫言的代表作品,诠释的是六道轮回!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奇怪的是本博主前天就有预感),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文学,无疑会给中国文学注入一剂强行针,可能会在不长时间内催生出具有超越时空影响的名著型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没有产生过世界性名著。
十多年前,本博主做记者时曾经电话采访过莫言,其耿直爽快的山东汉子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在现实社会,许多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会向佛法吸取营养(很多本来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其应机教化世人,比如孔子就是红文殊的化身,后来还转世为司马迁,二者为构筑博大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家们也不例外,很多作家试图用文学的形式诠释六道轮回和佛法精髓,其中就包括莫言。
莫言在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采访时特别推荐了他的长篇作品《生死疲劳》,莫言说:“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而这本书诠释的正是生命的六道轮回。
下文综合转发自网络媒体。
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引言:《生死疲劳》既是一部关于人生本苦的书,又是一部关于“六道轮回”的书——莫言专访:《生死疲劳》从佛教思想出发(节选)莫言透露,《生死疲劳》从“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出发,主人公之一“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驴……”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蒲荔子 2005年12月22日)向佛经求源泉,莫言创作《生死疲劳》(节选)东方早报记者陈佳据东方早报报道:莫言的每一部长篇似乎都有着某种突破性意义。
3年前,一部《檀香刑》把莫言式的残忍和血腥发挥到了极至,而他下月即将推出的新长篇《生死疲劳》则以“轮回”的构架描画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2月12日,在接受早报专访时,莫言首次向媒体透露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历程与细节。
沉痛的血泪,不至血腥不出意料,莫言的新作仍是农村题材,与以往的作品相比,甚至更具备某种史诗性。
简讯:20XX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点,20XX年诺贝尔奖揭晓,中国作家获奖。
莫言简介:作家,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丰乳肥臀》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作品,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书写的成功试验。
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
母亲是一种意象符号,是对他作品中“我奶奶”式女人的集合,同时也涵盖了“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莫言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红高粱家族》
这是莫言向中国当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经张艺谋演绎后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莫言在本书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
书中洋溢着莫言独有的丰富饱满的想象力、令人叹服的感觉描写,并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堪称当代文学中划时代的史诗精品。